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邢希池:不愿当官的张伯乾——武邑一村一故事(一)

不愿当官的张伯乾

张云齐村张伯乾,清道光年间人,少年时喜好武术,曾赴河南少林寺学艺,又拜武强、武邑武术大家为师,练得一身功夫,刀枪剑戟精通,拳弓马步扎实。人长得高大威猛,力大无比,且为人低调,待人仗义,坚持正理,好抱打不平,深受乡民爱戴。

道光十四年(1834)秋,清廷放榜招考武举。张伯乾闻讯后,告别父老,独自徒步赶到省城应试。此次考试分别以弓、马、拳、剑四项科目赛场竞技,层层选拔,最后张伯乾名列前茅,中式武举。这一年,张伯乾才27岁。

张伯乾中举的喜报传至乡里,县官按照常规为其赠匾,以示殊荣。从此之后,百姓见到伯乾,常冠以举人老爷的称号,来往少了感情便生疏了,但张伯乾没变,仍以乡俗辈份称呼大家,对乡民的事情该帮则帮,该济则济。村里有一贫户,只有十来亩地,但被临地几个大户反复侵占,论理不成反被殴打。张伯乾知道后,主动站出来为贫户撑腰,他把几个大户叫到一起,对他们说:“我有三个办法,你们看怎么办好。一是把你送官,由衙门判定你们坐牢;二是武力解决,你们怎么打的人我就怎么打回去,打服为止;三是你们主动道歉,把地给人家退回去,咱还是好乡亲。”那几个大户知道张伯乾在县里的名望,也知道他的拳脚,只好把地乖乖地退了回去,有的还多退了土地,并摆了一场酒席,请伯乾和贫户入座,当面赔礼道歉,一场争斗圆满解决,这件事使张伯乾在县里的形象更高大完美了。

清道光十八年(1838),朝廷大比,张伯乾赴京师应会试,后应戊戌科补行殿试,一场大比下来,张伯乾高中第三甲第五十三名武进士,朝廷按例赏五品衔,在吏部等候补缺。但张伯乾深知官场腐败无能,不愿与之为伍,再加之其父母年迈,偶感风寒而一病不起,因此他未到吏部报到,直接回家尽孝。因功名和孝心两存,张伯乾在武邑威望日高,多任知县都与其交往甚密,凡要事皆与其共同商议,并多次劝其去吏部候补,有的知县直接向省府推荐,数举其人品和能力。张伯乾不为所动,他说:“我是农民出身,不是当官的材料,在乡里为乡民们办点事足矣,有你们几位好友让我无拘无束足矣。”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日益衰落,丧权辱国条约不断出卖人民利益。张伯乾意识到不是几个武将能臣就能挽回乾坤,更是不愿为官,愿保一方平安。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清政府兵部为增强军事力量,招收军事人才,在京城举办武事大比,全国武才云集,胜者可获军阶和奖励。但是,连续十来天,其他项目能人辈出,唯有一张铁脖硬弓,非千斤之力不能拉开,拦住了所有武者。对这一场比试,张伯乾无心参加,后经挚友和乡民的撺掇,他来到考场,其他项目做完后慢慢走向大弓。气沉丹田,腿成弓步,一口气把巨弓拉满,台下群声欢呼,台上裁判官也为之一振,纷纷前来围住张伯乾,命他打开巨弓内纸条领赏。当伯乾看到领赏纸条后,又看到一张纸条上写“直隶武邑张伯乾,此弓拉开另奖”。方知朝廷诱其出仕,裁判官也直言相劝。然而,张伯乾唯有一笑置之,一步一步地走下台去,每一步都掷地有声。

张伯乾回到家乡后,再无出仕意念,依旧打理生计,依旧会朋访友,依旧抱打不平,呵护正义。好汉护三村,当时几个云齐村都留下他驱恶扶正的足迹,村民们安居乐业,尊礼诚信,民风大顺。光绪十三年(1887年),张伯乾八十岁病逝,但他的品德、事迹在周围村几代人中广为流传。

(本故事由村民口述,邢希池整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袁聿修传
【综合】杜志宏杂文
明代 魏骥《楷书贤杰传》(局部)
高楼上泽瑞安曺氏 曹廉福
他是唐朝最铁面无私的宰相,皇帝亲自为关系户求个官,都被他拒绝
一代真儒、岭南一人陈白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