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唯意志论[德]叔本华
唯意志论
[德]叔本华 革文编译
意志在它从最低到最高的每一级现象中,总是向前孜孜不倦地追求着,没有终的。因为追求就是意志的本质,无所谓达到目的而告终。所以,意志永远不会有最后的满足,只有受到障碍才能被遏止,就这样永无尽期地持续下去。
这是我们在最简单的自然现象中,在万有引力中,就已看到过的。引力不停地向一个无广袤的中心挤去,即令把宇宙弄成一团乃至毁灭也不歇止。此外,固体欲求熔化或溶解成液态,从而获得其化学性能的自由;液体又总是追求汽化,一旦解除了各种压力立刻变成气态。没有一个物体不在追求着,用丕姆的话说,欲望和企求着。
植物的生存也是这样一种永无休止的追求,它们不断成长,最后结成种子,又成为新的追求起点,如此辗转以至无穷。[动物的生命进程也是这样的,完成生育的使命之后,这一代生命就衰退下去了,新一代继起,又重演这一过程(机体中的新陈代谢也是这种性质的)。最后,在人类的意愿中情况也是一样。这些欲望总是把它们的满足当作目标来哄骗我们,可是在一旦达成之后,愿望立刻又番新了。]
基于这种追求的种种自然力及生命力,到处都在互相争夺物质,进行着你死我活的斗争。每一事物的追求都在斗争中受阻,这样,挣扎终是徒劳,却又不能摆脱自己的本质,只能在折磨中生存下去,最后一旦消灭,其地位和物质立刻就被另一现象占有。
这种作为一切事物内在本质的追求,和在人身上昭然地表现出来的叫做意志的东西,实质是一回事。我们把意志在追求一时的目标时受到阻挠称作痛苦,反之,意志若达成它的目标就叫做满意、安适、幸福。
这一说法也可移用于无意识界,虽然程度较弱,但本质是一样的。我们看到它们也无不处在痛苦的常态中,并没有什么持久的安乐。
原来,一切追求都是出于对自身状况不满,一天不得满足,就要痛苦一天。况且满足不是持久的,每一次满足又都将新追求的开始。追求到处碰壁,到处挣扎斗争着,永远处于痛苦之中。[一切生命在本质上皆为痛苦。]……
生物从低级到高级,随着认识的愈趋明朗,痛苦也相应地增加,到了人类乃达到顶点。而且,一个人的智力越高,认识越明确,他就越痛苦。天才,就是最痛苦的人![对意志的阻挠,要成为被感受到的痛苦,必须有认识相伴随。这就好比,意志是琴弦,对意志的拂逆是弦的振动,知识是音板,痛苦则是声音。]……
意志的现象都是个体。人若作为个体就是有限的,相对于无限的时空,几同于无。个体生命的过去皆已化为乌有,未来又渺如云烟,真正的生存只是现在。可是现在不断地流入过去,不断地消亡,这样看来,个体的生存就是一连串的死亡。
再看我们的躯体,如同行走只是倒下的延阻一样,活着只是死亡的延阻,兴奋也只是无聊的延阻。我们每一口气都在击退时时要入侵的死亡,饮食、睡眠、取暖等都是在和死亡格斗,到了最后必然还是死亡获胜。因为我们从诞生起就已经落入死亡的魔掌了,活着不过是死亡在吞噬它的猎物之前,逗它玩耍一会儿罢了。我们怀着巨大的热诚想要延长寿命,那就好比吹肥皂泡,我们尽可能地吹下去,吹大些,但终会破裂。
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质,这就好像口干欲裂必须解渴一样。然则一切欲求都是基于匮乏不满,也就是说,人本来就是痛苦的。另一方面,如果欲望很容易满足,人又会因失去欲求对象,而陷入可怕的空虚和无聊,即是说生存本身就会成为他不可忍受的重负。所以,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摆动,这两者也就是人生的终极要素。说起来真是奇妙,当把一切痛苦和折磨都逐入地狱之后,残留在天国的就无非是无聊了。
