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芭蕉树下的背影

洋中鱼

大唐天宝年间,一个年约七八岁的钱姓小孩,跟在一个老和尚的身后,从湖南零陵的北门出发,沿着江边的古道,走到十里之外的老埠头。望着滔滔江水,小孩眼里充满了好奇。之后,一条渡船把他们渡到彼岸。老和尚带着孩子沿着古道继续行走,平平仄仄地来到了附近几里路外一个叫岐山头的村庄,那里有一座名叫书堂寺的寺庙。彼时的书堂寺已经式微,日薄西山,在香火中苟延残喘着,但毕竟还有几个僧人守着。而从零陵来的这位老和尚又跟寺庙的老方丈很熟,见面之后,便把孩子托付给对方,让孩子在书堂寺做小沙弥。

这个老和尚名叫惠融,是一个云游和尚,也是一位书法家,擅长楷书,师法欧阳询。小沙弥是他的侄孙,也就是后来的怀素。怀素因为父母前几年相继亡故,在家无所事事,因为羡慕伯祖的闲云野鹤,忽然萌生了出家的念头,便央求伯祖成全自己。而惠融禅师交往甚多,且十分喜爱这个侄孙,见孩子无人管教,于是就把他从零陵近郊的家乡带到了这里。

若干年后,怀素与一个比自己大四岁、名叫陆羽、字鸿渐的人成为了好友。这个陆羽原本是一个弃婴,但在大唐也是一个响当当的人物,个性怪异,不慕功名,擅长诗词,对茶研究特深,世称“茶圣”。

我曾多次去到岐山头村,就是为了寻找怀素的踪迹。岐山头村离湘江不远,在一个斜着的山坡上。那里有低矮绵延的山冈,颇为宽敞的田丘,还有星罗棋布的农舍,高大挺拔的古树,以及一丛丛的竹林。陌生人进去,会引起一阵狗吠,而村民们会投来友善的目光,让你想起久违的淳朴。在田垄中间,临近沟渠边,耸立着一座七层矮塔,暗喻七级浮屠。绕塔观察,发现塔身镶有功德碑,铭文记载,该塔建于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 年)秋。可以说,在永州诸多的古塔中,它只是一个年幼的孩子。但是,它带给我的感觉是一种剑指蓝天的孤独,宛如当年那个几岁的小沙弥,在这里的孤单背影。

刚出家的怀素,被安排抄写经书,并跟老方丈学习梵文。一个人的童年记忆是刻上去的,不易被磨灭。书堂寺是怀素的发迹福地,跟着老方丈学习,本来只爱草书的怀素,梵文也有了可喜的成就,甚至到了可以翻译佛经的水平,后来还得到了同姓前辈钱起的称赞:“释子吾家宝,神清慧有馀。能翻梵王字,妙尽伯英书。”当然,怀素从长老那儿学到的知识不仅仅限于梵文,还包括认字、习文、作诗,等等。如果没有这个基础,怀素不可能与当时那么多的著名文人交往。即便勉强交往,也会贻笑大方。

遗憾的是,尽管老方丈修养很深,无奈已风烛残年。不到几年,就如花凋谢。屋漏偏逢连夜雨,据说老方丈去世不久,书堂寺又遭遇火灾,导致香火中断,大家树倒猢狲散,自寻出路,十几岁的怀素又从老埠头渡过湘江,沿着古驿道回到了零陵城。

怀素虽然在书堂寺只待了几年时间,但留下了不少传说,以至于后人前来寻迹。在怀素离开书堂寺两百多年后的大宋元丰二年(公元1079 年),一位名叫沈辽的官员被免职流放到永州,在这里待了三年。沈辽是一个擅长书法的诗人,曾到书堂寺寻访怀素踪迹,写有一首《书堂寺》诗:“苍山古木书堂寺,北下湘川百余步。谁云往来倾世界,至今人道安禅处。岂无惊蛇与飞鸟,后来那复知其趣。我身不知今是不,空记名称你常住。”诗文收入他的《云巢编》卷三,宋代有人编辑《沈氏三先生文集》,浙江省立图书馆藏有明覆宋刊本,目录上“书堂寺”三个字下面有一行小字標注:“藏贞故栖也。”故栖意为旧居,藏贞就是怀素。沈辽到书堂寺走访之后,就把书堂寺定为怀素故栖了。

