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另一面】被遗忘的铁拳—战争初期的拉脱维亚工人武装(1)
苏联解体以来,波罗的海三国新政府在政治领域在向西方靠拢,在历史方面则不遗余力的清算苏联时期的历史。尽管三国在二战方面表面上都是将纳粹德国和苏联都视为侵略者,但在实际操作中,参加过党卫军的老兵往往受到了官方给予的“民族英雄”待遇,而红军老兵即使没有因为“种族清洗”之类的罪行受到审判,也被丢弃在角落里无人问津。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西方民众乃至受到影响的国人,对二战时期的波罗的海三国就有了这样的印象:在战争初期,当地民众用鲜花迎接“解放者”德国军队,跟随德军捕捉犹太人、党团员和红军落伍官兵;随着战争的深入,他们又积极参加党卫军和苏军对抗;到了战争末期,波罗的海三国的党卫军乃至民族主义分子不愿意接受亡国的命运,要么逃向西方,要么逃进森林,在中文互联网中还流传着不少波罗的海国家抵抗战士“耻食周粟”,在深山中抵抗数十年的神话。比如下边这张照片,笔者曾在某篇控诉苏联吞并波罗的海三国的文章里,看到作者解释这张照片是拉脱维亚军人游行展示抵抗苏联侵略的决心,但实际上这张照片是拉脱维亚空军军人庆祝拉脱维亚加入苏联,他们举的标语牌意思大约是“拉脱维亚共产党万岁”——人们对这段历史的误解由此可见一斑。

类似这样的说法不仅是对历史的错误解读,同时也抹杀了波罗的海三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与苏联各族人民并肩战斗的荣光。如果朋友们关注笔者以往的文章,应该能够注意到,笔者曾经介绍了许多在红军中战斗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军人。当然,卫国战争中波罗的海三国部队的战史有许多精彩故事尚待我们去深入挖掘。本文为读者呈现的是战争初期拉脱维亚工人歼击营的历史,这可以算是卫国战争拉脱维亚红军的前史—他们中的许多人在撤入俄罗斯境内之后,成为红军拉脱维亚民族部队第201师的骨干,并成为拉脱维亚第130军的一部分,南北转战最终收复故土。

接受检阅的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

1940年6月月,苏联迫使波罗的海三国同意苏联军队在国内自由行动,并且改组政府。在新组织的大选中,左翼政府获得了90%以上的选票,当然前提条件是镇压其他政党,当年8月份,波罗的海三国先后正式加入苏联—或者换个说法,苏联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在欧洲大陆战云密布的1940年,要改造三个已经存在了20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并不容易。苏联并没有选择“上层路线”,用保留原有制度的方式向当地资产阶级妥协,也并没有简单地维持军事占领,而是重建党团组织,广泛发动群众。1940年6月,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共产党恢复合法地位之后,迅速吸纳当地工农群众,并且补充来自苏联的民族干部。一方面当地的大型企业、工厂均被国有化,另一方面进行土地改革,苏维埃化正在展开。
我国六十年代有一部讲述土地革命战争初期,我党发动武装斗争的电影《怒潮》,在这部电影的结尾处有一首旋律激昂的插曲《工农永不忘》,歌词是这样的:“工农,工农不能忘,手中没有枪,永远做羔羊。要翻身,要解放,快快来武装”。
诚如此言,要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不武装无产阶级是万万不行的。因此,在1940年7月2日,刚刚加入苏联之后不久,拉脱维亚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做出了一项决议,组建属于共和国的准军事部队,即工人赤卫队。最开始的计划是只在里加组建赤卫队,但后来工人武装的建制遍及整个拉脱维亚。由于相关赤卫队的组建并未保留正式的公函文件,且卫国战争爆发后里加迅速失陷,相关档案资料散落遗失,加之苏联官方的忽视,只有里加工人赤卫队第9营的档案保留了下来。因此苏联新闻媒体和文学作品对拉脱维亚赤卫队的报道和描述少之又少,只在1964年到1967年通过对几百名原赤卫队队员的采访采集了一些零散的信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人赤卫队的主要成员自然是拉脱维亚工人,几乎没有知识分子的代表,因此根本没有关于其组建历史和战斗历程的文学作品和回忆录。