一切现象的本质——不断追求的意志,在较高级别上显现为肉体,并受到一则铁的命令:必须养育这个肉体。授予这道铁令的正是物化了的生命意志本身。人作为意志最完善的现象,他的需求也就是宇宙万物中最多的。人在根本上看,不过是活活的一团欲望和需求,是千百种欲求的凝聚体。人带着一身的需求在这个世界上孑然而行,万事在天而不由人,唯独需求和匮乏常住在身。因此,人活一世日日为需求疲于奔命。他四面受敌,危机四伏,必须全神戒备,瞻前顾后,小心翼翼地迈出每一步伐。从蛮荒到文明,人类都是这样踽踽而行着,从未感到过安全。有诗为证:
啊!生存多么黑暗,多么危险,只要生命还在延续,就是这样度过!(卢克莱修:《物性论Ⅱ》)
人的一生都只是在为生存作斗争,而且,多数人都明知最后的失败格局,却一直挺着挣扎下去,既是出于贪生,更是由于怕死;可是,无可避免的死神总是在后台坐视着,随时可能登台亮相。
生命有如满布暗礁和漩涡的海洋。人们小心翼翼地避开暗礁,竭尽全力地绕过漩涡,却只能是步步驰向那整体性的、无可挽救的覆没之渊,即人生艰苦航程的终点——死亡,这实际上比他回避过的所有暗礁都更凶险。
这里还有几件事情值得注意。综观人生的一切作为,虽是为了从死亡的隙缝中逃脱,但痛苦仍是这样容易激增,以致有人渴望一死,以自杀的方式提前迎接死神。
另外,如果匮乏和痛苦稍止而略容人喘息,无聊又立即围拢过来,如此,人们势必又得排遣无聊烦闷了。人们先是分秒必争地护持生命,而到了生活无虞之际,生命本身却成了负担,反而要想方设法地打发时间了。空虚无聊严重时会使人们感到绝望,像人这样并不怎么互爱的生物却也因此共勉,这就社交的起源了。费城的忏悔院以无聊作为惩罚重犯的一种手段,让他们处于孤独寂寞中,仅此就很令人吃不消了,并已有人为此而自杀。匮乏是民众苦恼的根源,无聊是上流社会的灾难,而在中等阶层,星期日代表空虚无聊,六个工作日则代表匮乏。
所谓人生,就是欲求和得逞之间的不断流转。欲求在其本性上是痛苦的,得逞则很快就会令人生腻。目标不外是幻影,当你拥有一物时,它即失去魅力,欲求又以新的姿态出现。没有这些轮替,人便会感到空虚寂寞、无聊乏味,在其中挣扎,其痛苦不亚于跟困乏格斗。
所谓的幸福人生,即是让欲求和满足交替产生,其间隔不长不短,把两者各自产生的痛苦缩小到最低限度。而如果我们能够摆脱二者,对它们而超然视之,就能成就所谓的美妙、至乐,如纯粹认识、美的享受、对于艺术真正的喜悦等皆属之,但这只有极少数具有特殊天赋的人才能达到,并且也只是在一瞬间有所享受。原因是他们的智慧特别卓越,对于痛苦的感受自然远较一般人敏锐。然而他们的个性常与一般人迥异,因此而难逃孤独的命运,于是那一点纯粹的喜悦也由此而抵消了。
一般人则只生存于欲望中,根本无法享受到这种妙乐。某种事物要引起他们的兴趣,非先刺激他们的意志不可。这种情形常在日常琐事中表露出来。例如,有人在游览名胜古迹时,总喜欢刻下名字以资纪念;又如,有人在参观珍奇的动物时,观看仍嫌不足,还想用各种办法去挑逗它们,这也是为了寻求刺激而已。刺激意志的需求,更表现在赌博游戏的出奇翻新上,凡此俱见人性的肤浅。
然而,不管自然如何安排,不论幸运是否光顾你,不论你是王侯将相或贩夫走卒,不管你会拥有什么,痛苦都是无法避免的。史诗为证:
珀琉斯之子仰天而悲叹。我是宙斯之子,克罗诺之子,却要忍耐莫可言状的痛苦。
人们虽不断地努力驱散痛苦,但痛苦只不过换了一种形态而已。痛苦的形态最初是疲于奔命,好不容易安生了,痛苦立刻就以千百种其他的形态呈现,因年龄、事态而异,如性欲、爱情、嫉妒、憎恨、抱怨、野心、贪婪、病痛等皆是。若非如此,痛苦就会化为烦闷、无聊,那时又得努力寻求排遣。而纵使无聊得以驱除,痛苦恐怕也将回复原来的姿态再来跃跃欲试。总之,所谓人生就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的抛掷。
