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伪沿海国”伊拉克,如何被科威特锁住了出海口的喉咙?
本 文 约 4570 字
阅 读 需 要 12 min

我们一般认为,中东地区有16个国家,这些国家全是沿海国家。其中,伊拉克国土面积排名第六,但其海岸线却只有60公里,是除约旦外海岸线最短的中东国家,也是世界上除刚果(金)之外海岸线与国土面积之比最小的国家。

刚果(金)国土面积超过200万平方千米,但仅拥有37公里的海岸线

伊拉克的海岸线因阿拉伯河的冲刷而遍布滩涂,因此难以建造大型海港,堪称“伪沿海国”,这对伊拉克这个严重依赖出口石油的国家而言,几乎是致命的缺陷。

其邻国科威特的国土面积只有伊拉克的4%,海岸线却长达500公里,是伊拉克的9倍。

可以说,因为科威特堵在了伊拉克的出海口处,伊拉克的国土形状像一个不断收缩的倒三角,到波斯湾的时候几乎只剩下一个点,而科威特在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却属于伊拉克,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伊拉克的海岸线如此的“憋屈”?

科威特堵住了伊拉克的出海口,使伊拉克海岸线迅速收缩



 古代伊拉克 

伊拉克境内有两条著名的河流,分别是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条河流汇入阿拉伯河,最后注入波斯湾。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所覆盖的两河流域是古代四大文明之一的古巴比伦文明的发源地。这里先后诞生了苏美尔文明、古巴比伦、亚述文明、新巴比伦等多个本地文明。

其中,古巴比伦文明的汉谟拉比法典、空中花园更是人尽皆知,这些都一直让如今的伊拉克人引以为豪。

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古巴比伦王国

然而公元前6世纪,波斯帝国攻占了巴比伦城,两河流域的本地文明被波斯文明取代。直到公元7世纪,先知穆罕默德及其追随者建立了地跨亚欧非三洲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文明迅速成为中东地区的主流文明,直到今天。

两河流域是阿拉伯世界自然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所以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选择定都巴格达,巴格达成为伊斯兰文明的中心。此时的伊拉克作为阿拉伯帝国的中心区域没有面临边界问题。


13世纪,蒙古帝国崛起,横扫欧亚大陆,蒙古铁骑从中亚到西亚,再到欧洲,最远打到维也纳,一路势如破竹。公元1258年,巴格达被蒙古帝国攻陷,阿拉伯帝国灭亡。巴格达多次易主后,最后被另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奥斯曼帝国攻占。

正是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奠定了今天伊拉克的版图。巴格达也由阿拉伯帝国的首都变为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一个边缘城市。

1609年奥斯曼帝国的行省划分



 伊拉克边界的形成 

奥斯曼帝国攻占巴格达后继续向东扩张,阿拉伯河的东边就是伊朗(古称波斯,本文仍然称伊朗),奥斯曼与伊朗打了数百年,虽然奥斯曼攻占伊朗不少领土,但是始终没有彻底攻下伊朗。在意识到双方谁也无法吞并对方后,1639年,奥斯曼与伊朗签订了《祖哈布条约》,结束了两国数百年的战争。

1878年前的奥斯曼帝国版图,东到阿拉伯河附近与波斯相邻

不过条约没有明确阿拉伯河的归属,只是规定两河流域包括阿拉伯河周边附近的部落归附谁,该部落的领土就是谁的,大部分部落都是逊尼派,因此归附了同为逊尼派的奥斯曼帝国,因此阿拉伯河周边被认为是奥斯曼帝国的领土,但是伊朗从来没有正式承认。之后两国始终对阿拉伯河的归属有争议,时而有小规模冲突,但是从来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今天的伊拉克与伊朗以阿拉伯河为界,伊拉克的海岸线被伊朗和科威特夹在中间

作为奥斯曼帝国的一部分,此时的伊拉克在波斯湾依旧有比较长的海岸线,是后来西方列强的到来改变了这一切。

近代以后,随着西方崛起,西方列强不断向外殖民扩张。西方列强一开始的扩张矛头是美洲,1783年美国的独立给英国以沉重打击,此后英国殖民的重点转向了东方,尤其是印度。中东位于欧洲到亚洲的咽喉,地理位置至关重要。而此时的奥斯曼帝国因为在战争中多次败给沙俄,已日落西山,西方列强不断蚕食奥斯曼帝国的领土。

虽然已经衰落,但奥斯曼帝国依然想重振雄风。奥斯曼帝国认识到利用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1886年,奥斯曼试图修建一条纵贯帝国的铁路,以加强对边远地区的控制,重振帝国雄风。

