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沿用四百多年的九品中正制,为何在隋唐被科举制取代?

点击上方音频收听

上一节说到:曹丕把全国的政治中心从邺城搬到洛阳,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意味着他进行了战略调整。

第一章:改朝换代

第三节:九品中正制

曹丕坐上皇帝的宝座,他俯视着他脚下的文武百官,觉得很满意。

是的,他成为了大魏国的主宰,生杀予夺之权系一人之手。曹丕坐稳了位子,他进行官位改革,把相国改称司徒,御史大夫改称司空,奉常改称太常,郎中令改称光禄勋,大理改称廷尉,大农改称大司农,开始组建新政府的领导班子。

新朝伊始,万象更新,新人新气象,于是曹丕进行了一系列的人事任命,任用嫡系亲信担任国家要职。

为了表示对功勋老臣的尊重,曹丕任命贾诩担任太尉、华歆担任司徒、王朗担任司空。这三个职位是三公之位,非德高望重之人莫属。不过此时的三公之位并没有实权了,变成了荣誉顾问职位,这是曹丕给老资历功勋重臣养老用的。

九卿之位由程昱、钟繇、董昭等人担任,其权力与之前相比已经有所削弱了。

曹丕对政府各机构的重要人选进行了调整,让桓阶担任尚书令,陈群担任尚书仆射,司马懿担任尚书,这些人都是曹丕的亲信。曹丕虽然让自己的亲信来担任这些要职,但也不容许他们的权力过大而威胁到自己的权威。

曹丕为了避免尚书台权力过于集中而造成一家独大的局面,他特意设立了一个分散尚书台权力的机构——中书省。

这两个权力机构互相牵制,达到权力制衡之目的,这是很高明的权术。曹丕所做的一切政治方案,其目的就是加强皇权,生杀赏罚操于己手。

值得一提的是,中书省最重要的职权是替皇帝撰作诏令文书。中书省的两个最高职位是中书监和中书令,当时曹丕让刘放当中书监,孙资当中书令(“黄初初,改秘书为中书,以放为监,资为令”)。

刘放和孙资是中书省最高负责人,他们成为中央机要秘书,掌握国家机密,秉承君主意旨,负责对外颁发诏书命令。刘放和孙资这两位仁兄,虽然他们在后世的名头并不响亮,但他们在当时绝对是炙手可热的实权人物,对曹魏后期的政权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十几年后,在魏明帝曹叡托孤一事上,他们的意见影响了皇帝的决策,以至于官二代“废柴”曹爽成为托孤大臣。

后来曹魏江山易主,曹爽“功不可没”。可以这样说,刘放和孙资是真正影响了曹魏国运的关键人物。

尚书台和中书省成为真正的权力核心机构,它们犹如曹丕的左右手,这样任何一方都逃脱不了曹丕的掌控了。

在曹丕看来,权术的关键不仅在于群臣制衡,而且还要皇帝独揽大权。

皇帝必须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否则他的后果将会很惨,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点。没有实权的皇帝,他就会成为被人摆弄的傀儡(汉献帝就是铁证)!

曹丕很明白这个道理。经过多年的权力斗争的磨炼,曹丕对权谋之术的运用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所以曹丕的权力布局,首先必须将三公九卿的权力削弱,然后任用自己的亲信担任要职,再另设机构制衡他们,让臣下的权力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曹丕对曹魏集团拥有绝对控制权,他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

曹丕为了有利于他的统治,着手制定了许多政治措施,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一项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

其实,九品中正制是始制于曹丕篡汉称帝的前夕。曹丕成为魏王后,为了获取士族地主阶级支持他篡汉称帝,采纳了心腹大臣陈群的意见,改革官吏选拔制度以适应他的统治需要(“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这项重要的选官制度,存在了四百年之久,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汉朝的选官制度主要是察举制和征辟制,前文已经介绍过了这种选用公务员制度的实施办法了。这种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是品行,曹操当年就是以举孝廉的方式踏上仕途的。

这种以人为的判断评定一个人的品德好坏作为当官的条件,是存在着很大的缺陷的。

如果社会的权威人士说某一个人的品德好就品德好,说不好就不好,你觉得这种人为评判怎么样呢?

我们都知道,人性是自私的。所以不少大官员只举荐自己的亲朋好友的子弟,东汉末年的察举制已经腐朽至极,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了。

曹操创业时期,由于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他意识到这种制度的弊端,采用“唯才是举”的选官办法,重用大量有才能的寒门学子(如郭嘉等人)。曹操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甚至不惜对于世家大族使用铁腕手段进行镇压(比如杀兖州名士)。毕竟这些豪族名门拥有强大的社会号召力,有足够的实力可以颠覆他。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曹魏政权逐步稳定并且强大起来,情况就发生了变化。到了曹丕时代,曹操的那一套选官办法已然不能适应当时的社会情况了。

如果曹丕继续沿用“唯才是举”的政策,必将引起豪门士族的不安,所以曹丕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必须与他们采取合作共赢的办法。

门阀士族是由官僚士大夫所组成的政治集团,门就是门第(贵贱等级),阀就是阀阅(功绩经历),这就是所谓的门阀。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群体,他们是世代为官的名门望族,长期盘踞朝廷的重要职位,手握重权,占据着大量优质的社会资源,掌握着很强的话语权。

