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断手述要?????????汤汝琨(1)

断手述要         汤汝琨


意拳术语中之「断手」,其意乃截断对方来手之势,来手之力。静以待动,顺击或截击,视似险中求胜,实乃 先生之独出心得。先师有云「揣敌力量有方向」,意即指此。
先师所述「断手述要」一文遗佚已久,二十余年前偶见李英昂印行之「意拳正轨」,书内提及获得此文;未几李君逝世,此文乃又失散。
前岁霍震寰先生寄来王选杰着「大成拳总集」一书内刊有「断手述要」一文,但已鱼鲁难辨,面目全非。此文曾由杨绍庚先生过目,认为不屑一看。余则觉全文虽经窜改,且增入伪冒文字,但若细心参酌、研讨,就先生之笔意及拳理上推究,仍不难辨认出原文原貌。
现经年余来之详读、细审、研究、探讨,乃确定全文二十五页中,最前之七页,虽传抄错误,错别字甚多,且经窜改,亦有漏句,但仍难掩原文原义;此后之其余文字,有者初觉偶言有中,但详加研讨则感似是而非。另者则东拉西扯,加枝添叶,早失意拳本义。故敢断言均属狗尾续貂之伪作。
期中经过有若考古,需字斟句酌,并以拳理、拳义推敲、佐证,现经重新抄写,大致已能恢复原貌。虽仍偶有难解之处,惟有待另一版本之同一文字出现时再作考证。
但就文内所谈对「断手」本义之解述,并与 芗师其它文字之理论相对证,涵意亦多吻合。故对研讨拳理及技击上,颇具参考及研究之价值。全文另附注解,俾供研读时之参考。

古燕后学 又觉汤汝琨 谨识
二零零三年十二月八日 芗斋先生遗着

技击之法,分门别派,皆以拳套招术为本,而拳套招术俱是人之伪造,非发挥本能之学也。
意拳之断手,拳套招术一概不用,是以各门各派之所长,归纳为一,所谓「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意拳之断手,首要劲力均整,再要三角预应,次要单重发力,更要无微不法,法在无念,最后要形力须归一,神意不着象。故意拳之断手,与别门别
派之技击均不相同,盖因其所重者,在发挥人之本能活力,而不在局部方法故也。
断手模式并不是多,而是极少,只有数式而已,然皆形简意繁,其应付范围皆是多方面的,其所运用之力,为一种立体之力,非仅点、面、线之力,如别门别派者然。
此种立体之力,非是一种片面方法,实为一种发力法则。如能掌握此种发力法则,则技击之道思过半矣。此正他人所无而我独有者也。
学习意拳,不尽在年限之长短,与功夫之深浅、和体质之强弱;更不在方法之多寡,动作之快慢,要在于有无真实笃诚之力。如有此种笃诚之力,又能运用立体发力之方法,则于拳道就不难登堂入室。然于学习者,平日亦须用此发力方法,将本能活力加以训练,否则亦不成功夫;此即「后天返先天」之谓也。
本文阐述者,非仅如何训练人之本能活力,以期达到「不期然而然,莫之至而至」之境界。举一反三,我希望学习者,不要囿于我所说者,要从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

 

意拳断手,最重劲力之均整,及各项力之综合运用;要做到无动不动。己身之动,无论微细,皆须是整体之动。一指动,百骸皆
动。所发一指点微之力,亦是均整之力,周身之力皆到。力不论大小,动不论微细,皆不许破体发力。发力不破体,须使浑身无任何执着点。一有执着点,发力必破体。其力亦无法均整,且易为人所制。
故发力无执,则体不破;体不破,则力必均整矣。若能均整、无执、不破体、则对方挨着我之何处,我便以何处击之;此即「周身光芒不断,无点不弹簧」之真义也。
是故断手之技,不论「主动之发力」与「被动之接发力」,在我则意无定向,各方面支撑圆活。突击应战时,何处触敌,何处惊炸。既圆活又直射,「神形意力似粘糕」之妙,即在于此。如果力有执、破体、不均整,则不能臻此意境也。
然须知力生有两,两则能一。盖反者,力之用也。欲吐必吞,无吞则吐无以生,吞而不吐,则吞无以成。同理,欲上兜必下坠,欲左往必右向,前击之中必有后撑,此即「神圆意方,形曲意直」也。
禽兽各有其特殊之本能活力,然其自然之活力乃先天即有者,非后天自觉培养而出者也。人之本能活力,虽先天即有,但由于种种社会应力而减弱,甚至淹而不彰。然藉后天之锻练,使其恢复而
增强,此乃由于锻练启发而恢复之自然力也。人之此种自然力,即技击「断手」之所本。此种自然力须加以锻练,使之成为人所特有的,用之即出,且又出之有方的一种均整之力。因藉以锻练此种活力之形式不同,「断手」时,此种活力之表现形式亦会因人而异。形式虽不一,但劲力必须均整、不破体、力则无二也。
本拳所运用之力,如炸力、旋力、惯力、杠杆力、离心力、弹簧力等,不能单独使用(实际上亦不可能单独使用)。若单独使用,亦达不到均整,且成为局部片面之方法矣。各项力须综合运用,尤须借对方之力以成我之力。
须知各项力都是筋肉收放(松紧)与精神假想之统一,二者缺一则不可。此种均整之力须由桩法育之,由试力体认而得之,再由断手训练而专一之。
均整之力乃技击之根本,「断手」乃其具体之运用。力之发,非点、线、面之力,乃立体之力,亦即立劲、横劲、竖劲三者统一而成一体者也。故平日操练,不可偏专其一。盖劲发时必以立、竖二劲为支撑,则横劲始能定向。同样竖劲发,也必以立横二劲为支撑,则竖劲始能定向。故平日必能练习三劲成体,六力错综,我身何处触敌,何处即为向敌突击之锋面。三劲成体,六力错综,锋面突出,
皆是精神之集合。故「断手」之操练,须以意求法(法则),而法又须存于无念,出于无意,如是才可贵也。


