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封建王朝的博弈:重武则武将专权,重文则灭于外患

自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在大部分时间里,古代中国都是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先后出现了两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等大一统政权,也出现过三国、东晋与十六国、南北朝、五代与十国等政权对峙。纵观中国古代历史,围绕了皇权与相权的争夺。

中国历史上的夏朝虽然默认其存在,但很多关于夏朝的历史仅限于传说,在此不做细致讨论。商代的中国只不过是一个联合城邦制的国家,根本就没有形成中央集权,这也是很好理解的,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限制,满足不了在大疆域范围内行使管辖权的需要。比如交通条件,现在依靠飞机完全可以在短时间内飞到版图范围内的任何地方,而古代中国在商代的交通工具还是简易的车马,只适合短距离交通使用,满足不了远距离运输物资和调动军事力量需要。国家的辐射能力只能在都城周边,其他区域多是名义上的臣服,威胁并不大。因此,商代的统治是脆弱的,最终被它的属国周击败失去了统治。

周在中国历史非常特殊的存在,那就是分封制,分封实际就是权力共享。周天子在保持自身权威的情况下,把下面的土地封地给宗族和功臣,还有旧商势力以及原来和周地位差不多的商的属国。这样的好处是周在不具备绝对实力的情况下,掌控天下,同时分封各地的诸侯在自己局部区域又是自己的“王”,他们逐步扩大自己的地盘,治理封国,实现了诸侯国封地范围内的稳定。分封制和宗法制维护了周王朝的统治,最关键的是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是,随着周王室上层的腐化,还有与同姓诸侯血缘变远,功臣出身的诸侯关系没有那么紧密,在西周末年,周天子的权威已经大打折扣,已经有一些诸侯不来朝拜了。

周幽王的时候,因为废长立幼、废嫡立庶,王室内部乱起来了,形成了平王、携王并立的情况,王的合法性需要诸侯承认,而有弑父嫌疑的周平王,在东迁后,逐步成为傀儡。周朝的王权被臣子的霸权超过,春秋五霸(历史有两个版本)开始成为东周最有实力的诸侯,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天下共主,诸侯需要他的时候,他就是天下之王,不需要的话,就把他踩在脚下,周天子已经没有了威严,周朝已经名存实亡。

然而,庞大的分封体系,使得统一变得艰难。春秋五霸只是诸侯中的盟主,还不具备统一天下的实力。但春秋时期,诸侯之间经历了大鱼吃小鱼的故事,由西周分封的一百多个诸侯,变成了只剩下七大诸侯和若干个小国。这个时候,周天子就像是一个橡皮图章,已经没有了原则立场。最明显的就是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齐和晋都是西周初年就分封的诸侯国,影响力都非常大,齐国是西周功臣姜尚的封国,而晋国则是姬姓国。田氏代齐本身就是在挑战西周的分封制,三家分晋彻底把西周分封诸侯中最重要的晋国分了,打破了平衡,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周王室可有可无的战国时期。

战国时期,周王室已经不是唯一的王,徐州相王,实现了从周王室之臣到王的转变,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了真正集权的封建王朝。秦始皇是了不起和做出大贡献的,真正的大一统国家雏形出现在秦朝,但是秦朝虽然强大,却很脆弱,亡于戍卒之手。陈胜吴广都没有想到他们会成为强大秦国的掘墓人,但是现实却是他们做到了,很好地完成了使命。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真正建立新王朝的却不是陈胜吴广,也不是显赫一时的西楚霸王,而是泗水亭长出身的刘邦。中国真正的平民开国皇帝只有两个:刘邦和朱元璋。刘邦要比朱元璋早1000多年,足见刘邦的能力。

刘邦时期真正出现了皇权和相权包括将权之争,刘邦为了让儿子刘盈能够坐稳天下,开始了铲除异姓王的行动。这件事也被后世诟病,甚至成为刘邦被贬损的根源。这个要两方面看,就为人的角度,这样做百分百是不对,韩信等功臣为大汉天下立下汗马功劳,杀功臣肯定在情理上说不过去。但按照为君的角度来看,韩信等人,已经由夺取天下过程中的功臣逐步变成新王朝的威胁,韩信之死,虽然刘邦有不仁的一面,但站在巩固权力的角度,除掉韩信并不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解除权力威胁的过程中,刘邦选择了以皇族实力增长来巩固皇权,大封同姓王,把弟弟、儿子和侄子分封到王朝抵御外敌和防范功臣的最前线,对于出身不高的刘邦来说,选择分封同姓王,是一个最好的选择,但西周分封带来的列土封疆又成为了大汉王朝的新威胁。刘邦去世后,吕后为了维护天下,开始了诛杀皇族之路,刘邦的八个儿子中有五个死于吕后之手。但吕后终究还是把握住了权力, 成为汉朝实际的主宰,维护天下总需要倚重的力量,吕后把自己的娘家人引入到朝廷来,外戚实力开始做大。

