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阑珊集(补佚)下???韩嗣煌
论试力〈贰〉 拳术试力的特殊形式
〈一〉
在经过一般试力训练之后,应把试力引向更高的阶段,这就是波动形式的试力。自然界的运动物体中,其运动状态具有波动形式者比比皆是。例如水的波动起伏,柳枝在微风中的荡漾,旗帜在劲风中的抖动,游鱼水中的摇摆等等。每当我们见到这种景物的时候,大都会引起悠然自得的联想,给人以美的感觉,这种感觉不是偶然的,实质上这是运动谐调的表达形式之一。
作为拳术训练,运动谐调是为力量谐调服务的,因为运动谐调是力量谐调的必然条件之一,是手段,是力量谐调的外部表露特征,所以任何拳术训练都不能忽视这谐调运动的问题。
练拳者在试力训练的某个阶段中,应从不同的角度去仿真物体波动过程。试看柳枝的摆动情况,柳条上的每一个点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往复运动,但我们觉不到任何一点的运动速度有生硬的改变。水波也是一样,波浪滚滚的时候,水面任何一点都有起伏,而在起伏交错的时候,却显不出丝毫的停顿,进一步来看,水波上各个点的速度,其实在任何时间都不相同,都有差异,但都是整个水面波动的一个部份,构成一个谐调的整体。作为拳术训练的某个阶段,为了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变化肢体运动的方向,须要具有波动的特征。例如当我们在试力的时候,怎么可以呆板地保持全身各点按照同一速度运动呢?如果真是那样的话,运动就变成了平移,各肢体的相对位置永远无法改变,成了一个僵化的整体,这种情形只有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进行冲击,才有可能近似的出现。而作为一般的动作练习,肢体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是最普遍、最一般的形态。
这就是说,肢体的各个部份具有不同的速度和运动方向,并不破坏整体运动的谐调。例如我们手臂作摆动时,实际上要求各个关节〈指,腕,肘等〉都以不同的速度运动,并在不同的时间改变运动方向,不然的话,整个手臂就会木棍一样,失去了训练的价值。正如我们屡次指出的,运动谐调从属于力量谐调,因而一定的运动形态乃是一定的力量状态的外部表露。波动这种运动形态,是为力量波动服务的手段。
拳术界长期混淆不清的另一个概念,叫做力量的“放长”,很多练拳者对此感到困惑,甚至在一定的阶段内影响其力量的发挥,现在我们把这一概念从理论上加以明确。我在试力〈壹〉之一文中曾经特别提出过所谓“顺力逆行”的问题,其要害乃是矛盾有顺序的发展,这种顺序反映了矛盾在全身各部的强度并不是同时达到最高点,而是从脚部经过一定的过程传达到手部。矛盾的传递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人身各肢体,各主要关节参与力量作用的过程。这一过程能否反映从脚到脚腕,到膝,到胯,到腰,到肩,到肘,到手腕以至到手掌的顺序,乃是常人用力与拳术家用力的基本区别之一。常人正是不能明确的掌握这一顺序,因而其躯体的若干重要关节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甚而成为合理用力的干扰,把这一过程与身外矛盾联系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这就是力量的“放长”,更明确的说,就是力量作用于自身以外,所以又叫做力量“放出去”。
也许有人要问,拳术力量训练的理想作用方式乃是爆炸劲,应是一触即止的,岂不与力量放长的要求背道而驰吗?的确,拳术高级训练目标,应当力求缩短力量运用的过程,以便增加打击的突然性和猛烈性,使自力的攻击更加尖锐和更加难以防止。这种力量运用实质上乃是力量的集中,它和力量放长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况,但我们必须指明,不研究力量运用的过程,就无以体会力量的集中。我们正是为了力量的集中,才需要把过程中各个细致环节加以熟练的掌握,否则,即是在枝节的动作中,偶然摸到一鳞半爪的集中力量,也很难发展,很难提高,长期局限在一定的束缚之中。因此,力量放长的过程是基础,没有雄厚的基础,想要积累较高的上层建筑是不可能的。
波动试力的形态,正是力量放长的表现,不仅如此,它能把肢体运动方向发生改变的转折,加以更完善的处理,最大限度的避免了“断”的现象,使练拳者有了必要的条件,有可能进一步学习“弹力”与“鼓荡”的训练,从这里就要跨入力量运用的领域了。
实践证明,“力量放长”包括能作为攻击手段的一种,只不过是这种手段是比较初步,比较粗糙而已。事实上如果我们细心观察的话,在不少研究内力的拳派套路中,还残留着波动试力的痕迹。
