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产业化:让传统工艺生机勃勃——传统工艺产业化“六盘水实践”观察


产业化:让传统工艺生机勃勃

——传统工艺产业化“六盘水实践”观察

□ 贵州民族报全媒体记者 宋 兰

走进位于盘州市淤泥彝族乡藏龙山下的岩博村,一股股浓烈的酒香扑鼻而来,在群山环绕间赏石墙黛瓦,满鼻的酒香,让人不饮自醉。

近年来,岩博村依托彝族白酒酿制传统工艺,以“人民小酒”品牌为基础,提升强化“岩博”区域品牌价值,打造“人民小酒”酒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生态旅游,一步步走向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依托传统手工艺实现乡村振兴的岩博村,是六盘水市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当前,六盘水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目标,以传承发展传统手工艺及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为抓手,着力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打造产品品牌,助推六盘水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工艺产业“百花齐放”

“这几个手提包是'恋恋布依’土布系列的产品之一,原材料是植物染棉线+传统的手工织法,叫斗纹,代表勤劳、团结、幸福,寓意五谷丰登,已申报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布依族斗纹布纺织技艺’项目……”今年2月,六盘水市人大代表、六枝特区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厚珍将自己设计的手提包样品带到了六盘水市九届人大一次会议现场。

2014年5月,在国家扶贫资金的支持下,韦厚珍注册创办了六枝特区合怡兴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手工艺品制作及销售、蜡染工艺品制作及销售、刺绣工艺品制作及销售、民族服装制作及销售等。据了解,合作社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民”的运作模式,通过技艺入股分红、技艺培训促就业等方式,带动周边群众增收致富。

创立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签约农民画画家、发展农民画动漫产业的徐源;成立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责任有限公司,向全国乃至世界推广民族服装和剪纸艺术的柳胜;成立“李群苗艺坊”,长年对待业女工等群体进行免费培训的苗族蜡染技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李群……在六盘水市,依托传统手工技艺成立公司并带领村民增收致富的非遗传承人数不胜数。他们积极推动传统手工艺实现文化元素交融、生产要素融合、产业链融合、城乡结合、线上线下融合,形成文化特色鲜明、聚集效应显现、综合效益突出的产业发展格局。

手工艺人才储备较为充足、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情况良好……都为推动六盘水市传统手工艺产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三五”以来,六盘水市积极整合力量,促进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按照“公司+手工艺人”“公司+协会+手工艺人”“能人+基地+手工艺人”等发展模式,重点扶持了贵州牂牁情巧布依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水城区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等26家传统工艺企业。同时,建立民族工艺优秀人才库并进行动态管理,建立了从技艺传承、产品设计到市场营销的锦绣计划人才培养体系。

产业化促创新促就业

在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有限公司的展示室,各种各样的手工制品令人目不暇接,形态逼真的麻编、活灵活现的泥塑、巧夺天工的绣画、做工精美的服饰……

从2008年成立柳胜剪纸工作室,到2012年注册成立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责任有限公司,六盘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柳胜凭借精湛的传统手工技艺,将民族服装和剪纸艺术推广开来。

为了唤醒“沉睡”在深山的传统工艺,2017年,盘州市淤泥艺胜民族民间旅游产品责任有限公司创建了“凉都工匠场”,并探寻藏在“深山”的传统刺绣、剪纸、雕刻等传统工艺的传承人,聘请12人担任“凉都工匠场”的技术顾问,搭建村级培训基地。同时,将建档立卡户中的适龄妇女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致富一户、带动一片”的社会效益。

据了解,目前该公司年生产总值达300万元,年利润70余万元,就业人员人均年增收15000元以上。

在位于水城区猴场苗族布依族乡补那村的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里,妇女们正忙着赶制手工刺绣品,而杨辉正在一旁查看样品细节。

杨辉是猴场民族乡补那村的一名布依族妇女,2013年,她结束了多年的经商生涯,回到补那村创办了惠明布依绣娘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100余名妇女从事手工绣品的制作开发。

多年来,在杨辉的带领下,合作社在探索创新现代布依族刺绣文化新产品方面取得实效,成为原贵州省文化厅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布依族服饰“五等装”生产性保护基地,“五等装”即特等装、一等装、二等装、三等装、四等装)。

