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心理有问题,养不出健康的孩子|豆爸读书会·106

文/编辑:豆爸读书会

欢迎来到豆爸读书会,每周四在亲子学乐公众号首发更新。

前不久,一位心理专家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母亲带着女儿来找他咨询。原来,母亲对女儿给予厚望,要求她成绩必须拔尖。每次考试,哪怕她努力考到第二名,母亲也会责怪她为什么没考第一。

母亲的不断施压,让女孩心理上慢慢出现了问题。每天上课她都趴在桌子上,回家也只趟在床上。有时候一哭就是一整天,晚上还连续失眠。后来,撑不下去的女儿,选择了和母亲倾诉心中的苦闷和委屈。母亲在得知后惊慌之余,赶紧前来咨询。

通过咨询,这位母亲意识到了自己一直对孩子有较高的要求,总是拿孩子和别人比较,其实是因为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害怕孩子落后。

于是,她尝试改变了自己对待女儿的方式,也对女儿的想法给予了理解与支持。最终,女孩顺利地从悲伤情绪中走了出来。

许多家长都没有发现自己内心的焦虑会导致过度控制孩子,让孩子内心产生巨大的压力,逐渐变得自卑,进而对生活丧失了热情。

可见,父母的心理健康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大的影响。父母首先要心理健康,懂得疏解情绪,放松压力,才能培养出一个心智健全的孩子。

作为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心态不健康该如何应对?自己情绪不佳时又该如何应对?《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或许能给你揭开答案。

这本书的作者洛莉·戈特利布 ,是美国洛杉矶的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专栏作家,还是一位单身母亲。她凭借《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成为《纽约时报》《时代》杂志、《出版人周刊》等媒体热推的畅销书作家。

书中,作者洛莉用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5个故事。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许多不幸、痛苦与意外,以及人们是如何从中恢复并获得领悟的。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为你介绍:

接纳脆弱,是摆脱痛苦的第一步

心理学家武志红曾说:“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程度与接纳痛苦的程度成正比,拥抱你的痛苦,这是成为你自己的必经之路。”只有先接纳自己的脆弱,才能开始解决问题,摆脱痛苦。

书中的约翰是一个事业成功,却自以为是的好莱坞制片人。他6岁便失去了母亲,从小承担了很多压力,虽然表面很坚强,内心却一直在隐忍着孤独与无助。约翰的行为看似在保护自己,实则将自己锁在了一个人的黑暗中。

原来,约翰的小儿子在一场车祸之中意外身亡,为此他一直感到痛苦,也因此常常和妻子发生争执,深陷自责与悲痛中的他选择了走进咨询室。通过咨询,约翰意识到,他一直认为让自己感到痛苦才是爱儿子的证明,但享受快乐并不代表“背叛”和“遗忘”,每个人都有脆弱的一面,不必因为自己被脆弱击垮而感到人生潦倒。

当我们能意识到自己处于痛苦之中,承认自己有脆弱的一面,那就意味着我们已经在被疗愈的路上。这时候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就是互相促进,一起享受快乐。

心理医生徐振雷曾提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他曾经接待过一名四年级的男孩小军。经过询问,他得知小军原来成绩特别优秀,常常是全班第一,后来班上来了一位插班生,他的学习效率非常高,而且十分勤奋,每次考试成绩总能超出小军一大截。从那以后,小军再怎么努力刷题也赶不上第一名,于是他慢慢丧失信心,选择去网络游戏里寻找成就感。

生活中,有些家长总是觉得孩子“不想学好”,其实他们恰恰是因为太希望自己成为“完美小孩”,不能接受自己“不那么完美”,反而导致犯了很多行为上的错误。

这个时候家长不仅不应该去否定孩子,反而应该肯定孩子做出的努力。

首先,让孩子接纳自己的不足。告诉孩子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允许他们释放情绪,大哭一场。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沟通,找出孩子的盲点,告诉他们目前的不足要如何解决,帮助他们更好地接受自己的不足。

其次,给孩子一些鼓励。作者说,几乎每个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会担心自己的感受是不是“不正常”。然而,当我们告诉孩子这些问题大多数人小时候都会遇到,他愿意把困扰自己的事说出来,能够勇敢面对,就已经值得表扬。

教育学家李玫瑾说过:“一个脾气暴躁、容易激动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亏欠的;一个平和大度的人,其早年的抚养一定是到位的。”

对自己足够包容,才会对别人包容。家长如果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也会坦然看待孩子的不完美。

找人聊聊,能更好地发现行为背后的动机

身为父母,我们也会面临经济、工作带来的各种压力。作者告诉我们有时候不是我们不想摆脱痛苦,只是没能看清自己行为背后的动机,所以无法摆脱痛苦。

书的作者洛莉是一位八岁男孩的母亲,她有一个自认为“完美”的男友,可是对方却在相处两年后,因为无法接受她有孩子而决定与她分手。作为咨询师的洛莉也不得不求助于另一位咨询师,希望能够通过治疗摆脱痛苦。

随着咨询的深入,咨询师发现洛莉痛苦的根源是不允许自己脆弱和失败,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恐惧,她害怕分手后再也没有人那么爱自己。洛莉这时才真正意识到,只有识别自己行为背后的真正动机,才能真正化解心中的痛苦。