下面准备就波动试力的几个问题加以概述:
1、
波动试力可以不同的方向,拳术家所指的六面力,即上下前后左右,通常左右波动容易练习,前后波动较难,上下波动最难,而在一般练习中,事实上总是综合练习,只不过有所侧重而已。因此可在不同阶段,对不同的练拳者提出不同的要求。
2、
波动可以具有圆周的形式,即运动肢体的轨迹是一圆弧,这是比较简单的一种形式。波动也可以具有直线的形式,这是难度较大的一动形式,但却是最普遍,最一般的力量运用形态。
3、
波动可以是局部的也可以是整体的,而整体的波动比局部波动复杂得多,在整体波动过程中,躯干与各肢体之间的配合是其主要问题。一般来说,躯干与各肢体的波动起伏,可以有相同的步调,但练拳者必须在步调相同的基础上,向步调不同的方向发展。才能最切实地掌握在各种条件下全局的配合与呼应,以便从应付简单的需要,发展到应付复杂的需要,使运动的变化呈现多样化,以便使到训练过程最大限度地接近实际战斗。
〈二〉
弹性训练是波动试力的后续步骤和必然发展,所谓弹性,实质上乃是矛盾状态主动和被动方面的变化。例如我们用力去压缩一个弹簧,在压缩过程中,弹簧本身始终是矛盾的被动方面,我们自身是主动方面。这时随着位移的增加,力量不断增强,当压缩到一定位置时,我们把力量变换为被动方面,随着弹簧的恢复而压力逐渐减少,这就是机械运动中的弹性过程。
在拳术训练时,不论是前推或后拉,上抬或下压,或开合,以及种种其它动作互相矛盾着的两个力量方面,被动方面在意念活动中,代替着机械运动中的弹簧,我们以手的前推或后退为例,设想在前推时受到压缩,则在达到某一位置后,受压缩的弹簧把训练者的手逐渐顶回来,这种力量训练过程就是弹性训练。
目前多数练拳者的重大缺陷之一,乃是把肢体的前进或后退割裂成两个互不联系的阶段,因此在运动方向改变时,必然形成“断”的状态,这就是缺乏弹性训练的明显不足之处。不仅如此,弹性训练和一般试力的另一本质区别,在于一般试力的矛盾感觉,就其强弱程度来说是比较均匀的,而弹性训练则永远伴随着力量强弱程度的变化,在运动方向的转变是其力量的最强点,由此在拳术者面前,将要展开崭新的一页,这就是力量的冲击。
王芗斋先生曾有一句名言叫做:“动如腾蛟挟浪奔”,浪字里面大有身份。王老又曾说:“全身无点不弹簧”。这些谆谆教诲,言犹在耳,而年青一代的学拳者,却大都在这一点上有所忽略,可不叹乎!
〈三〉
鼓荡乃是拳术训练上层建筑中的一个部份,是拳术家们朝夕以求的精华所在,不言而喻,它要求较为广泛的基本训练作为基础。
从拳术训练程序来看,鼓荡应是弹性训练的后继步骤,并直接与力量的运用联系在一起。由此可以概略地看出,拳术训练必然有内在的规律性,一环扣紧一环,丝毫含糊不得。近二十多年的事实证明,若干企图离开基本训练规律的人,都在不同程度上偏离了拳术要求的轨道,可以认为,所谓实用的方法,“跳班”的方法等等,都已得出失败的结论。有的人即使在某一环节上摸到一鳞半爪,但若求得深造,必须反过来补修基本功课程,其花费的体力及时间的代价,远远超出循序渐进所付的劳动。作为学术研究,我们严肃的认为,在拳术训练方法上,存在着若干根本上的分歧,这是由种种的历史条件造成的,是必然的。其原因之一,正是因为我国拳术理论未曾得到应有的整理,因而不能发挥判断及预见的优越性。
至于鼓荡这种训练,姚宗勋先生曾做过极为精辟的比喻,他说:“鼓荡犹如在一个塑料袋里装着半袋水,当我们摇动袋子的时候,水在袋子里形成的鼓荡。”,这种比喻点破了鼓荡训练时练拳者应有的感觉。
从理论上看,我们把弹性训练的过程甩掉,并缩小运动的幅度,由所产生的冲突感就是鼓荡。鼓荡与弹性的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是力争缩小过程后的过程,是其主要的训练内容之一,前者实质上只在运动的停顿点或转折点才有突加的矛盾,而后者的矛盾却贯穿于运动的全部过程中。所以在作鼓荡动作时,除了在运动的转折点外,还要求全身高度的放松,而且从姚先生的比喻可知,小的冲突必然是有方向的,有顺序的,只不过这种冲突是在极短的过程中产生,并受到突然的截止而已,事实上当作为运动的手段时,弹性与鼓荡不能截然分开,而在训练过程中,它们却从属于不同的阶段,并有不同要求。
附带说一句,不论是弹性或鼓荡,都需要专门的训练,其共同的基础仍为站桩。但是波动的试力方法是寻求这两种力量的催化剂,是一种打开方便之门的钥匙,三者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阑珊集(补佚)实为韩嗣煌先生
拳劲的运用
阑珊集-----韩嗣煌 (续)
意拳矛盾在拳术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课」太极拳运动八个特点·第四讲:弹性运动(上)
武术集锦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