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国端午申遗成功?中国佳节被说抄袭,历史真相却如此乌龙

我国历来有四大传统佳节的说法,这四大佳节分别是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再过几天就是五月初五端午节了,又称为端阳节。

以往每年的端午佳节到来之际,我国各地处处都要赛龙舟,吃上香喷喷的粽子,饮一口香甜的菖蒲酒,门口插上艾叶,有的地方还有喝雄黄酒的习俗,今年为了响应国家防疫号召,取消了赛龙舟等大规模人群聚集的活动,但这丝毫影响不了我们过节的喜乐心情。

当然,端午节在我国历史由来已久,就是在每个地方也都有着不同的过节习俗。不过,就在离我国东北不远的韩国,他们也同样在过着一个叫江陵端午祭的节日。

和我们过的端午节不同的是,韩国的端午祭一般从农历的4月初5持续到5月初5,在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祭祀山神,开展各种演艺活动,比如演出韩国传统的假面剧,就是让演员们头上戴着高帽,脸上涂上胭脂,在无声的情景下,仅仅凭着动作进行演出。还有其他类似于荡秋千,拔河等各种老百姓参与的民俗活动,和咱们中国端午节的参与方式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不过,在2005年的11月25日,韩国政府把他们的“江陵端午祭“正式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名录“。这一举动当年可谓是引起轩然大波,时至今日仍然在网上有着不小的热度。

虽然在这之后,有不少的专家纷纷出来辟谣,但是对普通百姓来说,大家还是在争论端午节这个节日,它到底是不是韩国的呢。而这个问题,就要从端午节的发源开始说起了。

根据温州大学黄涛和杨雯雯两位学者的考证,在古代的历法中,所谓的“午月”指的就是在后来农历中的“五月”,而端午节起源于夏至。关于夏至的来历,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礼记》中就已经有了记载,可见在古人的眼里,午月就是五月,这是一年当中白天最长的月份。

这里我们说的五月指的是农历的五月,这个月不仅湿热难耐,而且很容易引发各种灾疫,所以又被古人称为“恶月”,也就是不好的月份。根据先秦时期流传下来的五行之说,午月午日,也就是五月初五的这一天,两火相重,火气过于旺盛,这时候人们就需要驱邪禳灾。春秋战国时期的《夏小正》一书对此也有记载,五月存在不利于人们身体健康的邪气,在这一天要采集并储存好药材,以便可以祛除身体内的毒气。

也就是说,端午节前身的具体日期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在当时,人们还没有形成像现在这样有众多的过节习俗。而到了300多年以后的两汉时期,“午月午日”的这一概念就逐渐演变成了现在我们过的具体的日期—五月五日。

这些在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王充所写的《论衡》等典籍里面都有着明确地记载了这样的习俗。“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普遍都认为在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将会对父母不利,所以要尽早将他们遗弃。

此外,在东汉时期应劭所写的《风俗通义》中还提到了如果人们在五月五日这一天,如果人们把彩色的丝带系在手臂上的话,不但可以驱邪,还可以防疫病的伤害。相比于战国时期那会儿,人们用五月五日的说法代替了午月午日,并且还衍生出了更多的节日习俗。而在汉朝后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也就是热门电视剧《琅琊榜》的背景时期,“端午”这个词第一次正式地出现在史书中,代替了两汉时期的“五月五日”的说法。

这在西晋出土的由周处所写的《风土记》里面也有记载。至于为什么要叫端午节,而不是端五节,这是因为,在古代,五月五日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日子。为了避免忌讳,就把端五改成了端午。从此以后,“端午”两个字便被后代一直沿用到了今天。而且人们在这一天见面也从不说节日快乐等词语,而是说着祝愿身体健康,驱除病痛的“端午安康”。

相比于春秋战国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时候,生产力要更加发达,这就导致人们的思想也比以前更加的先进。