意拳之技击,非进攻性之拳术,乃自卫之术也。因此,意拳之技击专讲断手,意即断敌所来之手;善守即善攻也。为此,技击时,周身关节与具体面积之折迭处,皆应成钝三角形;盖三角形能产生预应力之故也。
对方不论拳打脚踢,我出手即断其来劲;周身三角所产生之预应力能分解彼之集中力也。况我出手即是均整之力,彼必难敌。
三角不仅具有预应力,且我所发之各项力,皆是三角遒放与精神假想之分工合作,故三角力实本拳之重要法则也。浑身上下所形成任一三角,都是一项分力点,发力和接发力,实际即由该处求得合力点。一旦求得合力,就可以代替无数分力。故须切记不使各关节拉力所产生之三角分力破坏整体之平衡﹙即均整之力﹚,而须在各关节之拉力之贯串中,求得每一动作之合力点(即力之均整),此即形曲意直之义也。
故平日操练时,全身关节须无微不含曲势,同时亦无关节不含放纵与开展,遒放互为者是也。亦无关节不成钝三角形,且无平面
积,而是斜面迎击。尤无固定三角形,而是曲中直射。故我手臂与 对方手臂一接触,三角之螺旋力即轮旋不已,顺力而逆行,守中寓攻。且我周身皆为活三角,犹如一大弹簧,波动不已。柔静而惊弹,起落如水之翻浪也;三角螺旋力与三角弹簧力,实出自活三角耳。
故接发力时,「动」必活三角,否则即为硬抗,抗必执着焉。如是操练,久之自能有冲之不散,撞之不开之妙。

任何一门拳术,步法实为致胜关键。而步法之妙则在于形体重心之调配,据我数十年练功与实抟之经验而论,三七步单重发力,实技击胜人之诀窍也。
此种发力形式,须沾其身始发力。抽我身劲即发;否则难得其妙。须用意支配我身全体之筋肉松紧和空灵,剎那间一紧,而力已运至彼身矣。如此始能松紧不滞,力断意不断,意断神犹连,枢纽稳固。此种发力方法,别门拳术得知者盖寡也;实为古代拳术之精华。我之所谓「欲复古元始者」即云此也。
非单重发力,均整之力无法囫囵送至彼身。所谓紧,即争也。所谓松,即敛也。争敛互用,松紧互为。争敛松紧之关键,在于虚实相互为用。前进发力,两足重量前三后七,前虚后实。后退发力,
则前七后三,前实后虚。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两足非丁非八,其支撑范围一尺七八。大则滞,小则灵,以能坐裆开胯为度。前足大趾吃力,后足小趾吃力;要有植地生根之感。
发力时,要利用呼吸之弹力,小腹充实,臀部力稳,坐裆提胯稳定重心。增强两足力量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以加大力之爆炸。须记坐裆时要收敛臀部,使之成为上体的支座。稳定重心以增加力之直射度;如是所发之力才能实而透。
切记两足不可站在一条直线上,前足不许直线分出,后足不许直线后坐。须以三角螺旋形迂回进退。拧摆横摇步移身应,若鲸之游旋,如浪之起伏。进则能占势,退则能避锋,此即磨擦步之妙也。
发力之际,腰与裆是调节劲度、重心、和增强力之均整的关键。我力运至彼身,对方因受力而产生一种反作用力。为克服此种反作用力以控制己身之平衡,故我须使重心下降,始可下体稳固,上体虚灵。
不倒翁之所以不倒,因其重心在其形体之下部故也。即使我发高拳击对方之头部,发力时亦须重心下降。断手多用退步打法;敌方出手发招亦多用踏重穿裆之术。如敌已向我发起踏重穿裆之势,此际我
须退步断其手,发力始能便当。故退步打法较之进步打法更为重要。
技击断手之目的,实际即以暴力迫使敌方丧失重心以保持我之重心。我之重心则放在载七之实足上,以载三之虚足护卫之,其势有如不倒翁。不倒翁之所以不倒,一则因其重心下降,二则其重心始终在一个点上。其重心点之外围面积,当受到外力作用而改变其位置时,随时可改变其临时的重心点。故其重心点外围之面积上的任何一个点,都能起謢卫其实际重心之作用;单重发力之奥妙此其一也。
再者弹簧力在身具三角之情况下,非单重不能出之。只有单重发力,才能做到遍体弹簧似,使全体成为一个大弹簧。此其二也。另外在我无执而彼亦无执时,所生之来回劲,非单重不能发出,此其三也。
只有在单重发力之情况下,才能以同一发力动作发生二次打击,此其四也。
但须切记随时调整两足虚实之比例以控制平衡,以保持力之均整。尤须切记发力时两肩不许贯劲,如是始能源动腰脊,劲贯四肢,力随足生,三角蓄劲,直线发力。如虚实不清,则犯双重之病。双重之病乃技击大忌,学者不可不察。
 