吕后去世后,忠于刘邦的实力除掉诸吕,同时斩杀了和汉惠帝刘盈(吕后亲子)的儿子,此时汉朝已经没有了皇帝。新的皇帝如何产生落到了周勃、陈平手中,可供选择的是刘邦的弟弟、儿子、孙子。弟弟刘交年事已高,明白自己的角色,容易被功臣摆布,关键是天下是刘邦打下来的,刘邦的继承人继位更合理,刘交拒绝了。功臣派也没有选择实力明显更强的刘肥一系,而是选择外戚势力单薄的刘邦第四子刘恒。这就是更好自圆其说,可以解释为兄终弟及,而此前从来都不存在叔终侄及(后世仅有两例,一个是陈霸先死,其侄子继位,另一个是石敬瑭死,其侄子继位)。

刘恒要面临与宗室血缘的疏远还是功臣派的威胁,归根结底就是皇权的争夺,刘恒没有实力完全解决问题,因为自身实力太弱了,一直到其孙子汉武帝刘彻时,才完全解决了存在的内部权力忧患,但没想到的是,武帝有点矫枉过正,有太老糊涂了,把皇太子,未来的权力继承人作为假想敌,父子失和,最终太子刘据兵败自杀。

晚年丧子,意味着汉武帝要重新选择继承人。在其他诸子都不贤的情况下,武帝选择了幼子刘弗陵继位,由于刘弗陵年幼,不能正常理政,只能让霍去病同父异母的弟弟霍光与桑弘羊等人辅政,实际权力握在霍光手中,成为新的权臣。在刘弗陵病逝后,先后拥立武帝的两个后代(刘贺、刘病已)为帝,又行使了废立的权力,不是天子却能够掌控谁来做天子。刘邦的后代自然是不甘心做傀儡的,刘病已选择了隐忍,在霍光去世后,连根拔除霍光一族。西汉皇帝总算夺回了权力,但好景不长,王莽篡汉,权臣第一次战胜了皇权,臣子僭越称帝。

王莽能够称帝和其姑妈王政君有关,后宫干政成为两汉衰落的主要原因。在正式代汉之前,王莽甚至成为了代理皇帝,这就是过分倚重外戚的结果。好在刘邦的后代争气,刘秀重新恢复了汉朝。但刘秀的东汉和刘邦的西汉不能作为同一王朝,一个主要原因是刘秀与西汉皇室的联系并不紧密,属于出五服的宗亲,谈不上皇位继承。而自刘秀开始,中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了皇族和地主阶层联合执政的情况。

自东汉起,皇帝的权力始终遭受权臣的威胁,由于特殊的小皇帝环境,外戚、宦官几乎轮流控制权力,演变为最强烈的内斗,西北军阀董卓趁机入洛阳,东汉进入军阀混战阶段,曹操成为最大的军阀,并尤其子孙建立了魏政权,然而魏只是存在于中原地区最大的政权,并立的还有吴(通称孙吴)、汉(通称蜀汉)。

曹魏存在过程中出现最本质的问题就是兄弟不和,曹丕与曹植不和,宗族势力不能进入权力中枢,在曹丕及其子曹叡去世后,由于宗族不能参与权力构建,导致曹爽、司马懿两大权臣出现,最终司马家窃取曹魏天下,建立了晋朝。晋朝有感曹魏宗室孱弱,让自己得了权力,于是开始培育宗室实力,没成想的是,自己家人乱了,游牧民族趁机进入中原,形成了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的局面。

这段时间用一个字概括就是“乱”,皇权乱,今天是有实权的皇帝,过一段时间就是傀儡。今天是领兵打仗的将领,明天就有可能攻入都城称帝。乱象的根本就是武人干政,有兵权的人是不是就篡位,权力缺乏制衡,皇帝和武将之间相互猜疑,君臣乐的局面很少。皇权与相权之争,演变为皇权与武将,皇族与世族之争,有实力的武将兼任丞相这样的基本是文官担任的要职,使得皇帝被架空的风险加剧,皇帝是不是会因为一些不起眼的事,去杀手握兵权的将领。

在皇权不稳的时期,出现军阀割据和混战的局面,还有南北对峙带来的战争,应该说民不聊生。分久必合,随着北周灭北齐,北方率先实现了统一。而南方的宋齐梁陈则是地盘越来越小,有被北方吞并的趋势。

