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线调研总结的经验:养老机构搞医养结合,医疗用房这样配置最实用(收藏)

作者:秦岭、周燕珉(通讯作者),原文《“医养结合”背景下养老机构医疗空间的配置研究》刊载于《建筑学报》学术论文专刊2021增刊1总第23期。本文有删减改编,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全文约3100字,建议收藏阅读

“医养结合”是我国近年来持续强调和大力倡导的养老服务理念。受此影响,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开始提供医疗服务。

调研发现,一些养老机构留给医疗空间的面积本就有限,或未将其视为必配的功能空间,使得运营后不得不对现有空间进行改造,或借用其他用房满足基本医疗服务的空间需求。

还有一些养老机构为了体现设施齐全,按照综合医院的标准配置了大量的医疗用房,而其中不少功能空间都与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并无直接关系。由于运营能力有限、市场需求不足、医保申请困难等原因,致使大量空间长期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资源的浪费,给设施运营带来了巨大负担。

养老机构的医疗空间配置主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在具体项目当中应该如何考虑?养老机构的医疗空间该如何配置才能真正满足实际需要?本文作者通过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实态调研和普查数据分析,总结其医疗服务现状和空间需求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医疗空间配置的影响因素,生成医疗空间的配置思路,建立医疗空间的4种典型配置模式并给出设计示例,以期为相关设计实践和标准制定提供参考。

-01-

养老机构医疗空间配置的影响因素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养老机构当中影响医疗空间配置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4个方面:

1.养老机构的自身条件

主要包括养老机构在区位、用地、建筑空间和医护人员配置等方面的条件,这决定了养老机构有可能通过哪种方式提供医疗服务,以及有可能配置哪种类型的医疗机构。

2.国家和地方的标准要求

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医疗卫生和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相关标准要求,这决定了养老机构医疗空间配置的底线要求。

现阶段,对于养老机构项目的设计师而言,一方面在建筑设计领域尚无有关养老机构医疗空间的设计标准可供参考;另一方面又不了解医疗卫生领域的相关标准,因此在考虑医疗空间的配置问题时,往往容易按照业主的要求和个人的理解来进行设计,而忽略了现行医疗机构基本标准当中的要求。

调研时发现,一些养老机构在建成后,不得不对原有的医疗空间进行二次改造,以满足有关部门的审批要求,浪费了大量的资金和资源。因此,在考虑养老机构医疗空间的配置问题时,需要首先满足医疗机构类型明确标准中的底线要求(表5)。

3.服务对象的需求特征

主要指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因能力衰退所带来的特殊的医疗服务需求,这决定了养老机构需要提供的医疗服务种类和总量。通过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的深入访谈,笔者进一步将养老机构入住老人与一般人群相比的医疗服务需求特征总结为4点:1) 患有慢性疾病,需要长期治疗;2)外出就医困难,需要就近看病;3)身体机能衰退,需要康复训练;4)担心突发急病,需要及时救助。

相应地,养老机构常见的医疗服务内容也可划分为4大类:1)日常护理服务;2)基础诊疗服务;3)康复保健服务;4)应急处置服务(表3)。

4.养老机构的运营理念

主要指养老机构着力打造的自身特色,这决定了养老机构对医疗空间配置的个性化需求。

调研发现,一些养老机构以“中医”“康复”等作为区别于其他机构的特色运营服务理念,并体现在活动组织和服务项目设置等方面。落实这些理念需要养老机构具备相关的用房和设施作为支撑,例如以“康复”为特色的养老机构可能就需要设置更大面积的康复空间,而以“中医”为特色的养老机构则可能需要设置中医诊室、中医理疗室等空间,这些对医疗空间配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02-

养老机构医疗空间的配置思路

基于以上4方面影响因素的基本内容和作用机理,笔者对养老机构医疗空间的配置思路进行了梳理(如下图)。

针对具体的养老机构建设项目:

