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郭凯 | 深情凝视,永不忘怀——评纪录片《二十二》

       8月14日是世界“慰安妇”纪念日,关于“慰安妇”幸存者的纪录片《二十二》在这一天上映。提到导演郭柯的名字,相信大众会感到陌生,毕竟纪录片在中国的商业化价值普遍较低,市场运作困难重重,无法攒足了噱头享受高票房,时常涉及敏感题材更是难以发行,何况郭柯作为新晋独立纪录片导演,新面孔带着新题材自筹资金进行拍摄,艰辛十足。郭柯曾在2012年拍过一部慰安妇幸存者韦绍兰老人和她“日本儿子”的短片,当时全国公开身份的“慰安妇”幸存者,仅剩32位,《三十二》就成为了这个纪录短片的名字。2014年,幸存者的数字变成了22位,为了更多的留住这段历史,导演郭柯又拍摄了这部《二十二》,采访对象也由之前短片的一位老人,增加到全部的22人。

   《二十二》上映后的热议建立在特殊题材引发的特殊情感之上,而评价这种纪录片形式题材电影,是一件不太容易的事,不容易在于,很难撇开特殊题材带来的强烈情感,而就纪录片本身去评价长短。对《二十二》这部影片来说,不管处理的手法如何,观众情绪的波动都会降落在“悲愤、感动、铭记”的感情层面之上,这种预设如此牢固,看电影的过程就是不断确认期待的过程。这部电影采用的拍摄方式是极为安静甚至寡淡的,也可以说确立了一种不在场的典范,尽力掩饰镜头的存在,完全弱化创作者的主观意识。纪录片是特殊的拍摄方式,经常会面临一些伦理问题的困扰:拍摄者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拍摄者与摄像机的关系,摄像机与被拍摄者之间的关系。但《二十二》的创作者尽量做到了回避,让拍摄与导演的外界色彩降到了最低,但过分的寡淡使整部纪录片成了一部生活纪实,在主题上着重记录现实,而忽视了慰安妇群体作为历史事件的受害人,他们由少女几经磨难变成苍老妇人的悲苦与辛酸。一个厚重而有质感的题材却被刻意的摊薄了历史记忆。所以,它所产生的反思与震撼同样被创作团队稀释。这其中的原因极其复杂,比如有位老人害怕拍摄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所以拒绝出现在镜头中。因为“慰安妇”群体作为二战亲历者,她们虽然足以与犹太人的受难相提并论,但作为亚洲战场性受害者,所受的心里创伤远大于生理。

    2012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指示美国政府所有文件和声明禁用按日语直译的“慰安妇”一词,将其改为“被强迫的性奴”,以此要求日本正视二战期间的性暴行。此后,韩国政府也表示考虑采用类似称呼取代“慰安妇”。但慰安妇一词出现在中国也不到二十年,而这背后,是幸存慰安妇长达半世纪的血与泪。在海南,以前当地人管幸存者叫“日本娘”,把这些被日军抓走的女人看做是汉奸。电影中有一个段落,拍摄一位慰安妇与她的“日本儿子”,无知的记者与摄影师疯狂的对着老人疯狂拍照,老人漠然的眼神是多么无助和心痛,她因她的过去而成为了村镇的新闻,她因她的磨难成了引燃爱国主义的导火索,人性难道这般丑恶吗,需要揭了别人的伤疤而告诉今人战争中暴行的真实性吗,我只觉得,在如今的光景中,再次利用电影媒介、再次利用爱国主义的廉价去侵扰一个个业已耄耋之年的老人,每一帧的画面都是对受害者的羞辱。过分强调数字,反而误会了历史的使命,不堪已然归于战争的残酷,再次重演一遍侮辱本身即是最大的侮辱,如果这部电影可以对受害者对日诉讼、对日战争道歉等现实行为加以跟踪或关注,或许是最好的面对历史的处理方式。       

