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孙海洋找回儿子5天后,警方开始调查“养父母”:拐卖儿童的事,没完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用这两句诗形容孙海洋这几天的心情,是非常贴切的。

孙海洋是电影《亲爱的》中角色韩德忠的原型,2007年,他的儿子孙卓被人拐走。

14年后,他终于和儿子重逢,一家三口抱头痛哭,14年的艰辛和分离,化为倾泻的泪水。

在电影中饰演父亲韩德忠的张译,转发了团圆的微博,激动地表示:“哭着看完直播,五味杂陈。”

任何为人父母者,都能对孙海洋的痛苦感同身受;但任何人,也都无法真正体会这14年间的绝望和心酸。

07年10月1日,孙海洋带着4岁的儿子三口来到深圳,用打工积攒的钱开了一个包子铺,一家三口开始憧憬未来的美好生活。

包子铺的生活很辛苦,孙海洋凌晨两点多起床开始做包子,但只要“看到我的孩子蹦蹦跳跳去隔壁幼儿园读书,就很开心”。

在孙海洋的设想里,把包子铺生意做好,一定能挣下钱来;儿子的幼儿园就在隔壁,将来还能在这座大城市里上小学、中学、大学。

但这样艰苦而幸福的生活只维持了一周。10月9日晚,孙卓在店门口被人拐走了。

由此,一个家庭陷入了14年的痛苦挣扎,一个父亲走上了十多年的寻子之路。

这么多年,孙海洋怕错过有用的信息,不敢换电话号码;因为春节聚餐时有亲戚劝他不要再找儿子了,而从此不再回老家。

寻子的过程中,孙海洋一次次燃起希望又被现实击碎,最开始他还会和爷爷奶奶通报过程,但一次次失望换来爷爷奶奶一次次的号啕痛哭之后,他决定自己独自面对绝望。

如今,终于,孙海洋的付出得到了些许回报,他成了幸运的父亲。至少他见到了儿子,知道儿子健康地活着。

作为父母,看到这样苦尽甘来终于团圆的新闻,内心总是很高兴的。但在这则事件中,却有些苦楚蕴藏其中,久久无法逝去。

找到的孙卓已经明确表示,会继续和“养父母“一起生活,并希望法律不要惩罚他的养父母。

拐卖儿童的买主,成了“养父母“,和被拐儿童建立了无法割舍的情感关系,甚至被拐者本人成了买主的保护伞。

而终于找到儿子的亲生父母,却只能看着儿子再次远走,离开自己身边,回到那个导致自己骨肉分离的人身边,只能遥远地思念。

这种结局显然并不合情合理,并不符合我们以为的“正义“。但从情感角度来讲,孙卓做出这种选择,也能够理解。

共同生活十几年,一直喊着爸爸、妈妈,忽然之间要把对方看作罪犯、仇人,没有人能如此轻易地转过来。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尤其是在童年时期建立依恋关系、共同生活十几年的“亲人”,也不是说割舍就能割舍的。

但最终,法律的利剑仍然会举起,孙卓“养父母“仍然可能接受法律的惩罚。最新消息是,警方已对其养父母采取措施。

因为我国的《刑法》对于收买被拐儿童的行为已经做了数次调整,最早的描述是,如果没有虐待行为,“可以不追究法律责任”,后来刑法修改删掉了这一句,变为“可以从轻处罚”,而最新的《刑法》已经明确要追究收买被拐儿童者的法律责任,可能被判3年以下刑期。

法律责任如何判别,还要拭目以待。孙卓能被找到,除了得益于孙海洋持之以恒的努力和警方的认真负责外,更直接的原因,是另一个被拐儿童站了出来。

孙海洋能够找到孙卓,要感谢另一个被拐卖的孩子:符建涛。他和孙卓是被同一个人贩子拐走的。

符建涛被拐卖时已经有记忆,但人贩子和后来的“养父母“都对他说,他是被亲生父母卖掉的,而年幼的符建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接受了这种洗脑。

不过,符建涛记得自己原来的名字,记得自己原来的家住在二楼,也记得当时亲生父母的长相,只是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于父母的记忆逐渐模糊了。

