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民风民俗
行船途中宜放歌

桥与水形影不离,比桥与水贴得更紧的是船;桥历史久远,比桥的历史更加悠久的还是船。据专家考证,船的历史已达八千年,比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长三千年。

吴地是船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早在战国时期,就能造出举世罕见的大型船只。

有船就有歌,有船就有诗。古今中外,概不例外。从清婉悠扬的《水乡船歌》、充满诗情画意的《乌苏里船歌》,到激越奔放的陕北民歌《黄河船夫曲》、雄浑低沉的俄罗斯民歌《伏尔加河船夫曲》;从“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到“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无不给人“船就是歌、船就是诗”的感觉。

古代梅里地区广泛传唱的俗称“山歌”的吴歌,相传是由泰伯“以歌为教”、“以歌养民”而教本地民众唱的,已有3000多年历史。有专家认为其形成时间还要早,应是由“杭育杭育”之类最古老的劳动号子演变而来的,因而虽历经数千年传唱,还保留着一些号子的特点和韵味,泰伯只是为教化荆蛮先民而编了新歌词而已。果真如此,其形成时间当比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长得多。

也有专家认为,与其称之为“山歌”,还不如称之为“水歌”或“船歌”更为恰切,因为吴歌传唱地区的水比山多,而且广泛流传的吴歌中,提到水与船的远比山多。如吴歌代表作《五姑娘》中,主人公“看一眼湖水喊一声姐,一日到夜哭啼啼”,通篇描写都洋溢着江南水乡的气息,充分体现了委婉清丽的吴歌所独有的魅力。再如“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船暂借问,或恐是同乡。”这首脍炙人口的乐府民歌,就来源于吴地传唱的船歌。

荡口地处古代吴文化中心地带,属吴歌的发源地。吴歌歌词率真而多情,声调古朴而悠扬,极富感染力,会把闻听者的思绪拉向那与世无争的遥远年代。因而留存至今的涉及本地区的古诗文中,描写吴歌的内容随处可见,即如上面提及的“一曲吴歌惊梦觉,起看河水带星流”;“何处沧浪歌,因之一洗耳”。而且吴歌似乎无处不在,华幼武诗云:“漆灯丛冢荆榛遍,还有吴声子夜歌。”

古代传播渠道有限,许多生动的故事通过吴歌的传唱才广为人知。如鸿山脚下梁鸿与孟光相敬相爱、“举案齐眉”的故事,之所以在本地区家喻户晓,就源于吴歌的传唱。华幼武诗云:“忠闻汉使归苏武,贤忆吴歌感孟光。”这些吴歌大多在水上传唱,往往作者自身也在船上。

古时候,船是荡口人须臾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治水修桥、积肥清淤要用船,捕鱼捉蟹、采菱摘芡要用船,走亲访友、游山玩水要用船,上京赶考、致仕还乡要用船,跑运输、做买卖更要用船。荡口处于水网密布之区,没有船则如笼中之鸟,有了船即如水中之鱼。

除了外来渔民的网船外(本地居民大多以农耕为业,专职渔民极少),荡口使用频率最高的船总是用于交通运输。故本地船大多用橹摇,而不像绍兴乌篷船那样主要用桨划,因为橹板长而宽,吃水深,摇动起来比木桨的推动力大得多,载重十吨以下的船,一般只用一支橹就够了。载重量特别大的船,或者讲求速度快的载人航船,则可用两支橹同时摇,还可扯起白帆借助风力。

在青山绿水的怀抱中摇船,往往触景生情、诗意萦怀,读书不多的船家苦于不会作诗表达,便借用吴歌的曲调随心所欲地编几句新词来唱,就像宋人填词那样,虽未必高雅,却发诸内心,绝无矫揉造作,且往往一语中的,极有内涵和新意。如有一首题为《船歌》的本地吴歌:“天上多行云,地上多行人。相互看弗厌,只有水搭嫩。”“搭嫩”是方言“与你”之义,“嫩”在这里是双关语,明里指船,暗里指自己。这首吴歌用语虽很通俗,寓意却很深,耐人寻味。

