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国军 | “楚风汉韵”孟家楼

“楚风汉韵”孟

     从邓州刁河店向西南,一路缓坡,经陶营到林扒,过了林扒西大桥就是孟楼地界。要是从老河口向东北过雷公殿,翻过“连三坡”,过小桥河、杨岗坡就看到孟楼街了。孟楼街,处在豫鄂边界上,是通往豫、鄂、川、陕古驿道上的一个小镇。

     孟楼历史悠久,素有“途通川陕达江汉,商贾云集货堆山”之美誉。这片土地在古时称“辛兴街”,后遭兵毁,又改称“两兴集”,清咸丰年间称“浑家楼”,后来改称孟家楼至今。

     一座孟家楼,两个孟楼镇。由于历史原因,原本一个整体的孟楼区域划分为两个不同省份,北归河南,南属湖北。以原老街为界,南面的新街为湖北孟楼,老街是河南孟楼。河南老街集镇形成要早于湖北孟楼。清朝同治年间,曾有一牌坊立于孟楼镇街之中,不仅分割南北两界,还分属豫鄂两省,牌坊上分别书有“中州贤林”和“唯楚有才”八个大字。面向河南孟楼一侧的是“中州贤林”四个字,面向湖北孟楼一侧的是“唯楚有才”四个字。这是两个孟楼最有历史文化味道的界牌,可惜此牌坊在战乱中被摧毁。

     长期处于不同归属的孟楼,南北文化以及楚汉文化在这里交汇、传播,产生了各自细微的文化、语言特点。这里不仅是地理上的南北界线,在语言、文化上也有显著不同,楚汉语言、文化界线独特明显。

     孟楼街上的人都会不少古楚语调,大致又以河南方言为主。孟楼人到老河口市区,一开口准被认定为“河南人”,到了邓州市区,又会被说成是“湖北人”。正所谓:三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出门几里地,便成外乡人。

     在孟楼,一脚踏两省,楚汉两相闻。老街孟楼“汉”韵浓重,新街孟楼则“楚”风更甚。

     受汉文化熏染,河南孟楼人在生活中性格直爽 ,血气方刚,一口“中、中”言语,彰显河南人敦厚大气的北方性格。有血性,有气节,“有杀身已成仁,无求生以害仁”的气质。对土地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和敬畏,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喜欢读书,有浓重的“学而优则仕”观念、尊师重教、光宗耀祖观念强,为了供孩子读书,能做到债台高筑,宁可砸锅卖铁、典当了裤子也要坚持下去。正是这样,河南孟楼历史上曾有过像长乐岭这样的一族“三阁老”的李氏显赫家族。也出了像铁铉那样性情刚决,铁骨铮铮,忠心不二的彪炳千秋之臣。

     受楚文化影响,湖北孟楼人少有拘束,个性张扬。一口一个“老子”,敢于怼天怼地,突显狂放不羁的楚风性格。南方丛林水泽的氤氲之气更易激发奇思妙想,形成狂放超俗的南方习性。他们对水有一种天然的不解情缘,吃苦能干,善于经商,学风不如北边的河南孟楼浓,往往是好多孩子中学时段就辍学,务工经商了,但湖北孟楼人具有南方人那种倜傥不羁的性格,喜欢标新立异,具有无中生有的惊人想象力。

     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孟楼人揉揉惺惺眼,醒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老街的河南人发现南面的新街慢慢“骚”起来了:路,修的多了,也宽了;路灯也亮了;有了新的汉孟大市场,粮油市场,竹木市场,禽畜交易市场;建成了影剧院,商场,饭店;熙熙攘攘的人群,肩挑背扛挤着来新街赶集,“南大路”两旁摆摊做买卖的一家挨着一家,商贸活动一时繁荣兴起。老街由以前的引领者变成了追赶者,这几十年心里老不是个味儿!