柏林-巴格达铁路,1940年,首班车从伊斯坦布尔方向开出

1871年德国完成统一后,也开始参与瓜分世界,德国积极承揽奥斯曼帝国的铁路修筑权,并试图修建一条从柏林到波斯湾沿岸的铁路,从而将中东纳入德国的势力范围,并切断英国通往印度的陆上通道。德国最终将铁路的终点定在了科威特地区,英国对此深感不安。英国决定抢先拿下科威特地区,阻止德国的计划。

就在此时,科威特局势的动荡让英国找到了机会。波斯湾沿岸遍布阿拉伯人的部落,奥斯曼帝国强大时大多臣服。英国到来后,这些部落开始寻求英国的保护,利用英国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

1807-1924年间,奥斯曼帝国解体以及丢失的领土

当时的科威特地区也是如此,奥斯曼帝国在科威特的统治并不稳固。奥斯曼帝国的最高行政区划为省,省下面设县,科威特只是奥斯曼帝国巴士拉省的一个县,科威特县长由当地部落的酋长担任。随着英国在海湾地区势力的扩张,科威特统治集团内部试图借英国势力摆脱奥斯曼帝国的控制。

1896年,科威特发动了一场亲英反奥斯曼的政变,亲英势力上台。就在奥斯曼帝国准备调集大军镇压时,科威特向英国寻求保护。英国随即与科威特签订了《科威特英国协定》,攫取了不少特权,科威特成为英国的保护国,德国在科威特修建铁路的计划也遭到科威特酋长的拒绝,英国达到了目的。

随后,英国又迫使奥斯曼签署了《英国奥斯曼关于波斯湾地区的条约》,这个条约使奥斯曼承认了英国对科威特的保护权,并划定了科威特的领土边界。划边界的方式非常独特,以科威特城为圆心,以阿拉伯河入海口附近为终点划了一段弧线,这一划直接划走了巴士拉省的绝大部分海岸线,奠定了今天伊拉克海岸线的基础。

19世纪末,科威特首都半径80公里范围内(红圈)成为英国保护国

不仅在科威特,奥斯曼帝国其他地区领土同样被西方列强瓜分,其中被沙俄、英国和法国瓜分最多。但奥斯曼从来没有失去重振大国雄风的愿望,始终在等待世界局势的变化。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威特成为英国保护国,划走了伊拉克的大部分海岸线

1914年,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与以德国和奥匈帝国为首的同盟国集团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奥斯曼为夺回被占领土,选择参加同盟国集团。结果同盟国战败,奥斯曼帝国在战后彻底瓦解,阿拉伯地区成为英国和法国的委任托管地。

一战尚未结束时,为划定阿拉伯地区的殖民地和势力范围,英法两国背着阿拉伯人签订了《赛克斯皮科协定》,根据协定,今伊拉克、科威特、约旦、巴勒斯坦、波斯湾沿岸大部分地区属于英国,今叙利亚、黎巴嫩属于法国,一战结束后,英法两国基本按照这个协定进行势力范围划分。

伊拉克和科威特都属于英国势力范围,在英国主导下,两国边界维持了原状,科威特堵在伊拉克的出海口,伊拉克几乎成了内陆国。

1916年,通过《赛克斯皮科协定》,英法划定了中东的势力范围

1920年,在叙利亚脱离奥斯曼帝国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的费萨尔成为叙利亚国王,费萨尔希望叙利亚摆脱法国的控制,法国最后武力将其驱逐。1921年,英国将费萨尔迎接到伊拉克,扶植为伊拉克国王,费萨尔王朝成为英国的傀儡。

历史上,科威特长期属于今伊拉克的巴士拉省,现在却堵着伊拉克的出海口,由于伊拉克王国是在英国的一手策划下建立的,奉行亲英的外交政策,因此伊拉克王国对英国主导下的科威特并没有提出异议,但后来局势的发展使伊拉克对科威特的态度有了改变。

 边界争端 

二战后,英国虽是战胜国,但实力严重受损,逐渐失去了对殖民地的控制。1958年,以卡塞姆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推翻费萨尔王朝,成立了伊拉克共和国。卡塞姆奉行亲苏反英的外交路线,不承认英国与奥斯曼帝国签订的条约。

1961年,科威特废除《科威特英国协定》,正式宣布独立,不过科威特和英国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伊拉克宣布不承认科威特的独立,并宣布任命科威特酋长为科威特县长,同时向科威特边境调集军队。