零陵古城曾是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

唐代佛教发达,开元年间,零陵城内及近郊共有大大小小寺庙十余座,其中以法华寺和由三国东吴著名将领吕蒙故宅改建的龙兴寺最为出名。而东门城外一里的地方,曾有一座破败的小庵子,隔着城墙紧邻法华寺,方向相反,一个在城内,一个在城外。法华寺坐东朝西,俯瞰城区,览潇水送晚霞;这个破败的庵子坐西朝东,面向城外。由于它规模很小,而且破破烂烂,近乎坍塌,香客寥寥无几,也就成了法华寺的陪衬。当时的庵中只有一个老和尚和两个小沙弥,加上新“转学”来的怀素,总共才四个人。

怀素虽是最后进庵的,但他悟性好,凡事勤为,由此深得老和尚的喜爱。尤其是他那一手书法,更令老和尚佩服得五体投地,甚至允许他在庵院内外的墙壁上随意挥洒。老和尚圆寂后,两个小沙弥也走了,这样一来,只剩下一个怀素,守着破败的庵子。

这时候的怀素,已届成年,因为孤独寂寞,他又爱上了饮酒,常常一醉方休。从此,书法和酒,就成了他一生的最爱。

为了专心致志地练习书法,怀素将寺庙的一切戒律统统抛到九霄云外,兴趣来时,他常常废寝忘食,庵内的墙壁、屏风、门窗,乃至供桌、地板,都成了他练字的“纸”。在这些地方练字,最损毛笔,庵子断了香火,没有香客施舍和捐助,怀素也就断了生活来源,别说买笔和纸,就连一日三餐有时候也成了问题。没办法,他只好进城去帮别人干活,以求换口饭吃,或者换得笔、墨、纸。怀素个性独特,举止有些怪异,他帮别人干活,不管多脏多累,从不索取酬金,只求大肉大酒吃喝一顿,然后乘着酒兴在别人家的屏风或墙壁上挥洒题字。这样一来,不仅练了字,还省去自己花钱买纸的烦恼。

某日,怀素在城内一酒楼饮酒时,听说近郊有一个农民习惯用针在蕉叶上记事,于是就联想到以蕉叶代纸练书法。破庵背倚东山城墙,前面是低缓的山坡和广阔的田野。庵前本来就不少芭蕉树,怀素就将它们分蘖出来进行扩大种植。经过几年努力,怀素种了近万株芭蕉,以至庵内外芭蕉成林,越长越茂。怀素就采摘蕉叶来练字,暂时免去了无纸的烦恼。

可是,庵子因为年久失修,终于在某一天坍塌。怀素没有新的容身之所,他就请人帮忙在原址上搭建了一座简易的草庐。草庐被芭蕉林包围着,绿意盎然,怀素就自题为“绿天庵”。邻里乡亲看见怀素几年时间种了那么多芭蕉树,以为他攀上了城里的富家大户,约定前来高价收购这些芭蕉。可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未见人迹。忽一日,却见怀素砍下芭蕉叶,晒到半干,一边喝酒,一边操起毛笔画起字来。大家觉得稀罕,于是前来围观。有人问怀素:你在蕉叶上写的是什么字?怀素回答:是草书。众人笑道:草书?我看你疯疯癫癫的,应该是醉书吧。怀素看了对方一眼,又狂放地说:对,是醉书,又叫狂草。

怀素的怪异行为和狂放姿态,令众人莫名其妙,大家于是一传十,十传百,不久,零陵人都知道东山东麓有一座绿天庵,庵里有个喝酒吃肉的和尚,名叫怀素。

怀素虽然性情十分狂放,但他感情细腻,为人处世谋略办事颇为老到。尽管自己种了近万株芭蕉,但他发现在用蕉叶写字,即便两面都书写,甚至两面都书写数遍,也不过是片刻之间的事情。等到芭蕉叶长大可以书写时,好不容易出现的创作灵感及热情早就灰飞烟灭了。

如何才能及时表达出自己的瞬间感受呢?怀素想来想去,终于想到了一个可行的方法,他找来几块纹理不粗也不细的木板,试着在上面书写,没想到感觉不错。由于怀素练的是狂草,运笔速度快,毛笔饱蘸浓墨落将下去不走墨,也不聚墨,于是他就以木板和木盘代替蕉叶,写了擦,擦了写,最后,木板和木盘居然都被他写穿了,这是何等的恒心和力量啊!

