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孤独、自卑、无助的半失能老人,养老机构该如何解决他们的精神需求?(一文读懂)

作者:陈晓东、刘月鹏。原文《ERG理论视角下半失能老人精神慰藉路径——以沈阳市Y社区W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例》。原文刊载于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第37卷第3期。本文有删减,知识产权归原作者所有。全文约6700字,建议收藏阅读。图片为新华养老週刊拍摄,图文无关

Y社区W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共23个床位,2021年现入住22位老人,其中半失能老人为15位,年龄分布在75~90岁,无自理型老人。老人多发病为高血压、高血糖和阿尔兹海默症。20%的老人是因为在家摔倒进行骨折手术治疗后需卧床疗养缓解手术后遗症;30%的老人在家或者医院产生褥疮,在此进行康复。该机构老人多发心脑血管疾病,80%的老人患有高血压;30%为糖尿病患者,其中1位需打胰岛素。这些半失能老人中有7位患有阿尔兹海默症,半身不遂老人11位。

本文从Y社区W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选取6位意识较为清楚的半失能老人(丧偶)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6位半失能老人日常生活中精神慰藉情况的调查,了解到居住在此的半失能老人多为高龄老人,老人除了患有多种慢性疾病还伴随着行动不便、不能自理、精神抑郁等多种多样的问题。


-01-

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困境

1.子女家人关怀度低带来孤独感

6位受访半失能老人家庭中,有4个家庭能做到每周前来看望老人;一位老人的子女家人因长期生活在国外,最多只能每月一次到养老机构看望老人。半失能老人从原本长期依赖和生活的家庭中来到陌生的环境,与子女沟通交流的时间大大减少,能够获取的家庭资源也愈来愈少,老人对子女家人的关怀和亲情带来的温暖就越加渴望。

半失能老人H在接受访谈时感叹“养老机构环境不错,就是护理员都很忙顾不上我,真的很无聊。”子女家人对半失能老人的关怀日渐冷淡是造成半失能老人精神关怀得不到满足、产生孤独和寂寞的重要原因。

L老人说到“我儿子一家常年在外,剩我一个人生活在这里无依无靠的。”对于独自生活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半失能老年群体来讲,他们的情感世界同样是多维的,渴望得到他人的关心,并将值得信赖的人作为自己的感情寄托对象。没有子女和家人日常的嘘寒问暖,“有口难言”成为常态。

2.身体机能条件限制带来自卑感

由于身体原因和精神认知障碍问题,机构半失能老人少有机会外出,活动场所基本上是在室内公共区域,生活作息也需要按照机构的时间安排。

我中风之后自己就得别人被推着轮椅走,有时候想出去晒晒太阳,但需要看机构的时间安排。”M老人抱怨道。

养老机构一般不会根据老人病情区分老人的公共空间活动范围,精神状况不同的老人居住同一楼层当中,老人们的沟通交流也存在一定的障碍,对话常常前言不搭后语,不知所云。半失能老人在娱乐活动条件设施较为单一的养老机构无法及时获取新闻信息,缺少与外界社会交往的机会。

老人X无奈的摇摇头感叹,“羡慕那些又唱又跳的老人,我年轻时因为患上糖尿病右腿截肢只能坐在轮椅上,自己太没用了”。相较于能够开展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的机构自理老人,半失能老人容易产生对比落差和自卑感。

3.安全需求没有寄托带来压迫感

经济安全和情感安全是半失能老人在安全方面的主要需求。养老机构在收费规格上根据硬件设施和软件配置的差别会有不同的标准。

老人L说道:“我的病比较严重。要在这里住,自己每月的退休金不够还得让儿子再交一部分钱,现在孙子上学花销也不少,压力这么大,我活着也没什么意思!

通常情况下,半失能老人入住时不仅要交住宿费、伙食费还要承担医药费用和康复费用。有些半失能老人病情较为严重,每月住院花销较大,虽有社保和医保等政策作为支持补助,仍不能完全满足。

一些半失能老人会觉得自己在给子女增加负担,从而产生自责。安全感得不到满足会使老人产生消极的情绪,这种紧张的压迫感甚至会使其失去生活的信念。

4.服务开展无针对性带来无助感

对于机构半失能老年群体来说,专业的服务照护能够起到有效减轻病情和延缓发展的作用。护理人员定期的护理知识培训仅在入职初期进行,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进修培训,针对半失能老人开展的精神慰藉活动受限;初入职的社会工作者针对半失能老人开展服务活动前期处于茫然的状态也无从下手,活动内容陈旧、活动形式单一。