但最终统一天下的不是北周,而是新建立的隋朝。隋是西汉末年的新以后,又一个外戚建立的王朝,外戚与武将身份的完美结合,让杨坚快速掌握了北周的权力,并顺势灭掉南陈,统一天下。原来杨坚被封为随国公,称帝后就以随为国号,因为随字有走的意思,改为隋。但后来杨家天下也没有太长久,杨坚在继承人选择上选择了不该选择的人,次子杨广好大喜功,最终隋朝统一后,快速灭亡。接过隋朝接力棒的是唐朝,唐朝的建立者李渊是隋朝建立者杨坚的姨外甥,杨坚的皇后独孤氏与李渊之母是亲姐妹。

李渊应该属于隋朝皇室的亲戚,并不能被定义为外戚。在李渊之前,对皇位造成威胁的有外戚如王莽、杨坚等,权臣霍光、曹操、司马懿等,武将如刘裕、陈霸先、高欢等,还有东汉时期的宦官专权,像李渊这样的皇亲上位还是比较少见,而且李渊不能算是夺隋朝皇位,只不过是隋朝末年,风起云涌之时,李渊太原起兵,成为最终胜利者。

李渊成为皇帝,遇到了最大的挑战者,不是外戚,也不是权臣,而是一员武将,这个武将不是别人,正是李渊的次子李世民。李渊虽是唐朝开国皇帝,但真正建立起唐朝骨架的却是李世民,李世民的势力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逐步壮大,并形成了尾大不掉的局面。如果李世民不是李渊的亲儿子,估计父子早就反目了。

李渊面对李世民是矛盾的,一方面,天下很大一部分是李世民打下来的,应该给儿子点补偿,除了储君之外,其他的该给的都给了李世民。另一方面,李渊万万不会选择李世民做皇位继承人,想当年,李渊的亲姨夫杨坚选择了在当时看同样优秀的杨广,最后天下拱手于人。李渊在矛盾中酝酿了中国古代史上异常残酷的宫廷流血事件。李世民主导了玄武门之变,正牌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杀,李渊被迫退位。李渊也是仅有的开国皇帝又做太上皇的唯一一个人,太上皇除了刘邦之父刘太公外,其他的都是在职皇帝被迫“升级”为太上皇。

李世民依靠玄武门之变,夺回了属于自己的皇位,战胜了李渊的旧唐朝,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新唐朝,这个唐朝最终交给了相对文弱的李治,李治什么都好,就是勾搭了自己的小妈,后来的武则天。武则天夺走了婆家的天下,这是历史上首次也是唯一一次,她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然而,男权社会,女性成为第一人的的确有难度,武则天终是历史绝唱,此后中国再无女皇。李世民和武则天开创了中国历史非常独特的篡权模式,子篡父,母夺子。此前或许也有类似的情况,但基本都没有唐朝这两位知名帝王做的坚决和成功。

在神龙政变之后,唐朝一度很动荡,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让唐朝恢复了稳定并且开创了一段盛世,这个就是对唐朝强盛和衰落都有影响的唐玄宗李隆基,玄宗这个庙号很特别,并且绝不是什么好的庙号。唐玄宗李隆基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子,李旦又是武则天之孙。李隆基从小就深处唐朝和武周的政治漩涡中,历经神龙政变、唐隆政变,是唐睿宗复位后,众望所归的皇位继承人。李隆基开创了开元盛世,让唐朝达到了一个顶峰,却又很快把唐朝带入低谷,安史之乱的发生,唐朝虽未亡,皇帝也逐步沦为傀儡。安史之乱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劫难,直接导致唐朝朝廷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出现了藩镇割据。那么,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是不是必然的呢?

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和安史之乱的出现有一定的关系,但即使没有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也一定会发生。因为,唐朝在军事上已经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藩镇实力足够强大的时候一定会起兵反对朝廷。晚年的李隆基确实很昏庸,尤其特别宠信后来反叛的安禄山,但是作为一个政治经验特别丰富的帝王,他会简简单单信任一个胡人吗?显然并不是,在等级社会,汉人君主(李隆基姑且算是)对于胡人是很蔑视的,李隆基却把宗室女嫁给了安禄山的长子安庆宗,这既是想要留下来一个人质,又是要通过“联姻”拉拢安禄山。一个皇帝这样做,隐含着实力不足,不得不示弱。根本原因就是前面说的外重内轻。

外重内轻就是由于边疆防护,派往地方尤其都护府的兵力多于内陆皇帝直接掌控的军事力量。造成唐朝这种局面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唐朝疆域的扩大,必须增加防御力量,由于边疆地区特殊的管理方式,节度使逐步掌握军政大权,成为王朝统一的安全隐患。这实际上和唐朝皇帝好大喜功有关系,在当时的情况下,唐朝不具备掌控那大地盘的情况下,吃不下硬撑就容易有危险。如果没有安禄山率先发难,其他人可能不敢轻举妄动。在安禄山开了先河之后,朝廷的威信扫地,节度使开始拥兵自重,形成割据。

