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白帝城风云:刘备夷陵兵败后,为何不回成都?
userphoto

2022.07.27 黑龙江

关注


本 文 约 6700 字
阅 读 需 要 17 min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千八百多年前,汉昭烈帝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大败,率残兵败将退守至永安白帝城,并在此度过了人生中的最后十个月。这座本因“白帝”公孙述(东汉初年军阀,曾割据益州)而得名的白帝城,此后却以“刘备托孤诸葛亮”一事而名传后世。

影视剧中,刘备永安托孤。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为刘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成就忠义之名。这场君臣相知相交的故事,后传为千古美谈,成为仁君忠臣的典范。然而,有些人却认为:刘备其实对诸葛亮有提防之心,他不返回成都,反而留在白帝城,就是对后者的一种试探。

诚然,作为益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成都的各项条件与安全性都远胜于白帝城。若刘备及时赶回成都,未必不能多活一些时日。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才让刘备拖着疲惫之躯也要坚守在白帝城?难道真如后人臆测,他不返回成都,是在防着诸葛亮?

无颜面对群臣


遥想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于乌江之畔自刎,从而留下了“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的感慨。受此影响,人们很容易认为:一代雄主刘备在迟暮之年败北,也有不愿面对“蜀汉父老”的心理。小说《三国演义》第八十五回即有这般描写:

先主叹曰:“朕早听丞相之言,不致今日之败!今有何面目复回成都见群臣乎!”遂传旨就白帝城驻扎,将驿馆改为永安宫。

元明之际,“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日益高涨,民间百姓眼中的“刘备”,无疑是一位不折不扣的英雄。小说家以“项羽式悲剧结局”宣告这位核心主角的谢幕,自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这并不符合历史中的刘备。

影视剧中,刘备去世前遗言。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尽管我们无法完全揣摩刘备当时的心理,但根据其生平“屡败屡战而又百折不挠”的表现,可知素有“枭雄”“人杰”之称的刘备,绝非是一个在关键时刻爱面子的人。寄人篱下,尚知髀肉复生之悲;穷且益坚,仍有兴复汉室之志。这样的刘备,或许会因为夷陵之战的失败而感到羞愧,却不会只是因为好面子就放弃返回成都。

更何况,就算“蜀汉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那也是刘备返回成都以后该考虑的事,而不是行军至永安白帝城便止步不前。显然,问题的关键就在白帝城身上。此地对蜀汉的战略意义,决定了此地不容许有任何闪失。而这,才是刘备冒着生命危险守在此地的根本原因。

益州福祸之门


汉末三国时,永安县为巴东郡治;而刘备生前居住的白帝城,即为永安县治。历史学者洪武雄先生指出:“刘备初似有长驻永安之意。”此说当是。因为刘备退守永安后,并未消极颓废;而是分别在军事、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布局。

首先,刘备不仅任李严为永安督,提高了永安驻守长官的行政级别,还再次加强了永安的防务力量。彼时,永安守军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刘备伐吴大军的残余力量。夷陵之战并非歼灭战,尽管蜀军在此役中损失惨重,但刘备五十营兵力仍余有十营左右。据统计,这个数字约为1.5万人。二是赵云率领的江州守军。赵云、李严皆曾任江州督,后者在职时,曾率2万兵马支援汉中,可知赵云所率守军也大概是这个数字。三是从各地抽调的州郡兵。据《三国志·马忠传》记载:“巴西太守阎芝发诸县兵五千人以补遗阙,遣忠送往。”综合来看,永安此时的驻军有4万人左右。

影视剧中的李严。来源/电视剧《三国》截图

除了守军外,永安城防也得到了加固。位于永安县东的白帝、赤甲二城,为汉时旧城,皆在地势险要之处。在此基础上,刘备、诸葛亮、李严等人又陆续在江北修建了一系列宫城与小型要塞、堡垒等防御工事。如永安县西南七里接江岸之处,诸葛亮在永安宫前布置了纵横各百丈的八阵图,用来阻止敌人登陆。此处即为后世鼎鼎大名的“八阵图垒”。

虽说刘备入蜀后,曾有意识地提高巴东郡的地位与统辖范围;但他此时在永安的一系列布置,却让这个边陲小县一跃成为了蜀汉东边的门户,“终蜀汉之世,恒以白帝为重镇”。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亦云:“武侯治蜀,东屯白帝以备吴,南屯夜郎以备蛮,北屯汉中以备魏。”法正当年所云“益州福祸之门”,可谓一语成谶。那么,为何永安就能成为与汉中并列的蜀汉门户呢?