初中的时候,符建涛的记忆再度被唤醒,生物课上的知识让他再次发现自己并不是养父母的亲生孩子,因为血型对不上。

他渐渐想明白了整件事,知道自己是被拐卖来的,只是一个初中生还没有能力出走,独自去寻找真相。

于是,他决定等自己大学毕业后就去找寻自己的亲生父母。

幸运的是,他不必等那么久。公安部的“团圆行动“档案中发现了和他DNA相符的线索,进而找到了他。

符建涛确认自己身份后,第一件事就是去找母亲,而他果然在微博上找到了自己的亲生母亲,并给妈妈打了电话:

“妈,其实我一直都记得,我也想你。”

电话那头,喜出望外的妈妈泣不成声。

由于自身经历,符建涛一直很关注拐卖儿童的新闻,他在网上看到了孙卓被拐的视频,发现那个嫌疑人和“三叔“的容貌十分相似。

他口中的“三叔“,就是拐走他和孙卓的那个人贩子。而符建涛,被那个人贩子送给了自己的二哥,因而被他称为三叔。

在警方的不懈努力下,以及符建涛的线索和确认的帮助下,警方终于找到了孙卓,才有了“孙海洋找回儿子“的热搜事件。

作为一个孩子,我们很难去谴责孙卓“认贼作父“,但符建涛的所作所为,更符合人们心中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朴素观念。

只是,如果我们看过多起类似的“被拐儿童被找回“的新闻,会悲哀地发现,如孙卓一样选择留在养父母身边的孩子,是绝大多数。

这,又是为什么?

被拐儿童如果选择回归亲生家庭,又会经历怎样的痛苦和关系重建呢?

得益于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被拐卖的儿童中,除了孙卓、符建涛、《失孤》原型儿子被找回之外,近些年还有很多孩子被找回。

孙卓、符建涛被找回时已经是大小伙子,有了一定的理性判断能力,等他们更大一些,或许会做出更加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但如果想理解那些被拐的孩子为什么不愿意回到亲生父母身边,从那些更小被找回的孩子身上,能得到更清晰的答案。

学乐君翻阅资料,看了十几个被拐儿童被找回的案例,其中这一例非常有代表性。

小方(化名)被拐那年也是只有4岁。父母在外打工,他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2011年3月的一天,奶奶在田地里除草,小方在田埂间玩耍。过了一会儿,奶奶抬头去找小方,却到处都没有看到小方的身影。

