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熟地”的几则医话


熟地是味好药,明代名医张景岳把人参、熟地、附子和大黄定为药中四维,极言其重要性。张景岳强调:阴虚,或神散,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或火升,非熟地之重而不足以降之;或躁动,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或刚急,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或水邪泛滥,舍熟地何以自制;或真气散失,舍熟地何以归源;或精血俱损、脂膏残薄,舍熟地何以厚肠胃。故中医学者需学会如何巧妙应用熟地,方可成就良医。我临床喜用熟地,特别是治疗肾精不足而虚火上扰诸病,必用熟地,且大量应用熟地。比如,治肾阴虚于下而火扰于上的失眠,用熟地90~250克,配合少量砂仁、肉桂,速效;治高血压头晕,凡见舌质红少苔,即重用熟地至少75克。就我临床经验,熟地固然味厚,质黏腻,用量低于30g时会碍胃助湿,但若遇诸劳虚损、阴虚阳虚等证,都可放心大剂量应用熟地,纵然有湿有痰,若属肾虚,则非熟地不能消,且并无腻膈碍胃、助湿生痰之弊。我在此补充一点:熟地炮制法,必须是由生地黄九蒸九晒才能达到最佳疗效,而且所选生地需为怀地黄,好的熟地,“黑如漆,光如油,甘如饴”。然市面上常很难寻见真正的熟地,多是只蒸煮一两次而已,这也是为什么有些方子开得很好,可是却达不到预期疗效的原因之一。
今人之所以不敢用大剂量熟地黄,恐其滋腻碍胃,殊不知对于急危重症,只有大剂量用之,使阴血充足,阳气才能有所依附,才不至于脱陷。民国大医张锡纯运用熟地时曾说:“少用则作闷,多用则不闷”,认为用熟地不必拘泥于量大碍胃之说。明代医家张景岳善用熟地,他说:“阴虚而神散者,非熟地之守,不足以聚之;阴虚而火升者,非熟地之重,不足以降之;阴虚而躁动者,非熟地之静,不足以镇之;阴虚而刚急者,非熟地之甘,不足以缓之。”故而,只要对证,即可放胆用之,亦可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少则30克,多则90克、120克不等,甚至最大量用到500克,多年临诊并未见有碍胃之弊。但熟地黄性静味厚,不可乱服久服,久服必碍于阳气的升发,服滋阴药后,若口渴咽干症状已消除,舌苔已生,不欲饮水,当停止滋阴;食欲恢复正常后,又开始减退,当停止滋阴;大便由干燥转为湿润后,又变得稀溏而黏滞,当停止滋阴;睡眠恢复之后,又变得嗜睡,身体重,腿无力,当停止滋阴。
熟地,味甘,味厚,性温,入肝肾二经,补肾中真水。正因为此,有许多医家认为熟地太过滋腻,有碍脾胃的运化,多用反而生痰;然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不了解熟地的功力,熟地不但不生痰,反而还能消痰,不但不滞气,还善行气,就看人如何去配伍,使用多大用量了。“痰有五脏之异,痰出脾肺者,用熟地则助其湿,用之似乎不宜。倘痰出于心、肝、肾者,舍熟地又何以逐之耶?”我多年临床发现,熟地是可以补益脾胃的,因为地黄产于中州沃土之乡,其土气最厚处,是得土气;其色黄,为土之正色;其味甘,是土之正味。今日大多中医言,地黄滋腻碍胃,我们何妨以实践来检验之。我临床多年试用数千例,熟地似并无碍胃之弊,愿与诸同道探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熟地黄重剂应用探讨
大剂量熟地,化痰,开胃,治腹胀便秘。利尿    邹羿
《时方歌括·补可扶弱》第九讲:六味地黄丸、桂附地黄丸
第三节小儿大脑发育不全症。
每周一味中药(47)丨地黄——“药中四维”之“良相”
肾阴虚咳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