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骨迷路影像解剖

骨迷路影像解剖



内耳(internal ear)位于中耳内侧,又称迷路(labyrinth),为听觉、位置觉的重要感受器所在地。迷路分骨迷路(bony labyrinth)和膜迷路(membranous labyrinth)。

骨迷路以CT显示最佳,内外淋巴液皆可以MRI水成像清晰显示,但是内外淋巴液和膜迷路的膜尚难区分和识别。



骨迷路(bony labyrinth)由耳蜗、前庭和半规管组成。整个骨迷路犹如蜿蜒曲折的隧道被埋藏在鼓室和内耳道之间的岩锥致密骨中,全长约为18.59mm。其形状酷以1只在岩锥内向后爬行的蜗牛,耳蜗位于岩锥前内侧似蜗牛的背壳,前庭相当于蜗牛的头身居于岩锥的中间,岩锥后外侧的3个半规管犹如从蜗牛身上伸出的3只奇特的半环状触角。

①耳蜗(cochlea):位于岩锥的前内侧段,由圆锥形的蜗轴和环绕蜗轴外周的蜗螺旋管(cochlear spiral canal)构成,蜗底朝向后、内、上方的内耳道底,蜗顶朝向前、外、下方的鼓室和咽鼓管。耳蜗高度约为5mm,蜗底直径约为8~9mm,耳蜗管展开之全长约为30~32mm,耳蜗大约旋转2.75圈。

②前庭(vestibule):是骨迷路的中段,呈膨大的椭圆形结构,其前后径约为6mm,垂直径约为4~5mm,横径约为3mm。前庭既占据迷路的中心位置,整合与串联耳蜗与半规管,也是迷路衔接中耳和内耳道的桥梁。

a.与鼓室和内耳道的关系:前庭外侧壁面向鼓室,壁上有前庭窗和蜗窗,前庭窗被镫骨底封闭,蜗窗被第二鼓膜封闭。前庭内侧壁面向内耳道底,壁上有1条自前上向后下呈弓形走行的前庭嵴,嵴后上方为椭圆囊隐窝,窝底为上筛斑;嵴前下方为球囊隐窝,窝底为中筛斑,中筛斑后方为下筛斑。前庭蜗神经纤维分别通过这些筛斑的孔道进入内耳道。

b.与耳蜗和半规管的关系:前庭的前下方较窄,有1个大口对应耳蜗螺旋管;后方较宽大,有5个小口对应3个半规管。

③骨半规管(bony semicircular canals):为3个2/3周长的半环状骨管,位于迷路后段。

a.前半规管(an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位置最高并最靠前,向上弓起,也称上半规管。其展开长度约为18~20m,走行平面与颞骨岩部长轴和人体的横断面均呈垂直关系,与正中矢状面约成45°角,埋伏于颞骨岩锥部的弓状隆起内。

b.外半规管(lateral semicircular canal):其长度最短,长约14~16mm,位于前、后半规管之间,在人体横断面上弓向外后方,也称水平半规管。该半规管突出于乳突窦口的内侧壁上,称外半规管凸。

c.后半规管(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位置最后、最低,其展开长度最长,约为32mm。其走行平面和弓起方向均与前半规管相反,走行平面与岩锥长轴一致,向下方弓起。因其与前半规管呈互相垂直的关系,也称为垂直半规管。3个半规管长度不同,但管径均为1mm左右,在壶腹处增粗为2mm左右。3个半规管的不同走行平面和弓起方向可使人类完成对任何方向旋转运动的感知。在这里请注意,每个半规管都有2个名称,可以用“前上后垂外水平”的口诀记忆半规管的2套名称。每个半规管的2个名称可以更详尽和准确地说明各半规管的方位特点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把2套名称都记住有益无害。

图1  迷路-横断面HRCT

1.前半规管;2.后半规管;3.外半规管;4.前庭;5.耳蜗;a.中耳鼓室腔;b.外耳道;c.内耳道;d.乳突峰房;1+2.前、后半规管总骨脚。

图①至图⑥为左耳迷路自上而下的HRCT图像。迷路是内耳藏身于颞骨岩锥的密质骨内的复杂路径结构,现以自上而下逐次显示的结构加以说明。内耳整体位于中耳和内耳道之间,耳蜗、前庭和3个半规管自前往后沿岩锥长轴排列,耳蜗在前,半规管在后,前庭居中。整个迷路结构酷似沿岩锥向后爬行的蜗牛,耳蜗就像蜗牛的硬壳,前庭就像蜗牛伸出的头颈,3个半规管就像蜗牛的触须。