三峡地势略论


吴蜀关系的恶化与三峡地区的险峻地势,是永安战略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

古代蜀地与中原的交通往来,有两条主要通道。一是川陕之间的金牛道,自关中翻山越岭,从剑阁、绵竹、葭萌等地入蜀。二是由成都沿蜀江南下至江州,再沿长江水陆并行,从临江、羊渠、鱼复(永安)而出,进入三峡地段顺流而下,行至荆楚大地。由此可见,三峡地区是荆、益二州往来的必经之地。

邓艾偷渡阴平路线示意图。邓艾入蜀时,走的就是陆路。来源/宋杰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建安十五年(210),因周瑜仓促离世,江东政权的“西进计划”暂时止步。刘备见状,“使关羽屯江陵,张飞屯秭归,诸葛亮据南郡”,抢先一步入蜀。彼时关羽在江陵,遥领襄阳太守,防御北方的曹魏;诸葛亮则在最富饶、丰盈的南郡,为前线筹措粮草、军械等补给,使入蜀大军“足兵足食”。至于张飞,则被刘备委任为宜都郡太守,进驻到三峡地区的咽喉要道——秭归。这样既能防止孙权派人前来“摘桃子”,也能让张飞随时西进以支援刘备。张飞屯兵秭归,为何能扼守入蜀通道?这不得不提三峡地区的险要地势。

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有名篇《三峡》入选教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大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又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峡江古道虽可水陆并行,但其两侧皆有峭壁耸立,致使江面激流汹涌;尤其在它的西侧段(秭归至瞿塘峡),更是“连崖千丈,奔流电激”,船只难以通行。

三国三峡地区形势图。来源/宋杰 《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

如上图所示,三峡自上而下、自西向东,分别为瞿塘峡、巫峡与西陵峡。秭归地处三峡中心,扼守巫峡,故刘备入蜀时,张飞只要守住秭归,孙权就很难西进入蜀。从秭归西行至瞿塘峡,水流湍急,难以行舟,被称为“天下至险之处”。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亦云:“自瞿塘而下谓之峡江。夏秋水泛,两岩扼束,数百里间,滩如竹节,波涛汹涌,舟楫惊骇。”面对此等水势,就算是颇有经验的“舟人”也不敢随意通行。这样一来,从秭归再向西行,最好的办法就是弃船而走陆路。只是,这陆路也有不少讲究。

自秭归向西,南岸峰岭陡峭,道路更加狭险,不利于通行;反倒是北岸,则相对平缓,较为适合行军。严耕望先生总结道:“盖夷陵以上至秭归多行江南,秭归以西盖多行江北。”正因如此,刘备夷陵兵败后,才会弃船渡江至北岸,走陆路行至永安。而上文所见刘备、诸葛亮、李严等人营建的城防工事,亦多在江北一侧。

在此情形之下,堵在三峡西口的永安,自然就成了法正口中的“益州福祸之门”。建安十八年(213),刘备围困雒城,从后方抽调兵马支援自己。于是,诸葛亮、张飞、赵云皆“将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阳”,顺利入川与刘备汇合。显然,刘璋在这里犯了一个大错,倘若他派重兵屯于白帝、江州等地,就算诸葛亮等人能溯江而上行军至瞿塘峡,也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位于峡口的永安以及后方的江州。

三峡水系图。来源/张步天 《水经注地图集》

宏观来看,夷陵与永安正是扼守三峡东西两侧出入口的战略重镇。而巫县、秭归虽然位于峡江航道的中间地段,却并不适合长期防守。盖因此地地形复杂,不利于开垦耕种,以至于屯兵此地所花费的粮草、兵员等补给需要持续不断地从别处运输。然而,三峡沿线航道崎岖难行,又将给运输带来很大麻烦。一旦出现意外,巫县、秭归失守便在旦夕之间。

建安二十四年(219),吕蒙袭取南郡、零陵、公安三郡;与此同时,陆逊率兵西进,刘备委任的宜都太守樊友见状,竟直接弃城而走,导致了“诸城长吏及蛮夷君长皆降”。就这样,陆逊不费吹灰之力抢占秭归、枝江、夷道等地,并掌控住西陵峡口,从而堵住了关羽退回益州的后路。

荆州失守、爱将被杀,刘备深以为恨。在称帝当年(221),他便尽起蜀中水、步精锐,沿江而下,挥师东征。彼时,东吴本已据秭归、巫县,占据了峡江中段的大半航道。但陆逊见刘备来势汹汹,竟选择主动放弃了这些“优势”,退守至夷陵,在峡口与蜀军对峙。面对诸将的不解,陆逊解释道:“若此间是平原旷野,当恐有颠沛交驰之忧,今缘山行军,势不得展,自当罢於木石之间,徐制其弊耳。”