首先,需要分析养老机构的自身条件,选择适宜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和医疗机构设置类型;

然后,以国家和地方的对该类型医疗机构的标准要求为底线,制定医疗空间配置方案的雏形;

接着,根据养老机构服务对象的需求特征和运营理念,对医疗空间配置方案的雏形进行完善和优化;

最终,形成与该养老机构相匹配的医疗空间配置方案。

-03-

养老机构医疗空间的配置策略

根据上文提出的医疗空间配置思路,结合养老机构建设项目的典型情况进行演绎可以发现,根据养老机构自身条件的不同,其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和医疗机构设置类型有以下若干情况,在建筑层面对应4种医疗空间配置模式(如下图),下面结合示例进行具体分析。

养老机构医疗服务提供方式、医疗机构设置类型和医疗空间配置模式的对应关系

模式1:内设护理站

护理站是可设置在养老机构当中的、规模最小的医疗机构,主要面向入住老人提供常见病多发病护理、慢性病护理、康复指导、心理护理、根据医嘱进行处置、消毒隔离指导、健康教育等服务。由于不要求配备医师,所以不能提供诊疗服务。

内设护理站应至少包含治疗室和处置室2个独立的功能空间,有条件时还可设置独立的分药室和医护人员办公室;尽可能靠近有护理服务需求的老年人居住空间,通常设置在老年人护理程度较高、楼层位置相对居中的照料单元内部或附近(图6)。

模式2:内设医务室

与护理站类似,医务室也是一种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主要面向养老机构入住老人提供老年保健、一般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诊断明确的慢性病治疗、急诊救护等服务。

相比于护理站,医务室主要增加了基础诊疗的服务功能。内设医务室应至少包含诊室、治疗室和处置室3个独立功能空间。通常设置在养老机构建筑近地层的公共区域,多位于首层平面的端部,以便形成相对独立、完整的功能区域,并设置独立出入口,满足入住老人紧急送医和快速搭建隔离区的空间和流线要求(图7)。

模式3:兴办社区卫生服务站

社区卫生服务站是能够独立设置、独立运营的规模最小的医疗机构。相比于护理站和医务室,它的最主要区别在于,除面向入住老人,还可面向周边社区居民提供社区基本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通常至少配置有全科诊室、治疗室、处置室、预防保健室、健康信息管理室等功能空间。

为方便周边社区居民进入,社区卫生服务站通常设置在建筑的近地层。这类医疗机构一般仅在日间营业,营业期间能够满足入住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但无法在夜间提供服务,并且近地层与老年人居住空间距离较远、服务不便。因此,建议除了在近地层设置社区卫生服务站外,还应在养老机构内部设置少量医疗用房,具体形式可参考内设护理站或医务室(图8)。

模式4:与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合设置

在一些大型养老社区或医养结合项目中,通常会将养老机构与综合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合设置,这样一方面有助于医疗机构在服务社会患者的同时,兼顾养老机构入住老人的医疗服务需求;另一方面也能够充分发挥养老机构在专业照护和康复治疗方面的优势,承接医疗机构转诊的老年患者,避免医疗机构出现“压床”现象。但相较前述3种配置模式,这种配置模式也面临投资数额大、回收周期长、运营难度高等诸多挑战,配置时需谨慎考虑。

养老机构与大、中型医疗机构结合设置时,应注意明确划分两者的范围,分别设置独立出入口、楼电梯等交通空间,避免流线交叉,造成相互干扰。在此基础上,可通过相邻建设、设置连廊等方式加强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空间联系(图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院长都想知道的秘密:养老机构如何内设医疗机构?
独家揭秘:在自我进化中追求完美,亲和源“3.0产品”亮点大剖析
终于找到一篇能把医养结合讲清楚的文章了!
2018四川人口老龄化与健康养老状况分析报告(全文)
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将备案管理
养老机构医养融合呼声高 制度和人才成阻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