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         汉朝王充《论衡》中有这样一句话: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这句话的含义是,知道房屋漏雨的人在房屋下,知道政治过失的人在民间,知道经书错误的人在诸子。

        作为哲学家,王充的话是落在“知经误者在诸子”的。王充生活在经学极盛的东汉时期,但他对那些死守经书、死守门户之见、轻视诸子的经师们是非常不屑的。

  作为政策的施行对象,也就是群众,才最有资格评价政策的优劣得失。

        王充说得好——房子漏不漏,盖房子的人说了不算,住在房檐下的人说了才算;同样,政策是为了施行的,施行是要看效果的,而这个效果,只有施行对象才有最清晰而直接的感受。

  政策的效果不是其制定者所能完全决定的。历史上那些为了少数人谋求私利的恶政我们不去说它,即使那些主观上是为百姓谋利益的善政,也可能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历史上的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从其初衷来讲,都是好的。但为什么还是失败了?其中的原因很复杂。一项政策,涉及到制定者、执行者、被执行者;三者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导致政策的执行效果大打折扣。

        就算这些都没有问题,政策也有一个时效性的问题,当其所针对的问题解决了,它的历史使命也就完成了,就必需因时因地制定新的政策方针。这就好比施药治病,在不同的治疗阶段,根据患者的反馈,药物的选择、剂量的大小都要随之调整。

       一言以蔽之,一劳永逸、十全十美的政策其实是不存在的,对于最优的追求其实只能是个相对的过程,并且必须谋求一个动态的机制来减少或纠正政策的偏失、缺失和漏失之处。

  站在这个角度上说,我们就会觉得,“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真知灼见。百姓是政令的直接关切者,他们有着更为切身的体会,对于政令的效用和缺漏有着另一视角的观察,“问政于民”其实是一个有效的反馈机制和长效的修正机制。

  在中国文化内部,很早就有“重民意、听民声” 的传统,并且从未断绝。

  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就更是一个需要格外加以珍视的优秀文化传统。这是我们党的性质决定的。

        中国共产党本来就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一切工作本来就是为了群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本来就是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之一。党在任何时候都应该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允许任何党员脱离群众,凌驾于群众之上。

  “为人民服务”落在实处,必须坚持群众路线。必须同群众同甘共苦,保持最密切的联系。只有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群众在哪儿,我们的领导干部就要到哪儿去。既然网络就是现代的一片“草野”,那么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就要学会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经常上网看看,潜潜水、聊聊天、发发声,了解群众所思所愿,收集好想法好建议,积极回应网民关切、解疑释惑。无论是态度还是制度,都需要与当下做最紧密的结合,才能真正感知民众最迫切、最诚挚的心声。

  听政于民一向是我国的传统,从采诗到互联网,形式在变,内核依然。网络为群众表达情绪意见、参与公共治理提供了新的工具和机会。这正是发掘群众意见、检查理政得失千载难逢的良机,应得到充分利用。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都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志、主观感觉作为依据,更不能固执而武断地判定事情;而要将我们行动对象的真实反馈和效果作为依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取得有效的成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什么意思,出自哪里?这句古训蕴含哲理是什么?
《论衡·书解篇》,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
毛主席:我们的干部政策
关于加强基层统战工作的若干思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乡镇党员干部应作表率 服务群众当好六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