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家魔都老字号工作室的平行人生

三位性格迥异的创始人
三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模式
三幕聚散离合的创业悲喜剧

今年的健身行业,毫无疑问已成为横尸遍野的修罗场。或许是难逃中小企业的生存规律,大部分场馆都难以坚持活过3年,而其中绝大部分为健身工作室。

残酷的现实中,让大家开始觉得,做实体行业,活的精彩不如活的长久

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本文的三家工作室品牌。

它们都诞生于上海,创始人均为教练出身,难能可贵的是,都存活了5年以上,历史最悠久的已经迎来了自己的8周年纪念,足以算是健身工作室中的老字号了。

我们姑且称他们为T记、O记,以及P记

或许已经有人瞬间猜出了他们的名字,请别误会,本文并没有八卦的猛料,也无意将三者分出个高下。隐去名讳,只为能让大家不被先入为主的印象所累,更聚焦在他们创业多年的酸甜苦辣中体味创业维艰。

文章约为10800字,阅读需要约15分钟。

1

狂热的器械控

这三家品牌中,T记资格最老。创始人从小就是运动员出身,进过专业队,大学毕业于北体大,之后便进入健身行业当教练。

2012年初,他在寸土寸金的陆家嘴金融区,把一个高端写字楼的顶层会所拿下来开店。

虽然创始人一再强调白手起家,但坊间都传言他是富二代。原因很简单,这种菜鸟选手直接挂着满级装备打怪的创业起点,不是谁都能拥有的。

根据老会员回忆,在天气晴好的时候,阳光顺着玻璃房顶洒下来,一边看着360度无死角的浦江两岸无敌江景一边沐浴在阳光下锻炼的感觉,简直是无以伦比的享受,可惜当时社交媒体不发达,否则放在现在绝对是妥妥的网红排队打卡胜地。

他们还有一个厉害的地方,就是课程产品极其超前。在同行们大多沉浸在肌肥大训练的2012年,就率先推出功能性训练小团课和各种小器械训练的特色产品。

战绳、壶铃、沙包、能量管、翻轮胎这种前所未见的训练方式,吸引了全国各地时髦的健身爱好者,其中还包括不少专业教练和运动员。2013年,他们甚至一度还开起了正版CrossFit课。

T记在课程产品上的领先,和它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有很大关系。出于传播角度的考虑,很多培训项目特别喜欢去他们那做活动,拍出来的照片更能体现品牌逼格。

而这些送上门来的培训项目,也能让T记的用户率先接触到很多新事物,比如力健的综合训练架、稀奇古怪的各种小工具,甚至日后大行其道的EMS“黑科技”等。

器械商老往T记跑,还跟创始人喜欢买买买的性格有关。别误会,对于健身圈老板常见的跑车名表配置,T记创始人一概没有兴趣。

或许是出生在浙江沿海一个盛产富人的城市,从小衣食无忧的他不需要再刻意强调一些阶层上的标志。

比如他常年穿梭于门店之间的交通工具,只是一辆改装过的电瓶车,偶尔碰上交通检查还得绕着开,一身的运动装备也常常让人误以为是个普通教练。

但他一看到新奇的器械就走不动道。一千多块钱的软质药球、两万多一台的4d单车刷卡的时候眼皮都不眨一下。而且盗版的都不要,必须支持正版。

有这样任性的老板,对于用户的体验来说绝对是好事。等到了2013年,T记已经成为上海滩乃至全国都小有名气的打卡胜地,吸引了众多追求高品质的健身爱好者,其中不少人在日后成为了优秀教练,甚至健身偶像,堪称小小的健身“黄埔军校”。

而同时期的O记和P记,刚刚开始踏上生存模式的探索之路。

2

培训大师与美国梦

相比T记的高起点,O记就显得接地气了许多。

2013年,O记在上海闸北开出了第一家工作室,和T记的豪华空间相比,他们的训练场地可以用寒酸来形容。但好在创始人的来头不小,在当时已经是行业小有名气的明星培训师,因此也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

按理说O记的工作室才开了6年,但他们今年却也宣称自己8周年纪念,其实是因为早在2011年左右,O记创始人就在上海租了一个30平的房子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还在老家武汉开设了健身学院。

说健身学院其实有些夸张,本质上是创始人租用一些场地搞培训。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O记做了几年工作室之后,就忍不住把销售的重心转移到了教练身上,毕竟培训模式的DNA就镌刻在品牌的血液中。

