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第三十二集第2讲

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五十九句:
【历观古今功名之士,皆有积累殊异之迹,劳身苦体,契阔勤思,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二十八《吴志下》。纵观古往今来有功于社会国家、青史留名的人士,都积累了殊胜不凡的事迹。他们劳累身体、承受艰辛、勤奋思考,平常生活不荒废学业,遭遇穷困也不改变其志向。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上天将要把重大的使命降落到某一个人的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炼,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困穷之苦,让他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启发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增长和提升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但凡古今成大事者,贫困者十之八九,而富贵人士仅仅是十之一二。所以,古语有云:“风霜孤露之境,易生奇杰;醉生梦死之地,绝少英豪。”这也是古人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周文王被拘禁在羑里而演《周易》;孔子被困于陈蔡而编写了《春秋》;屈原被流放而赋《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而写《国语》;孙膑双脚残废,被刖足,作了《孙膑兵法》;吕不韦迁蜀,到了蜀地边远的地方,作出了《吕览》;韩非子被秦国囚禁而写出了《说难》《孤愤》。此外,像《诗经》三百篇,大都也是发愤所作。这些人身处逆境的忧患之中,心气郁结,奋发而起,置之死地而后生。
至于死于安乐者,历代的昏庸之君,荒淫逸乐而身死国亡的,可以说数不胜数。譬如,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周幽王,乃至后来的隋炀帝等,都是在富贵的生活中,经不起考验,过上了荒淫无度的生活,最后国破家亡。
       孟子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人物才被称为大丈夫,譬如历史上的范仲淹、司马光等。别人都是看他们是如何教育儿女的,然后学习效仿他们教育自己的孩子。
        司马光说,他的父亲曾经当过郡幕的判官,凡是家里来宾客,都会设酒款待,但是他的父亲饮酒绝对有节制,有的时候是三巡,有的时候是五巡,最多不超过七巡。而酒都是从市场上买来的,不是自己家特别酿造的;家里的水果干果是梨子、栗子、枣子、柿子等这些非常平常的东西;所吃的食物也就是干肉、肉酱、菜羹等非常简单的食物;所用的器皿,也都是用漆器或者瓷器做成的。当时的士大夫都崇尚节俭,所以他的父亲这样俭朴,也没有人非议。
       但是到了司马光的时代,奢侈之风开始盛行,所以司马光就非常感叹:现在的士大夫家不比从前,喝酒一定是喝用特别方法酿制的酒;果品都是从远方运来的珍贵奇味,吃的食物也是各种各样的,特别丰富;器皿都很精致,摆满了案头。主人常常要在请客前的几天内将一切打理好,然后才敢向客人发请柬。如果宴会准备得不丰盛,主人怕旁人会诽谤、嘲笑自己家太吝啬、太穷。所以,当时的人们互相攀比,兴起了奢靡之风。但是司马光因为受到父亲的感化,做得甚至比他的父亲更加节俭。史书上记载,司马光在乡下的时候,经常聚集学生讲学,师生聚会的时候,饭菜都非常简单,比他的父亲有 过之而无不及。他的父亲饮酒是有节制的,而他连酒都不饮了。
       司马光按照学生的学习成绩排出先后,然后为他们讲解孝悌忠信的道理,娓娓不倦,学生没有不被感化的。还有几个老乡只是献上了普通的饭菜,也来请司马光讲学,司马光不以饭菜的好坏为意,为他们讲解《大学》中的章节,听讲的人都很高兴。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司马光每一次出门的时候,老百姓总是站立在两旁,敬如神明,非常恭敬。后来,司马光奉诏到朝廷做官,卫士见了他都举手加额行礼以表示恭敬。老百姓都拦在道上欢呼说:“司马公做宰相,我们才能过好日子。”天子任命司马光做宰相,当司马光经过青州的时候,数以千计的村民都围过来,踊跃庆贺。当时辽国听说司马光做了宰相,纷纷告诫说:“宋朝以司马光为宰相,不可于此时侵犯宋朝边界。”
        司马光过世的时候,皇帝为他“减膳撤乐,辍朝三日”,减少美食,撤去音乐,三天都没有上朝,以示哀悼。京城的民众罢市哭泣,祭奠他就像祭奠父母一样。四面八方来了几万人参加葬礼,香箔、纸钱都卖光了。可见,一位有气节、德行,真正为老百姓着想、付出的人,老百姓对他的回报自然也很恭敬、丰厚,而且这种恭敬确实是发自内心的。
        这些贤者为什么能够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
       第一个原因就是慈悲心使然,是不忍百姓苦,不忍圣教衰。贤者不忍心看到百姓因为不明理而生活得非常痛苦;也不忍看着圣教没有人宣讲而衰落下去,所以才不敢懈怠,不改易自己的志向。
       《群书治要》中记载着季文子的故事。季文子作鲁国的宰相,要求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有一位仲孙大夫看了之后劝他说:“你是鲁国的上卿,妾不穿丝绸,马不吃粮食,别人会认为你吝啬,而且会使国家不光彩。”季文子说:“是这样的吗?我看到国人的父母还穿粗衣、吃蔬菜,因此不敢奢侈。而且我听说君子是靠高尚的道德使国家光彩,没有听说是靠妾和马为国增光的。所谓的德,是既能使我有所得,也能使他人有所得,所以才能够推行。如果放纵自己,尽情奢侈,沉迷于五欲六尘的享乐,不能反躬自省,怎么能够守卫国家?”这位仲孙大夫听了之后很惭愧地退了出去。由此可见,季文子之所以能够节俭,是因为看到老百姓还吃不饱、穿不暖,如果自己过得很奢侈,于心不忍,所以这是慈悲心使然。