所以,在关于端午的起源上,那些从战国时期就传承下来的神话面临着人们信仰力不足的问题。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取代那些古老神话的就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历史名人的传说故事了。在这些传说故事里,屈原的故事无疑是最出名的。传说中,在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大夫屈原虽然饱读诗书,知识也非常渊博,为了国家的强盛制定了很多妙策,但还是因为楚怀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而被疏远得不到重用,并且又因为性格耿直得罪了太子被流放。

屈原看到国家腐败,自己空有一番救国理想却得不到施展,理想为之破灭。在公元前278年的五月五日,写了绝笔《怀沙》之后,调入到了汨罗江以身殉国了。

当时的楚国老百姓有感于屈原的爱国思想,于是,为了保护他的尸身不被汨罗河里的鱼虾给啃噬,便集体划着龙舟沿河道寻觅尸体,还把装米的竹筒投到汨罗江。这样做,是一是希望能通过龙舟,楝树叶,五彩丝等吓唬水里的鱼虾,而是通过投放米粮喂饱水里的鱼虾,让他们不要再伤害屈原的身体了。

而楚国也在屈原投江数十年后被秦国灭掉了。关于屈原和端午的记载,最早在东汉时期应劭所写的《风俗通义》里有记载。到了南朝梁国,宗懔所写的《荆楚岁时记》里面则对祭祀屈原就有了更加详细的描写,在五月五日这一天龙舟竞赛,自古相传是古代楚国屈原投汨罗江的日子,人们感叹他的气节,就划着船来救他,到今天还有这个习俗。

而除了这些,屈原还是个伟大的诗人,他写过很多著名的诗歌,比如《离骚》《天问》等传世佳作,统一被后人称为“骚体”。

虽然屈原一度被认为是端午节祭祀的起源,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时期,也就是在屈原死前200年左右,就已经形成了端午节祭祀的风俗。而这种习俗源自吴国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由于当时楚平王听信了小人的谗言,囚禁了伍子胥的父亲,并安排了一场鸿门宴,邀请了伍子胥和兄弟伍尚一同赴宴。

伍子胥识破计谋逃离楚国去到了吴国,而他的父亲和兄弟都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到了吴国之后受到重用,不但把吴国建设强大,还打败了楚国,为家人报仇雪恨。但是在吴王死后,继任的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百般猜忌,最后还逼得伍子胥自杀。

伍子胥死前说过,要把眼珠挖出来挂在吴国东门上,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攻进城里,消灭吴国。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勃然大怒,就在五月五日这天把伍子胥的尸身装入袋中扔进了钱塘江。不过袋子投江后不但没有沉入江底,还沿着江水逆流而上。于是人们认为伍子胥已经成为河神,改称他为“伍神”。

此后就在每年的五月五日,都会有人划舟比赛,希望伍神能显灵。此后,伍神一直被人们当作信仰。在伍子胥死后600年左右,一位14岁的少女曹娥在家中苦苦等候去迎接伍神的父亲,在等不到父亲后她又出去苦苦地寻找,在找了17天后,她跪在地上朝天祈祷,希望上天能感受到她的孝心。

起来后便把衣服投入江中,衣服在江中漂到某个地方就沉了下去。曹娥见状纵身一跃跳入水中。五天之后人们发现了父女两人的尸体。死去的曹娥紧紧抱着父亲。人们都说这是曹娥的孝心感动了伍神。人们把曹娥投身的水域命名为曹娥江。

这些都记载于东汉人邯郸淳所写的《曹娥碑》。我在98年在绍兴的的上虞市还在当地的《曹娥庙》见到过这块曹娥碑。而且在绍兴一带,每年的五月初五都会在龙舟竞渡时设立曹娥的牌位来表示纪念。这个故事,在南朝时期范晔所写的《后汉书》中也有记载。

关于端午节的传说有很多很多,或许,他们不仅丰富了端午节的内涵,更是令全国都形成了不同的民间习俗。就比如,在我国江南一带,水域比较多,江河湖泊在很多城市里都有,所以赛龙舟就成了节日的一大盛事。

