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风灵:理性假设是错误的吗?

作    者:风灵

来    源:风灵(ID:flthingking)

本文共计2955字数,阅读约需要7-9钟。

众所周知,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大厦是建立在“理性”假设之上的。而人们往往将这一假设等同于“自利”假设,甚至“自私”假设,即认为经济学假设人都是自利的或自私的,只关心自身物质上的满足,总是冷静地计算利害得失,进行决策。显然,这种理解很容易招来批评。事实上,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中,对“自私”的理性假设的批评一直不绝于耳,而到了20世纪末,相关争论再一次变得激烈起来。

这些批评的观点主要是认为:经济学所描述的世界令人生厌,在道德上不可取。在现实中,人是受道德约束的,不能仅仅追求私利,为所欲为;人也是受情绪影响的,未必总是能冷静计算,如果不考虑道德和情感的因素,经济学的理论或模型就是脱离现实的,甚至是无效的。而一旦否认了理性假设,经济学关于市场运行的种种结论,特别是自由市场的良性社会效应,也就是站不住脚的了。
 
对于这些批评,经济学界当然也有相应的辩护。我们先来看看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标准辩护意见。
 
这种标准的辩护方式通常会论证,理性假设或者自私假设,只是一种近似,虽然不是完全准确,但对很多人类行为大体上都是适用的。这种假设是为了突出关键要点而对现实情况所做的一种有用的简化。我们知道,在科学建模时,常常会有这种简化,比如说在力学分析中,有时会将物体简化为一个质点。这样,适当的简化后所建立的经济理论模型,就能为人们理解现实世界提供不可或缺的指导。当然,在特定的情况下,还需要考虑一些实际行为的影响因素。但是,即使这样,彻底放弃纯粹的经济学模型也是不明智的。如果将实际情况中所有相关的社会-逻辑与心理学特征都涵盖进来,那么就看不清楚经济学上的强有力的因果关系了。而这些因果关系之所以能表现出来,是因为从经验上看,理性假设确实很大程度上与实际情况相关。
 
可以说,批评也好,主流经济学的标准辩护也好,我们听着都相当地耳熟,总是反反复复地老调重弹。不过,现在的批评者不打算接受主流经济学的这套说辞。他们认为,经济学模型与现实的相关性被经济学家自己刻意夸大了,尤其是在进行政策建议时,按照模型算出的结果往往与实际情况差得远。而且,经济学家们迷信建立在理性假设上的模型,不断地扩展其适用边界,比如,加里·贝克尔就将经济学模型应用到了婚姻与家庭等领域,而就批评家看来,理性假设在这些领域中更是缺乏现实性。这种经济学帝国主义大行其道,激起了其他社会科学学者的强烈反弹。
 
此外,柯兹纳在这里并没有提到,但也是近年来比较明显的趋势,就是确实有人在经济学中纳入了与人的行为相关的其他因素,比如心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行为经济学蓬勃兴起。不过,虽然行为经济学取得了很多有趣的结果,但我们通过本章的阅读学习可知,和主流经济学一样,它的研究方向也是有问题的。
 
柯兹纳指出,对理性假设的批评,以及主流新古典的标准辩护,所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对微观经济学核心任务的误解。我们前面提到过,罗宾斯确立了现代经济学选择分析的基础,“纯经济科学的核心就是选择的一般理论”。到这里为止,还没有什么问题。但之后的主流经济学发展出了一种很不幸的错误看法,认为“选择的一般理论”就是要解释和预测特定的个人在给定的情形下会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选择。这差不多成了算命子的任务了。所以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听谁是学经济学的,马上就要他预测房市、股市,给出具体的投资建议等等。也确实有不少的经济学家,花费了大量的研究资源去设计各种极其复杂的模型来进行这种预测。我们先不说什么分散知识、未知的无知等等微妙的问题,一个更为明显的攻击点就是现实中的个人往往不是理性的物质利益最大化者,以这种简化的模型预测具体的行为当然经常要碰壁了。前面说到的行为经济学,其实也是希望用一种更好的工具来预测个人的具体行为。但即使是心理学,可靠的精确预测也是不可能的,相关的证明这里就不展开了。而且,经济学在算命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恐怕反而会让人忽视了它更重要的任务。
 