有些教练把自己的创业失败归结为没有强大的资源和背景,其实即便是O记创始人这样具有知名度和号召力的业界明星培训师,工作室开张初期的运营也很吃力,甚至还必须要用他自己的培训收入来补贴各项开支。

因为不赚钱,说好一起奋斗的伙伴很快就挺不住离开了团队,当然创业初期遇到这种事也算正常,好在有个来自广东的小粉丝对他不离不弃。这个瘦弱的男孩子在参加培训课时,受创始人强大的人格魅力感召,自愿到上海给他打下手,负责招生和内务等打杂事项。

当时小粉丝在上海无亲无故,也没有工资,穷到要常常等老板外出培训回来之后才有饭吃,饿的时候甚至只能靠蛋白粉和钙片充饥,但这个孩子很能沉得住气,并没有一点要走的意思。

于是两个男人培养出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据说相处多年,从没红过脸。身为挑剔处女座的O记创始人,也经常在外夸赞这位合伙人的忠诚和靠谱,后者在创始人的助推下,逐步从助理慢慢荣升为店长和合伙人。

经过几年的耕耘,O记逐步在上海站稳脚跟,还在全国开出了多家加盟店。但从主营业务来说, 本质上还是一个培训机构。根据媒体报道,2017年O记的全年收入已经达到了2200 万,其中70%来自于培训。

O记异军突起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创始人对美国梦的宣扬和坚持。

美国是现代体育健身文化最发达的地方,NBA、泰森、韦德健身法、施瓦辛格、奥赛……这些符号都对健身人群有着天然的吸引力。而一张张往返美国的机票、和美国训练大师的合影,都不断强化着创始人纯正美系训练血统的定位。

来自大洋彼岸的空气更香甜一些,与无数普通教练的梦想不谋而合,也让O记迅速从很多仍然念叨着国职的培训机构同行中脱颖而出。


2016年O记成功融资100万,虽然金额不大,但投资人直接给他们贴上了健身“新东方”的标签,也与创始人的美国梦相得益彰。

但当品牌运营的重点不在普通健身用户身上时,门店的业绩似乎就没办法兼顾了。还以2017年为例,就算把O记其余30%的收入都算成门店业绩,也才660万,五六家门店分下来真不算多。

笔者也曾经在工作日下班后路过某家分店,这个本应该是健身房最繁忙的时段,可他们的教练却休闲的打着篮球……

门店业绩少,就意味着教练收入少,因此做O记门店的教练,物质上的满足感要远远小于心理满足感。

不过O记创始人有一句名言,“想赚钱的不要来我这里”。因此,哪怕就连参加公司组织的培训也要自掏腰包,还是有不少人慕名前去投靠。

这源于创始人十几年的培训经历,让他在大江南北积累了大批的教练粉丝。外加现场煽动力极强的美式演讲风格,也能把听众鼓动的热血沸腾。

当然创始人也有一些小技巧,比如他就很热衷于“炫富”,朋友圈里不时会晒出名表豪车,似乎在告诉教练粉丝们:跟我学,有一天你也可以变成这样

展示靠自己实力赚取的收入并不犯法,还能吸粉,何乐而不为呢?但并不是所有人看了都会很开心,这也为O记之后的重大变故埋下了导火索。

3

居民区走出来的网红品牌

P记同样也成立于2013年。

创始人是两个从商业健身房辞职的年轻教练,决定创业后,两个小伙伴从自己攒下的积蓄里,抠抠索索的一共才凑齐了9万块钱,这钱除了添置必要的健身设备以外,根本无力负担正常的商业铺面。于是他们只能在上海北部一个不起眼的居民楼里挂牌营业,连装修刷漆都自己动手。

按现在的话说,摆在P记创始人面前的创业难度,属于地狱级既不能和T记创始人比家底,也不能与O记创始人比背景。

说起来P记和O记颇有渊源,两边的创始人都先后供职于上海某四字健身俱乐部,前者在没创业之前也是O记老板的小粉丝一枚,或许连创业也是受其感召。

但在模式上,他们有着巨大的区别。比如O记的工作室面积通常有上千平,各种高端器械一应俱全,但只能偏居城市一隅。而P记的工作室虽然开在高大上的精品商场里,但装修和设备上的开支却并不高,因为他们主推的是不需要有氧设备和大型力量器械的“自重训练”。

每次谈到这个特色,年轻的创始人都会自嘲说,是因为创业初期没钱买器械不得已而为之。

但发展到现在,他们却成为全国最成功的健身工作室品牌之一。

资金吃紧资源匮乏的工作室千千万,玩自重训练的人也不少,但为什么只有P记跑出来了?

