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群书治要360》第三十七集第1讲

(二)好学之智
《群书治要三六〇》第七十四句。
【好学近于智,力行近于仁,知耻近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能成天下国家矣。】
       这句话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好学近于智”,突出了好学的重要性。《礼记.学记》言:“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孔老夫子也曾感慨:“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孔老夫子整天没有吃饭,一晚上没有睡觉,在那冥思苦想,但是没有利益,“不如学也”。学什么?就是学习的内容是古圣先贤之道,倡导大家读圣贤书,向圣人学习,可以让自己的人生少走很多的弯路,避免很多的错误。所以“好学”的内容是指圣贤之道,而非知识、技能。而智慧是每个人本性固有的,通过学习把智慧开发出来,才能实现“近于智”。
       好学首先要向老师学习,所以必须有尊师的态度。不尊师,则没有办法体悟到大道,也没有办法开发自性,也就是《大学》上所说的“明明德”。《学记》上言:“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印祖大师强调:“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因此,好学首在尊师,“学”在《说文解字》上解释:“学,觉也,效也。后觉习效先觉之所为也。”“学”就是觉悟、效法的意思,是后觉悟的人效法先觉悟的人的行谊,效法他的心行。老师是先觉悟的人,弟子是后觉悟的人,弟子拜师的目的就是为了求觉悟。而觉悟、智慧是本性本具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向老师学,是学老师获得找到回归本性的方法而已。所以觉必须从真诚恭敬心中才能够求得。为了保证尊师重道的落实,古人设置了礼节。譬如,弟子到私塾读书,需由父亲、家长带领向至圣先师的孔子像行最重礼,即三跪九叩首之礼。然后请老师上座,家长再带着学生向老师行三跪九叩首之礼,以示尊重。我们想一想,一个孩子看到自己的家长,自己最尊敬的人,对老师行如此之重的礼,他对老师的态度是什么样的?他对老师一定会生起敬重之心,对于老师讲的话就不敢不遵从。所以尊师才能够重道。而受了叩拜大礼的老师,生怕自己的德行不够、学问不够,没有尽到责任,辜负了学生家长对自己的期望。所以一定要尽己所能,认真负责地把这个学生教好。时刻警醒自己不负家长的重托,自然尽己所能、认真负责地教导学生。而当前的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多是由于家长自身的傲慢以及对孩子溺爱,使教育缺失了尊师重道的基本理念造成的。评价、投诉、网络等学生及家长的诸多维权途径使教师搁置了教书育人的重任,取而代之的是无为、讨好及避责。但是我们现在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一点。学生在学校被老师说得稍微重了一点,回去就告诉家长,家长就不满意,就去找校长,校长再去找老师。最后的结果,就是这个孩子在学校犯了错误,老师也不愿意给他指正过来,一味地在家长面前夸赞他,因为不想找那个麻烦了。因此,古代的拜师礼,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老师,都起到了教化的作用,对当今而言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礼记·曲礼》言“男子二十,冠而字。”自此,,除了父母之外的所有亲朋好友都要称其字,表示对其尊重皇帝也不例外。但其师可以一生称其名。说明师恩与父母之恩同等重要,父母赐予身命,老师赐予慧命,后者甚至重于前者。
       此外,皇帝也身体力行的遵守重师之道。在接见群臣的时候,皇帝面南背北,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但在接见老师的时候,皇帝必须以主宾之礼来接见,不能够以君臣之礼来接见。从这里我们看到,古代的皇帝知道如何身教胜于言教,上行而下效。大家看皇帝都对老师如此地敬重,整个社会才兴起了尊师重道的风气。
       而且在历史上,凡是开明的皇帝都能率先垂范尊师重道的传统。譬如汉明帝,汉明帝还是太子的时候,曾向桓荣学习《尚书》,直到他做皇帝之后,仍然以学生身分自居,并以师生之礼与之相见。甚至为桓荣设几杖,召集百官及桓荣的其他弟子,一起向其施弟子礼,而且汉明帝还亲自带头向老师请教,听受老师讲学。
       而每当老师身体不适的时候,汉明帝不仅派使者慰问,那些专门负责皇帝膳食和医疗的官员,也都络绎不绝地去服侍桓荣。明帝自己也经常到老师家询问病情,一进入老师居住的巷子就下车步行,手捧着经书走到老师的床前,轻抚老师垂泪哭泣。他还送给老师一些床具、衣服等,为的是让老师更加舒适地休养。他每次去见老师,都是久久不忍离去。在他的带领之下,从此以后,文武百官再来探病,就不敢在门口才下车了,而且都要到桓荣床前下拜。桓荣去世之后,汉明帝亲自改换丧服送葬,把老师安葬在尊贵的位置。古时的开明帝王充分发挥了榜样的力量,整个社会兴起尊师重道的风气。
       清朝虽是满族入主中原,但是能够把中国治理得如此之好,并且创下了康乾盛世的盛况,是因为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对儒释道的经典都非常地通达,而且特别聘请儒释道的大德、老师到宫廷讲经
       而到了清朝磨期,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与经典的道理相违背。为了掩饰自己的过失,慈禧把宫廷讲经的传统废弃了。结果自私自利的心生起来了,大家不再像以前受到儒释道的教育,一心为公,有忠君爱民的思想。没有教育之后,人的自私自利观念生起来了,结果这个国家就愈来愈衰弱。这才是清朝腐败的真正原因。
  
