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马虎 ▏给木偶注入灵魂的人

给木偶注入灵魂的人

马秀华/摄影/撰文 

“来,宝贝,亲一个!

杨建然的木偶情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画龙点睛”,神像开光,只要用笔一点,变静为动,一件物体便有了灵气。

本文说的是,一堆简单材料制作的木偶,一旦注入了灵魂,也会变得生机有情、灵动光鲜。

   1   

说起来吧,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农村现象似乎什么都知晓,可最近到了邓州市小杨营镇的几个村看了看,才叫大开眼界啊!这里的人好像是生来都有文艺细胞,“稀饭饱不饱,唱戏少不了”,“锣鼓响、嗓子痒”,碰上地里干活的庄稼人,他都敢“喊”上两腔儿。

小杨营镇文化站干部宋秀月说:

从2010年开始,逢年过节,文化站都要组织17个行政村举办民间文艺汇演或者竞赛,包括打花棍、狮子旱船、秧歌民舞、大调曲子等等。为了适应这一要求,文化站下农村、进校园,开班培训,农民、学生、生意人都可进班学习,早期培训的学员大部分已经成为各村的文艺骨干,成为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柱。

再看看文化站那荣誉墙上:

全国百强文化站

“河南省先进文化中心”

“河南省民间艺术乡镇”

“河南省先进文化社区”

……

  2  

在热闹非凡的民间艺术氛围中,有一个人不经意中,捡起了个“非遗”!

年近七旬的杨建然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杨建然,该镇杨营村人,1989年从邓州市汲滩镇调往小杨营镇任文化站长。有一次他行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个东西跘个趔趄。低头看去是一个木头疙瘩,捡起细看,原来是个刻过脸小人儿头。他拦住追过来的小孩儿,问是拿谁家的,答曰:是我家老爷的。

杨建然,这个自幼喜爱文艺的文化站长,马上意识到这个就是他曾经打听的、清末在当地兴起而丢失多年的“提线木偶”。

杨建然在制作木偶鼻子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老爷”在村口支个小摊卖“欢喜蛋儿”,叫黄全荣。他玩了一辈子的“提线木偶”,由于日子艰辛,改行地摊儿买卖。后生们也就不把“老爷”收藏的“偶”当回事,偷偷摸摸地拿出去滚着玩儿。杨建然火速请回黄全荣,拜为恩师,相继又找回了黄全荣的弟子杨秋峰以及王玉敏、孟显同等,跨村、跨镇成立了第一个民间提线木偶剧团。就这样,在复兴杨营村“提线木偶”的“大业”中,黄全荣成为第一代传人,杨建然、杨秋峰等为第二代传人,第三代、第四代便随运而生了。

杨建然说,面对他的木偶

才能创作出有情感的曲段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3   

提线木偶(亦称提猴儿)、皮影戏,称为文化小杂门。因为木偶、皮影个头较小,一般身高不过70厘米,只能适合近距离观看,不可能容纳更多的观众。即便是在当今社会,也不可能像其他戏剧一样登上大舞台,因而也引不起更多关注。他们走村入校,全是为了传承宣传,几乎没有收入。演出用木偶,全部自己设计制作,制作用的工具乃菜刀、斧子,及其寒酸。木偶外套还有用包装袋改制的。养不起乐队,就一次性录制,在演出时用录音替代……

舞台表演

(左起 张中华 王玉敏 杨小青 杨建然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就是这样条件的乡村剧团,就是这么几个五七个热心艺人,使这个在小杨营传承数百年的“提线木偶戏”,早在2008年被纳入南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杨建然不无感慨地说道,这个真得益于小杨营镇党委政府、邓州市文化局和市局的关心、支持啊!

   4   

2021年5月28日,邓州市小杨营镇砖桥村小学。

学校演出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一场别开生面的木偶戏正在校园演出,《欢庆锣鼓》之后,便是快板书《扫黄打非》,一折一折的,每折三五分钟,中间还插了一段《猪八戒背媳妇》,学生们很是喜欢。然而,当我拍摄幕后的时候,震惊了!