绿天庵边有一小池,这是怀素洗砚的地方,墨经常把池子染黑,后人称之“墨池”。怀素写穿了木板和木盘,自然也写坏了不少毛笔。每次他将写坏的毛笔丢在屋角,久而久之,竟有了一大堆。面对这些伴随自己艺术成长的毛笔,他感慨万分,终于在某一天将废弃的笔头、笔杆收集到一起,埋在地下,并垒成坟状,还用青砖围箍,称之为“笔冢”。

后来,陆羽听他讲了自己的经历,就在《僧怀素传》的开篇中写道:“怀素疏放,不拘细行,万缘皆缪,心自得之。于是饮酒以养性,草书以畅志。时酒酣兴发,遇寺壁、里墙、衣裳、器皿,靡不书之。贫无纸可书,尝于故里种芭蕉万余株,以供挥洒。书不足,乃漆一盘书之;又漆一方板,书之再三,盘板皆穿……”

也就是说,少年怀素用芭蕉叶练字的时间急促而频繁,导致蕉叶供不应求,生长不及,他不得不改为木质的板或盘。

零陵东山景区是我常去的地方,那里曾有一个建于1992 年的怀素公园,公园里有一座气势恢宏的醉僧楼,楼的周边包括前面延伸到湖边的台阶两边,都是一丛丛绿油油的芭蕉树。零陵的芭蕉树不结果实,只生长无限的艺术镜像,散发出浓浓的墨香。醉僧楼的右侧有墨池和笔冢,相传是怀素遗留,那是一种精神符号,象征着勤奋与执着。怀素书蕉的故事,在永州人人皆知,其励志力量不亚于凿壁借光和闻鸡起舞。

行走在怀素公园里的芭蕉林中,我似乎看见一个身着袈裟的少年僧人正望着刚刚长出来的蕉叶出神。之前,他习惯把蕉叶铺于龛桌,临习自己喜爱的书帖。可是由于自己练字不分昼夜,接近走火入魔,笔墨如龙翔鹤舞,闪电裂云,近万株芭蕉叶片生长远不及他的书写速度。于是,他干脆揣上笔墨立于芭蕉树前,见到可以书写的蕉叶,见一片写一片。写累了,就喝一口酒。墨香与酒香,就像一对漂亮的姐妹,时刻围绕在他身旁。

有时候,这世上的事情,往往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有时候,你不去惹人,人家会前来惹你。就在怀素吃肉喝酒终日爱写字进入“疯疯癫癫”状态时,却不知已远近扬名。而他生命中的贵人,也正渐渐走近。

影响怀素一生的有好几个人。若按时间顺序来列举,第一位当数韦陟。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 年),受杨国忠诬陷被贬桂州岭尉的吏部尚书韦陟赴贬所平乐,途经零陵,与怀素相识。韦陟也是一個书法大家,他的真行书如虫穿古木、鸟踏花枝。因开元中袭封郇国公,又常用五彩笺为书记,让侍妾主其事,自己只管授意和最后签名,他签名时的“陟”字像五朵云,当时人们十分钦羡,称之“郇公五朵云”。韦陟喜欢结交晚辈,途经零陵在此歇憩时,听说年仅十七岁的怀素书法了得,遂礼贤下士,派人送帖拜访。

我们不知道当时他们在零陵的哪个地方相见的。那时的零陵城很小,方圆不过一平方公里。除了州府,幽雅之地应该很多。以韦陟的身份,虽在贬途,但也是地方官员的巴结对象,零陵是永州府和零陵县两级衙门所在地,官员们不可能不识时务。总之,他们一老一小相见如故。怀素当时的书法水准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通过与韦陟的交流,他深深体会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含义,这就更加激发了他的上进心。韦陟对怀素十分欣赏,说了很多赞美的话,可惜怀素喝得酩酊大醉,只记得其中两句,后来告诉陆羽,陆羽在《僧怀素传》里写道:“吏部韦尚书陟,见而赏之,曰:’此沙门札翰,当振宇宙大名。’”由于韦陟的率先赏析,让永州的地方官员蓦然醒悟:啊呀,我们身边居然有一位很有潜力的僧人书法家。