Y老人说:“有时候我想马上做什么还需要等护理员有空了,参加的活动也没意思,没人理解的感觉真的很无助。

服务开展无针对性是因为对于半失能老人专业护理技巧的缺失,包括服务对象的个性特征、病理状况、护理技巧等知识内容的缺失。这些通常会导致半失能老人医疗护理服务获取及时性不足,需求无法满足,产生无助的消极情绪。


-02-

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分析

1.生存需要层面:实现生存和安全的需要

(1)迫切的情感关怀需要

机构半失能老人一部分是自愿接受养老机构专业护理服务,另一部分是非自愿被子女送往机构生活养老。老人们需要独自面对养老机构的新环境新生活,半失能老人不希望自己的特殊情况给家人带来不便,但也希望得到子女家人的关怀照顾和情感上的慰藉。养老机构环境再优越也无法代替情感关怀带来的温暖。

老人H在接受访谈时感叹,“住在这里不愁吃穿的问题,就是想多些人顾一下我。”L老人说“开始我就不想来这里,不喜欢陌生的环境,我想回自己的家。

由于不能长时间与家人亲友生活在一起,处于新环境中的陌生感与长时间独自生活的被抛弃感让半失能老人的心理和情绪受到一定的影响。

(2)心理健康疏导的需要

机构半失能老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三种:

一是孤独感,这体现在刚入住养老机构的半失能老年群体之中。“我刚来那会儿谁也不认识,晚上一个人的时候还会害怕,谁能总陪着我呢?”老人H在访谈中提到。没有家人的关怀与难以适应陌生的新环境加深了半失能老人的孤独感。

二是自卑感,W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有半数的会员为自理老人,因此在开展老年活动过程中,养老机构会根据老年人的认知程度和身体状况将自理老人与半失能老人分组开展不同类型的活动,在某些看似简单的活动开展时,半失能老人不禁会与自理老人活动的自由性与丰富性进行对比产生负面情绪,老人X在活动中提到“我也想像外面那些老头老太太一样练练操、跳跳舞,现在只能整天坐轮椅看热闹”。

三是无助感,半失能老人入住养老机构之后与外界的联系交流越来越少,非正式支持系统带来的帮助也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养老机构本身提供的心理疏导服务缺失,护理员掌握的心理学知识有限。M老人说到“有时候是我说不清还是他们不理解,现在能指望谁呢?”在各种需求不能得到满足时,半失能老人就会产生无助感,严重时还会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等方面。

2.相互关系需要层面:实现人际关系的需要

(1)自我尊重与社会尊重的需求

这里所说的自我尊重指半失能老人对自我的接纳。一些老人在年轻时可能通过自身奋斗拥有较高的地位和荣誉,但在失能危机面前很多情况难以自理,需要他人的帮助。这种对比落差让半失能老人难以接受自身变化,心情低落和情绪暴躁,生活质量降低。老人L说道:“以前我是艺术团的团长专门负责拍照,现在很难接受整天坐在轮椅上。我想少给他人添麻烦、少点嫌弃。”半失能老人需要用极大的勇气和积极的心态去坦然接受自己的状态,调整不良心理状态。

与此同时,半失能老人渴望得到社会尊重,得到他人和社会的接纳和认可。在对半失能老人进行照护时,子女和养老机构的护理员有时表现出厌烦或没有耐心的举动会让老人感觉没有得到尊重。无人顾及时,半失能老人被忽视的感觉会被加深。老人Y说道:“年轻的时候我在工厂点钞比赛能拿第一,现在老了整天让人伺候着还遭嫌弃,我想回到原来能自理的状态。”半失能老人在社会中都曾扮演各种各样的角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巧,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创造了财富,但目前的情况让半失能老人经常给自己贴上“一无是处”的标签,认为给外界带来了麻烦,他们渴望得到他人和社会的尊重和理解。

(2)社交休闲活动的需求

社会角色的稳定性有助于半失能老人自我认知的确定,老年人社会角色发生急剧改变也会影响其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由疾病引起的认知功能和表达功能弱化是使得半失能老人与外部社会交往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养老机构所属社区有着丰富的为老服务资源,如促进邻里互助、与当地联络等。

但所属社区如果不能充分发挥资源联动的积极作用,由于身体条件限制只能在机构活动的半失能老人就无法享受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养老资源。半失能老人Z在接受访谈时说道:“自从来养老机构这边住,原来的老朋友就没有联系了,我也想在这边交到新朋友,一起下下棋、聊聊天。”和自理老人相比,半失能老人与他人交流的需求也很强烈。

