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绍国:我那心心念念的林海音的《窃读记》

『诗画统编』二十三:

肖绍国

01

很遗憾,林海音和她的《窃读记》未能入选统编教材。

手捧林海音的《窃读记》,心中升腾起无限的童年遐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童年是记忆深处的烙印,是心头掬起的斑斓的花朵,是成年之后抚慰心灵的良药。

它不是抽象的符号,它是放风筝、抓青蛙、摇桂花、找月亮、划小船、捉迷藏……于是,在我们的教材中,关于“童年”这一主题的文本始终和孩子们相伴共生。

林海音和她的《窃读记》未能进入统编教材,进入孩子的童年,实乃是孩子和教师的遗憾。

图片 / 来自网络

但,我们还是可以给孩子们讲《窃读记》。

我知道要上好《窃读记》,就必须对《窃读记》进行细读。虽然我知道,“一切细读都是误读”。但,我必须细读,这是我作为一个语文教师的责任使然,又或许是为了自救与自娱。文学的生命在于它的细节,文学的成就在细节,是灵魂,没有灵魂,神居何所。

为了寻觅《窃读记》的“神”,我必须去作文字的解剖工作,把文字放在显微镜下细细地观察,虽然我知道这样做,其实是对林海音先生的亵渎。我细细地咀嚼文字,不断地反刍,骆驼式的广泛地吸收,反复咀嚼,感觉这篇东西文质兼美,用情很贴切,很有情境感,读来令人口齿留香。

图片 / 来自网络

随着细读的深入,我力求从“语文意识”和“言语形式”上去发现《窃读记》的秘妙,因为:

歌德说:“内容人人看得见,含义只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

宗白华说:“文学是如何地经过艺术家的匠心而完成,接着如何以微妙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不是'常人’所注意,也不是'常人’所了解的。”

我叩问自己:你读英子的《窃读记》,从写法上去观照,从形式上去观照,你的感觉是什么呢?从“语文意识”上你就读不出什么东西吗?从英子“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上你就读不出什么吗?

于是,我再一次把英子的文字找出来,譬如读《城南旧事》,和我的学生一起读,花了两周的时间,最后开了一堂班级读书会,我发觉孩子们都非常喜欢林海音的文字,特别是女孩子对《城南旧事》中惠安馆的疯子、草丛的小偷、我们看海去、爸爸的花谢了等故事饶有兴致。

图片 / 来自网络

书看完后,我又找来吴贻弓先生的电影《城南旧事》看,和学生一起看,我注意到孩子们都非常喜欢这本电影,尽管片子很老,节奏很慢,画面退色之后斑斑驳驳。

这样做了之后,就如英子的《城南旧事》一样,她的《窃读记》也肯定不简单,写法肯定有秘妙,要不孩子们怎么都喜欢呢?这样,我和《窃读记》越来越拉近了。

02

基于言语形式上去摩挲《窃读记》,我完成了对《窃读记》的第一步文本细读:

——林海音的《窃读记》,轻轻地咀嚼文字,一幅幅画面在我们眼前立了起来:一头短发的小姑娘在书店中穿梭,她有时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有时倚在书架的一角,有时盘坐在人群的后面,她在急切地窃读,她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似乎英子的童年就是在窃读中长大的。

然后将这些独立的幅画在脑中联结成一片,于是,英子的童年生活渐次映入我们的眼帘,一种窃读的冲动,一片稚气的流淌,近乎一幅老北京城里活灵活现的生活场景。

图片 / 来自网络

——这篇文章的题目中的一个字非常抢眼,那就是“窃”,一读到课题中的“窃”字,就会不由自主地想起鲁迅笔下孔乙己那“窃书不算偷”的话来。于是我们可以这个题眼为中心,寻找其他文眼。“文新何处,题引非常路”。

孔乙己“窃”的是书(物质、商品),而本文“窃”的则是读(高尚的行为、精神的追求),情趣上大相径庭。抓住题眼,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怯怯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

课文以“窃读”为线索,“开篇巧立题眼”,以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到书店,到晚上依依不舍离开的时间顺序和藏身于众多顾客、借雨天读书两个场景的插入,细腻生动地描绘了“窃读”的独特感受与复杂滋味,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也将几个重要的记叙要素巧妙地融合进一个情境之中。

——从课文的题目中走过,入文后,英子“有序三分”地写了“急切地寻找”书、“贪婪地读着”书和“合上书”,“ 依依不舍地把书放回书架”三个记叙拐点。

最后,“作结必塑文魂”,以“国文老师鼓励我们的话:'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作结。这样的结构的起承转合的文本结构,呈现出来的一种节奏的张力之美,隐藏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图片 / 来自网络

——细细地揣摩文字,我发现,英子非常善于通过“自语式”的独白描绘心境,表达自己的感情,把“真态细节留驻”。

如,“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来表达终于发现书并没有卖出去,又可以接着读的惊喜;“就像在屋檐下躲雨,你总不好意思赶我走吧”,利用“下雨天,留客天”这种理所当然的借口,自我安慰,在书店里开心地读下去,有几分童稚,还有几分诡谵。

在“窃读”这种氛围中,一方面享受阅读的快乐,一方面还要时刻关注周围的环境,非常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心情变化,使人如历其境。

……

显而易见,这第一步对文本的细读,非常之关键,非常之细致,非常之艰巨,因为它聚焦的是文本内部细微的生发点,教师要对文本任何一处的细微点保持高度的敏感,倾听它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经过这样的细读,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都呈现出来,细读逐渐向第二层次进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林海音《城南旧事》
周末悦读——《城南旧事》
城南旧事资料大全
《城南旧事》--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
「城南旧事」:爸爸的花儿落了
林海音小说改编电影《城南旧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