俗话说,一个人的命运,不仅依靠个人的奋斗,也要考虑历史的进程啊。

还得从他们刚筹备工作室那会说起。

2013年夏天,天气异常炎热。工作室的甲醛还没散干净,两位创始人就接到一个拍运动视频的活儿,正在节衣缩食为未来发愁的两兄弟一合计,每天起个大早拍三四个小时就能赚几千块钱,还管早饭,好事啊,便欣然应允。

找他们拍视频的是一位刚从美国回来的华人企业家,虽然年逾五十,但由于长期保持健身习惯,外表看上去就像三十多岁,他的雄心壮志是打造中国的Insanity,把健身习惯带入千家万户。

但不幸的是,这个历时半个月拍摄、超半年剪辑、花费近百万的视频健身项目,却没能在市场上产生一丁点反响。究其原因,当时中国的互联网视频早就普及了,但长期旅居美国的企业家同志没有及时领悟行情,居然把视频都拍成了碟片出售 ,结果可想而知。

不过后来企业家痛定思痛,决定曲线救国。既然把握不住C端,那就从相对小众的教练市场入手,用“投资5万,年赚十倍”的口号,帮助美国ACE在神州大地一跃而成为最炙手可热的证书。

虽然视频项目失败了,但半个多月来接触高强度自重的训练方式,给了正愁没有器械的P记创始团队不少灵感,但他们的自重体系得以成型,还要感谢另一位美国老头的出现

时间一晃来到2014年底,那时候已小有名气的P记创始人参加了美国知名教练Steve Maxwell的训练工作坊,地点就在旅美企业家的培训总部。

这位年近7旬的老教练用两天的时间,向中国的年轻人们传授了他多年积累的自重训练心得。

同样的推拉蹲提动作,用的却是和传统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这让现场的教练们大开眼界。

学习结束后,P记创始人如获至宝,连夜召集全体教练复盘该课程。差不多一周之后,他们的教练在网络上的教学视频,几乎原版复制了老爷子的训练方法。

至此,自重训练被确立为他们日后行走江湖的金字招牌。

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个美国教练还对现场人员提出了一个灵魂拷问:“健身教练最重要的是什么?”

包括P记创始人在内的很多学员不假思索的回答:专业。

但那个饱经风霜的老教练的答案却是:魅力。什么是魅力?颜值是一部分,你的谈吐、气质和认知水平,才是重点。

这个道理,直到如今还有很多教练并不能理解,以为有了专业就能走遍天下无敌手。但如果了解P记对旗下教练学习英语和各种自我能力提升的要求,显然对于好教练的衡量标准,早在那一课结束后,就在创始人心中生了根。

还有一个小插曲。

当时担任这个工作坊翻译的是一位台湾来的培训师,不是冤家不聚首,正是他给了P记创始人自重体系的取名灵感。

大家都知道P记的自重体系名为“XJBL”,很多人乍一听很不理解,这不是骂人话吗?

没错,这句原话就来源于那位台湾培训师。

坦率的说,集百家之长的体系,需要不断的摸索和尝试才能逐步完善,但这个过程在专业人士看来很容易显得没有章法。

而且年轻人嘛,体力好有干劲,练起来容易冲动上头。所以P记早期的计划里,还时不时流传出500个俯卧撑、1000个引体向上这种“土法炼钢”般的计划。

一般人听到这个,笑笑就过去了。但恰好台湾培训师是以心直口快大嘴巴而著称,虽然两人还曾并肩授课,但后者一点也不给前同事留情面,每次讲到训练计划都拿他们的案例做反面教材,还破口大骂:简直是XJBL!
面对质疑和嘲讽,P记创始人显示出了超越年纪的沉稳,并没有当即回怼过去。直到那位培训师被曝光两岸问题的不当言论后,已经在圈里颇有影响力的少壮派创业明星立刻抓住机会进行旗帜鲜明的严正批判,也算是君子报仇,十年不晚。


从运营上来讲,P记的自重体系不依赖器械,大大降低了场馆的硬件成本,所需要的空间较之传统训练方式大大减少,也就意味着坪效有了极大的提升空间。
但空间利用率高是一方面,还需要大量的用户基数。之前说了,P记成立初期属于地狱级难度,一没资源,二没地段,更没钱做什么大众点评,为此两个创始人没少上街发传单。
但就连P记创始人自己也承认,自己的生意享受到了互联网的流量红利。他们的流量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找上他们了呢?