前半规管:位置最高,首先在岩锥后方的密质骨内出现1个与岩锥长轴垂直的线条,即前半规管顶的弧形穹窿部,表现为1条黑线(见图①中的小图),然后是上下走行的2个骨脚,表现为2个黑点。因其位置最高又你“上半规管”(见图①)。

后半规管:后半规管位于前半规管的后方,同时是沿岩锥的长轴走行的。首先出现的是1条黑线,故为该半规管的上方弧形穹窿段(见图②)。然后是前后2个黑点,为该半规管的2个骨脚(见图③)。再往下可见又是1条黑线通往前庭,其与前庭汇合处增粗,为后半规管进入前庭之前形成的壶腹(见图④)。

外半规管:位于前、后半规管之间,因与人体横断面一致,故在横断面图像上呈“马蹄铁”的形状。几乎在1个层面上即可完全显示(见图③)。

前庭:前庭位于3个半规管和耳蜗之间,前庭同时承担与中耳连接的作用,是沟通中耳和内耳以及联络整个米路的中心区域。呈长椭圆形的前庭大致出现在内耳道水平层面(见图④)。

耳蜗:位于岩维的前部,其螺旋成两圈半多,在图像中可见其大约为3层排列,耳蜗底对着内耳道口,耳蜗底圈与前庭相连。

图2  迷路-MRI-T2加权3D重建图像

1.前半规管;2.后半规管;3.外半规管;4.前庭;5.耳蜗。

图①为矢状面T2加权3D重建图像,图②为冠状面T2加权3D重建图像,图③为横断面T2加权3D重建图像,显示含水的内耳迷路系统。

注意:上述矢状面、冠状面和横断面3个方向上的T2加权3D重建图像可以显示含水的全部迷路系统,同时显示周围,所以含水的解剖结构均呈高信号表现。可以充分显示迷路与内听道等解剖结构之间的关系,但是因为骨骼与气体均为低信号,这是对骨骼与空气难以观察的不足点。

T2加权3D重建图像的观察:优点是具有大局观,可以观察整体迷路的表现,并可以同时观察到迷路与内耳道之间的解剖关系,缺点是迷路自身的解剖结构会互相重叠,对于某些具体的解剖结构的观察可出现一定程度的干扰和影响。

迷路的观察:

a.前半规管:位置总是偏前和偏上,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容易确定;

b.外半规管:与人体横断面一致,同样可以在矢状面和冠状面上得以良好显示;

c.后半规管:顾名思义总是位于后方,在矢状面和横断面上容易识别。

d.前庭:位于迷路的中心部位,前有耳蜗,后有半规管;

e.耳蜗:最接近内耳道底,在横断面图像上,尖在前,底在后,可以清晰显示3层螺旋管排列。在冠状面图像上,可见耳蜗自内向外的螺旋样回旋。

迷路CT/MRI观察小结

1.CT/MRI建议观察平面:

①HRCT横断面图像可全面观察迷路的全部结构。

②横断面图像结合冠状面和矢状面重建图像可以更准确地显示迷路的形态、位置、解剖细节和毗邻关系。

③MRI-T2多平面3D重建图像可以显示迷路的总体形态和解剖关系。

2.CT/MRI观察要点提示:

迷路的各部结构的位置和相互关系应该成为CT/MRI观察的重点内容。

头颈医学影像联盟病例集


头颈影像解剖汇总!


神经影像解剖汇总!


鼻咽部、鼻窦影像病例汇总


颅底颞部(耳)影像病例汇总!


眼部影像病例汇总!


口腔、颌面影像病例汇总!


甲状腺、涎腺、泪腺等腺体影像病例汇总!


颈部影像病例汇总


咽喉部影像病例汇总


脑血管影像病例汇总!


神经系统病例汇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颞骨CT与内耳MRI解剖图像,收藏级!
【诊断技巧】先天性内耳畸形影像学研究进展
一篇小文,认识迷路炎
【继续教育讲座】内耳畸形的影像学诊断
MR08-03-02 颞骨疾病-先天发育畸形
最全的高清耳部解剖汇总!配合记忆口诀轻松记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