       第二个原因就是贤者在道理上看得透彻明白。儒释道三家都把对宇宙人生真相了解透彻的人分别称为圣贤、佛菩萨、真人。宇宙人生的真相是什么?用儒家的话来讲,这个“孝”字代表的是一体的观念,上一代还有上一代,下一代还有下一代,上一代和下一代自始至终都是一体的,假如有代沟、有对立,这个一体的观念就不存在了。儒家从纵向讲对父母要孝,从横向讲兄弟之间要友悌,又把这种友悌之心推而广之,即“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甚至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这一个“孝”字所代表的就是道家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就是佛家所讲的“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一体”才是宇宙人生的真相。正是因为贤者明了自己与他人、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所以就懂得“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贤者明了这一真相,就能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就知道不能懈怠,不能改变自己的志向;就能做到爱人如己,甚至爱人超过爱自己。
       当贤者真正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时,他就认识到人生最重要的不是物质的享受。因为如果要享乐人生,往往就会蒙蔽自己的明德,灵性就很难提升,这是得不偿失、因小失大。颜回能够做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的行持说明,一个人的幸福喜悦与物质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与明德开发的程度有关系。古人说“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能够人能体会到这种法喜,那么世间的享乐对他就失去吸引力。这些是能够做到“平居不惰其业,穷困不易其素”的真正原因。
 
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六十句:
【夫贤者之为人臣,不损君以奉佞,不阿众以取容,不堕公以听私,不挠法以吐刚,其明能照奸,而义不比党。】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四十四《潜夫论》。贤者作为臣子,不以奉承和花言巧语使君主的圣德受到损害,不为讨人高兴而曲意迎合大众,不损坏公义来顺从私欲,不扰乱法纪而畏惧强暴。他们的明智能够辨别奸邪,他们的行为符合道义,从不结党营私。
       这样的例子在《群书治要》中有很多。《春秋左传》中记载,鲁襄公三年,晋悼公的弟弟扬干,在典梁搞乱了军阵行列,因而当时的司马魏绛处死了扬干的车夫。晋悼公知道了此事,非常生气,对羊舌赤说:“会集诸侯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扬干的车夫却被杀了,难道还有比这更大的屈辱吗?一定要杀掉魏绛,不得有误。”羊舌赤听了之后回答道:“魏绛对君王没有二心,事奉君王不避危难,如果他真的有罪过,也不会逃避惩罚,他会自动前来供述,何必劳烦君王发令?”果不其然,羊舌赤话音刚落,魏绛就自己来请罪了。他递给晋悼公的侍臣一份奏章之后,就准备拔剑自刎,结果被人劝止了。
       晋悼公开始阅读魏绛的奏章,奏章中写道:“日前君王缺乏使臣,派我担任司马。我听说军人以服从为勇武,宁死也不触犯军纪,才算得上戒慎。君王会集诸侯,臣敢不戒慎吗?君王的军队不威武,执事的人员不戒慎,没有比这更大的罪过了。臣下唯恐犯不武、不敬的死罪,并累及扬干,罪责难逃。臣下未能严加训导,还动用了斧钺大刑,处死了扬干的车夫。臣下的罪过重大,岂敢不听任惩处而使君王生气?因此请求回来死于司寇的衙前。”晋悼公读完了奏章,光着脚跑出来说:“寡人的话,是出于兄弟之爱;您的诛戮,是出于执行军法。寡人有弟弟未能训导,致使其触犯了军令,这是寡人的过错。请您不要再加重寡人的过错了。”晋悼公很明智,能够明辨善恶。于是,他派魏绛返回边防阵地,并且任命魏绛为新军副帅。
      《孙卿子》(孙卿子就是荀子)中说:“从命而利君,谓之顺。”臣子服从国君的命令,而这个命令执行下去对国君确实是有利的,这叫顺。如果不是真正对君主有利的事,臣子也服从,那就不叫顺了。“从命而不利君,谓之谄。”遵从君主的命令,实际上对君主并没有真实的利益,这叫谄媚。“逆命而利君,谓之忠。”违抗了君主的命令,但是这样做是对君主有利的,这叫忠。所以,古人说的忠臣大都是能够犯颜直谏的人。对于君主的命令,忠臣并没有一味地顺从,而是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甚至是敢于违逆。因为君主的命令是错的,还一味顺从君主,并不能给君主和国家带来利益。“逆命而不利君,谓之篡。”如果违逆了君主的命令,而做的事也不利于君主,这叫篡。“不恤君之荣辱,不恤国之臧否,偷合苟容,以持禄养交而已,谓之国贼。”不考虑、不担心君主的荣辱,也不考虑国家的善恶、风气如何,一味地投合大众,或者投合君主,苟且容身,为了保持自己的俸禄,豢养宾客,和很多人都结交,这样的人叫作国贼。所以,臣子、被领导者要经常反思自己平常的所作所为,到底是顺,是谄,是忠,还是篡?当然千万不要做国贼。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明夷待访录 原文及翻译 置相 作者:黄宗羲
平居[七絕]
《韩非子直解》八奸第九
《孟子》第168讲【告子章句下】(6)
文言百练: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
燕昭王招贤纳士,郭隗自荐成功上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