4

乘着流量的东风

业界聊起P记,都会提及他们一个独特且不可复制的优势,那就是——颜值。

靓丽的外表、青春逼人的气息、棱角分明的身材,是P记教练团队的特色。以至于后来每次新店开业时,他们都会模仿某时尚品牌的做法,男教练半裸上身在店门口一字排开,让来回的女性路人大饱眼福。

早在工作室创立之前,P记创始人就曾为摄影师充当形体模特,创业之后,他也主动分享自己的训练照,不浪费自己的八块腹肌。

不过5年前还没有抖音和快手,如今塞满装逼犯的知乎当时还是个纯纯的小众平台,很多喜欢健身的年轻人只能在两个地方散发着荷尔蒙:一个是微博,另一个叫Fittime

其实叫Fittime的有两家,Logo一个蓝色一个黄色,据说双方还因为谁是李逵谁是李鬼而对簿公堂过,我们这里说的是蓝色那家。

当时蓝色Fittime风头正劲,用户流量和粘度无出其右,获得投资大鳄肯定,还孵化出了很多如今在行业大红大紫的健身偶像,包括年销售上亿的淘宝女店主,打完瘦脸针卖瘦脸课的某大湿,以及开工作室的P记创始人。

但现在提起健身APP,大家只记得Keep了,Fittime如何一步一步把自己作死,这里暂且不表。


2014年夏天,如日中天的蓝Fittime决定做一次线下活动,彰显公司的影响力。他们的方案是在上海选择两家健身工作室,随机分配从全国范围选拔而来的粉丝,进行为期6周的减脂大比拼。

由于在Fittime上非常活跃,使得主办方一下子就想到P记的场馆。

P记也极其重视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对参与的学员采取大训练量和严格控制饮食的措施。结果6周下来,很多人的体重果然减轻了。

严格来说,这种高消耗低摄入的方式,怎么着都能让人瘦,但在安全性和持久性上有待商榷。果然在项目结束后不久,很多参与者都迅速复胖,甚至在过程中还有受伤事件发生。

但P记极富激情的训练方式和高大帅气的教练团队魅力占据了人们大部分的注意力。外加财大气粗的Fittime不仅全程进行真人秀式的跟拍,还在自家平台和微博上大力宣传互动,这给场馆带来了巨大的曝光。

年轻、活力、热血,从此成为他们的标签,特别是让很多不堪健身房低质量服务和骚扰式销售的用户眼前一亮,很快前去买课的会员就让百来平的小区工作室不堪重负,但现金流充足的P记立刻在年底换到了更大的场地。

看到这里,可能大家会说,P记运气太好了吧,怎么总能在关键的发展节点遇到贵人。

虽然是教练出身,P记创始人却非常热爱学习不管是健身专业还是商业运营,只要是自己没接触过的都抱有极大的热情。

2013年ACE还没火的时候,他就自学并通过全英文考试成为国内首个认证教练,很快还成为首批国内培训师。在他授课的首期班里,来了一位在圈内德高望重的大佬,这位勤习佛法的大佬很喜欢提携后辈,看到上进的P记创始人自然也是喜爱有加,在日后的也不忘提点一二。

几年后得到、混沌这种在线学习大行其道之时,他也是健身圈首批报名学习的老板。

但仅仅学了还不够,还要不断在实践中融会贯通,成为自己的东西。如P记创始人在2013年参加健身大会时听到一个理论:健身会所90%的用户满意度来源于自身的改变,而非设备和场地。

如果回看P记的发展史,绝对是这一理论的忠实执行者。

自重训练自不必说,也不是他原创,却在他手里发扬光大还能对外输出培训,这样的人在全行业也找不出几个。而通过培训,他们又可以选拔优秀的教练进入团队,不断扩充运营实力,可谓一举两得。

最后,和别人相比,P记的创始团队并没有太多可以失去,所以当机会来临时,当别人犹豫或分神的时候,他们早已ALLin自己的所有精力和时间,百分百的投入反而容易得到更大的回报。

归根结底一句话,机会永远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有趣的是,与P记一同参与减脂营项目的还有一家场馆,不是别人,正是在硬件设施和知名度上全方位领先的T记。

