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邻居八家:圈子挺好的

编者按

做为编辑,很欣喜收到国印老师的赐稿!他的文字中鲜活的人物、温暖的情感、浓浓的乡愁总是能勾起人无限回忆。那是一种满是时代气息的回忆,那是一种时光很慢、车马也很慢、邻里之间亲密友爱的回忆……

今日起,每周日我们将会连载国印老师的《邻居八篇》,让我们一起在他温暖的语调中找寻旧时农村邻里之间相处的美好回忆……

引子

 风无形,吹走了岁月;风无定向,把我吹回故乡。

  邻居处在我家老宅周边,似乎把老宅圈起来。依冀东农舍座北朝南的传统,南北邻居是有村街隔开的,亦称对门。这些邻居中,远的从我祖父辈开始相邻,近的是四五十年前,唐山大地震后重建为邻的。

  农村改革前,邻居们都在生产队下地挣工分,一个大环境,近似相同的生活状况,邻里间鸡犬相闻,日子中互相关照,农具、生活用品借借找找,女人出门走亲戚会讨来她人的好衣服穿上,就是珍贵的大米白面也会端瓢去借。即使有了分歧打闹,也扛不住朝夕相处,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尴尬,或是日子中的坚硬需共同破解,三五天后便又和好如初了。

  邻居中,情况不同的是,有属于劳动力多的“富裕户”,分粮食柴禾什么都多,有属于“缺粮户”的,分什么都少些。其实富也好,穷也罢,差距并不大。邻居们厮守庄园,土里刨食,经冬复春,平凡岁月里,于稼穑艰难中体味人生,也感悟着彼此间的温暖。

  邻居相处琐碎却踏实,邻居间的暖情心灯般照亮人生路途,也成了外出讨生活的人,一生恋乡的缘由之一。

  2O2O年,在退休后的第一个国庆节,我回到了燕山南簏,长城脚下,离别40多年的故乡小村,重新回到老宅老屋,感受农村变迁,感受邻居变化,抚摸岁月痕迹,回望生活冷暖……

  眼前展示的是一幅与几十年前根脉相连,却又脱胎换骨般截然不同的景象,以下是八家邻居状况之记录。

邻居八家之一——圈子挺好的

  圈子,是小名,图好养活,父母给起了这个名,意为圈住,跑不了,如叫拴柱、锁头一样。圈子大名叫白全。白全属羊,66虚岁,白全是光棍。白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无牵无挂的清净与清闲的生活状态,也令为儿女操劳一生的同辈人生发了许多感慨——人生不易,怎么都是一辈子,光棍圈子不也过得挺好吗?

  白全的三间房子与我家老屋“连山”(房山墙挨着)。房子四墙下石上坯(土坯),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而房瓦是红色的,门窗是铝合金材料,都是新的。一打听,才知道是村里用上边专款帮白全修葺的。秋阳很好,照在低矮的房顶上,照在门窗上明明亮亮,一座老屋装盖上现代材料,恰如老太太戴花,喜兴中现着返老还童的韵致。

  我走进白全家,院内东南角用铁架支起个“太阳能”,院子不大却有些空旷,里边躺着几根不知用做什么的木头,不整齐的摆放,显出光棍家里的疏懒之气。西屋放置着锨镐锄耙农具和扔了可惜,放着不一定有用的过日子的淘汰品;堂屋东侧搭一大一小锅台;东屋是住人的地方,炕是水泥板搭成,平展展的,铺着蓝色地板革,炕上放着被子及枕头,一个老式红色板柜横卧在北墙根儿,色泽斑驳,着附着岁月的沧桑,上面有彩色电视机,东墙边有电冰箱以及冰柜。

  时值午饭间,白全在擀面烙饼,面片白白的,周边有淡淡的黑手指印儿,他的身体随双手动作而前后动着,66岁的人并不显老态,腰不弯,背不驼。一会儿,白面饼的香味随着飘出门的炊烟分散在院子里,这种久违了的家乡味道,令我深深地用鼻子吸了口气。近一个小时,我们的交流围绕这些年他的经历,我问他答,虽然说话有些障碍,但他的表达并没影响我,理清了他的人生脉络。所见所闻,这些年圈子生活的不错。

  从白全家出来,脑子里便充满着四五十年前的白全家的事情……

  白全是个苦命人,几岁时母亲便去世了,与父亲相依为命。父亲是骡马饲养员,这是个缠人的活计,白天要按时给牲口们填草料,轧草、粉碎饲料等,夜间也要从被窝爬起来喂牲口,白全便同父亲住在生产队饲养室内,连一天三顿饭也吃不准时,人吃饭时也是牲口进料时间,只能先伺候好牲口,爷俩在炊锅弄灶地对付一日三餐。

  白全的苦还有来自天生的——长相太过一般,黑黑的窄长的脸上,一双小眼睛,白眼仁占了很多,挤得黑眼仁剩下点点,常有洗不净的东西粘挂着,说话不流畅,常常费力地说不清一件事情,时间久了,邻居们不等他把话说完,却已经清楚他说的意思了。