在传统刺绣、蜡染、农民画和民族服装服饰行业中找突破口,实施“凉都锦绣计划”,推动“凉都锦绣坊”“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等平台建设,是六盘水市从传统手工技艺保护传承、经济发展带动等方面扶持培育传统手工艺示范企业和带头人的重要举措,且已颇具成效。目前,该市已建成“凉都锦绣坊”42个,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习所17座,获命名挂牌为“贵州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的手工艺企业达48家。

产业化促传统工艺品牌化

在陡箐镇猴儿关村,公路的挡墙、山村民宅墙体等均画上了巨幅农民画,这些画作题材广泛,有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也有反映群众生产生活场景的。

水城农民画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猴儿关村杨明芬、熊兴兰等村民成了第一批农民画师,他们将祖辈传下的蜡染、刺绣、挑花等技艺融合,创造出了颇具特色的“水城农民画”。

1988年,文化部命名水城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8年水城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21年9月,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公布了42个“贵州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水城区(农民画)上榜。

截至目前,“水城农民画”先后有600余幅作品参加国内外各种评选展示,其中有26件作品被中国美术馆及相关单位收藏,81件作品被国外有关研究机构和私人收藏。贵州夜郎风文化有限公司拥有农民画著作权2679项、注册商标14件,外观设计专利18项。

2017年,第二届“中国—东盟国际产能合作妥乐论坛”在盘州市召开,一幅精美的刺绣作品《小桥流水人家》,被盘州市作为“伴手礼”赠送给了参加论坛的中外嘉宾,得到了中外嘉宾的高度赞誉。它的设计制作者是盘州市淤泥彝族乡的村民袁春莲。

作为盘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镂空绣的传承人,袁春莲将技术传授给同村姐妹,并发展民族刺绣业,打造本土品牌和特色手工艺精品,带动了120余名妇女就业,培养省、六盘水市、盘州市非物质文化传承人12人,每人年均收入达1.5万元以上。

水城农民画、布依蜡染、彝族刺绣、彩布贴花、漆器、民族特色饮食制作……近年来,六盘水市按照专、特、精发展思路,培育出了大量手工艺产品品牌,已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示范带动作用的市场主体。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等十部门印发的《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努力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需要更大力度的支持与保护,要在文创产品走进市场上下功夫,提高产品附加值,让文创产品产业化、品牌化。

据悉,六盘水市将在政策扶持、人才培养、品牌提升打造三方面下功夫,聚焦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模范市目标,大力做好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产品品牌打造等工作,推进传统手工艺保护传承再上新台阶。

短评

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之路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等十部门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要努力推动传统工艺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高品质生活。在《贵州省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促进条例》中也提出,优秀民族文化传承发展坚持倡导优秀、摒弃落后,活态传承、突出特色,科学利用、融入生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推动优秀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深入推进,为传统手工艺的发展不断注入了新活力、新动力,走出了一条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元素相融合的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发展“新路子”。

在六盘水市,随着政府的大力推动,初步形成了以水城农民画、彩布贴花、剪纸艺术、刺绣、蜡染、挑花、竹编、民族特色饮食制作等传统手工艺品为主的产业链,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示范带动的市场主体,这些市场主体在打造民族文化旅游产品和旅游商品方面设计思路新颖、市场稳定。此外,近年来,六盘水的特色产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数字经济和文化消费的国风国潮趋势,实现了新的发展,发挥了文化赋能区域发展的积极作用。

融合带来创新,融合促进发展。在民族特色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汲取那些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取得成效的优秀企业的发展经验,汲取“文化IP”产业链打造等成熟的运作经验,不断吸引社会资源加入,优化生态系统结构,构筑多维平台,全面促进产业整合,才可实现传统工艺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贵州民族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嘉效 | 乡土语境下皮影雕刻工艺的传承与转型
六盘水张定红
中国人不可丢弃的10大传统手工艺
为岌岌可危的传统工艺注入活力
传统手艺摘抄
徐何珊:云南德宏傣族宗教手工艺的社会文化意义解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