但相较而言,T记对待这次减脂营就显得没有那么上心了,全程只有老板自己负责上课,没有高强度的训练计划,更不会去监督饮食。因此他们这组的减肥效果就显得没那么突出,吃瓜群众一对比都纷纷觉得P记更牛逼。

双方投入程度的巨大差异,也是他们心气和能力的体现。

T记当时正遭遇一系列人事变动,而在职的私教忙着上课,根本无暇顾及公司的市场活动,使唤不动教练的“佛系”老板,未来也将不断为自己薄弱的管理能力而买单。

5

命运转折点

2014年夏天,很多人的命运转折点正悄然来到。

蓝色Fittime沉浸在事件营销和线下面基的快感中,把深挖用户需求抛到了脑后。

卯足了劲的的P记则借助Fittime的活动获得了极大的曝光率,走上了网红场馆之路。

与此同时,有个叫王宁的大学毕业生正猫在北京雍和宫附近的咖啡馆里,认真画着一个健身软件的原型图,他决定把这个产品叫做Keep

O记创始人仍然奔波在各地宣扬美式价值观,忙里偷闲还与一位高个子辣妹坠入爱河,情场得意的他事业也没闲着,上海徐汇区的第二家店即将开幕,一批日后让他欢喜让他忧的成员加入到了团队中。

而同时期的T记,却经历了一系列的变故。

之前说过,T记刚成立时的位置是在办公楼的顶楼,坐拥无敌江景和高逼格。但好景不长,训练时产生的噪音总是被楼下投诉,所以2013年,他们就被迫往下搬了几层,进驻了大楼的消防层。

国家规定,100米以上的高楼都会设一个消防层,供紧急情况下楼内人员的避难。消防层虽然少了玻璃房顶,但仍然有陆家嘴的景观可以看,并且场馆面积还大了不少,还没有任何隔断,空间利用率极好。

有了更大的训练空间,T记的私教小团队课程的推广也步入快车道。当时还没有任何约课软件,大家只能在微信群提前抢课,100块钱一节的课程,在工作日晚的时段都要提前一周预定。

但开店的都懂,跟“消防”沾边的问题都不怎么愉快。表面上看T记占了便宜,日后还是要还的。

果然几个月后,一通打往消防部门的匿名举报电话就差点让他们关门。

究竟是谁打了这个举报电话?有人说是之前离开的教练报复,也有人猜测是竞争对手眼红T记的火爆,总之成为了一桩悬案。

好在一番求爷爷告奶奶的协商之后,T记的场地得以保留,但条件是把团体训练区的所有装修铲去,还要把原本与器械区相连的通道堵上,720度江景工作室就这么被拦腰截断一分为二。

或许世界上真的有风水一说,这个电话直接引发的后果很直接——虽然景观还在,课程也没变,只是增加了一道墙,很多团课老会员不知道为什么就开始不来了,原本红红火火的小团课人气日渐下降,往日的热闹喧嚣不再。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14年还没过完,跟随T记创始人多年的几个核心成员都陆陆续续离开团队,除了创始人外,一度出现了没有教练能上小团课的尴尬局面。

不过很快全行业都迎来了健身需求的井喷期,T记的问题被市场形势的一片大好而暂时掩盖。2015-16年,他们还连续在上海开出了两家新店。

笔者曾询问创始人的选址思路,似乎除了便宜之外,并没有说出个所以然来。正因如此,三家门店从面积大小到装修风格都没有任何统一性,甚至完全不像是一个品牌。由于人手短缺,新店的小团体课程也始终无法顺利开展。

至此,T记的品牌辨识度越来越低,开始有点泯于众生的感觉。

6

慈不掌兵 义不掌财

用玄学来解释T记小团课的衰落未免过于牵强,我们尝试着来解读一下原因。

首先就是课程体系化的滞后

T记在小团课上有着同行无可比拟的先发优势,但T记创始人似乎沉迷于器械的收集和课程总教头的位置,并没有站在运营者的角度摸索出一套成型的课程体系和动作库。虽然慕名而来参观学习的人门庭若市,但缺乏体系,也让T记无法进行培训的输出。

不仅如此,就连他们自己后备人才的培养都捉襟见肘。在被举报之前,T记的助教团队发生过人员流失的现象,按理说正常的人员变动无可避免,但小团课开了两年多来,能代课的教练却青黄不接,甚至影响了课程的正常开展,用户的积极性不断消磨之后,去的人就越来越少。