第三代传承人宋哲涛(右)

开演前给学生们讲述吊线木偶的

历史渊源和艺术特点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都知道,提线木偶戏,观众能看到的只是舞动的木偶,表演人是看不到的,身子被后幕遮挡,胳膊手又被前幕遮挡。他们靠手中的几根线,通过娴熟的提、拨、勾、挑、抡、闪、摇等方法,赋予木偶闪动的灵魂。这样的幕后演员,不仅需要长期训练、养之有素的技巧,一定还具备甘愿不露头脸的无私精神。使我震惊的,他们是一群孩子!对,一群本校的小学生!

可爱的学生演员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小小传承人在幕后认真表演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该校校长宋新宾说,我们把学校作为提线木偶培训基地,每周末腾出两节课专门学习唱腔和表演,学校办有提线木偶兴趣班,立足杨营村提线木偶的传承和发展。据杨建然说,像这样的培训基地,在小杨营镇的杨岗、平安、杨营等村级小学都有。提线木偶后继有人啊!

  杨建然偶尔上台纠正一下小演员动作

当然,观众是无法看到的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师徒合影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5   

杨建然今年接近70岁了,仍然担任着镇文化中心名誉主任和镇文化顾问。

他可不是顾着了问问,顾不着了不问,他依然是把文化作为自己的事业,要“奋斗终身”。

 杨建然在创作剧本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据随同人员说,他履职文化站长以来——

举办乡村艺术学校培养演员达百余人;

他把自家二楼三间改造,无偿供大家培训、排练使用。

 不但写出剧本,还要导演动作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他全面挖掘、整理、恢复当地民歌民舞,把即将失传的提线木偶戏恢复成为市级“非遗”。

 演出后在家里总结演出情况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他自编、自导时事政治性节目,让古老民间艺术焕发青春,他写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扫黄打非、抗疫故事、颂党感恩题材的段子,先后在邓州、新野、镇平、南阳及湖北周边县市演出近500余场,间接受益观众在20万人以上。

他,曾连续三年被评为省级先进文化工作者。

 杨建然制作木偶的工具和材料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杨建然工作之余

还要在家照顾老岳母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6   

提线木偶要传承、发展。

 孟显同的父亲是三弦弹奏老艺人

他传承老人技艺,不仅能弹奏各种乐器

还学习了设计制作木偶和舞台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杨建然说,我们已经整理了十几个古典名段,如五子登科、王宝钏、西游记啊等等,并根据一代传人的记忆,由第三代传人、音乐教师宋哲涛用简谱抢救性地记录完工,但遗漏很大。现有的木偶是按照记忆自制的,虽有“拙美、丑美”之感,但十分粗糙。表演技巧已经基本恢复,但都是业余、且年龄偏大。这些年,当地群众基本接受、演出日益增多,但均属公益,没有经济收入。

孟显同在给木偶配置衣服

用的是包装袋子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木偶的腰裙可以是废弃的口罩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揽起美女的裤子

秀腿原来是根小木棍儿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尽管制作如此简单

杨建然说,我的每一个木偶

有角色、有动作、有声腔

他们是活的、个性的

是有灵魂的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基于木偶戏固有的特点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需求,杨建然认为:

1、保生存。目前,单凭自身力量,用演出收入维持生存是无法实现。政府应给予演出政策倾斜和资金的扶持。逐步培育演出市场。

2、木偶、道具制作要精良,在传统偶像基础上创新,精细化,艺术化。

3、剧本坚持创新,创作更多的群众喜闻乐见、又寓教于乐的剧本。

4、音响设备和字幕要借鉴大剧团的经验,进行改进。

5、结合地域习惯,应设立固定场所,开班培训传承人。

杨建然老人坚信,提线木偶在多元的现代文化中,具有新鲜、另类、接地气的特点,老祖宗留下的这点“小手艺儿”也因此必将受到群众的喜爱。

杨建然的绝技表演:木偶腾飞

(马秀华 摄于2021年5月28日)

· END ·

拍 摄 花 絮

幕后必须仔细检查

方便演员随时调取

现代木偶表演《扫黄打非》

台前幕后

学生观众跟演员合影

研究提高

三弦书《福临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窝戏”在邓州小杨营乡
提线木偶 | 黄龄苇(六年級)2017.12.16【ⒶⒶⒶⒶⒶ】
太极拳玄机107:太极拳与提线木偶
泉州提线木偶艺人:与木偶打40年交道
七绝 提线木偶 · 观泉州提线木偶 惠安石雕 拍胸舞……(组诗) /张 方
工艺收藏- 民风民俗- 国家地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