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圣人之治[《道德经》中的第三章]
在原始社会,人们过着群居生活,大家共同劳动共同分配劳动果实,没有所谓的不均和不平等。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阶级也就形成了,人们的同闹中产生了尊贵卑贱的概念,统治阶级至高无上的地位让被统治者垂涎三尺,他们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现状,而不想被人奴役和随便打骂,一心一意想变卑贱为尊贵,变贫穷为富有。这无非是对名和利的争夺。
名和利自古以来就是相连而生的,有了名,也就有了尊贵的地位,就会被人赞赏和尊敬。一般而言,有地位的人常会吸引富人的目光,他们各有所需,互为利用,即我们常说的权钱交易。所以,有地位的人一般都很富有,富有的人一般都有地位,名和利是相随相伴的。
统治者根据人们追名逐利的人性弱点,来试试自己的统治策略,以达到巩固自己统治地位的目的。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为了笼络民心,他们利用名利权势来吸引天下的文才武将,这一举措不仅为自己的通知增加了后备力量,而且对维护自己的统治大有裨益。这种名利权势的获得必须是经过争夺来实现,这样一来人们的聪明才智不是用来对付统治者,而是用来争夺名利,正是在人们争夺权位的当儿,统治阶级便可放心地睡大觉了。科举制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人们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为了享受荣华富贵,而不得不十年寒窗苦读,到头来换一官半职,而自己却成了效忠帝王的奴仆,统治阶级成功地实现了维护自己统治的目的。然而这不是最好的治理国家的方法,他的效用很短暂,不可能收到长久的效果,而且这种做法有其利弊,那就是它会使人们的欲望无限制地膨胀,人们一味地争名夺利而忘乎所以,造成人心大乱,最后必将危及自己的统治。
老子站在时代高度来审视社会现象,思考解决社会问题的途径,他对社会混乱的根源做了极力探索,结果发现:天下之所以混乱,是因为统治阶级不懂“大道”,不懂得无为而治。老子提出要让天下心静如水,打消内心争名夺利的欲望,这是心理治疗;要让他们吃饱穿暖,身体健康,这是身体治疗,只有这两方面都能达到完好和平衡,天下人才会安居乐业,才会安守本分地过日子,天下也就太平了。这种看似消极的治国方略,却能起到积极的治理效果。“常使民无知无欲”,这里的“知”有知识、聪敏机巧的意思,整句话的意思是永远使人们没有投机取巧、争夺名利的欲望。天下人的欲望淡了,人心就厚道了;人心厚道了,天下自然就太平了。将老子这种无为治国的思想解释为愚民政策是不正确的,他论述的治国思想看似无为,实则有方,这种境界,恰似悠然中隐含着人性的真实。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圣人之治
《道德经》:明白老子的两句话,可以摆脱欲望,淡泊名利
时至今日,我们为什么要读《道德经》(一):无为而治的当代启示
老子新说 | 03 无知无欲
西游记中神仙形象的隐喻
40、“道”本身就是无为无不为的——聊《道德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