其次是缺乏提升品牌形象的主动性。

与其他两家不遗余力的利用一切机会宣传攻势相比,T记创始人显得相当佛系,在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上的经营,常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到后来更是基本停滞,销售几乎全部依赖会员的口碑传播。

就连小团课的名字也一直沿用“Boot Camp”这样的通用称呼,而从没有想过P记那样更具个性化的课程包装。

事实上由于前期累积的知名度,T记遇到的各种跨界品牌合作机会只多不少,但由于缺乏内容策划,不会吆喝,也无法进一步对场馆品牌起到反哺作用。

最后就是创始人的性格问题。

科班出身的他专业水平并不低,也担任过不少品牌的培训师,但性格内向的他很少想到主动宣传自己,而这个出名or出局的竞争环境下,很容易被人弯道超车。

然后他还颇有些爱江山更爱美人的气概,在处理与异性会员和下属的关系上常常无法把握分寸。其实这样的问题在任何场馆都可能发生,但日积月累也会影响到团队气氛和管理效率。

另外从T记离开的员工还是老会员,提起他的为人,都是大大的好评。他不仅为人慷慨,还从不记仇。对于离开的员工从来不说半句坏话,出走之后再回来也张开双臂欢迎。

但在内部管理上,这种与世无争的老好人性格并不见得是好事,比如目睹老员工不干活还照样发工资养着,教练以上私教为由拒绝公司市场活动的配合要求,他也只能摇摇头自己亲自上阵。

在这样的纵容下,员工们大多只关心自身业绩和收入,而对于公司死活毫不上心。

写到这里,我们会发现T记的创始人几乎犯了一个教练转型老板所能犯下的所有错误。但出了如此多昏招之后,还能维持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也说明即使行业拐点来临,只要不盲目扩张和罔顾用户体验,创始者对行业保持一颗热爱和坚持的心,生存下去并没有那么难。

其实T记遇到的问题并不是他们一家独有,比如人心的多变与复杂,常常让创业者们防不胜防。


7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

2019的上半年,那个让O记创始人觉得永远不可能离开团队的粉丝兼合伙人,突然离开办起了自己的培训公司,听说俩人还为回收股份的价格问题闹的非常不愉快。

而这个最不可能离开的合伙人出走的新闻,则不由得让人想起O记上一次团队分裂的往事。

圈内人大多听过O记创始人的纹身梗,2011年他生日的那天,为了表示对某运动品牌的喜爱,他毅然决然的把该品牌Logo纹在了自己的小手臂上,这种惊世骇俗的举动让品牌高层大为感动,于是便着力栽培他。

这个故事出现在创始人各种宣传材料和公开场合的演讲内容里,感染了不少人,其中包括他的教练们。

工作室开张后几年,不断有教练为了表达对于品牌的崇拜和忠心,也把O记的Logo纹在了自己的身上。

这样的举动让创始人非常骄傲,在社交媒体上把这个当成他们公司精诚团结的标志性事件好好炫耀了一番,平日里自然也对这些教练关爱有加,很快几个人都成长为团队的中坚力量。

或许在纹身的那一天,他们都笃信自己能融入到品牌里,和企业一直走下去。但就在2016年的夏天,几个率先把东家品牌纹在身上的核心成员,却集体出走。

这样的事让创始人“痛心疾首”,自己明明对他们掏心掏肺,为什么走的时候却那么的决绝,一点儿都不顾知遇之恩呢?本来就口无遮拦他急得在微博和朋友圈多次口吐芬芳。

出现这样的情况,出走方和老东家通常各执一词,O记创始人在2017年一次访谈中还固执的认为,是员工的成长速度赶不上创始人的成长速度,人员流失和人的新陈代谢一样,属于正常现象。

金句频出的马云曾经说过,员工离职的原因无外乎两点:受了委屈,钱没到位

而核心员工的出走,用“不患寡而患不均”来形容或许更加贴切。

纵观整个行业,有着流水高、成本低特色的培训公司是团队分裂的高危地带,看着带头人哗哗的捞金,团队成员如果觉得自己资源、能力成长到位了,很容易滋生“凭什么你拿这么多”的想法,进而招呼兄弟们另立山头。

