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养老机构护理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6大罪魁祸首

本文字数:3781

建议阅读时间:10分钟

1

人员配置不合理

目前,多数养老机构护理人员配置主要依据我国养老机构相关管理标准中规定的床护比,其目的是保证护理员的数量,能够完成不同健康状况老人的护理任务,同时利于护理人员对专业工作的稳定性。

实际工作中,老人的年龄、性别、患病情况及身体状况等存在差异,决定各类护理工作量有一定差异;另外,入住老人的数量是动态变化的,有一个增长的过程。这些因素容易造成人员紧缺与浪费并存。

另外,重大节假日护理员休假、临时请假等问题无形中使得每天实际工作的护理人员比原计划更少,如按原有的编制原则来配置护理人员,势必造成护理人员不能满足老人需求而影响服务质量。

2

管理水平跟不上

我们走访了很多养老机构,在与护理员沟通过程中,70%的护理员认为护理工作量大,收入低,13%护士认为各种人际关系沟通困难,17%护士认为缺乏职业的安全感,信心不足。

那么作为护理管理者的护理部主任,应该为一线护理员提供良好工作环境和最佳的心理状态。护理部主任如果不能平易近人,缺乏民主式的管理,不能倾听护理员的心声,护理员不仅感觉到身体疲劳惫,更容易心情郁闷,这吴茱萸对减缓护理员的工作压力,高质量完成护理工作至关重要。

另外,护理部主任必须具备很强的协调沟通能力。有效合理的利用人力资源使护理员和护理员之间,护理员和其他部门同事之间,护理员和老人之间的各种人际关系和谐发展,从而保证护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减轻护士工作压力,轻松愉快地工作。如果不具备这个能力,各种人际关系、工作关系将混乱不堪,护理效率和质量将大打折扣。

3

护理排班不科学

护理人员日常工作量极大,身体和心理上都承受着很大的工作压力,长期的轮班易出现睡眠紊乱、食欲不振、疲倦、烦躁及对疾病的抵抗力降低等生理及心理方面的改变,以致在工作中反应迟钝、工作效率降低,甚至可能导致给药错误、设备操作失误及问题处理不当等。因此,护理管理者如果做不到合理排班,将会极大影响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排班常受许多因素的影响,管理者如果能正确评估,就能在合乎成本要求的原则下提供高品质的护理,同时也能增加护理人员的满意度。因为,在护理人员的专业需要与家庭或个人责任间的冲突减少时,工作满意度自然会提高,而护理管理者除了要根据护理人员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管理模式外,养老机构的需要亦不容忽视,应使护理人员的需要与对老人的护理质量达到平衡。

没有一种人员管理及排班方式能适用于所有的养老机构,所以不论采取何种方式均应定期检查是否符合养老机构及护理部门的理念及目标,实际执行工作的质与量如何,是否能满足病人及护理人员自身的需要,以及是否能有效地运用人力,这样才能使人员管理及排班发挥最大的作用、收到最大的效益。所以,不论护理管理者选择何种排班方式,都应让此种排班方式的优点得到充分发挥。(具体解决方案请关注“中国养老周刊”后续的专题文章

4

综合素质水平低

目前院校培养的所谓“服务管理人才”太多,能在一线工作的人员寥寥;有专业护理技能的人才严重匮乏,医护人员老少边穷;能通过《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持证上岗人员凤毛麟角;来自偏远和贫困地区的从业人员远远多于城市本土人员;从业人员流动性过大,导致进入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形成恶性循环;从业人员严重老化。

虽然外地农村籍中年妇女在工资水平上低于城市籍护理人员,但以上这些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护理团队的工作效率,同时对于后期服务质量的提升形成阻碍。