永州刺史王邕,是赏识怀素的第二人。依照我的臆测,王邕应该是个很有雅兴的官员,他对书法有一定的研究,而且自己的书法也不错。我猜想王邕肯定为怀素组织过专场表演,亲眼目睹了怀素的临场发挥并为之倾倒,所以在《怀素上人草书歌》里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牧此州喜相识,又见草书多慧力。”

声名鹊起的怀素心里有了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他见人就轻狂,人越多,他越起劲,一边喝酒,一边挥毫。个子矮小的他,常常光着半条胳膊挥笔来写起大字,笔墨所到之处,如风卷残云,龙蛇飞舞。他嘴里“哇哇哇”地哼唱,筋骨舒展,抖动僧袍,忽然绝叫三两声,掷笔狂笑不止。待大家定睛一看,一刀宣纸早被他“唰唰唰”地就写没了。

除了韦陟、王邕,卢象和李白对怀素的影响也不可低估。

乾元初年(公元758 年),卢象被贬永州,与怀素相识。卢象称怀素的书法“初疑轻烟淡古松,又似山开万仞峰”。两人相交,常来常往。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秋,卢象的好友李白在被贬途中遇赦,游了洞庭之后游九嶷,途经永州(当时零陵郡已改名永州府)。卢象为李、怀两人引介,三人相聚,欣喜无限,邀了当地一些朋友畅饮。筵席上,大家谈天论地,意气风发。半醉半醒之间,怀素离席往绳床上一躺,闭目思索。忽然,他一跃而起,抓起笔饱蘸浓墨,在事先准备好的纸上开始书写李白的诗,但见他笔势快捷,似狂风暴雨,来势威猛。又似大雪纷飞,茫茫一片。转眼间,千余张宣纸被他一扫而光。

怀素的表现,卢象和本地人早已熟悉,而初来乍到的李白,却看得目瞪口呆。他的眼睛发绿,好像缀满了绿天庵的芭蕉叶,他感觉到自己像初到长安见到天子一样惊喜:这世界上居然有这样的和尚!

李白就是李白,怀素潇洒挥毫的身影触发了他的诗兴,于是有感而发,即席作了一首《草书歌行》:“少年上人号怀素,草书天下称独步……八月九月天气凉,酒徒词客满高堂……吾师醉后倚绳床,须臾扫尽数千张。飘风骤雨惊飒飒,落花飞雪何茫茫……”

也许那天,李白写完诗,不顾年龄和身份,立即举杯敬怀素:“来,干杯!”因为他们两只酒杯的碰撞其实就是两个“狂”字、两个“狂人”的碰撞。李白自称“楚狂人”,怀素亦自称“狂僧”,李白被人誉为“诗仙”,怀素后来被人誉为“草圣”,真是旷世知音!

我想,他们的相遇和相知,就好像金庸《神雕侠侣》里的黄药师和杨过一样,虽然二人的年龄存在较大差距,但情性又是何等相近!时至今日,我们似乎还能倾听到两只酒杯的碰撞声和从酒杯里溢出来的酒香。李白的到来,像一阵惊雷,震落了芭蕉林凝聚在怀素身上的孤独,让他阳光萦怀,对自己的书法未来充满了信心和向往。

李白向怀素介绍了自己好友杜甫的作品,还提及几十年来叱咤大唐诗坛和书坛的元结、张旭、颜真卿、邬彤和“茶圣”陆羽等人。从李白的交谈中,怀素悟出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只有从自己的家乡走出去,投入大自然的怀抱,才能开阔自己的视界,丰富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为此,他开始离乡云游。

怀素首先北上衡州(衡阳),在衡州结识了朱遥。两人相见恨晚,交谈十分投机。席间,怀素狂饮数十杯,酒后兴致格外高涨,少不了玩弄笔翰。其醉酒之神态,狂草之神韵,让朱遥震惊不已。他以《怀素二人草书歌》(《全唐诗》卷204)为题,记下了这场艺术表演:“几年出家通宿命,一朝却忆临池圣……忽闻风里度飞泉,纸落纷纷如踮鸢……状怪崩腾若转篷,飞丝离乱如回风……”