     新街人善竹编。编织的竹筛,饭筛,泊箩,竹篮,背笼,防水耐用;编织的竹背篓,菜篮子,气死猫篓轻巧好看;竹椅,竹床,竹凉席,竹枕,清凉透风,颇受老街人的喜爱。老街人善木艺。木床,木窗,木椅融入木刻工艺,虫鸟鱼兽,栩栩如生,画梁雕栋,古香古色,很讨新街人的欢喜。逢集时,人们或牵着牛羊,或背着猪仔、鸡仔,或挑着编好的竹木制品,迎着早晨的彩霞,从岗坡里走来,沿着田间小路、树林、小河沿岸向孟楼街上汇集。交易市场上人头攒动,卖罢带来的物品,家禽,去茶馆喝壶茶,听说书,看看戏,下下棋。午时,喝碗胡辣汤,来几根油条算是午餐了。等太阳偏西,从茶馆里走出来,来到竹木市场,买上几根称心如意的竹竿、木头,就回家了。每一个竹编物件,都是精美工艺的展现。一件竹编从破篾到成品,一般要经过十几至三十几道工序。如破篾、染色、编织、装提手等。但见篾刀在篾匠手中翻飞,仅第一道破篾就有分蔑、分层、过剑门刀、刮青,蒸煮、过圆刀这些流程。“嚓、嚓、嚓、嚓”,“刺溜、刺溜”声,带着节奏,听着很有治愈力。一根竹杆经过“千刀万剐”,在篾匠的无数次的汗水浸润下“分娩”出一群竹“娃娃”,个个锃光明亮,摸上去如绸缎般丝滑。

     一脚两省的说法在孟楼街上一点也不假,随时都可能发生。因为这里交界处没有沟渠河流,没有山川土丘,就是一个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房子也有跨两省的,因为根本也没法确认具体到一条线上,只要是有老房子在,也许那里就是界线。故有人说,上一脚踏在湖北,下一脚落下,可能就是河南了,一点也不夸张。以前交界处的交界牌一面写着湖北孟楼,一面写着河南孟楼。有点儿广而告之的意思,后来换成了一块巨石,一面是“河南孟楼,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两镇”,另一面对应的是“湖北孟楼,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两镇”。但是孟楼人更喜欢“中州贤林,惟楚有才”那个牌坊作为交界牌,能彰显孟楼楚风汉韵,人杰地灵,更蕴涵着一种文化气势。

     一街两语,是孟楼文化一大奇观。新街的人说话字句和语调具有明显的楚“味儿”。两千多年前的楚地方言词汇,经过漫长岁月,至今仍然活跃于湖北孟楼人的日常生活中。“现在新垓(街)骚哩狠啊!”听这话音,就知道这肯定是湖北人。南方人把街读垓,上街,叫上该。界和介字也读作垓,如世界(gai),介(gai)绍。鞋子发音“孩”子,凉鞋(hai),拖鞋(hai),皮鞋(hai)。衣服上的口袋叫“荷包、布袋”。“骚”这个字,很具有楚风味道。骚,即风骚,风流,霸气,就是北方的很牛气的意思。交易市场上豫鄂双方交易成功,价格合理,称心如意,新街人说“美气”,老街人说“合适”。老街人说“去”,新街人说“克”,去不去,说“克不克”。在这街上买东西,与新街人讨价还价,在六,七,八这三个字的语调上,湖北人说成去声音调“楼,旗,罢”,北方人乍一听,有点懵,会一时背不过来劲儿。在新街有一个高频词叫“搞”字,那是湖北人话语中的万能动词。“搞”在北方人的字典里是:干、弄、做、办之意。可在湖北人的口中“搞”是个万能的:挣钱叫搞钱,喝酒叫搞二两,吃碗饭叫搞碗饭,打麻将叫搞两圈,下棋叫搞一棋,看场电影叫搞场电影看看,谈恋爱叫搞对象,结婚叫搞场婚礼,商量事叫搞不搞。搞么事,搞拐了,搞舍了,搞绿了,搞岔了,搞臭了,搞烦了……直到把北方人搞懵了!