诚然我这一考察会令人沮丧,但在另一方面人们可以获得解脱。
人之所以不堪忍受苦楚,主要是因为,人们都倾向于把遭遇的不幸看成是偶然事件。而实际上,痛苦是生命所固有的、不可避免的,偶然出现的只是它的样态。目前的痛苦只是填充着一个位置。在该位置上如果没有这一痛苦,被拒于外的其他痛苦必定会乘虚而入。依此说来,命运怎么安排对我们毫无影响。一个人若能有这样的省悟,他就能达到斯多葛派的不动心,从而减除围绕着幸福的焦虑操劳。然而,事实上,有几个人能有这种理性力量来支配直接感受到的痛苦呢?也许完全没有。
由以上的观察可知,痛苦是不可避免的;旧的痛苦刚去,新的痛苦便来。由此,我们进而可以引出一个不算无理的假设:在每个人身上固有的痛苦分量是一定的,尽管痛苦的形式经常更迭,痛苦的分量从不会有过多与不足的现象。痛苦的这种定额是先天地赋有的,虽然也可在不同的时期、因生理状况的变化,而有几分增减,但整个儿却是一成不变的。因此,决定一个人痛苦和幸福的因素,绝非来自外界,而是出于自身的性情。
这一假设,可由众所周知的下列经验证得:一个人若有巨大的痛苦时,则对较小的痛苦就无所察觉;而在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痛苦时,即使一丁点不舒服,也会使他不堪忍受。经验还告诉我们,一种不堪设想的巨大不幸,一旦真的发生了,除了当时一阵苦楚,我们的情绪并没有任何变化;反之,获得企盼已久的幸福后,我们也不会感到有何愉快多出来。一种深刻的悲伤或强烈的欢乐,只存在于变化的那一瞬间。但这两者皆以幻想为基础,所以不久后将告消失。总之,快乐或痛苦的原因,都不是眼前直接的享受或苦楚,而是由于我们是在开拓我们的未来。痛苦或欢喜所以高涨都借自未来,因而也就不能持久。
我们还可另举佐证:苦乐并不取决外在的于钱财和势力,至少我们在穷人脸上看到的笑容并不比富人少。我们也不能断言人遭遇到什么偌大的不幸就会自杀,反能发现有人为芝麻点大的不幸就自杀了。
话说回来,一个人欢欣和愁闷的程度,并不是任何时刻都相同。这种变化,也并非由于外在事物,而应归于内在的状态——生理状态。
我们看到自己的痛苦是缘于某种外在关系,由此才感到意气消沉,于是便认为如能消除它,必可获得最大的满足,这其实是妄想。根据我的假设,我们的苦乐的分量,无论什么时候,都是整个地由内在的性情决定的。引起烦恼的那外在动机,就如同身体上的一张疮泡膏药,将原来分布开来的脓毒集结起来了。我们在本质上摆脱不掉的苦楚,在没有某种痛苦的外因时,就会分散成千百点琐细烦恼或忧虑。我们不知不觉,因为我们的痛苦容量,已经被那主要不幸填满,这种不幸把原来分散的痛苦都集中到一点了。另外我们也能看到,一件重大而焦急的忧虑刚从胸中移去,另一忧虑便立刻接替了它的位置。全部痛苦的原料早已准备在那儿,只要我们的意识中一有空位便乘虚而入,占据主要痛苦的宝座,尽管本来很小,也要将自己膨胀得和先前的痛苦一般大[像曲霉一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叔本华:知识越多越痛苦
【推荐】叔本华:别让生活耗尽你的美好
叔本华:意志与痛苦
浅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哲学
叔本华 | 意志与痛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