       向老师学习,不仅仅是从书本上学习,听老师讲经说法,更重要的是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去学习,从老师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中去学习,去体会老师的存心。
       《说苑》中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公明宣学于曾子,三年不读书。曾子曰:“宣,而居参之门,三年不学,何也?”他说,你既然到我门下求学了,但是三年都没有学习、没有读书,为什么?公明宣曰:“安敢不学?”我怎么敢不认真学习?我既然来到你的门下,就是为求学而来。但是他是怎么学的?下面这几句话就很有味道了。
       “宣见夫子居宫庭,亲在,叱咤之声未尝至于犬马,宣说之,学而未能。”看您平时居家的时候,只要有父母在,对于狗马都不大声地叫骂,这一点我非常地钦佩,但是没有能够学到。“宣见夫子之应宾客,恭俭而不懈惰,宣说之,学而未能。”看您在接待宾客的时候,恭敬、节俭,没有懈惰的情绪,没有应付的态度,我非常地钦佩,想学但是没有学好。“宣见夫子之居朝廷,严临下而不毁伤,宣说之,学而未能。”看您在朝廷办事的时候,对于下属非常地严格,对他们的态度非常地庄重,但是从来不伤害他们,对于这一点我也很钦佩,但是想学也没有学到。“宣说此三者学而未能,宣安敢不学而居夫子之门乎?”
       曾子避席谢之曰:“参不及宣,其学而已。”曾子从公明宣的这番话中非常受教,领悟到学不仅仅是学圣贤之书,更重要的是从生活中,从老师待人处事接物中的点点滴滴来学习,去体会老师的存心、老师的志向,这才是善学。



       英国著名的历史哲学家汤恩比教授,在系统研究了各个国家文明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未来属于中国”的论断,认为未来世界是中华文化得以普遍宣扬的世界。一个外国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充满了信心。事实证明汤恩比教授的论断是非常科学的,也是非常有道理的,并非空穴来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首先是文化的复兴。中国文化以道为本体核心,以道、释、儒还有墨为主体,和谐多元的实体文化系。“建国君民,教育为先”,文化的传承需要教育。若干年以来,一批又一批的中华儿女,他们热爱优秀的传统文化,相信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身体力行地学习、弘扬传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助力这些优秀的中华儿女,为了更好地弘扬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北京师范大学借助自身优势,当仁不让,开办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师资班的培训项目,结合线上线下,大力推广国学师资教育。师资班常年招生,报名火热进行中。最近一期将于近日正式开班上课。详细情况请识别上图中小程序二维码,进入平台了解……






       中华文化研习社,是根据相关政策发起并成立的。是由全国各大高校的一些专家、学者,携手衷爱学习、乐于传播传统文化的朋友们共同成立的社群组织。研习社依托这些顶级专家、学者资源,汇聚各行各业通达经典的领读者,形成了以专家、学者组成的教授团为核心,以领读者为向导的双师直播互动体系。在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地级市、县级市等各层级研习社开展同步学习的模式。以'内圣外王·厚德载物'为核心指导思想,拟培养数万名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领读者、传播者和践行者,力求点亮人心、照亮社会。研习社将秉承“弘扬中华文化,助力民族复兴,传播圣贤智慧、服务世界人民”的宗旨,以“同心同德·同愿同行”为核心价值观。根据党和国家制定的关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指导方针和相关政策,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路上行稳致远。进一步夯实中华文化底蕴。将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融会贯通,并在促进交流、同学互鉴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承中华文化,不忘老师恩德
礼润童心 尊师重道——阜南县直幼教共同体“孔子诞辰日”主题活动
教师节马上到了,谈一谈中华传统美德——尊师重道
古代“教师节”怎么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习武者的武德武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