    其实这都不算啥,最让老街人不可接受的是新街人口中时不时飙出的那个“老子”。在河南敢称“老子”的,要么是自己长辈在训斥自己,要么就是干仗前一秒的严重警告。新街人称呼自己为老子,其实就是一个地方口音,没有别的意思。可是老街人是万万不能接受的,即便明白那是无意的习惯口音也不行。新街人和老街人谈事,都会避免“老子”这个词,不过,回过头就会和同属新街人的同伴称“老子”,切换之快,令人佩服!湖北孟楼人在家庭中相互自称“老子”,可以是父母对晚辈,也可晚辈对长辈,或者是同辈之间也可以,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这在河南孟楼人的家庭中,这是万万不可能出现的。

     孟楼街地处鄂西北、豫西南交汇处,两个孟楼同宗同源、同名同姓,被称谓“一脚踏两省、鸡鸣闻两镇”。虽然地图上标注的是一个权属河南孟楼,一个权属湖北孟楼,但生活在这儿的人只有老街人新街人之说,都一样既正直厚道又重情义。两地人相互通婚,上学,务工经商,早已亲如一家。老街的张小姐嫁给了新街的王相公,新街的李姑娘嫁了老街的老赵家。街上,老张遇上老王,会忙招呼“亲家也来赶集了,走,到茶馆喝会儿茶,中午不走了,俺哥俩好好喝几盅!”。新街的老李遇上老街的亲家老赵一样会热情地喊到“老表,好长时候没见你了,今儿中午不急着回,今天戏院唱的是《收姜维》,走,一起看戏去!”那个亲热劲儿,容不得你半点推辞。

     孟楼地域开阔平坦,四季分明,在南阳盆地是数得上的鱼米之乡。境内328国道从中穿过。引丹大渠长年流淌着澄澈的汉江水,排子河,晋公河,崔庄河,小桥河滋养着孟楼这块土地。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北边的河南孟楼喜欢种小麦,棉花,烟叶,套播南瓜,红薯,花生。土地肥沃,小麦棉花产量高,烟叶长得宽大肥厚,烤出的烟叶黄楞楞的,准能卖出好价钱。南瓜种植是河南孟楼的一个特色,产量大,品相、味道一流,畅销外地十几个大中城市。红薯也是又脆又甜,出粉多,逢过年节,老街的红薯粉条很畅销。因为是沙土地,适宜种花生,不仅高产,而且好收获,待到成熟季节,薅住花生秧,一拔就出土,一擞土落尽,一串滋凛凛的花生就收了。

     南边的孟楼多岗坡,旱涝灾害多,土地相对贫瘠,土质发粘,适合种油菜,水稻。冬小麦产量低,投资多,土地这一项比不上老街孟楼一侧。早些年,新街孟楼人眼馋老街人的经济作物,向老街人学习农业生产,种植烟叶,花生。可是土地不适合,种出的花生颗粒小不说,关键是收获的时候,薅不起来,勉强用犁翻开土壤,那也得一个一个从泥土里扣,劳动量大得惊人;种植的烟叶要么短小肉薄,要么施肥后长得又黑又壮,烤出来烟叶青黑色。到烟站出售时,卖不出好价钱,老远就被烟站的收购员喊到“外级,外级”,就是等级之外的货色,价格最低。费时费力不讨好,气的老表们一脸铁青,只想冲上去对收购员劈头盖脸一顿骂。可是不种又不行,有烟叶购销任务,完不成任务不行。后来就从老街的亲戚家买过来抵这边的任务。渐渐地老街的人悟出了道:湖北烟叶价格不仅高于河南烟价,还不压级,不压秤。就暗地里跑到新街烟站卖烟。不过这可是犯了法,叫投机倒把,破坏经济秩序,犯了烟草法。有几年老街的老乡们与高集文曲的烟农结成伙,开着拖拉机,带着木棍家什,硬闯交界牌,到湖北孟楼去卖烟叶。与当地烟草执法部门玩起猫捉老鼠游戏,变法子多卖点钱。