3.成长需要层面: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需要

成长需要通过个体创造性发挥潜能来实现。半失能老人同样需要自我完善和发展。居住在W养老机构的半失能老人多数接受过高等教育,对事物有着自己的认知和见解。看报纸、看电视这两种方式是老人们获取社会新闻的主要途径。“平时我就喜欢用女儿给我买的iPad听听歌、看看新闻,我喜欢用这些新颖的科技产品。”老人X开心地向采访者展示着自己的iPad。

年轻时候我开酿醋厂赚了很多钱,供着一家老小的花销,现在我也想学点新东西而不是整天无所事事。”82岁的老人H觉得虽然自己年龄较大,但也渴望一些新颖的尝试。受教育程度较高的老人有坚持读书读报的习惯,心理状态也较为积极和充实,希望能够有更多机会接触新事物;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半失能老人并不是不想接触新鲜事物而是倾向于隐藏问题,他们同样渴望将自己所长发挥余热或者实现自己的兴趣爱好。


-03-

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困境解决的路径分析

依据ERG理论解决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问题,可以从对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开展精神慰藉服务和能够链接资源的主体出发,即从子女家人、养老机构、所属社区及社会工作者四个方面解决半失能老人不同层次的精神需求满足问题。四个主体相互影响,相互关联,满足半失能老人生存需要、相互关系需要和成长需要的精神需求,达到“1+1+1+1>4”的效果。

1.子女家人:倡导主动关怀

作为满足半失能老人精神需求的重要支持力量,子女家人在满足老人精神需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子女家人对半失能老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较为了解,来自亲情的关怀能够帮半失能老人更好地调整心态,从而获得良好的心理安慰。另一方面,出于子女对半失能老人的照护责任伦理要求,子女有义务关注自家老人的健康状况。除了对老人给予应有的物质供给和经济补助外,子女家人也可以通过主动关怀的形式满足老人精神层面的需求,让老人们度过一个舒心愉悦的晚年生活。

养老机构应鼓励半失能老人的子女家人参与到机构半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和文化活动当中,通过电话问候、视频聊天等多种形式,增加线上沟通交流的频次。子女家人可通过积极参加老人所在养老机构举办的多种互动活动,增加前来养老机构看望半失能老人的频率,关心半失能老人的健康恢复及生活状况,满足机构半失能老人的情感关怀需要。

在河南厚朴养老集团运营管理的周口市淮阳区柳湖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入住老人的亲属来探望老人。图:厚朴养老

2.养老机构:完善服务形式

(1)改善机构护理员服务态度与技巧

机构护理员照顾着半失能老人的衣食起居,是机构半失能老年群体关系最为紧密的人。护理人员与半失能老人之间的沟通十分重要,良好的服务态度与专业的护理技巧能帮助机构半失能老年群体更好地适应环境,从而达到缓解病情的目的。

机构护理员需要在入职前接受系统性的专业培训,及时进行工作反思、经验总结和服务改善。机构护理员尊重半失能老人,通过适时与老年人进行交流,运用适当的语言和非语言技巧与半失能老年群体沟通,识别其心理和精神变化,及时处理和记录发现的任何异常情况,帮助半失能老人树立科学养老观和积极人生观。在适宜的时间和环境下,机构护理员可以采取个性化的疏导方式,例如音乐疗法、芳香疗法等方式对半失能老人开展精神慰藉服务。

在河南厚朴养老集团运营管理的周口市淮阳区第二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在进行护理技能和老年人沟通技巧培训。图:厚朴养老

(2)创造老年群体间互动交流的机会

机构半失能老人由于身体条件等限制只能在养老机构的公共区域内活动。养老机构可以在半失能老人入住初期举行欢迎会等仪式,通过相互介绍、沟通交流,逐渐消除老年群体间的陌生感和入住新环境的不适感。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可以通过加强半失能老人与其子女、家人、朋友、邻居的联系,为半失能老人与非正式支持网络的链接提供支持和帮助。养老机构应为半失能老人提供参与社区活动的平台,以提高其人生价值感,增加该群体与社区的融合度,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支持。建立更为完善的护理照护体系,满足半失能老年群体社交互动的需要。

淮阳区第二养老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与入住的半失能老人一起开展小游戏,丰富老人的日常生活。图:厚朴养老