刘备进军路线图。来源/武汉部队司令部军事资料研究组编 《中国古代战争一百例》

实际上,陆逊此举完美利用了三峡地区的独特地形。三峡内部地势险峻,航道长而狭窄,刘备自瞿塘峡而出,虽然快速占领了三峡沿线的各个要道,却被陆逊堵在了夷陵的峡口。这样一来,蜀军就无法展开兵马,只能被困在三峡之内,列成纵队行进。

夷陵之战行军图。来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中国战争史地图集》

刘备征战几十年,虽在此战中犯了不少错误,但也绝非是曹丕评价的“不知兵”。只是在短时间内,蜀军无法突破夷陵自峡口而出,刘备这才冒着“首尾不能相连”的风险,以“树栅连营七百余里”。怎奈时间一长,蜀军气势衰减,又人困马乏,却正中了陆逊下怀。一场大火之后,蜀军在窄长的峡道内无处可走,由此损失惨重,“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塞江而下”。

影视剧中,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天子何以守国


此役过后,刘备退守鱼复,而后将其更名为永安,取“永远安宁”之意。彼时,清醒过来的刘备,已心存“天子守国门”的打算。

白帝城所在的永安,即今天的重庆市奉节县。刘备守永安时,“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卢弼注曰:“南山当在奉节县东北。”吴将李异原为益州大将,熟知蜀中地形,故而在此战中被委以重任,紧跟刘备而来;随后,徐盛、潘璋、宋谦等江东宿将也悉数赶到,“言备必可禽,乞复攻之”。

刘备镇守永安,承担了很大危险。这就进一步证明了:他未曾回到成都,绝不是因为好面子;毕竟与“败退回到成都”相比,“被东吴生擒活捉”才更加丢人。

事实上,刘备屯兵永安,与陆逊镇守夷陵是一样的。永安扼守瞿塘峡的峡口,夷陵(后更名西陵)扼守西陵峡的峡口,皆控制住了三峡西东两侧的出入口。永安只要不失,吴军就算能溯江而上,也同样会被困在峡江古道之内,无法趁势进入巴蜀平原。

反之,一旦刘备放弃永安,仓皇逃回成都,吴军就能趁势进入巴蜀平原。到那时,蜀汉面临的威胁不仅只有东吴,还有暗生异心、蠢蠢欲动的南中豪强与陈兵江北、虎视眈眈的曹魏。

上文已述,孙权在夺荆州、杀关羽后,陆逊也进驻秭归,截断了荆州吏民入蜀的通道。不久后,身在公安的刘璋被孙权加封为“益州牧”,奉命居于秭归。刘璋为人虽然庸弱,却也有几分仁厚,其在益州时,仍有不少坚实簇拥,故而刘备攻成都时,城内“吏民咸欲死战”。孙权此举,显然是利用刘璋在益州的影响力,策动地方土著谋反。大约在夷陵之战后,刘璋去世;孙权又任刘璋次子刘阐为益州刺史,继续对蜀地“和平演变”。

夷陵之战后,孙吴兵直指白帝城。来源/余大吉 《中国军事通史·三国军事史》

此举的确起到了几分效果——刘备病逝前后,有汉嘉太守黄元、南中豪强雍闿等人反叛。而在这种情况下,刘备没有返回成都,也是为了防止蜀汉内部与东吴互相勾结。只要刘备亲自永安压阵,这些叛军就得不到东吴的支持,便如同无根之萍,可以慢慢解决。可一旦刘备返回成都,蜀汉东边门户大开,以致吴军深入蜀地,策动当地豪强起兵作乱,立足未稳的蜀汉将会面临极大威胁。

于曹魏而言,亦是如此。孙刘两家大战,曹丕虽未曾出兵,但从他对刘备七百里连营的评价看,曹魏始终关注着这场大战。吴蜀两国无论哪一家先露怯,曹魏都会顺势进攻。因此,刘备不是不能返回成都,而是他一旦离开永安,将会为蜀汉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永安失守,吴军长驱直入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曹魏军队与益州豪强也会趁势作乱;就算蜀汉侥幸能解决这些麻烦,可永安的丢失也会让它在将来一次又一次地面临亡国之危。

影视剧中,曹丕君臣计划攻蜀。来源/电视剧《三国演义》截图

割据益州的白帝公孙述、刘璋,皆未在永安布置重兵,这才让敌军趁势进入巴蜀腹地。亲身经历此事的刘备,自然引以为戒。可以说,刘备在夷陵之战前后最值得称道的一件事,就是他没有返回成都,而是以天子之身镇守国门。