这个时候科威特想起了英国,立即向英国和其他阿拉伯国家求助。同时科威特宣布成立“科威特阿拉伯经济发展基金会”,专门用于援助阿拉伯国家。英国和阿拉伯联盟军队随即进驻科威特,与伊拉克军队展开对峙,最终化解了这次危机。

随后伊拉克发生政变,新领导人承认科威特独立。然而,1968年伊拉克再次发生政变,这回新总统要求科威特割让或租借阿拉伯河入海口的沃尔拜岛。

沃尔拜岛和布比延岛现在均属于科威特

遭到科威特的多次拒绝后,1973年,伊拉克把军队开到了科威特的领土,并发生了一场小规模枪战。最终在阿拉伯联盟的斡旋下,伊拉克被迫撤军,科威特再次保住独立地位。

伊拉克被科威特堵住出海口,阿拉伯河对伊拉克的重要性大大加强。按照国际原则,通常两国之间的界河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双方各占一半。但是奥斯曼帝国以来,阿拉伯河一直属于伊拉克。

伊朗巴列维王朝时期国力强盛,多次向伊拉克交涉阿拉伯河主权问题。1975年,伊拉克和伊朗签署《阿尔及尔协议》,正式规定两国以主航道中心线为界划分阿拉伯河。伊拉克做出了让步,作为回报,伊朗不再支持伊拉克境内的库尔德人叛乱,并将部分争议领土割让给伊拉克。

伊拉克和伊朗在边境始终有领土争端,为两伊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然而,仅过了5年伊拉克就单方面废除《阿尔及尔协议》,并且发起了战争。

 边界成为定局 

1979年,萨达姆成为伊拉克总统。同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霍梅尼成为伊朗最高领导人。因为领土争端,再加上伊朗试图向伊拉克输出伊斯兰革命,第二年伊拉克就发起了战争,史称“两伊战争”。

伊拉克发起战争的主要目的是夺回阿拉伯河的全部主权,并吞并伊朗的胡齐斯坦省,如果吞并胡齐斯坦省,不仅阿拉伯河将成为伊拉克的内河,海岸线也将延长数倍,将彻底解决伊拉克的出海口问题。

两伊战争中,伊拉克计划吞并胡齐斯坦省

结果,两伊战争打了8年,伊拉克毫无收获,最终被迫谈和。战争中伊拉克有数十万军民伤亡,战后欠了800亿美元的债务,其中欠科威特140亿美元。


伊拉克认为它在两伊战争中为所有阿拉伯国家挡住伊朗,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因此要求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免除伊拉克的债务,并且指责科威特利用倾斜钻井方法深入伊拉克地下偷采石油,要求科威特进行赔偿,当然伊拉克最希望的还是直接吞并科威特。

1990年伊拉克政府眼中的地图,科威特为一个省

遭到科威特的拒绝后,1990年8月2日,伊拉克出动20万大军占领了科威特全境,并宣布科威特回到了祖国怀抱,成为伊拉克的第19个省。伊拉克这一行为损害了美国、英国、法国等大国在中东的利益。当日,联合国安理会全票通过了要求伊拉克撤军的决议,规定了伊拉克必须撤军的最后期限,结果在最后期限伊拉克依然拒绝撤军。美国、英国、法国和阿拉伯国家组成联军攻入伊拉克。

这是一场严重不对称的战争,联军在战场上仅仅伤亡数百人,而伊拉克伤亡10万人,被俘8.6万人,坦克、飞机几乎全部被摧毁。在联军的压倒性优势下伊拉克被迫接受联合国决议,从科威特撤军。

海湾战争中被摧毁的伊拉克坦克

两伊战争和海湾战争的失败使伊拉克的海岸线回到了最初的状态,成为最像内陆国的沿海国。而伊拉克经济严重依赖石油的出口,其港口大部分都是河港,吞吐能力有限,在战争中又遭到严重破坏,不得不通过科威特和沙特的港口向外运输原油,直到今天,伊拉克依然受困于海岸线太短的问题。

经公众号“环球情报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憋屈的伊拉克,明明拥有海岸线,却因为各种原因被弄成像个内陆国
憋屈的伊拉克,为何成为一个“伪沿海国家”?
伊拉克的海岸线为什么只有60公里?
曾是一家人,伊拉克为何无法“收复”科威特?
萨达姆为什么要吞掉科威特,这张地图说明一切
世界上最后一个被武力吞并的国家,好在大家发威,又吐了出来复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