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第三十六集第1讲

叁、贵德
       《群书治要360》的第三个部分是“贵德”,贵德的第一个方面是“尚道”。
第七十条:【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七《礼记》。
       『天命』,在郑玄对《中庸》的批注中他这样解释:“谓天所命,生人者也,是谓性命。”这个性命就是我们所说的天命,天命就是性。这个性有什么特点?古人对它有很多的描述。譬如“人之初,性本善”,这个善不是善恶的善,而是对性的圆满无缺的赞美,古人把它称为纯净纯善,也就是说人的本性都是纯净纯善的。那些开悟的人、明心见性的人,经常用一些词汇来描述本性,说它具有真诚、清净、平等、无为、真常等等的特点。用六祖惠能大师的话来说,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用王阳明先生的话来讲,就是“自然灵昭不昧者也”。它是自自然然的,不是有所作为的,不是故意表现的,而是“灵昭不昧”。用古人的话来说,它就是寂静无为的,不是死气沉沉的,它是寂而能照、照而能寂。它虽然寂默无为,但是它有照的功能,能生万法。而且众生有感,它就有应,它不是死的,万法也都是由它而生。
       明代的王阳明在《大学问》中,对本性的特点、作用进行了进一步的描述:“是其一体之仁也,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是乃根于天命之性,而自然灵昭不昧者也。”也就是说,找回了自己本性的人,他所表现出来的就是慈悲,表现出来的就是有“一体之仁”。
       什么是“一体之仁”?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能够有同体的慈悲,能够把我和众生、我和万物都看成是一体的,密不可分,不分彼此。所以庄子说:“天地与我同根,而万物与我为一。”这都是找到了自己本性的人所说出来的言语。既然我和他人、我和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当众生受到苦难的时候,我去无私无求地给以帮助,也是天经地义的事,不需要讲什么条件。这样的人自自然然表现出来的就是一片慈悲,就是同体的大悲,古人把它称为“大慈大悲”。
       为什么叫“大慈大悲”?因为我们一般的人,看到别人有苦难,可能也会去帮助,但是不会像帮助自己一样、像自己的身体受苦一样去帮助别人,因为他没有这种同体的感受,可能就是尽一点力、出一点钱就算了。但是真正地认识到我和众生、万物都是一体的人,他对于众生的帮助,就如同是自己在受苦一样。他有一种同体的感受,所以这个叫什么?这个就叫同体的慈悲,他去帮助众生是非常尽心尽力。
       另外,一般的人对于和自己有关系的人,譬如说父母、兄弟姐妹、亲人,他会有帮助、关爱和同情的心。当这些人遇到苦难时,好像也能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和他们有着同样感受的痛苦。但是当看到别人或者是陌生人遇到苦难的时候,就生不起这种同情心、怜悯心、救助的心,这也是没有同体的感受。
       其实,这种同体的感受,王阳明先生说:“虽小人之心,亦必有之。”即使是小人,他也有这种天然的本性,他也有这种同体的悲心。这一点我们从小孩的身上特别容易观察得到。譬如说,在幼儿园工作的阿姨经常发现,有两个小朋友在玩,一个小朋友追赶另一个小朋友,结果前面的小朋友不小心跌倒了,后边的小朋友看到之后,就“哇哇”的哭起来了。这是因为这个孩子他的本性还没有受到污染,天性还没有被蒙蔽,所以他看到前面的小朋友、小伙伴跌倒的时候,那一种苦痛他能够感同身受,就像发生在自己身上一样,所以他很自然地就哭起来了。
       但是随着我们年龄的增长,被利欲所蒙蔽,这种天然的同情心、一体的感受就愈来愈少了。实际上,这种天命之性只是被蒙蔽了,并没有丧失,是“在圣不增、在凡不减”。这种天命之性,我和众生、君子和小人都同样具有。这个天命就是这里所讲的性,『天命之谓性』。
       『率性之谓道』,这个“率”,是顺着、循着的意思。顺着本性去做就是道。怎样顺着本性去做?我们既然明了了人与万物都是一体的关系,所以在待人接物、为人处世的时候,就要把这种态度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就要表现这种一体之仁。这样的人就不会与人家不会发生冲突,更不会有竞争。
       所以中国的传统文化,从小就教导人要礼让、退让、谦让,从来没有教人去竞争。为什么?因为古圣先贤了解人的本性,知道事实真相是我和众生是一体的。所以这个教育顺着人的本性去施教,就是『修道之谓教』。
       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人从习性返回到本性,我们按着道来修治自己的心术,修正自己错误的想法、做法和看法,才能够和本性相应。所以中国人的观念和西方人的观念有很多不同,譬如说仁爱的观念。中国人讲“仁者无敌”。仁者无敌并不是说有仁爱之心的人打遍天下无敌手。真正的仁者是体会到了人的天命之性,人的本性是纯净纯善的,和众生是一体的,所以他不会和任何人有敌对,不会和任何人有对立的念头。