而北方没有那么多的湖泊用来赛龙舟,但也有自己的独特习俗。据说,那里的人们会为子女绣制艾草香袋,抓癞蛤蟆炮制雄黄酒。在河南光山,新县等地区,还会在端午这天把刚嫁出去的闺女接回来过“新”端午,女婿则会带着丰盛的礼品来拜见岳父岳母。

临别时,娘家则会回赠雨伞,草帽,糕点等土特产。而他们也把端午节称为“女儿节”。

韩国代表性的庆典叫做《江陵端午祭》,虽然名字里也有端午两个字,却和我国的端午节大不一样。韩国的端午祭不管是起源还是节日形式都与我国有着很大的不同。韩国人把端午也称为“上日”,意思是侍奉神灵的日子。

所以韩国的端午祭从字面意思上就和我国的端午不一样。韩国的这一节日最早记载是在1477年朝鲜世祖时期,是用来祭祀当地山神的一个仪式。流传到今天,祭祀仪式也仍然是江陵端午祭最核心的部分。他们祭祀的神灵是“大关岭山神”或者是“大关岭城隍”,也就是江陵地区的神灵。自古相传这位神灵十分的灵验,对人们的祈求是有求必应,所以也称为了村民祈求平安的一种祭祀。

在庆祝时间上也和我国的节日不同。韩国的端午祭是从酿制神酒开始的,每年的农历四月初五就开始了。为了迎接神得到降临,也为了向神灵祈求家人能够幸福安康,人们将准备好的大米和米曲酿成神酒,准备在祭祀的时候敬献给神灵和饮用。到了4月15,这就要举行迎接神灵的仪式了。

先锯下一段神木,把祈求平安的丝绸系在神木上,然后人们在神木的引导下,开启各项隆重的祭祀仪式。最完整的仪式要一直持续到五月初七的送神日。在这段日子里每天从清晨开始就要举行儒祭和巫祭两种仪式,直到深夜才结束。

这期间人们还会举行各种传统的民俗活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官奴假面舞和巫俗表演了。而这些表演最初都是为了给神灵观看的,人们通过逗神灵开心,达到让神灵保佑的美好愿望。此外,白天人们还可以参加荡秋千,摔跤等比赛,还会举办俗称“乱场”的集市。到了晚上有放烟花,韩国传统乐器表演等活动。

不过和我们端午深入人心的境况不同,在韩国,很多江陵之外的韩国年轻人都已经不是很了解端午祭了,所以韩国政府也是希望通过联合国的申遗来唤醒国内对传统文化的重视。

我们可以看到,韩国的节日和我国有着本质的不同,之前争论不休的“中国抄袭韩国端午”一言论也实则是个大乌龙。我们大可不必和他们争论端午节的归属。

而且,我国对传统节日的保护也一直在做着工作。2006年的5月20日,我国端午节列入了首批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2009年9月30日,我国的端午节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目录》里面了,而这,也是我国首个入选非遗的节日。

到了今天,节日只剩下了纪念的意义。在现在这个通信发达的时代,我们和亲朋越来越少的见面,而有一个机会,能够让在外的游子抽出时间问候父母,让久未在一起的家人们能够团聚在饭桌前,大家唠叨着久远的话题。

而天下所有的炎黄子孙们,虽然身处不同的地方,却因为相同的文化,感怀着同样的情怀,同样吃着粽子,闻着艾叶香。这种在同一时间做同一件事的浪漫,或许,是这个时代的端午节带给人们的馈赠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在古代端午节是怎么过的,除了赛龙舟和吃粽子还有什么活动
一文读懂端午节的前世今生:除了吃粽子、赛龙舟,各地还有这些习俗
湖北龙脉探秘,历史上出了这么多帝王将相
旧文新发丨端午节快乐
春秋战国时代的能人们:春秋三杰与战国三杰谁的历史影响更大?
龙舟竞渡闹端午——龙舟漫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