1941年5月在里加市中心广场接受检阅的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

对于20世纪30-40年代先后加入苏联的各加盟共和国来说,类似的工人武装并不鲜见。比如1939年9月29日,在刚刚加入苏联的西乌克兰地区也组建了类似的工人民兵组织,不过这个组织只存在了几个月。1940年7月5日,同样刚刚加入苏联的爱沙尼亚苏维埃共和国也组建了准军事部队—人民自卫队,后来这支部队成为了爱沙尼亚民警部队的基础。唯一的例外是立陶宛,这里并未组建工人武装。
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依据严格的自愿原则招募,建制为营—连—排,除了战斗部队之外还有卫生排和其他勤务分队。当时报名参加赤卫队的拉脱维亚工人不在少数,战争结束以后,当年的老赤卫队员在座谈会上回忆当时的场景,曾经自豪的说:
“我们工人阶级获得了权力,那么谁来保卫这种权力呢?‘国民自卫队’(Aizsargi,Айзсарги,拉脱维亚右翼准军事组织)捍卫他们的资产阶级政权,那我们就必须捍卫人民自己的政权。所以工人踊跃报名加入赤卫队”。有很多老赤卫队员后来都说过类似的话。当然,想要加入赤卫队仅报名是不够的,必须要有至少2名拉共党员,或者是2名工会会员的推荐。
这里提到的“国民自卫队”是拉脱维亚民族主义准军事组织,从1919年3月组建以来就在反革命的立场上与布尔什维克作战。1934年5月15日,乌尔马尼斯发动政变的过程中,除了得到部分国防军的支持外,政变的主力就是国民自卫队。到1940年6月,这支反动民团武装已经达到约6万人,但很快就因为拉脱维亚独裁政府的倒台和人民政府的建立土崩瓦解,被苏联军队解除武装。

拉脱维亚国民自卫队

在拉脱维亚共和国时期,国民自卫队的队员也是要经过推荐、甄别等程序才能加入。不过在独立战争时期的1919年,几乎所有拉脱维亚男性人口都被征入了国民自卫队,之后才开始严格甄别的程序。然而在1935年,国民自卫队在拉脱维亚城市中失去了号召力,除了一个通讯营之外再无其他单位,总的来说城市中的国民自卫队成员很少,只有在农村,国民自卫队才比较受到拉脱维亚农民的青睐—城市中的工人阶级更倾向左翼,而农村中的农民则倾向右翼,对于那个时代的许多东欧国家来说,这种政治光谱是非常常见的。对这个右翼组织来说,工人是不可靠的群体。因此,1940年城市中的工人赤卫队很快就站到了国民自卫队的对立面,他们也成为支持苏维埃和保卫无产阶级政权的中坚力量。
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成员的平均年龄是30到40岁之间,都是比较成熟的中年人,政治上可靠,不过与普遍的看法不同的是,其中党团员的比例其实不高。当时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乃至城市中民兵组织的骨干,其实大都是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成员。1934年5月15日,拉脱维亚总理乌尔曼尼斯发动政变,解散所有政党和议会,从而建立了独裁统治。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曾经有一支准军事化体育组织,“工人体育与自卫”组织( Strādnieku sports un sargs ,缩写为SSS),这个组织从1921年建立到1934年被迫解散,在1933年达到了最高峰,共有6700名成员,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拉脱维亚社民党的工人武装就频繁和国民自卫队爆发武斗了,双方可以说是杀得难解难分的老对手。在1939年,根据拉脱维亚的说法,在该国有12个市镇有地下革命委员会,意在发动武装起义,推翻乌尔马尼斯的独裁统治。在1940年6月,更是有社民党工人武装配合苏军解除了拉脱维亚国民自卫队的武装,因此在后来回忆的时候,很多老赤卫队员干脆把自己参加武装斗争的历史从1939年算起。
这里要提到一位拉脱维亚社会民主工党的领导人,布鲁诺·卡尔尼斯(Бруно Калниньш Bruno Kalniņš),他是拉脱维亚社民党中央委员,也是“SSS”组织的创始人。卡尔尼斯在乌尔马尼斯政变时被捕入狱,在被关押一年半之后,由于北欧各国社民党的压力,卡尔尼斯被释放后驱逐出境。他先是前往芬兰,后来又参加了西班牙内战,成为共和国政府宣传部的一员。1940年7月卡尔尼斯重返拉脱维亚,成为拉脱维亚人民军(拉脱维亚人民军从国防军改编而来,是编入红军前的过渡阶段)政治部主任,在1940年7月到9月间,卡尔尼斯一直穿着拉脱维亚人民军将官制服开展工作。在他的政治部里总共有72名政治工作者。在这一时期,拉脱维亚社民党在拉脱维亚人民军里的影响力是相当大的,军官一般都不会公开对拉脱维亚新政府的政策发表不同意见,以免给自己的前途造成不良影响,因为卡尔尼斯曾经是拉脱维亚社民党武装组织的实际负责人。

