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余莉问答 | 如何做好道德教育?

余莉问答

答疑解惑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但在当今社会,有人认为中华传统文化是不是过时了?学习传统文化的孩子会不会吃亏?学习传统文化是小孩的事等问题。

《南阳晚报》记者张晓鹏带着许多疑问专访了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刘余莉教授。

传统文化是怎样协调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圣哲教育的?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教育是始从家庭,而且是始从胎教开始,到最后慎终追远,贯穿一个人一生的过程,中国古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

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有些学者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看到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只有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这是什么原因呢?

研究最后得出一个结论,那是因为中国人特别重视家庭教育的结果,这个结论是很正确的。

周文王的母亲太任在孕育文王时就注重胎教,她做到了“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就是指眼睛不去看不善、不好的东西,耳朵不去听淫词歌舞,口里讲的都是很温柔的话。傲慢的话都没有,更何况是粗暴的话呢。

她的母亲是一位圣人,所以教出的孩子文王也是一位圣人,胎教很重要。孩子出生后,眼睛睁开,还不能说话,但是他时刻在学习着,母亲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他学习的榜样。

现在很多母亲都不理解、不知道这一点了。一边抱着孩子喂奶,一边在生气骂人说谎,这些都被孩子看到了。

所以孩子为什么会说谎,为什么会骂人、会生气呢?其实都是从他父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学习来的。

教育贯穿一个人一生的过程,到临终的时候是“慎终追远,民德归厚”。

这也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谨慎的办理丧事,追奠亡故的先人,这个民风自然就归于纯厚了。

这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一个人对他的祖先念念不忘,想着每年去祭祀的话,对于眼前的父母哪有不照顾的道理呢。他不可能一面去祭祀祖先,一面去打爹骂娘,这于情于理是不符合的。

在古代时,家家户户都有祠堂,祠堂供奉着祖先牌位。到春秋祭祀时,会把全家族的人召集在一起,宣讲祖先的德行,说你们张家或是李家……他们家的历代祖先之中,在哪朝哪代出了哪一位有德行的人,他们对国家有什么贡献,有哪些德行值得我们学习和效仿。这就是家庭教育,家庭中已经在倡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教育了,反腐倡廉的教育已经在家庭中开始了。

文革时期,我们不理解祠堂的教育功能,不知道它承担着教孝、教人知恩报恩,教人要有责任感的教育意义,把它作为“四旧”破坏掉了。结果导致现在的孩子做事不仅不会想到祖宗,就连想到父母都很难得了。

所以家庭教育是教育的开始,始从胎教,到终了的时候是慎终追远,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

学校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延续,学校教育的首要内容就是教导孩子要孝敬父母。

古代教育,孩子在家时,家长要教他尊敬老师,到了学校老师要教他孝敬父母,老师和家长相互配合,这个孩子就很容易受教了。

不像现在的家长,这个孩子被学校老师一批评,他回家就告诉父母,父母就去找校长,校长就去找老师,结果是,孩子犯了过失,老师也不敢说他了,这个孩子就会一错再错。

所以,老师和家长紧密配合才能把孩子教育好。

教育是有先后次序的,先培养孩子的德行,从小学开始,如学习《弟子规》,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节,培养孩子对父母、老师、长辈谦恭有礼的态度,然后才去学习知识和技能,这样孩子才不会学的越多越傲慢,学的越多越不把父母、老师、长辈放在眼里。

品德教育也要从孝道入手,奠定孩子知恩报恩、引水思源的意识。

因为一个孩子如果连父母这样大的养育之恩都不能记在心上,不知道去报答,那么也没有谁的恩德会让他念念不忘,想着去报答。

正是从孝道开启了一个人知恩报恩的意识,培养了一个人情义、恩义、道义的处事原则。

如果这个处事原则没有建立的话,取而代之的就会是一种以利害为取舍的处事方式。这件事对我有利有好处,我就会全力以赴,而这件事由利变害的时候,就会做出忘恩负义、见利忘义的事情来。

所以中国古人说,求忠臣于孝子之门。

因为忠臣知恩报恩,不见利忘义。

学校教育讲的孝,内容很全面。

现在很多人说,你们讲的孝有什么意义呢?某某高官他也是个孝子,他仍然是违法乱纪,锒铛入狱了,这就不知道孝的内容很全面。

他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赡养父母。还要养父母之心,就是要尊敬父母,不要经常让父母担忧。