        这个“仁者无敌”也不是说有仁德心的人就没有人诽谤他、批评他、嘲笑他,而是他自己在遇到别人的诽谤、嘲笑、攻击时,仍然是以一片慈悲之心来对待,在他自己的内心深处,不和任何人起对立。在他的一生中,没有自己不能原谅的人,没有自己恨的人,没有自己不爱的人。
       中国人还有一句话叫“化敌为友”,为什么能够化敌为友?真正能够化敌为友的人,也一定是有仁爱之心的人。在《二十四孝》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位于二十四孝之首的大舜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后母、弟弟,三番五次地要置他于死地,但是他并没有怀恨在心,而是总是反省自己做得不够,没有能够得到父母的欢心,让父母满意。所以他虽然得了天子之位,还经常到原野上去哭泣。因为他虽然觉得自己是天子了,富有四海,贵为天子,但仍然没有尽到人子之孝。所以他总是想方设法地去帮助他的后母和他的弟弟。最终他的德行终于感化了他的后母,感化了他的弟弟,也感化了天下的百姓。所以大舜被列为二十四孝之首,强调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仁者无敌”。
       《二十四孝》之中,还有一个和大舜相类似的故事,那就是闵子骞。闵子骞的亲生母亲过世了。他的父亲为他找了一个后母。后母又生了两个孩子。但是后母非常偏心。在寒冬腊月的时候,她给自己的亲生儿子穿的是用非常暖和的棉絮做的棉衣,但是给闵子骞穿的却是芦花做的衣服。这种衣服看起来很厚,实际并不保暖。
       有一次闵子骞和父亲一起出门。闵子骞赶马车,因为冻得瑟瑟发抖,结果没有把马车驾好。他的父亲就非常生气,盛怒之下,一鞭子就抽在了闵子骞的身上。结果把棉衣抽破了,里边的芦花都跑了出来。这时候,父亲才知道,原来这个儿子身上所穿的衣服,不是保暖的棉衣,而是芦花做的衣服。他一生气,回家之后就要去把后母休掉。
在这个时候,闵子骞并没有这样想,“你看,终于给我报仇的机会了,出气的机会终于来了”,反而是能够祈求他的父亲,跪在地上为他的后母求情,并且说了一句话:“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他劝父亲把后母留下来。结果,他的德行感化了他的后母,从此以后,一家人也过上了和睦而幸福的生活。
       可见,“人之初,性本善”。虽然有些人的心性被蒙蔽了很久,污染得很严重,但是只要有机缘受到圣贤教诲,把他的良心给提起来,人都是可以教得好的,也都是可以化解怨仇的。所以这些人之所以能够化敌为友,靠的绝对不是对立,不是你踢了我一脚,我一定再打你一拳的冤冤相报。这种方式解决不了问题,彼此都痛苦。因为你踢了别人一脚,就要防备别人再打你一拳,就会活得战战兢兢,总是提心吊胆,没有理得心安。
中国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从小教导孩子不要去和人家争,甚至还教导孩子要退让、谦让、礼让,因为“吃亏是福”。在《论语》中也记载着这样一句话,孔老夫子说:“君子无所争”,君子人没有要和别人竞争的地方。“必也,射乎”,如果一定要说有和人竞争的场合,那一定是在比赛射箭的时候。“揖让而升,下而饮”,两个人互相鞠躬,互相敬礼,然后才走上堂去比赛射箭。射箭结果出来之后,“下而饮”,下了堂之后,赢了的人要给输了的人敬酒,并且还很谦虚地说,“承让承让”。
       其实这并不是虚伪的谦虚,而是发自内心地表示,真的是偶然把对方赢了。为什么?因为在高手之间的比赛,偶然因素很多。我偶尔一次把对方赢了,确实也有运气的成分在其中。而输了的人,接受了敬酒之后,不是嫉妒、埋怨胜过自己的人,而是“反求诸己而已矣”,马上反过来反省自己的技艺学得不精,所以我今天才败在了人家的手下。所以一个人有嫉妒心是什么原因?一个人有嫉妒心的根本还是不自信。如果一个人有自信的话,他自己有所长,也不担心别人会有能力、有技术。所以人要在根本上努力,提升自己的德行、水平、能力,而不是去嫉妒别人。
       这样的礼节使得胜者没有傲慢之心,反而还更加地谦虚、谨慎;输者也没有嫉妒之心、怨恨之心,而是想着去提升技艺,下次再获得好的成绩。所以孔子最后说:“其争也君子”,即使他们竞争,在比赛射箭,也是不失君子之风,因为没有因为竞争和人产生对立。甚至这句话可以理解为:他们争的是什么呢?他们是争做君子。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治心术”?(刘余莉老师)
5、中华传统文化中“性”的哲学思想——再谭《中庸》
仁者无敌
闵子骞劝父砖雕
中华文化的核心理念:“天下”观与“道”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