(3)借助互联网资源丰富活动内容

不同半失能老人的患病状况不同,兴趣不同,服务活动的类型和方式不能一概而论。除现有的看报纸、看电视、听广播等单一的活动内容,养老机构需要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和数字化信息的多功能性,借助更加新颖的模式丰富养老机构半失能老人的精神生活,拓展精神慰藉服务内容和方式。“活到老学到老”,半失能老人同样有学习的欲望,养老机构应充分运用互联网带来的优势,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满足半失能老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3.所属社区:打造“以老助老”模式

养老机构所属社区是协助机构半失能老人运用周边资源的中间支援性力量,蕴含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等多种资源。一些半失能老人或其子女家人可能生活在养老机构所属社区,所属社区可以为养老机构提供半失能老人入住需求的综合咨询,同时也能让半失能老人更快更好的熟悉养老机构的资源。所属社区及时掌握入住老人家属的反馈,通过与养老机构协商沟通,促进养老机构提升对半失能老年群体的照护质量。

社区内的低龄老年志愿者群体的帮扶作用不容小觑。养老机构所属社区通过打造“以老助老”的社区融合模式,充分发挥社区“低龄老人”与机构“高龄半失能老人”年龄相近、共同语言较多的优势,打造“以老助老”的邻里守望新模式。该模式将半失能老人日常照料从亲友提供服务逐步过渡到社会上陌生的老人群体提供服务,拓展了机构半失能老人的社交范围。

社区低龄老人为半失能老人提供生活帮助、陪伴支持、精神关爱、休闲娱乐、权益维护等志愿助老服务,加深老年群体间的情感友谊,最终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例如,将所属社区中的夕阳红歌唱老年艺术团与养老机构链接,在养老机构举办红歌演唱大会等活动。以满足了机构半失能老人的情感关怀需求,使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再孤独,得到更多精神慰藉的机会。

4.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方法满足深层需求

(1)开展以需求为导向的精神慰藉活动

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测量工具对老人的失能情况进行评估,掌握半失能老人的基本情况,进行更为系统的个案工作。社会工作小组活动的开展也会对半失能老人的心理产生积极正面的影响。社会工作者通过拉近与半失能老人的距离,得到认可和支持,从而潜移默化地满足半失能老年群体的自我尊重和社会尊重。

社会工作者可以调动起社会各界对半失能老人的关注,减少疏忽的发生,协助养老机构解决照护服务中半失能老人的心理调整问题。社会工作者通过开展以半失能老人需求为导向的精神慰藉活动,提升服务内容的广度与深度,帮助包括半失能老人在内的更多老年人群体获得幸福安详的晚年生活。

在河南厚朴养老集团运营管理的周口市淮阳区官路边老年驿站,社会工作者为入住老人开展心理疏导方面的培训。图:厚朴养老

(2)发掘半失能老人潜力实现自我满足

专业的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应秉持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接纳与尊重半失能老年群体,通过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学习应对问题技巧,发掘老年人潜力来实现老人的自我满足需求。养老机构中有些半失能老人个人经历丰富,将半失能老人当年的风采制作成回忆录,为其做好介绍并保存留念,能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解前辈和相应历史文化内涵的珍贵资料。

社会工作者在养老机构开展半失能老人叙事缅怀服务,以绘本、相册、故事会等形式展示半失能老人的生活故事,既可以总结半失能老人的生活经历,又可以留存记忆中的文化故事底蕴,促进文化传播。社会工作者可通过积极引导半失能老人的心理健康发展,倾听他们过去的生活经历并积极回应,让老年人能够共同感受生命的意义,提高半失能老人的自信心和幸福感。

(3)链接社会资源协助开展服务

社会工作者作为资源链接者通过专业能力将社会资源链接到半失能老年群体之中。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对产生心理危机的半失能老人链接专业心理咨询人员,给予老人干预和跟踪服务。如果在识别半失能老人精神心理状态时发现异常,社会工作者及时沟通,确定原因,制定影响方案。必要时,社会工作者可通过链接医务人员、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协助机构半失能老人前往专业医疗机构进行治疗。

老年社工通过招募社区志愿者可定期为半失能老人开展读书、读报、陪同散步聊天等服务,增加机构半失能老人与外界沟通交流的机会,逐渐消除半失能老人孤独寂寞感。可为半失能老人链接资源搭建“心理情绪疏导平台”“心理情绪减压平台”等一系列心理危机救助体系,帮助半失能老人改善心理健康状态,不断满足老人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需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龄独居老人精神慰藉的3个操作指引 | 社工课
社工介入养老机构的必要性
养老机构老人精神需求的支持困境
空巢家庭
抱团养老有哪些利和弊?
居家养老服务社工需要做那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