无法即法 法在无念
实抟不许用法,局部方法乃束縳神意之桎梏。故用法乃取败挨打之道。意拳之断手,不用局部方法,不蛮用拙力。用法则无异做茧自縳,将本能活力纳入框框之中而无由发挥。用力则己身必有执着点,犯露形破体而为人所制。故断手乃一法不立而发挥本能之学也;亦可谓无微不法。因动静皆依一定之原理法则,此种原理法则,又非局部片面之方法,如其它门派拳术者然。
此处所谈之原理法则,虽精晰深刻,但体现此种原理法则之形式,却又极为平庸,形简意繁。故意拳之学实为具高水平而视似平庸之学也。
关于意拳之原理法则,昔日我曾于其它文字中有所论述,此处不再重复;然有一点须再扼要重述者,即「无法即是法」之意。亦即道家「无为无不为」,佛家「万法皆空,即为实象」之义。
盖技击不用法,不用法本身全是法。不用法之法,实质上不同于浑击蛮打。因意拳技击乃持本能活力之自然反应,而此种活力是经过各种原理法则,严格训练后之触觉良能,微动亦循法理。此种循法而动之本能活力,实亦成为人之条件反射作用。其动必循法,乃出于无意识,有如赤子之哺乳,天趣盎然,非有意造作之行也。同一动作,有意为之,局部方法也。操之无念,触觉良能也。
各派技击,不管其自觉或不自觉,都要遵循一项原则,即降低劲力消耗,与提高技击效率。如欲达到此项目的,平日训练本能活力之方法就愈少愈好。少而精,少而全面,形简意赅。待将此种活力训练至一定火侯时,须专注于一两项打法,渐及其它,操之熟练,宛如赤子之哺乳,春蚕之吐丝;「循天籁」者是也。如能达此境界,遇敌时自然不须迟疑,不加思索,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率然成章矣。
提、顿、吞、吐 沉、托、分、闭
断手从形迹上来讲,是截击对方所来之手。若从劲力来讲,则是截断对方所发之力。依据动力原理,断手所用之力与物体运行所产生之力相同。共有三种特性,即重量、方向、打击点(作用点)。断手之目的即截断对方所来之力,亦即打击力之特性。上兜下挫,与地心争力。利用地面之反作用力,有拔地欲飞之势,旨在截断敌力以改变其方向,此法谓之「提」。
蓄弹惊炸,欲止先行,行而突然中止(停顿),正中寓斜,斜中寓正,斜正互争。劲由脊发,力从足出,旨在抵消敌力之重量,或震撼敌力之源(即敌之形体),此法谓之「顿」。
提顿为一来回劲。提为顿之来,顿为提之由也。
敌我相交,我无执着,令敌也无执着。引进敌力使之落空。旨在使敌力丧失作用点(打击点),此法谓之「吞」。
吞之同时,顺敌力而逆行之,则敌力已丧失其作用点,而我力已至其作用点,此法谓之「吐」。
吞吐亦是一来回劲,吞吐无间行者是也。
惊弹如抛扬,支点似滚丝,螺旋力缠卷,坚涨于无形,旨在错断敌肢以震撼敌力之源(即其形体),此法谓之「托」。
惊弹似分砖,滚错迭坠,螺旋力裹、拧摆横摇于无形,旨在令敌力改变方向,丧失作用点,此法谓之「沉」。
敌力来势迅猛,我则不躲不闪,不丢不抗,顺其力以解其力之重量,引其力以夺其力之作用点。进步占势,退步避锋。借急促之动作来牵引对方之重心,使敌拔根提气,这是突然的一蓄遒,此法谓之「闭」。
接着乘对方重心不稳而突然发力,全身炸力直射。随高打高,随低打低。手无空至,意无定向。囫囵逆体,力如炸药,触点如弹。这是突然的一收一放,此法谓之「分」。
分闭之法,须借呼吸之弹力,始能发力透达也。
八法之运用,非心领神悟,未易有得。然于身外求之,庶顺手可得矣。故在己身之处去求取体认八法之妙,实为切要。此即「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求也」。
八法之妙,在于操练无念,无念即本能,有念即是法(方法),是法则精神被束缚矣。故习意拳欲臻化境,实非垂手可得者也。