比如前几年业内一家以教授领导力著称的培训机构,创始人前脚还在外给人灌输团队管理大法,回头一看自己的团队走的一个都不剩。而另一家多年以来与团队“荣辱与共、团结如家人”的培训公司,最近也遭遇了分校区主管团队的集体出走,创始人也是气到内伤。

今年粉丝兼合伙人离开之后,虽然O记创始人还是忍不住在朋友圈骂了几句,但也仅限于此,谁对谁错已不愿过多谈论。或许唯一能让他感到宽慰的是,那些离开的员工,职业生涯并没有他们想象中那么顺利。


出走的小粉丝或许也没有想到,原以为靠着这几年卧薪尝胆积累的资源和首席培训师的光环,开创个人的事业水到渠成,但现实却是冷冷的冰雨在脸上胡乱的拍

原来O记这么多年的繁荣,全都是建立在老板的个人IP之上。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和T记相似,从O记出走的老员工大多并没有复制老东家的功能性训练和小团课体系,或许他们一开始就没想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或许功能性训练的繁荣仅仅停留在了培训层面,而无法受到大众青睐。

如今,丧失了左膀右臂的O记创始人,已默默放弃了“大后方技术支持”的定位,重回一线奔走于培训课程的教学工作,公司的运营大部分交给了他妻子管理。

不知在口干舌燥的授课间隙,回想起当初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那些艰苦岁月,他会作何感想。而出走的人们,失去了“老大”的光环庇佑,可曾对自己的选择有那么一丝丝懊悔呢?


8
鲶鱼效应
从2015开始,在上海这个千万级人口的大都市里涌现出了上千家工作室,其中不乏同样具有话题性的品牌,比如依靠人性驱动全国已满500家的Z记,从深圳而来,以团操起家的S记,以及主打自由教练特色的L记和坚持智能化特色的G记。

T、O、P三家不是分店最多的,也不是投资最大的,但因为历史的原因,他们时常被人提起,只不过三家的的生存路径已经呈现出完全不同的走向。

T记温水煮青蛙的局面,使得创始人在犹豫中错过了多次调整的机会。终于在今年8周年之际,不得不被迫关闭其中一家长期经营不善的门店。

P记的自重体系已经成型,以每年一家新店的速度稳步扩张,并且开始对外输出创业经验。但核心商业区高昂的租金成本,以及跨区域经营中的人才复制和流量焦虑也让创始团队如履薄冰。

O记的培训事业持续走高,不仅融到了资,还逐步成为了功能性训练和私教小团课的领军品牌,但夫妻店的管理隐患和核心中层流失的空心化,让老板疲于奔命。

凭心而论,能在上海复杂而激烈的竞争环境下存活如此之久,实属不易。三家在发展过程中,还有大量的故事因篇幅有限无法在此一一呈现。

但可以肯定的,所有的创业者都在努力的活着。只不过下一个八年,又有哪些创业悲喜剧等着我们去聆听呢?



9

尾声



很开我们就将迎来2020年。

过去的一年中,不少意气风发的创业者,在潮水退去后发现自己在裸泳。很多离职创业的教练,在寒风刮来时,才意识到自己的能量储备并不足独立生存。

作为上海乃至全国工作室业态的元老,这三家的发展路线和命运走向各不相同。而回顾他们的发展历程,或许可以为大家找到些创业过程中共鸣,乃至启发,也希望能为这几年狂飙突进的健身行业做一个简略的注脚。

不管在这一年遭遇怎样的变故,不管你是意气风发或是暗自神伤。回头再看,或许还是会说出那句经典的台词:

2019年就要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 end ·

如果看不到光,那就自己发光。

如果风浪无可避免,那就合力打造一条坚固的方舟。

2020年健创大会早鸟价599元,5人团购立减100元!仅售499元

(点击下方图片进入抢票通道)

寻找更多您所感兴趣的内容 可以试试点击以下关键词

场馆运营指南行业调研报告健身圈那些事儿

健身行业人物志国内外优秀场馆一览健身与运动

SoulCyclePlanet FitnessEquinox

1RebelOrangeTheory

ClassPass美国IHRSA德国Fibo

LESMILLSReebokAdidas

商务合作请微信联系:lianbaa2z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野蛮生长的“健身行业“如此灿烂
孕产健身,商家必争之地
训练者们的tips
2022年健身工作室如何突围?我们和5位创业者聊了聊拉新、教练激励、运动社群和课程产品
全能健身教练培训都学哪些课程?
“A+运动”多元化综效乍现:详解“医体/体美结合”核心逻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