比如,我们小学上学的时候,功课不好,父母会担忧,这就是不孝了。当我们长大了,走上工作岗位,贪污收贿,违法乱纪了,让父母战战兢兢,不知道哪天会被抓起来,锒铛入狱,这还是不孝。

所以,一个真正的孝子,父母只会为他的疾病担忧,而不会为其他事情担忧,这样的人几乎就是一个完美的人了。

在《弟子规》上有这样一句话,“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就是你的身体有损伤,父母家人跟着你担忧,你在品德上有损伤,父母家人都会跟你蒙羞。

孝的内容很广泛。

除了“养父母之身,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志,养父母之慧”,父母培养了我们一次,不仅仅在他们面前端茶倒水,来照顾她,赡养她。更希望我们对国家人民有所贡献,《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所以大孝是孝天下的父母,这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养父母之志”。

除此之外还要“养父母之慧”,父母并不是说事事都做的对,父母有过失的时候,也不能一味顺着父母。

《弟子规》上说“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父母有过失,一定要去劝谏,但劝谏的态度一定是和言悦色的,而且要找父母比较高兴的时候去劝谏,这就告诉我们不是事事顺着父母才是孝。

当然,孝顺是不忤逆父母,不忤逆父母正确的对你的教导,如果父母确实有违道的时候,你也应该去劝谏。

所以,劝谏也是为人子重要的职责。

这就是讲的学校教育,老师教他孝道,孝的内容很广泛。

社会教育,是道德教育的扩展。

道德教育不是上一堂课、接受一次中华美德的教育就是道德教育了,他是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譬如说诗词、歌舞、戏剧、小说、雕塑、美术、音乐等等,这些都是社会教育。

古代很多妇女,她没有学过《四书五经》,但她知道为人要孝敬公婆,要相夫教子,要忠孝节义,这些是从哪里学来的呢?都是从地方戏剧、文艺形式之中学会的。

所以,古代社会教育如诗词、歌舞、戏剧、小说、音乐、雕塑等等都秉承孔老夫子的理念,那就是“思无邪”,不要引起人们邪思、不正确的思想观念,一定要引起人们的正知正念,这对我们现代社会也非常有启发。

现在网络、电影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这些都是社会教育的平台,也是重要的载体。给大家传播的是什么,社会大众就接受什么引导、什么样的教育。

媒体工作者更应该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职责,以宣讲“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为主要内容,树立起人们的正知正念。

社会教育是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的。

圣贤教育是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之中。

中国古人从小读《四书五经》,读这些经典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它前面有四个步骤,“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格物”的意思是格除物欲,格除人们对财色名利、各种各样过分的贪求,使人在财色名利诱惑面前稳稳不动,他的修身才有了基础,他去治国平天下才没有问题。

现在有很多大学生在没有走上工作岗位之前,都说要反腐败,甚至为了反腐败去示威游行。但当自己走上工作岗位的时候,自己成了领导,成了既得利益的获得者,这个态度变了,不想反腐败了,就想谁反腐败我反谁。

这态度为什么会转变呢?

他在利益的诱惑面前,他觉得没有什么不好的,就忘记了做官的本分是什么了。

古人的圣贤教育贯穿了一个人的一生,古代的人都要学习儒释道的经典,这些东西都是他们必读的课目,从小潜移默化受到了熏陶。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是以圣贤教育为主要内容。

只有我们都来传承,道德教育才能够做好。

刘余莉,女,1973年生,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伦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伦理学会理事,中山大学新华学院客座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和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研究,特别是《群书治要》的弘扬。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士、硕士,英国赫尔大学博士,新加坡国立大学哲学系博士后。

曾应邀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巴黎总部,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哈佛大学,加拿大西门大学,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日本政策研究大学院大学,以及意大利,印尼,马来西亚,斯里兰卡,中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围绕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当代价值等问题进行了演讲与研讨。

代表著作为英文专著《规则与美德的统一》,英文编著《东西方的美德概念》中文著作《群书治要十讲》《儒家伦理学》中文编著《群书治要译注》等。在牛津《中国哲学》《应用哲学》等知名期刊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只考了59分,但他仍然是个好孩子
五伦关系
晓得知恩报恩是智慧
新跪羊图   山林子 自然道德智慧教育 慧商
星星点点:归家
要让孩子懂得知恩报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