之后,怀素来到了潭州(长沙),一住就是几年。其间,他广交朋友,嗜酒如命,常常一日九醉。几杯酒入场,兴致勃发,饱蘸浓墨,伸展猿臂,顷刻之间,人家的屏风上墙壁上就被狂放的草书占据。

有一次,怀素在一个朋友那里喝酒品茗,感觉很好。第二天早上,他的嘴边似乎还留有昨日的酒香和茶香,于是挥毫写了一张字条叫人带过去,内容是:“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朋友见了,觉得怀素很有趣,于是打发人给怀素送去茶酒,并将字条保存下来。后人因为字帖中有“苦笋”字样,就把它命名为《苦笋帖》。

如果说李白的诗歌《草书歌行》为怀素做了一个很好的营销广告,那么,张谓就是一声不响地把怀素推向了至高。

大历初年(公元766 年),张谓任潭州刺史。此人是怀素艺术人生的领路人,对怀素的影响最大。否则,纵然怀素有顽强的毅力和聪明的才智,如果不是遭遇张谓,很难想象他一生会是什么模样。

张谓到长沙上任,听说这里住着一位大书法家,遂登门拜访,并与怀素结为知交。张谓十分欣赏怀素的草书和他那无拘无束毫不掩饰的个性。两人出则同车,居则同处,在长沙街巷成为美谈。

在张谓出任潭州刺史的第二年(公元767 年),徐浩以工部侍郎出任广州刺史。徐浩是张谓的朝中旧友,也是一位很有名的书法家。张谓将此事告诉怀素,怀素就南下广州拜见徐浩,向徐浩请教笔法。徐浩与怀素一见如故,两人闭门谢客数日,专门切磋书法。此外,徐浩还为怀素举行盛大宴会,让怀素临场表演。在广州,怀素认识了不少朋友,包括岳阳的马云奇。此人后来给了怀素不少精神鼓励,并作诗称赞怀素“兴来索笔纵横扫,满座词人皆道好”。

大历三年(公元768 年)春,张谓奉诏回京,怀素随行,来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长安,开始了他新的漂泊生涯。当然,怀素当年在京城(长安)的漂泊生涯,比起现在一些人在京城(北京)的漂泊生涯来说,条件不知好多少倍。现在去北京漂泊的人(简称“北漂”)首先要考虑租房子,而怀素住在张谓宅内。现在的“北漂”要四处找工作,十天半个月不上班,生活就没有保障,而怀素当时已初露锋芒,且颇有名气,加上张谓的影响,他不需要出去推销,自然有人找上门来求字买字。

唐代是一个崇尚浪漫的时代,同时也是一个重视艺术的时代。怀素身为沙门,不守清规戒律,已经够浪漫的了,再加上他的草书惊世骇俗,自然引起了京城各界的瞩目。张谓在长安很有影响力,是一个出色的“导演”,怀素又擅于临场表演,是个优秀“演员”,所以,不少文化名流闻讯前来结交,包括钱起、任华、戴叔伦、陆羽等人。大家逢聚必饮,怀素逢酒必书,疯狂极致,博得掌声阵阵。

怀素的表演很有个性,一般人书写在宣纸上,而他纵情书写,素绢、屏障、白墙粉壁上,无所不及;一般人写字在书房或厅堂,空间相对狭小,而怀素写字的地方越大越好,“粉壁长廊数十间,兴来小豁胸襟气”,“狂僧有绝艺,非数仞高墙不足以逞其笔势”;一般人书写的时候,要么跟旁观者交流探讨,要么独自构思,不出声音,而怀素书写的时候不说话,但通常会突然高叫,“风声吼烈随手起,龙蛇迸落空壁飞”“狂来纸尽势不尽,投笔抗声连叫呼”;一般人书写速度比较慢,而怀素书写的速度非常之快,“大叫一声起攘臂,挥毫倏忽千万字”“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一般人书写除了板书题刻,字体相对较少,而怀素书写有时字体非常巨大,“新书大字大如斗”“一字两字长丈二”;一般人书写讲究笔墨浓淡相宜,精心布局,而怀素书写有时候“志在新奇无定则,古瘦漓纚半无墨”,“或如丝,或如发,风吹欲绝又不绝”……

怪异!真的是怪异!