内心承受巨大痛苦和内疚的奶奶忧郁成疾,一年后就郁郁而终,再也没见到她的孙子。

3年后,公安部失踪儿童DNA数据库自动比对过程中发现了线索,经过多方努力,最终找回了被拐7年的小方。

这本应是一个更加幸福圆满的结局,但现实要比童话复杂得多。

与孙卓和符建涛相比,小方的父母无疑是幸运的,他们“只“等了3年就一家团圆了。但小方和其父母所遭遇的痛苦,并不比任何一个被拐卖儿童的家庭少。

小方和亲生父母在派出所附近的招待所见面,但被拐3年的小方却非常抗拒亲生父母,饭也不吃,只是不时看向公用电话。

小方的父母看出他的心思,就带他来到电话前。小方熟练地拨通了“养父母“家的电话,问养父母什么时候来接他”回家“,他想”父母“了,想”姐姐“了。

小方妈妈说:“小方能够有幸被找回来,我们全家人都很开心,但好像唯独不开心的就是小方自己。

回到原来家庭里的前半年里,小方不时哭闹“要回家”,仿佛亲生父母才是拐走自己的坏人。

由于亲生家庭和收养家庭之间相隔万里,两地方言不同,亲生父母和孩子反而成了语言不通的陌生人。

小方听不懂这里的语言,吃不惯这里的饭菜,生活习惯也差异巨大,不愿和这里的小朋友玩耍,常常独自躲在角落里发呆、流泪。

在小方生日的那天,妈妈去学前班接他放学,等小朋友都被接走之后,却仍然没有等到小方。

小方妈妈大惊失色,以为小方又被拐走了,连忙叫齐家里人,和学校老师一起展开地毯式搜索。

最终,他们在学校顶楼的厕所角落隔间里找到了不停啜泣的小方。他说,他仍然想回那个养父母的家。

原来那天上课的主题是“我的一家“,老师要求每个学生都介绍一下自己的父母,而小方一时竟不知如何介绍。

小方躲在厕所里,是想等所有人都离开之后,他再悄悄地跑到火车站,坐车回养父母的家。

小方和亲生父母的对抗持续了半年时间,好在亲生父母无微不至的照顾终于渐渐软化了孩子的心。

到小方爸爸生日那天,他重新对着亲生父母叫出了“爸爸妈妈“。

这一声四年半未曾听到的称呼,让小方的父母喜极而泣,一大家子人都如释重负。

但此后的生活也并非全然是苦尽甘来。由于这几年寻找儿子的奔波,以及这半年陪伴儿子、没有工作和收入,家里早已揭不开锅。

于是,在亲子关系刚刚开始重建的时候,小方的爸爸不得不再次外出打工。好不容易好转的亲情,再次随着距离而疏远。

而7岁的小方经历离开亲生父母、离开“养父母”、成为留守儿童的经历里,每一步都遭受了巨大的分离焦虑。

拐卖儿童的真正伤害,不仅在于让亲生父母内疚痛苦多少年,不仅在于让几个家庭因此分崩离析,更重要在于对孩子造成的一遍遍伤害,一次次无所适从。

每个成年人的记忆,能追溯到的最早期,一般是在三四岁发生的事情。

孩子在三岁以前的记忆都很模糊,除了时间久远、大脑发育的原因之外,还因为语言是在三四岁开始熟练的。

记忆的提取,主要靠语言来组织。于是,我们每个人都很难记得三岁以前的事情——那些记忆仍在脑中,只是我们无法“提取“出来。

被拐卖的儿童,通常都是三四岁以下的幼儿,也就是他们刚刚开始记忆或还没有记忆的时候。

《亲爱的》导演陈可辛童年和父母合照

而亲子关系、依恋关系的建立和稳固,是要通过亲子互动来实现的。

马克思说,人是社会关系的综合,一个人的自我认知的形成,就是靠着和身边人的互动形成的。

对于被拐卖儿童而言,他们记忆中的互动和亲子关系,都是和“养父母“相关的,在此期间形成的一切心理连接和社会连接,是他们社会关系的全部。

一旦割舍,便相当于删除自己生命中的一段历史——对于被拐孩子而言,那可能是他们目前生命中绝大部分的历史。

我们可以从记忆和互动的角度来理解被拐儿童不愿回归亲生家庭的部分原因,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们赞同“收养“父母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建立依恋关系的关键期是6-18个月,在此期间形成的良好依恋关系,是孩子受益终生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在情感、情绪、社会互动方面。

但基本上所有的被拐儿童案例,都是把孩子们本来已经和亲生父母建立的依恋关系斩断,再重新去和“养父母“建立亲子关系。

每一个被拐儿童,在来到“养父母家”的很长一段时间里,都经历过一段依恋关系被切断、重新建立情感连接的痛苦过程。

人贩子和“收养“家庭的罪恶和阴险之处也正在于此。

他们利用了婴幼儿没有明确记忆的生理特点,主观恶意地斩断其原本已经建立的依恋关系,再在此后重新构建一套另类的亲子关系。

根据脑科学的研究,我们大脑的容量是无限的,原则上而言是可以记住所有发生的事情、所有看到听到的信息的。

只是有些记忆因为过于痛苦,而被压抑到潜意识中,无法被我们“提取“并”表达“出来。

但所有经历过的痛苦事件,都在潜藏地影响我们,使我们成长为如今的模样,养成如今的思维习惯。

人贩子利用儿童的懵懂无知,赚取沾满邪恶的铜板;收养家庭秉持重男轻女的理念,鸠占鹊巢,忽视亲生父母的常年痛苦。

他们,是始作俑者,是罪犯,是不值得同情的人。

人是目的,不是手段,更不是商品。

就像我国的《刑法》所渐次修改的条款那样,人贩子和收买被拐卖儿童的人,终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如同被找回的孙卓、符建涛、小方一样,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孩子,更早地回归亲生父母的怀抱。

愿天下无拐的一天早日到来,愿每一个天真烂漫的孩子,都能在亲生父母的身边健康快乐地长大。

参考资料

澎湃新闻:《孙海洋寻子:熬过“精神不倒”的14年57天,团圆不是终章》

游稀:《结构性创伤:被拐卖儿童回归家庭后亲子关系研究》

我不是谦哥儿微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被拐14年的儿子找到了 养父母会被免刑责?
他只有4岁,却被溺死:不能为人贩子和买家开脱,这背后铺满了被拐儿童的尸体……
​那些被抱养后知道身世的孩子,为什么跟养父母那么亲,却疏远亲生父母
孙海洋等了14年终于找到被拐儿子,但他却说要给人贩子报恩??
《亲爱的》原型终相认,被拐14年后的结局算大团圆吗?
请放过孙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