1940年8月卡尔尼斯(右二)和拉脱维亚人民军军官在一起

1940年的拉脱维亚人民军军官

工人赤卫队不是正规军,所以不必像士兵一样在营房统一居住,赤卫队本身有指挥部,也有指挥员和政治工作者,武器平时就储存在指挥机关里。工人赤卫队的武器很多都是从国民自卫队那里收缴的。当时拉脱维亚赤卫队员的典型形象是身穿蓝色外衣,头戴列宁帽,斜跨武装带。工人赤卫队每个营都有自己的旗帜,他们出动的时候会列队开进,让所有市民都看到赤卫队的阵容。工人赤卫队在星期天会集中进行军事和政治学习,里加的工人赤卫队会被拉到比克涅克森林和阿根斯卡林斯区搞军事演习。工人赤卫队要学习射击和各种军事技能。为了防止资产阶级民族主义分子破坏,赤卫队在工厂企业、医院、发电站、桥梁和其他许多至关重要的国民经济设施都设置了岗哨。赤卫队的另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各种大型会议、集会和示威游行期间维持秩序,在重大节日,比如十月革命节和五一劳动节期间担当警卫工作,再比如1941年1月12日,在最高苏维埃选举中工人赤卫队担负了保卫投票站的工作。

1940年10月,工人赤卫队(Strādnieku Gvarde)佩戴着袖章游行

近年来有不少出版物提到了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中的民族成分问题,但这些出版物很多只是在重复纳粹德国占领期间的陈词滥调,即“犹太赤卫队”,声称拉脱维亚苏维埃共和国的工人武装主要是犹太人,纳粹德国的这套说辞显然是为了鼓动和迎合当时东欧普遍的反犹情绪和“犹太—布尔什维克”阴谋论。有趣的是,近年来的一些犹太作者也在夸大犹太人在赤卫队里的成分和作用。但实际上,在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中,拉脱维亚族以70%的比例占绝对多数,其次是俄罗斯族,占20%,最后才是犹太人,不到10%,其余的还有少数波兰族、白俄罗斯族和爱沙尼亚族。
在里加,除了拉脱维亚族之外,许多俄罗斯族工人阶级也加入了赤卫队。事实上里加工人赤卫队第9营还有不少犹太人,因为这个营是在犹太工人比较集中的马林斯基大街组建的。其他的一些赤卫队则根本没有犹太人,比如里加工人赤卫队第6营,以及郊区的采西斯、瓦尔米耶拉等地,有些队伍里其实只有一两名犹太赤卫队员。但纳粹占领拉脱维亚之后,连篇累牍的鼓吹犹太人是“拉脱维亚的民族敌人”,巧妙地激发反犹情绪。
在组建初期,工人赤卫队直接隶属拉脱维亚共产党的各级区委、县委和市委,不过在1940年秋天之后,赤卫队被转隶给共和国内务人民委员会。同年年底,在完成了对拉脱维亚辅助警察部队的清算之后,许多旧警察也加入了赤卫队。如果我们关注拉脱维亚其中许多赤卫队员的个人经历,就会发现,卫国战争中的拉脱维亚第130军以及拉脱维亚境内的游击队领导人,就有不少在战前曾经是赤卫队成员乃至领导人,而有一些人更是在战后成为苏维埃拉脱维亚共和国政权的骨干力量。
从社会出身来说,赤卫队员大多数是工人,因此维系工人赤卫队的基础并不是各个居民社区,而是工厂。只有阿布伦斯基区是个例外,因为那里农民居多。作为共和国首都和最重要的工业城市,整个拉脱维亚大约三分之一的工人赤卫队员都来自里加,因此里加几乎所有区都有赤卫队的建制。最开始在里加组建了10个工人赤卫队营,后来又从第9营分出了部分人组建了第11“国家电子技术工厂”(VEF)营。整个里加赤卫队的总兵力达到3500人,另外还有个第12营是在卡特拉卡连斯(Katlakalns)附近组建的,尽管这个地方不在市区里,但仍被视作里加工人赤卫队的第12营。