永安无虞,曹丕就可能会转而攻吴;也正是碍于曹魏的潜在威胁,孙权、陆逊等人只好暂退一步,选择与刘备“握手言和”。当然,这一切的前提还在于永安未曾有失。

托孤有何用意


回到开头提出的问题。千百年来,“白帝城托孤”备受争议。最受世人关注的地方,莫过于两点:一是刘备对诸葛亮的态度,二是他托孤李严的用意。

刘备不返回成都,是在防备诸葛亮吗?显然并非如此。或许是因为不少读者对小说《三国演义》存在逆反心理,以至于小说中的诸葛亮越是重要,他们就越要把正史中的诸葛亮解释为一个“后勤人员”。

据《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赤壁之战后,刘备略定江南四郡,“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入蜀,以诸葛亮、关羽守荆州;后攻汉中,又令诸葛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由此可见,诸葛亮于刘备,正如荀彧于曹操、寇询于刘秀、萧何于刘邦,“皆以为王业根本”。故卢弼《三国志集解》引何焯评曰:“当先主时,但寄以萧何之任。”

蜀国旧臣陈寿为刘备撰写传记时,参考了刘邦的“人生模板”。正如他评价的:“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刘备是“刘邦”,那诸葛亮自然就是功绩与位次皆称第一的“萧何”。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也当仁不让成了蜀汉丞相。

要之,倘若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后者如何能“常镇守(荆州与)成都”?事实上,刘备在外征战,诸葛亮镇守后方,早已是君臣二人多年的默契,以致吴魏两国重臣皆把诸葛亮与关张并称为刘备的肱骨之臣。是以,刘备不回成都,恰恰体现了他对诸葛亮的高度信任。可既然如此,刘备为何又要托孤李严呢?

作为皇帝,刘备就算再信任诸葛亮,也绝不能把“宝”都压在荆州集团身上。刘备的一个优点,就是擅长团结各派。他自知时日无多,必然要安排诸葛亮为托孤重臣;可他还要考虑到,同为执政派的东州士族,会不会因此而感到不满。权力的分配,关键在于相对平衡,诸葛亮与李严分别代表荆州集团与东州集团,若能彼此制衡,就能尽量确保刘禅的地位。反之,一家独大,就会让权力集中于一人一派之手,于政局有害无益。

影视剧中,刘备托孤李严。来源/电视剧《三国》截图

当然,还有人认为,刘备任李严为永安督,“统内外军事”,已赋予他最高军事特权,这难道不是对诸葛亮的提防吗?

实际上,尽管“统内外军事”与“都督中外诸军事”看上去差不多,但职权却有很大区别。三国时期的军队分中央军(中军)与地方军(外军),将领外出征战,“都督中外诸军事”,即有权临时调度、掌管各地军队,无异于掌控了国家最高军权。如曹真、曹爽、姜维、孙峻等人,皆曾为权倾朝野的重臣。反观李严的“统内外军事”,只是配合永安督而设,用以负责蜀汉东线一带的防御,其职责与作用虽然也很重要,但尚未达到“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柄。

以诸葛亮为主、李严为辅,才是刘备托孤的实际打算。虽然刘备没有完全依靠诸葛亮,但后者在刘备心中的地位,亦可见一斑。而他日后的殚精竭虑,也证明了这一点。而诸葛亮能有如今的地位,并非是小说《三国演义》神化了诸葛亮;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诸葛亮的忠诚彪炳千古、才干无出其右,所以早在晋唐之际,他就“吸粉”无数,并进一步促使了小说话本对诸葛亮的神化。

参考资料:
1、郦道元注,熊茂洽、曹诗图编《<水经注疏·江水>校注补》,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1999.11
2、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 第4卷 山剑滇黔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2007.3
3、陈寿撰,裴松之注,卢弼集解,钱剑夫整理《三国志集解》,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6
4、田余庆:《蜀史四题》,《秦汉魏晋史探微》,北京:中华书局,2011.6
5、张步天:《水经注地图集 上 水系图集》,2016.12
6、洪武雄:《蜀汉政治制度史考论》,台北:文津出版社,2008.1
7、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北京:中华书局,2019.9
8、宋杰:《蜀汉的东陲重镇永安》,《三国兵争要地与攻守战略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20.1
9、白帆:《李严“统内外军事”考》,《湖北文理学院学报》,第38卷第10期
10、刘华、胡剑:《永安都督与蜀汉东部边防》,《湖北教育学院学报》,第24卷第6期
11、谭良啸:《刘备在白帝城论析》,《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6期


END
作者 | 瀛洲海客
编辑 | 詹茜卉
校对 | 李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末三国之夷陵战役(上)
夷陵战败之后,刘备有一个重要决定,保住了最后一丝尊严
刘备之死始末,是否真的病逝于白帝城?
梦游古三峡:入“天坑地缝”,探历史夔州
刘备败走白帝城陆逊不乘胜追击,真的是被诸葛亮八阵图吓退的吗?
赵云为什么不参加夷陵之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