其实,怀素初到长安时日子并不顺畅,因为他是南方人,水土不服,饮食不惯,所以经常生病。对于文艺界的一些聚会,他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怀素本是一个好动的人,到长安之后,他游览过大雁塔、立法寺、兴善寺等名胜古迹,还远眺过大明宫。站在大明宮外,想起自己景仰的李白在唐玄宗面前戏弄高力士的传说,而自己乃一和尚,现在到了皇宫外面却无缘拜见唐代宗,心里不禁凄然。

有一次,怀素生病了,又接到朋友的邀请函,要他去兴善寺参加一个笔会。因为这次与会者特多,还有不少政客,所以怀素不愿错过此机会,决定带病参加。为了不让朋友们失望,他提笔给朋友回了一封信,内容是:“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赢也。九日怀素藏真白。”因为信中有“食鱼”字样,所以被后人称为《食鱼帖》。此帖也给后人研究他的身世,造成了诸多误会,不少人据此把怀素当作长沙人。

怀素年过花甲之后,心里孤独重生,忽然惦念起自己的家乡零陵来。于是,他决定落叶归根,奔向零陵。

他之所以作出这样的决定,是因为他听说颜真卿刚刚到了洛阳,而在洛阳与颜真卿的相识相交,让怀素开悟不少。

大历七年(公元772 年)九月,颜真卿告假至洛阳迁移母亲殷夫人灵柩,十一月护柩至京兆万年先祖茔。颜真卿在洛阳待了三个月,怀素也留下近三个月。两人谈论书法,颜真卿问怀素:“你觉得屋子的漏痕怎么样?”怀素顿时明白:雨水随着漏屋的墙壁蜿蜒而下,由于墙是泥质,雨水受到泥的吸引与牵制不能迅速下行,形成凝重曲折之美。在谈及自己的体会时,怀素说:“贫僧观察夏天的云彩,发现它们随风变化没有定势,有时相拥相叠,出现许多奇特的峰峦,忽一下子,峰峦裂开一道道隙缝,如一条条曲折蜿蜒山径,时隐时现,若有若无。我想草书的变化也莫过于此,就像飞鸟出林,惊蛇入草。笔画间的牵丝,就像墙壁上的自然裂缝,没有丝毫人工雕琢的痕迹。”颜真卿听后大发感慨:“这样高妙的理论,我还从未听到过啊!”怀素见机而作,他在离开长安时就把诗人们赠送给自己的诗歌收集成册,此刻正好拿出来请颜真卿为他作序,颜真卿真心欣赏怀素,他读了诗集之后,真的为他写了《怀素上人草书歌集序》,颜真卿在文中称赞道:“开士怀素,僧中之英。气概通疏,性灵豁畅。精心草圣,其名大著。”十二年后的兴元元年(公元784年),颜真卿被派遣晓谕叛将李希烈,凛然拒贼,终被缢杀。颜真卿去世后,怀素老泪纵横,在后来的《藏真帖》中,从“颜尚书真卿”起,笔势牵引畅达,若行云流水,特别是“颜尚书”三字最抢眼,表达出自己对颜真卿的感恩与敬意。

他告别颜真卿之后,归乡的每一个脚步就是每一页孤独。最主要的是,此刻的怀素已经染病在身。由于他没有亲人,离乡的时间又太长,与故乡不少人(尤其是政界人士)已经陌生,加上他性格高傲,染疴之后不愿打扰他人,所以他隐姓埋名找了一偏僻之所住下。贞元十五年(公元799 年)六月,在零陵书写完《小草千字文》之后,就音讯全无了。估计没过多久,他就抑郁而终。而这件《小草千字文》写得极为精妙,字字独立,线条坚实而沉稳,充满质感,每一個字都可以作为小草的经典范字。这件作品有着“天下第一小草”的美誉,是怀素晚年最珍贵、最具代表性的得意作品,也是怀素唯一传世的小草真迹。

昔日孤独的少年和尚,守着孤独的庵子,成为中国书法史上一道凄美的风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家如何变成网红?唐朝这和尚的做法堪称教科书
怀素《小草千字文》的艺术特色
太癫狂了!5000年才会出这么一个和尚……
【讲述永州故事】一代颠狂醉僧、草圣怀素之谜
绚丽多彩的书法世界——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名帖欣赏组诗(一百二十九)
【第八期】草书有妙理,帷怀素得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