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七夕节是女子才艺大比拼、女红大展销,现在是吃喝玩乐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是我们在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七月七日习俗的记载。
从这条记载中可以看出,西汉时期的彩女经常在七月七日这一天举行针织、刺绣等劳动技能的比赛活动以及技艺传授活动,人们都跟着进行学习。在汉代这些风俗活动中都不见有关牛郎织女故事的记载。当时的七月七日也并没有定名为“七夕“节,“七夕“这个词是在南北朝时才开始出现的,参见[南北朝庾信《七夕诗》”牵牛遥映水。织女正登车。星桥通汉使。机石逐仙槎。隔河相望近。经秋离别赊。愁将今夕恨。复着明年花。“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就是由牵牛星、织女星衍生创作出的美丽传说。
由此可见,在汉代已经出现在农历七月七日这一天女人们集体参加女子才艺大比拼和传授技艺的习俗,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把七月七日正式定名为“七夕节“,在南北朝以前,七月七日与牛郎织女的传说没有一点关系。直到南北朝时期,才把牵牛织女的神话故事与“七夕节“关联起来,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时期,百姓长期处于战乱之中,追求幸福安定的生活愿望在现实中很难实现,于是便向传说中的神话人物去乞求;并把牛郎织女的故事进一步完善,与七夕节相互融合,使七夕节成为大众所熟悉的普遍的节日,在这一天女人们祈求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希望生子传宗接代,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也成了人们的情感寄托。
”乞巧“这个词出现在唐朝,有祈求心灵手巧的含义,比”七夕“这个词出现的晚,唐朝时强化了在七夕这一天进行劳动技艺、才艺大比拼的特点,并赋予女性手工业者行销女红商品的商业属性,所以唐朝时“七夕节”又称为“乞巧节”,七夕节的内涵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北朝时期把牵牛织女的神话故事与“七夕节“关联起来之后,女子们在七夕这一天,向女神织女祈求女红巧艺、祈求智慧、祈求怀孕生子等。古代在七夕祭祀牛郎织女活动是一项公众性的活动,在那一天,人们通常用木、竹、麻秸等物制作巨大的彩楼,还用纸叠成银河上的桥,桥中央有牛郎织女及尾随其后的仙人,在活动期间,男男女女们会白天、夜晚通宵游玩,女子们会精心设计编织荷包、手绢、刺绣、服装、床单、被褥、枕巾等女红作品参加比赛,或进行推广销售,或者作为信物、礼物送给心上人,以此间接或直接向心上人表白、表明心迹,类似于我国几十年前流行的女子编织围巾、毛衣、手套等送给心上人表明心意。
“女红”的象形本义指女子纺织、编织、刺绣,红的繁体是紅,紅=+工,红的象形像缠绕的丝线等,外加一个工,工指工作、工程,红的象形本义可引申为编织、纺织,《说文解字》对“紅”的解读是“『說文解字』帛赤白色。从糸工聲。戶公切。”这个解读分明是胡说八道,《说文解字》中对许多甲骨文含义的解读是荒腔走板的,这就是其中一例,所以才说《说文解字》是假托许慎之名创造的伪书。“工、红、女、乞”等字的甲骨文象形及含义解读参见《多功能汉字甲骨文破译字典》P512 P607P1225P1313
在唐朝“七夕节“除了是男女相亲相恋的节日外,更是一个全国性的以女性为主体的手工业者进行布艺丝织才艺展示、技艺大比拼、女红商品大展销的节日。七夕节兴盛的唐朝,也算是一个可以自由恋爱、自由相亲的朝代。到了宋代以后,“男女授受不亲”的禁欲主义割断了男人与女人在社会、在公共场所的交往,那种在公共场所举行的大型的风俗活动被取消,到了北宋时期则兴起了让妇女缠足的陋习,女性地位进一步降低,到了明代以后,“乞巧”一般只限于在家族、家庭中的女眷中进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2020年08月25日星期二(七夕节快乐!)
七夕的前世与今生:从劳动节到妇女节,现在又成情人节
浪漫七夕丨七夕旺桃花风水局
唐代的七夕节
七夕丨祝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我形我塑】女神节看女神:西方雕塑中的美丽女子,颜值比拼(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