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简读6 何为中庸?
     中国文化以人文主义为中心,善、恶非对立,圣贤非100%善,恶人非100%恶,人只在善、恶两极端之“中道”。《中庸》上说: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所以“中庸之道是平易近人,不标新立异,不惊世骇俗,调和折衷,不走极端”并非正解。
      必明极端,始知中道,理论有根据、行为有目标,若非执其两端,则中道无可见。真实可用者乃此中道,非其两端。“中庸之道”之正确意义。
      中庸之道,要从人人所能,做到人人所不能处去。要从人人处处时时念念中去做,才是用其中于民之中道。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要人人能做,当下能做……
   中国人主张“心”与“物”相通;“动”与“静”相通;“内”与“外”相通。相通可合一,合一仍可两分。既不能有心无物;又不能有物没无心。心与物看来相反,实际是相成的。动与静亦然,不能有动无静,也不能有静无动。内外也不可有内无外,有外无内中庸之道,从相反之两面讲到“中道”上去。
     任何一事一物,先找相反两面,再从相反两面来“求其中”,那中处便有“道”。所以孔子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他若和你讲心,你便和他讲物。他若和你讲动,你便和他讲静。不是要把这一边来反对那一边,取消那一边,是要把握到两端,便可获得中道。故孔子又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
     中国文化若认为是唯心的,来反对西方文化是唯物的;把中国文化认为是主静的,来反对西方文化是主动的,便是孔子所说的攻乎异端,便要害事。中国文化之本质与其特性讲,究竟是“中和”的,决不是偏陷的。中庸之道便可代表中国文化。

      我们误解了此中庸之道,好像中国人讲的中庸之道不痛不痒,不黑不白。一人说这对,一人说那对,不要紧,大家都对。这就成了滑头主义,走上了乡愿的路,所以孔子孟子要讲此中道,却最讨厌乡愿。

——钱穆先生《中华文化十二讲》

钱穆(1895—1990),史学大师、国学大师,著有《国史大纲》《国史新论》《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国历史研究法》等1700余万字的史学和文化学著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庸之道与待人处事
论述百练:中华文化十二讲
钱穆先生:中国文化中的中庸之道(下)
中庸·第六章
《中庸》原文和译文
“中庸”就是圆滑世故?看钱穆如何解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