在护理员招聘留人普遍较困难的背景下,有些养老机构为了保证服务品质和运营效率,不得不相对提高护理员准入标准:文化程度必须是初中以上,年龄在48岁以下;身高,女护理员在1.6米以上,男身高在1.65以上,护理员没有这样的身材,在护理过程中的操作将是有困难的,造成自身劳动损伤的几率会增加;普通话及语言沟通需要流畅,而且对形象和体重都有要求。

5

建筑设计不周全

提高养老机构的运营效率固然与其经营管理模式与人员素质密切相关,但这一切都必须在已经给定的硬件条件——即其机构的建筑中进行。可以说建筑设计的优劣对后期管理是难是易、效率是高是低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与一些养老机构的投资者的不成熟相对应的,是我国在养老机构设计上的不成熟。这既是由于此建筑类型出现较晚,导致设计上的经验不足,各项考虑不尽周全合理;也反映了一些养老机构特殊的设计问题。其主要包括设计过程与后期管理脱节、对建筑的功能性认识不足与在设计中未考虑工作动线问题三方面。

首先是设计过程与后期管理的脱节。

许多设计问题的症结源于项目前期策划阶段的疏漏,这导致设计任务书的制定等从本质上就忽略了一些可能存在的问题——其中最容易被遗忘的,就是设计与后期管理的结合。

目前常见的养老院设计流程为开发商或民政部等项目投资机构委托设计院等设计单位进行建筑设计,但在这个阶段,投资人对于养老院日后的入住老人的定位往往是含糊的,而对今后委托谁来担当管理者、如何进行管理的现实问题更是毫无头绪。

这就导致设计单位在工作时面对的所谓“项目策划者”根本没有完成策划的任务,或虽有策划的意图却由于缺乏养老院管理的经验:日后的管理如何进行——这个重要的问题在这一阶段并不能明确地表现在设计任务书和与设计方的沟通中。而当建筑交付使用后,策划方和投资人往往才开始聘请有相关经验的管理者。可以想象,在管理者到来的时候,许多建筑上的硬件问题都已是不可逆转的了。

其次是对建筑的功能性认识不足。

养老机构建筑功能性非常强,因此与使用者——尤其是管理与工作人员的沟通不足,必然导致设计者在设计中做各项考虑时只依靠自己的经验和推测,进而致使设计上出现功能的缺陷。而在建成后,这些建筑上的问题不仅给日后的使用带来不便,严重时更是让整个养老院工程面临经济上和经营上的双重危机。例如北京市第五福利院的院长在福利院建成后初次来到新建成的建筑,立刻发现了各式各样的建筑问题:有些房间设有门槛,常磕绊到老人;窗户开启扇设于高于2米处,老人或工作人员要开关一次窗户就必须经历一次“登高活动”,十分危险……接踵而至的建筑问题常常使初来乍到的管理者措手不及、疲于应对。

同时,部分建造时遗留下的硬件问题要想在后期再修改非常麻烦,或因为涉及建筑安全性等问题而根本不可行,于是成为建筑中的硬伤,在漫长的建筑使用期中,所有的使用者都只能对之采取“将就”的态度。而若要通过软件设备来改善这些问题则需要大量的金钱,或花费大量不必要的劳动力。可以说,这些初期缺乏目的性、对建筑功能认识不足的设计造成了大量的物质浪费,同时也将在建成后长达几十年的建筑运营周期中造成大量的劳动力浪费。

再次是对工作动线的分析未被纳入设计视野。

在以上两点之外,我国大多养老机构设计还存在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就是在确定其建筑主体布局时往往一味从美观等因素出发,而未将对建筑中对劳动者者(工作人员)动线的考虑纳入设计范围。这在供健康老人使用的养老机构中问题尚不突出,但对护理型养老机构来说,则会对其运营效率产生莫大的影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养老机构的护理配比
解读长期护理险系统,实现老人看护智能化!(建议收藏)
养老护理危机管理制度
?? 养老机构如何吸引并留住护工?(详细整理)
这样做,养老机构做大做强
养老院护理员排班大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