曹丕能登上帝位,这些人出工出力真不少,对此他是心怀感激之情的。为了统治的需要,曹丕就不得不拉拢这些土豪地主们。这样一来,名门望族逐渐垄断了仕途,占领了上层建筑。

曹操重用寒族,唯才是举;曹丕重用士族,讲究门第。这都是根据政治的需求来制定的治国方针,九品中正制是曹丕与世家大族妥协的产物。

九品中正制作为影响极其深远的选官制度,现在我给大家详细讲述其特点,希翼能帮助到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历史上选官制度的演变。

九品中正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有三条:设置中正、品第人物、选拔依据。

所谓中正,即是中正官,他们是掌管对某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的负责人。中正官有大小之分,各州设置大中正官,负责州中人物之品评;各郡另设小中正官,负责郡中人物之品评。设置中正官是九品中正制的关键环节,所以推举的大中正官必为在中央任职的德高望重的高官,其中小中正官可由大中正官推举,这是为了保证中央对选举的直接管控。

各州郡的大小中正官产生后,由中央政府分发一种人才调查表给中正官们,让他们负责对各自管辖地区的士人进行调查。

品第人物,这是中正官的主要职责。他们负责品评所负责地区的士人,给政府部门提交公务员苗子的名单。品评主要有三个内容:家世(家庭出身和背景)、行状(个人品行才能)、定品(确定品级)。

中正官详细记录了这些信息后,根据这三个评判标准,将人才品级分为九等,即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此后中正官将人才表的品评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呈交中央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吏部根据人才品级给予相应的官位,并依此进行公务员的升迁与罢黜。

品级高者做官的起点高,待遇好,升迁快,备受大众尊重;品级低者做官的起点低,待遇差,升迁慢,往往受人轻视。

由此可见,不仅人分三六九等,官也分三六九等。

中正官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这意味着三年相当于一个官员的任期。中正官重评士人品级后,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

此后,其官品也往往随之变动。当然了,其工资待遇也随之变动。为了防止有人托人脉、找关系、走后门提高品级,政府严令禁止中正官营私舞弊。如果中正官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相关责任。

但晋取代魏以后,九品中正制完成门阀化的转变,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者,个人品行才能再高也只能定在下品;出身豪门者,个人品行才能不佳亦能位列上品,最终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这种变化充分表明了九品中正制成为一个政治上的装饰品,只重门第而轻德才。

此时这种选官制度已变为名门世族的谋利工具,个人的家庭背景和出身贵贱对于其仕途的影响,远大于其本身的才能与专长,所以说魏晋时代是“拼爹”、“拼家族”的时代。

门阀士族子弟作为特权阶级,他们不用努力也可以凭借“祖上阴德”在仕途上步步高升,平步青云!与之相反的是普通人的晋升之路是越来越难了,作为寒门子弟的话,想踏入仕途当大官,就是你祖墓冒青烟也没有用了。

就这样,九品中正制彻底变成了一场门阀士族的欢乐盛宴,估计陈群也想不到他的这个提议为名门世族带来长达四百年的巨大利益。

总体上来说,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标准是门第。其目的是维护士族地主阶级的利益,保障名门望族的权利,皇帝团结世族地主,巩固其统治基础。

九品中正制可以看做是皇帝和士族地主阶级的一种政治交易。曹丕不是傻子,他同意这种选官制度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决定。但是他万万想不到,这种制度的弊端在以后的岁月中越来越明显,从而产生了严重的危害。

由于九品中正制赋予门阀士族过大的特权,导致他们垄断整个政治资源,在皇帝没有作为的情况下,他们很容易把持朝政。

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权臣层出无穷,篡逆谋反之事频繁,城头变幻大王旗,执政者如走马灯似的换来换去,你方唱罢我登场。

在此期间,朝代不断更迭,演出一场场闹剧。

后来,庶族地主阶级的崛起,他们的政治权利需要同落后的选官制度之间产生了矛盾。

九品中正制引起门阀士族以外其他阶级的强烈不满,他们要求改革选官制度。皇帝为了化解社会矛盾,不得不向庶族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妥协,限制名门世族的权利。统治者从实际出发,给予庶族和寒门参政议政的机会。这样做,也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到了隋唐时期,选官制度变成了科举制度。此时的国家已经是大一统的王朝了,皇帝无须依赖世家大族才能过日子。所以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独揽大权,九品中正制必须废掉。

就这样,更加适合国家统治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应运而生。科举制相当于现代公务员考试制度,它是当时最为公平公正的选官制度,其选拔官员的依据就是才学。天下莘莘学子通过考试的方式,凭借自身的才能学问进入仕途为官。

据相关史料记载,有一次唐太宗李世民私自去视察御史府(考试进士的地方),看到许多新晋进士鱼贯而出,便得意地说道:“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表明科举制为国家提供大量优秀的政治人才,正中皇帝下怀,有利于稳固他的统治!

科举制度下的有才能学问之人,他们不再琢磨去推翻朝廷了,而是凭借自身实力去通过考试一心求官,自然有利于统治者巩固其统治。

书归正题,曹丕在安排好国内的事务后,开始着手对外用兵了。那么他的首要攻击目标是哪里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怎么理解九品中正制?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九品中正制到底是好,还是坏?
门阀士族在中国的千年历史
从乡闾里选到维护门阀世祖的九品中正制是怎么退出历史wta的?
九品中正制:为何从社会前进的助力演变成了阻碍?
九品中正制为何被科举取代丨2020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