  那时候已经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白全和同龄人一起走进了校门,他认真努力,可终因智商差而经常当留级生。小学五年级时便扔下书包,离开了学校,到生产队干些牵牲口轧地等杂活,挣少半个劳力的工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农村将土地分给农户承包,生产队散了,饲养棚拆了,牛驴做价卖给了个人。白全爷俩与另外几户结成互助组,共养一头牛,一辆车,白全成了车把式,与牛为伍,播种拉秋,运粪耕地,与父亲一起伺候那头牛。白全爷俩——两条光棍,一双筷子般互相支撑,形影不离过日子。

  父亲病了,卧炕不起,白全熬药煎汤,一日三餐地伺候,还经常去村东“112”国道边饭店买来豆腐脑、炸大馃子等,调剂父亲胃口,父亲想吃“凉粉”,他半夜三更,深一脚浅一脚,到卖家去敲门买来。邻居们说,人老了图什么?有个圈子就够了!人们也会拿聪明伶俐且不能孝顺的人与他比较,说,白搭了精明,哪如圈子那样?论孝敬,痴汉倒比精儿强!

  长久卧炕的父亲死后,白全由父子二人世界,成了一家一个人的光棍。

  人们拥有了自己能做主的土地,宝贝般珍惜着,土地让乡亲们丰衣足食,脸色由黄变红润起来,说话有了底气,腰板也似乎直了起来。

  又过了几年,变了,土地产的粮食不值钱了,人们先弃了费水费电费工的水稻田,村北几百亩夏绿秋黄的水稻不见了,接着习惯多年的小麦玉米两茬播种也不见了,原因仍是费水费工,成本高,不划算。家乡祖辈耕种的小麦面积越来越少,昔时那一望无际的田野麦浪壮观宏阔,曾是家乡一道风景,更是家乡的骄傲,却终将谢幕般渐渐枯萎瘦小起来……

  人们的注意力由土地转移,眼睛开始向外,年轻人终于拔开双脚,离开祖祖辈辈生息繁衍的土地,加入了必定写入新中国改革史的“农民工”打工大潮,彻底颠覆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千百年以来的生存模式!

  白全也被裹入打工队伍中,外出打工的街坊邻居见他在田地无所做为,又自己炊锅弄灶三餐不易,便带他外出打工——白全一把锁头看家,加入了农民工大军。

  农民工是以搞建筑工程开始的,城市楼房、工厂蓬勃而起,处处是建筑工地,白全便随着工程队干些看堆守夜的简单工作,工资不高,也算人尽其用,于团队于个人双方互赢。

  光棍无牵无挂的好处,也利于众人,平日值守不缺勤的白全,就是到了过大年,大家心急火燎往家赶,他也会心静如水地守在工棚,与一片闲歇的建筑工地渡过新春佳节,寂寞中无怨无悔。邻居们说,那时几年几年地看不见白全。

  ……

  村东国道越修越宽越直,且越讲究,十多年前有了绿化隔离带,村子也美起来,新房多了,楼房也有了,街道铺了水泥路面,两侧绿植惹眼美观,白全回来干起了扫路做环卫的营生,穿着黄马甲、戴着黄色帽、蹬着三轮车慢悠悠地走在阳光下,大路旁。

  村干部介绍,作为“五保户”(老称谓),政府每月要发放给白全生活补贴,光棍花销少,在加上自己挣点工资,白全的日子不错,每天会喝三四两白酒,挺滋润。我问,将来老了咋安置?村干部回答说,去敬老院养老,敬老院如今都是楼房,特别漂亮,国家管穿管吃管住管治病,就是后事(死了)也包了。入了敬老院等于享福去了!

  孤寡老人这一弱势人群,向来为社会所关注,他们晩景如何令人瞩目,是社会冷暖的温度计。如此看来,白全未来可期。

  临别日,我提着白酒再次到白全家,他接过酒的时候,不大的眼睛看着我,他的脸似乎比印象中洗得干净。也许是年轻时并不显年轻,66岁的他如今并没有显老,似乎还是那时的圈子。圈子真的是挺好的。  

作者简介

张国印,遵化市人,河北省作协会员、唐山市作协会员。一九八四年开始发表作品,发表小说、散文、诗歌七十多万字。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文集《时光岁月记忆》、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长篇非虚构文学《国印乡痕》。

平台征稿启示

1、投稿邮箱:yanshanshiwen@163.com

2、来稿请用word格式排版,并附上作者姓名、个人简介、生活照一张及个人微信号一并打包发送到投稿邮箱。

3、稿件须是网络原创首发作品,文责自负。

4、投稿后一周内未收到回复即另行投往他处。

5、读者赞赏的一半为作者稿费,稿费每月发放一次。

主办:遵化市作家协会

顾问:关仁山  峭  岩  李春雷  杨立元 东篱  王立新  马良  张国印

编委:范丽丽  张国印  曹雪艳  张玉红  王翠红  杨晓健

主  编:曹雪艳

副主编:王翠红  杨晓健

编  辑:

小说与儿童文学:代文静   

散文与报告文学:杨晓健  徐小东

现代诗歌:王翠红  王颖春 

古体诗词:刘艳琴  张志明

评论与文学动态:梁淑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光棍也挺好
史上十大著名光棍,你知道几个?
《都挺好》里的苏明哲,反应里父母对孩子角色的固化的影响
[今日头条]张海青的散文《父亲是个老农民》
史上最伟大的光棍们
李太勉||土地的疼痛(组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