拉脱维亚国家电子技术工厂(VEF)的工人积极分子

里加工人赤卫队第1营组建于1940年8月,成员主要来自里加港口工会、过磷酸盐厂、Jaunciems造纸厂、拉脱维亚木材公司等企业。该营营长为雅尼斯·克鲁明斯(Janis Krumins)来自拉脱维亚邮政公司。
第2营组建于里加的Agenskalns区,营长G·戈德金斯(Кришс Годкалнс),同样下辖三个连,还有一个女赤卫队员组成的卫生排。

工人赤卫队第2营医疗排,1940年秋拍摄

第3营在Miera大街和新格鲁定斯卡娅教堂组建,最初营长是阿道夫·布罗姆斯(Адольф Блумс)后来由雅尼斯·拉平斯(Янис Лапиньш Janis Lapins)接任,营教导员为维利斯·鲁特曼尼斯(Вилис Рутманис)。在1941年的时候有不少人都报名参加这个营,后来的档案中保留了98份申请表。
第4营所在的街区是Ilguciems和 Bolderaja。
第5营的成员来自里加酿酒厂和拉脱维亚棉纺厂(Latvijas kokvilna)。
第6营的成员来自里加机场和Jugla附近,成员主要来自里加运输公司、里加冶金厂、里加机械制造厂、里加纺织厂,整个营连同女赤卫队员在内共450人。有趣的是,这个营后来走出了波兰人民军将领—约瑟夫·乌尔班诺维奇(Юзеф УрбановичJózef Urbanowicz )。
约瑟夫·乌尔班诺维奇,波兰族,1916年3月25日在俄罗斯奥廖尔出生,1920年乌尔班诺维奇举家移居里加,1938年到1939年乌尔班诺维奇在拉脱维亚国防军服役,进入军校就读。他在1939年加入拉脱维亚共产党。1940年6月,拉脱维亚加入苏联之后,乌尔班诺维奇成为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第6营的成员,担任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报纸波兰语版《红旗》(Czerwony Sztandar)的编辑。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乌尔班诺维奇在西北方面军服役,1943年以后进入波兰人民军第4师服役,同时在1940年以后成为波兰工人党成员。
1945年以后,乌尔班诺维奇一直在波兰人民军服役,先后担任波美拉尼亚军服政治副司令、人民军政治副司令、总参学院副院长、空军政治副司令、总政治局副局长,最后担任国防部副部长。1984年到1984年担任波兰人民共和国驻蒙古国大使。
1989年7月6日,乌尔班诺维奇在华沙去世。

里加工人赤卫队第6营

里加工人赤卫队第6营

第7营在Tornakalns区组建,成员主要来自里加纺织厂、锅炉厂和皮革厂。这个营后来的著名人物是苏联英雄获得者亚尼斯·沃尔德马罗维奇·维尔赫姆斯(Jānis Voldemarovich Vilhelms,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见笔者所写的相关文章《【一个人的战争】阴山碛中射生虏:拉脱维亚王牌狙击手亚尼斯·沃尔德马罗维奇·维尔赫姆斯》)。特别要指出一点,这个维尔赫姆斯本人是警察出身,在当时的拉脱维亚赤卫队中,警察并不少见。

第7营(Tornakalns),1940年秋季

第8营所在地是了里加市中心,营部位于老城区,这个营下辖四个连队,其中两个连是里加邮递员组成。
第9营被认为是里加工人赤卫队最出色的一个营,这个营的首任营长奥古斯特·斯特拉普(August Straupe Август Страупе)后来成为整个拉脱维亚工人赤卫队的司令员。

第9营(后来部分人员改编为第11营)在未完工的道尔加瓦体育场的合影

第9营

里加工人赤卫队的第10营覆盖了整个郊区。它创建于1940年7月,最初有5个连,总共400人,还有一个妇女排(共15人)。
里加工人赤卫队第11营从第9营脱胎而来,所有成员都是拉脱维亚国家电子技术工厂(VEF),这个营最开始在1940年12月只有90人,但是到了1941年春就增加到了200人,还有一个摩托车排。

里加工人赤卫队第10营,1940年秋莫斯科郊区

里加工人赤卫队第10营,1940年秋莫斯科郊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见识前苏联克格勃总部
波罗的海诸国游19,拉脱维亚.里加
【拉脱维亚】五颜六色的屋顶组成的绚丽画卷
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历史 | 豪情铁血马鞍山
二战小国武装:拉脱维亚(下)特殊兵种(装甲、空军、海军、陆军其他作战力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