书中讲到,通过与人交谈诉说自己的痛苦,人们能从对方眼睛里看到自己在做什么,也会去思考自己为什么这样做。父母感到痛苦时,也需要找人聊聊,这样才会发现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父母的焦虑源于不懂得自己内心的动机,以为一切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其实是自己内心缺乏安全感,过度控制孩子,最终导致了孩子叛逆。

去年武汉一初中男生跳楼事件引发热议。事情的起因是因为班主任看到男生在课间和同学打牌,于是把男生的妈妈请到了学校。妈妈了解完情况后,当着学生和老师的面重重打了男生两巴掌,还不断辱骂他。妈妈离开后的几分钟,男生选择了从走廊一跃而下。

对于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母亲的两巴掌彻底将他的自尊和自信全部碾碎,也让母子失去了沟通交流的可能。叛逆不是为了出气,而是因为孩子内心过于痛苦,无处释放。如果母亲意识到自己的动机,不过是为了让孩子改变学习态度,那么她就不会用错误的方法宣泄自己的情绪,最终酿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任何时候,理智对待孩子的行为,不急于批评孩子,寻找行为背后的动机,用更平和的方式和孩子沟通,才是每个父母必须要认识到的问题。

教育学家吕斌说:“成功的家庭教育来自于父母对孩子的深入了解,接受和尊重孩子,而不是揭孩子的短。”父母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动机,才能更好地用一种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去纠正孩子的一些错误行为。

其实与人交谈也好,自我反思也罢,我们的目的首先是透过问题的表象,看到自己的真实动机,然后才能发现孩子的问题,给到孩子更好的教育。

让改变发生,才能解决问题

著名的家庭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曾经说过:“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有可能影响他一生。”本书的第四个来访者叫夏洛特,成年后总是恋爱不顺,经过咨询才知道这一切源自于父亲对他的影响。

夏洛特的父亲很爱玩,总是会消失一阵子,又若无其事地回到她身边。这种过程反复出现后,夏洛特熟悉了父亲带给她的感觉。所以她找的男友也常常出现和父亲一样经常消失的行为。

夏洛特后来认识到自己所处的世界不像原生家庭那样,她开始慢慢放下防御,通过每周花三个晚上参加戒酒互助小组的活动来“减少”饮酒量、坚持每周做一次治疗来管理自己的情绪,慢慢地,直到她学会了如何掌握自己选择的权利。

未来的她可能还是会走很多弯路,但是总能靠改变回到正途,驶向她向往的地方。

北京回龙观医院主治医生于宏华曾经说过:“与其想着孤立地改变孩子,不如改变家庭的教养方式。”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自身不断感悟和学习的过程。

热播剧《小舍得》中米桃是一个非常刻苦努力的孩子,刚转学就考取了第一名。米桃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妈妈做钟点工,爸爸经营小卖铺,一家人住在小卖铺后面的隔间。

有一次,她被同学欺负后,被父亲质疑:“你平时要是和人家搞好关系,人家会欺负你?他们为什么不欺负别人呢?”没有得到父亲的理解和帮助,米桃的委屈和无助,让她失去了勇气去维护自己的尊严,变得更加绝望。

有时候,孩子在沟通中很难让父母做出让步,他们潜意识中认为父母如果不改变,自己也不会改变。书中作者却告诉我们,只有当父母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和孩子的关系才有可能会发生变化。

面对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困扰,家长可以选择直面问题,做出相应的改变。书中提供了三个方法:

一是家长要改变对问题的态度。解决问题最重要的是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问题,不断询问自己:应该做什么准备才能解决问题,如果不解决,最坏的结果是什么。回过头我们会发现,很多问题都不是问题了,是自己把问题放大了。

二是调整日常计划,定出更合理的日程表。育儿压力太大,那就给自己多一些放松娱乐的时间,比如看看搞笑综艺、做做运动、外出游玩。通过调整娱乐和工作时间可以更好地转移注意力。

三是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选择自己信得过的闺蜜、死党或者人品好的人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把心中的不良情绪释放出来,才能装进快乐的情绪。

痛苦能起到保护作用,但是痛苦本身并不能让我们改变现状,只有选择行动,才能摆脱痛苦,生活才会越来越好。

结尾

我们无法控制生活中突如其来的意外,也不知道未来会遇到什么问题,但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选择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

洛莉既是帮别人解决问题的咨询师,也是求助心理咨询的来访者。我们普通人也可以成为身边朋友的倾听者,帮助他们一起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为助人也是一种自助,在他人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

当我们真正在焦虑、悔恨、痛苦、甚至是迷茫时刻,不知怎么办的时候,也找不到人倾诉时,就翻开《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这本书看看,书里所有故事叙述都经过了缜密的思考和仔细的斟酌,力求在保持故事真实性的基础上达到更高的目标:揭示我们共通的人性,让我们更清楚地了解自己,了解孩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没有觉察,你的人生只在复制父母的狗血剧本
“妈妈,对不起”:如果孩子注定平凡,你还会爱TA吗?
早课堂1014 || 家庭教育最可怕的是:一群不读书的父母在拼命育儿
29岁,生9个孩子,惹怒全网的90后夫妻,到底做错了什么?
引用 引用 让孩子走运的20个秘诀(原摘录) - 蓝色多瑙河的日志 - 网易博客
这些无视孩子人格的话,你说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