跑运输大多赶长路,时间久了,风景再好,也会感到疲倦和寂寞,夜间摇船更是如此。这时船家响亮亮吼一嗓子吴歌,哪怕连歌词也借现成的,亦可解乏添乐。这就是吴歌多来源于摇船和传唱于摇船的原因,相当多的吴歌不妨称之为“摇船歌”。

说起荡口的水上交通,除了庆幸大自然的恩赐外,还得感恩先祖的功德。首先是泰伯渎的开通,使得本地至无锡有了便捷的水上通道,这条古运河至今还在惠泽百姓。明初华幼武、华贞固父子之所以选中荡口定居,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泰伯渎沟通了荡口新居和隆亭堠阳故里,纵然两地相隔几十里,但放一条小船下河一摇,要不了半天就到了,走亲访友和春秋致祭先祖都很方便。

至清朝晚期,苏南的运河体系基本完善,加上清政府将无锡确定为苏浙两省漕粮的采办和转运中心,地处苏锡虞水上交通枢纽位置的荡口,船舶运输业开始进入鼎盛期。荡口以大米、蚕茧等物流为代表的商贸流通业盛况空前,水上货物运输船川流不息。

随着物流、商流、人流的急遽汇聚,荡口的客运船也日益繁忙起来,在通往无锡、苏州、常熟等客运热线上,有了定时往来的航船。因其有固定航班,俗称班船,又因其启航前常用小铜锣镗镗镗敲着提醒客人,故又称镗镗船。

镗镗船是木船,每年夏季凑着连续大太阳,要用桐油漆一次,刺鼻的桐油味到冬天才散得尽。故本地曾流传一句俗语:“好人弗好做,白乘了班船还嫌桐油臭。”镗镗船可载一二十人,尾艄架两支长木橹,船家称之为双橹船,行船时两支橹的摇船人(2~4人)背靠背一起摇,船速比一支橹摇的船快得多。两支橹同时摇,双方必须配合默契,就像乒乓球双打一样,稍不协调,行船路线立即发生偏差,船头就会撞岸“吃草”,或与旁船相撞,甚至撞在桥礅上,那是相当危险的。因此,摇双橹船很不容易,必须操练精熟才行,比学练开汽车难多了。

20世纪前中期,荡口有了轮船。航线起初只有两条,一条开往无锡,另一条开往苏州、上海。后来又增加了一条通往江阴华士的,轮船由苏州开出,途经荡口。往常熟等其他方向去的客人,仍然只能乘坐依靠人力摇动的木船。

摇呵摇,荡口的木船从历史的长河里摇来,摇出了光耀乡里的举人、进士、翰林学士,摇出了创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和兵舰的科学家,摇出了获得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金牌奖的奇女子,摇出了名扬海内外的国学大师、养蜂大王,摇出了“金甘露”、“银荡口”……

倘若荡口的“功勋船”能保存下来,姑且不提古代的,即便是近代乃至现代的,诸如60年前的参赛龙舟(见过的老人称荡口龙舟造型独特)、游览龙舟(见下文中钱穆的描述)、华绎之的养蜂船、曾穿梭般往来于苏锡虞的镗镗船、从事货运的帆船,还有用头发丝网捕银鱼和载着水老鸦捕鱼的小渔船、用油漆竹篾篷或芦席篷遮裹得很严实的网船、采摘菱芡的菱桶船、积肥清淤用的敞口船……再加上华蘅芳和徐寿发明的轮船、兵舰(哪怕是模型),或许可像浙江嘉兴一样,开一个像样的船文化博物馆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永远风行的挂旗船(47)
运江水上街市
张维清抒情诗——《船歌》(外一首)
【越南】船歌
【港城秘史】吴公村神秘的捻工
【音画欣赏】2015经典老歌回顾《船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