     老街的人喜欢到新街去卖货,因为新街人流量大,能卖个好价钱。也喜欢卖新街的莲藕和新鲜鱼虾,老街的人说:湖北人心窟眼儿多,就是莲菜吃得多养成的,因故学湖北人饮食,会经常买莲藕做菜。新街的人特别喜欢老街的胡辣汤,油条,还有熬制的稀粥。这种吸引力也不知道怎样产生的。七八十岁的白胡子老头几天不喝胡辣汤,就像缺少的什么,啥饭都不想吃了。逢集的时候就站在路口,看见熟人的车辆经过就赶紧打招呼:“他老表,捎上我!”,“克(去)哪里?”“上垓,喝老垓的胡辣汤啊!两天不喝一碗,饭都不香了!”。两个孟楼街上的人都喜欢喝胡辣汤,吃油馍(油条),象征湖北美食的武汉热干面在这里“吃不开”(不太受欢迎的意思)。孟楼人都爱看豫剧,曲剧。《诸葛亮吊孝》、《收姜维》、《长坂坡》、《卷席筒》、《秦雪梅吊孝》、《朝阳沟》,这些戏段,在这里妇孺皆知,耳熟能详,甚至能唱上几句。

     新街的人最佩服老街人吃苦耐劳,忠实守信,规中规矩。愿意与老街人交朋友。早些年,每逢佳节前夕,湖北孟楼村头会有河南孟楼老乡拉着一板车一板车的瓷器卖货上门。盆罐碗盘,瓷釉明亮,一看就是结实耐用的商品,很招人待见。老街的河南藤编,木制家具,生活用品都是新街人喜欢的用品。湖北竹编,莲菜,水产品也很受老街人喜欢。其它生活用品新街比老街要贵一些,价格大概高出一成到两成左右。老街人厚道,守信,货真价实,不偷工减料。比如祭祀用的火纸,新街里买的尺码总会小一些,拓钱的时候总是不够,有两张半大小,在老街里买的火纸能刚好拓三张百元大钞。从这方面看,虽然老街现在比不上新街繁华,但终有一天会实现超越的。

     孟楼是个知恩图报的地方,这里的人懂得报恩。河南孟楼街东北的晋公庙是纪念中晚唐时期的宰相裴度而建的。晋国公裴度公元830年调出长安,任职山南东道节度使、襄州刺史、临汉监牧使。后来裴度自山南东道入朝觐见天子,奏请朝廷取消牧场,恢复邓、樊百姓农田四万余亩,并寓居孟楼兴水利,垦农田,为此地百姓解困。孟楼人为感其恩德而建晋公庙。孟楼这里还有同一个名字的街道——宝健路,河南孟楼还建有宝健广场,纪念记者许宝健。许宝健一篇《从孟楼到孟楼》报道,引发了豫鄂两省对孟楼街的重视,为孟楼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机遇。为感恩,在孟楼建了以其名字命名的街道——宝健路。

    孟楼文化底蕴深厚,老街文化有优势。老街有晋公庙,玉皇街,长乐岭,特别是长乐岭历史文化名人李氏“三阁老”,还有铁骨铮铮的孟楼人铁铉,曾寓居孟楼的裴度。湖北孟楼近年也有几处古遗址发现,但还形不成气候。现在两个孟楼依旧是你追我赶,协同发展,互补短板,作为地道的孟楼人,我的期待是,南北孟楼地不论豫鄂,人不分楚汉,打响亮一张文化牌,经济互补,共同走向繁荣富裕!

网络图片,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作者简介】陈国军  笔名:路灯。中平能化集团职工,《家乡》杂志签约作家,湖北省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在多家平台展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这2个镇共用1个名字,虽一街相隔,却地跨河南湖北两省
金 雀 之 美
神奇!这个“共享”镇一街跨两省,湖北河南各一半!
一镇跨两省,同路四五公里有两个孟楼派出所【曾俊声 | 文学看台2168】
铁匠建了一座楼,多年后聚成了两个镇,名字一样却隶属于不同省份
中国这两个镇共用同一个名字,仅一街相隔,却一脚跨两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