在结束安史之乱后,唐朝统治者试图恢复朝廷,最终都失败了。又导致朝廷内部出现新的权力之争,由于外部藩镇割据,皇帝为了重新夺回控制权,开始重用宦官,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出现大规模的宦官专权情况,同时,又出现朋党之争,唐朝这个大一统王朝,最终走向灭亡。

藩镇割据的后果是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出现,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相继出现的控制中原地区特殊大政权,还有超过十个小的割据政权。五代十国时间虽短,从公元907年开始,到公元960年北宋建立,只有短短53年,却经历了多次的政权更迭,而且都是武将夺权,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属于内部交替,并且有好几次是先主最信任的臣子夺后主皇位的情况。

公元960年,北周将领赵匡胤通过陈桥驿兵变实现黄袍加身,由于安史之乱到五代时期出现的混乱局面,赵匡胤及其三弟赵光义决定改变这种局面,在清除地方割据的基础上,采取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将领的军权,收回兵权,由皇帝直接统领军队。为了改变外重内轻的局面,宋朝开始把全国最精锐的部队编入禁军,守护在京城周边,削弱地方军事实力,即使节度使还在也不敢造反。而一旦京城有事,地方上的军事力量又可以集结在一起勤王,形成内外相维的军事力量配置局面。

宋朝军事力量的配置对于皇帝来说是最合理的,但这样的配置限制了宋军最外作战能力,真正的精锐之师,都在京城,外部军事明显弱。再加上宋代将调兵权和军事指挥权分离,还有对军人的不重视,使得宋军的机动性和战斗力整体不足,好的军事主观更少。由于宋朝对文人的重视,出了寇准、王安石、司马光等名相。文官主导朝政,文人又不具备夺权实力,逐步造成了宋朝文弱的情况。使得宋朝军队虽然庞大,但对外作战胜少败多。

宋朝文弱另一个因素是皇帝偏软,宋朝除了太祖、太宗几乎没有强硬的皇帝,皇帝很容易受文官左右,强大的官僚体系,威胁宋朝的安全。宋朝被“三冗”击败,变得积贫积弱。北宋被金所灭,南宋被元所灭。发达的宋朝被游牧民族彻底打败,成为军事僵化被吊打的案例。

宋以后,出现的元朝,由于对中原文化接受和认可的不好,不足百年便退居漠北。元朝在军事上,不能算作失败,但元朝统治者对中原文化、中原文明的接受程度,决定了大版图内主要文化、主要民族对新政权的认可程度。元朝基本是靠强权统治,因此并不多长久。

明清两朝基本处于文武平衡状态。明朝的文官实力也很强,但由于明朝皇帝比较有刚,敢于和文臣硬刚,文臣的影响在减弱,天子守国门,使得军事部署上内外联动更加,皇帝掌控能力更强。明朝之亡,根本是抗倭、援助朝鲜王国造成的元气大伤,以及天灾影响,在接连出现战事的情况下,明朝之亡,源于疲惫。

清朝作为关外民族,在一统天下后,较为愿意接受中原文化,和汉地还蒙古各部等实现共治。同时在保护满族官员利益的情况,开始重视汉臣和蒙古将领,这样,使得对于文武官员的原因范围更加多,避免了权臣影响朝政。

清朝可以称得上权臣,大体上只有多尔衮、鳌拜和袁世凯,多尔衮和鳌拜属于清前期,袁世凯属于清末期。在这两个时段,清朝都不算稳定和成熟的时期,其权力分配都不算合理,出现权臣属于正常。

王朝文武平衡主要看的是王朝兴衰,王朝兴盛之时,文强武强都能兴国。王朝衰落之时,文武强与弱都有损,权力稳固。兴盛是存在平衡的基础,一个不兴盛的王朝,平衡随时会被打破,并且战争和祸乱就会出现。几千年的兴替史,演绎兴衰大戏,长治久安才能确保长盛不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杂谈丨作为开国皇帝,往往需要具备修补前朝漏洞的能力
宋朝之前王朝逃不出的历史怪圈
樊哙劳苦功高,还救过刘邦一命,为何刘邦临死前还要下令除掉他?
藩镇,藩镇
刘邦为何规定非刘氏不得称王?有何政治意义,是用来防备吕雉的吗
中国召开皇帝经验交流大会,汉高祖、崇祯、宋徽宗等参加并发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