    记录受害者的生活不等于理解她们的生活,铭记受害群体的人数不等于铭记她们苦难的一生。拍摄组中有一名韩国摄影师,他说最开始接触到中国这些老人的时候,其中一名老人还生活在不能遮风挡雨的旧仓库内,是志愿者们一起帮老人盖的新房子。在中国很多地域,在日本战败后,中国慰安妇陆续返乡,而她们的脸上却看不到胜利的喜悦与战争结束的庆幸,等待她们的,是漫长的误解与本族同胞的仇视。慰安妇幸存老人在中国始终没有被正视,在传统社会中,她们被视为被玷污了的人、叛国者、私通的娼妓等待,甚至因受害而怀孕老人,在抗战胜利后生下了孩子,这个孩子从一出生就被视为孽种与异类,无法享受村民的友善与社会的关爱,他和母亲相依为命一生,他在村民口中还是那个“日本孩子”。就算受害者把心酸吞咽到心中,谁又能替他们分担过度的荒诞与悲哀。将“慰安妇”受害者称为“妓女”,将“慰安所”称为妓院,是对战争性奴役制度的极大曲解,也是对历史的无知。这种曲解和无知并不罕见,这不仅让侥幸活下来的幸存者,在余生中也继续遭受漫长的羞辱和折磨,也让不少年轻人缺少对历史的正确认识,增加了民族的仇视,也在受害者心上划下了重重一刀。海南省有个志愿者女孩,多年来一直在照顾慰安妇幸存老人。在得知一名老人的死讯后,这个女孩失声痛哭,然后去老人的坟前祭拜。后来在面对采访时,观众才知道她原来是个日本留学生。这个日本女孩说:“她们心里的伤口很大很深,可还是对人很好。不管是对日本人还是中国人。”影片中多次出现阴云密布的天空,十分压抑,就像这段历史一样。

    用“抢救式记录”来形容纪录电影《二十二》再贴切不过了。从20万被迫成为“慰安妇”的中国妇女,到32位,再到22位,最后到如今仅仅幸存的8位(截止2017年8月)。随着时间的流逝,数字越变越小,人数越变越少。作为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我们需要反思的整个大历史本身,战争是历史中的一个节点,一种外力,而因外力的浸染却受污一生的无辜者却是历史的不幸之人。不可阻挡的是,幸存者人数最终会变成零,亲身经历过这一切的人将不复存在。正如影片是从葬礼开始,又在葬礼结束的。但交给生存者的命题是,既然苦难已来,因和我们惯于将它加重、拉长。

    2012年,导演郭柯开始筹备拍摄短片《三十二》,受限于投资的不足,仅仅只拍摄了广西桂林的一位老人;两年之后的2014年,这些老人先后去世了10位,仅存22位。郭柯说,不能再等了,必须马上拍,这部片子一定要把全国的这22位老人全部拍完。它就是纪录电影《二十二》了。而在电影拍摄制作的这三年之中,又有多位老人先后去世。电影上映的前两天,影片的拍摄对象之一老人黄有良也去世了。在电影中,老人的名字后边全都标注了出生和去世的日子。一部电影下来,竟然有大半的老人都已经在电影上映之前去世,多在2015或2016年,看得令人于心不忍。

  影片的最后是一场大雪之中的葬礼。葬礼之后,导演把镜头久久地对着这片白雪茫茫的大地;忽然之间,冬去春来,积雪变成绿油油的枝叶和草地。春秋迭代,大雪被嫩叶取代,这片土地埋着的故事或许就这么被覆盖了。所以说,从这个意义上,这部影片弥足珍贵。及时拍得并没有那么完美,也值得被一再夸赞和永远记住。在二战期间,所有中国人背负的苦难最终换来了14年抗争的胜利,但亲人的死去,家庭的解体都融在了已经够辛苦的国土里,无论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还是慰安妇幸存者,一个个被战争撕碎的心灵早已无法复合,我们不应借助商业氛围炒作爱国主义的新菜品,对待这类题材的精神内核,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关注受害者的现实生活,力求弥合战争的伤口,尽力造福于受害者的余生,尽力唤醒于生存者的余生,若做不到这一点,我们便是加害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纪录片《二十二》|两场葬礼,一段厚重的历史
平视 | 日本动画片人物微笑欢呼庆祝日本战败,引网络热议
二十二:我们可以活着,未必要流下眼泪
心头好| 纪录片电影《二十二》:“慰安妇”经历的苦痛远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
《二十二》:世界以痛吻她,她报之以歌!
影单:十部纪录片,让你看到浮华背后的真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