形力须归一 神意不着象
昔日我师郭云深先生,一世之中曾以钻、裹、践三拳立于不败之地。暮年他曾总结经验,说道:力不归一,形无所居。形无所居,意无所趋,神不潇逸。故此,任你千招万术,我有一定之规;此真千古绝唱也。钻、裹、践三拳,作成一个动作,即三种之归一也。
我年青时,曾随郭云深先生习形意拳。每晨郭先生只站浑元椿,将钻、裹、践三拳操练数十下,上下如气锤,观之大有地震欲鸣之感,功力实臻化境也。
有见于此,意拳所运用力虽多,接发力之法则虽不一,但最后必须综合而归于一、定于一、纯于一、精于一,人之本能活力方能召之即来,来之能应,应则必验。平时操之纯一,遇敌时则能得心应手,手到人翻矣。
鉴定一门拳术是否高明,要在于养生效果与技击之效率。从技击角度看,拳术之高明在于精简。查中国古代之拳术,皆是形简而意繁。当初形意拳只有钻、裹、践三拳,八卦掌也只有单双换掌。故习学任何一门拳术皆是如此,意拳也不例外,每一个姿势动作,都要筛选削减一番,以求归一。动作确为神意之代表,本能活力之所循,然动作若繁多,则神意不易统一,活力不易果断、迅速。故对于动作应提出下列质疑:
(一)能不能将这动作取消?
(二)能不能将这一动作与别的动作合并?
(三)能不能用更简单,更合理之动作取代这一动作?
昔日我曾用此法对中国古代拳术进行筛选,结果倡出意拳。学习意拳者,同样也可以用此法对意拳进行筛选工作,以求得形力归一也。
形力能归一,又须求神意不着象,要使归一之法出之无念,成为惰性本能之反应。
身动起象外 法在无念中
身动起象外,法在无念中,其机其秘全在于有意无意之间耳。有意为之即是方法,即是局部。无意为之而为,即是本能,即是浑噩。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真。无固定之局部打法,却有惰性之本能反应,此意拳断手之化境也。
结语
数十年来随我习意拳者众,其中有佼佼者,亦有挨打者,此何故?凡取败挨打者,皆因其背离我平日归一之教诲焉。由此我怵然有感。我纵观中国之拳学史,发现一条规律。即任何一门拳术,皆经由铁老虎演成纸老虎之过程。
如形意拳,当初只有钻、裹、践三拳,后人不解其妙,遂造出五行拳、十二形拳、杂式捶等拳套。
又如八卦掌,当初只有单双换掌,其后人亦不解其妙,遂造作六十四掌之拳套。
再如太极拳,当初只有单双缠打、与击地披身二捶而已,其后人更不能深知其妙,遂演出百八十式,更有南北之分,陈、武、杨、吴之派。
习拳者被光怪陆离之畸形拳套紧紧束缚住,将其本能活力窒息得奄奄一息。形意、八卦、太极当其初创之时亦是虎虎有生气,然何故愈演愈无生气?何故习其拳者临战却用不上拳套招术?更有甚者,何故习其拳者反被不习拳之外行以浑击蛮打所击败?盖此辈习拳者皆离精华而守糟粕,不识真老虎而只识假老虎也。一代传一代,真者日淹而伪者自兴,铁老虎遂变为纸老虎矣。
我倡意拳,目的之一即是复古元始。随我习拳者,亦有不解我之苦心者,遂走上取败挨打之道;非我之罪也。
我恐本拳亦遭形意、八卦、太极之灾,遂不得已写此文,以警后学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意拳拳谱》王芗斋
大成拳断手述要
[转载]断手述要1
意拳断手
中国实战拳学---意拳(姚宗勋著)
三谈太极拳“用意不用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