正如柯兹纳所反复强调的,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任务,不是解释个人如何决策,如何行为,而是解释市场如何运作。也就是说,解释市场过程中,个人决策是怎样从不协调趋于协调,分散的信息如何逐渐得到了发现和利用,未满足的需求如何逐渐得到了满足,创新如何产生,增长如何实现,等等。市场理论是经济学的中心。
 
那么,由此也就产生了针对理性假设批评的第二种辩护意见,即米塞斯-罗宾斯式的辩护意见,或者说奥地利学派的辩护意见。这种观点认为,经济人未必是物质主义的,或者自私的,甚至也未必是正确的,或者有效率的。所谓的理性只是说他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如米塞斯所说,经济学家的方法中根本找不到任何暗示说人类可以不要道德约束。在经济学家看来,没有什么事情可以不讲道德或“不文明”。
 
我们可以看到,相比主流新古典的理性假设,米塞斯-罗宾斯的假设并不涉及行为人的目的究竟是什么,不必是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因此,任何目的都可以纳入进来,利己的、利他的、深思熟虑的、一时冲动的,等等。顺便提一下,柯兹纳本书中很少用理性这个词,他在这里用理性也是加了引号,就是为了避免卷入理性的概念之争,或者被主流经济学及其批评者误解。
 
乍一看,米塞斯-罗宾斯这种理性的假设太空洞,成了一种同义反复,似乎什么都不能解释。但我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假设对于解释市场过程而言确实至关重要。
 
我们再回顾一下,驱动市场力量发挥作用的学习过程,主要是由失望与发现构成的。在最初,可能有些市场参与者过分乐观或过分悲观,而导致决策失调,该卖的没卖,该买的没买。之后,过分乐观所产生的失望会促使他们认清现实,而过分悲观则可能激发警觉的企业家去发现潜在的交易机会,市场由此从不协调逐渐变得更为协调。
 
这些学习过程都是自发的,而不是故意的,是由想要实现自身目标的个人所具有的警觉性来驱动的。如果个人没有利益或没有目标,他根本就不会在意外界情况的变化,更没有发现或实现交易机会的动力。所以,是自利或者说是人的行为的目的性开启了人们的警觉性。如果没有“理性”假设,就不能保证有关市场真相倾向于逐步自发发现,那么经济学家也就失去了解释市场过程系统性特征的基础。
 
至于开头那些对理性假设的批评,在这里就失去用武之地了。因为解释这一过程的经济理论完全不依赖于体现这一过程的任何具体环境,也绝不是只限于纯粹追求物质满足的个人,或者说,根本不涉及道德诉求和约束的作用。严格地说,经济理论关注的不是个人到底怎么决策,而是在市场过程中个人据以做出决策的信息自发变化的方式。因此,各种各样的具体行为与这样的框架都并不冲突。
 
最后,我们总结一下。正确地理解自利并不会排除利他主义的动机;自利的基础就是目的性,而不是目的的自私性。要强调的是,正是个人自身的目的激励了他的行动并激发了他的警觉性。个人的目的可以是利他的,也可以不是。如柯兹纳所说,一个人在市场中敛聚利润的时候或许显得自私;但如果他获取利润的行为纯粹是因为他梦想资助一项疾病研究计划,那么,我们恐怕很难认为他是自私的。正是人类的梦想和目标为市场过程提供了动力。经济学如果要解释市场过程,就要依赖警觉的目的性,或者说有目的的警觉。因此,人的行为在目的性意义上的理性假设就是不可或缺的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济学应该如何解释世界 从“斯密悖论”谈起
简述民法上的人及其人性透析
《颠覆传统经济学讲义》李俊慧
经济学的假设:人是自私理性的
两分钟科普:六个重要的金融学概念
现代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比较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