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生的归属感来自哪里?

我们从出生到社会化的过程中有很多外在的关系自然而然形成,与之相对的归属感则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是一种微妙的感受,它不会因为外在环境简单的变化而自然形成,每个人都试图让自己被群体所接受,人的潜意识当中都有在集体里寻求归属感的本能动力。

心理学的探讨

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及自我实现五大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向较高层次递进,犹如金字塔式的排列。

每一个人都期待得到相互的照顾及关心,情感上的需要比生理上的需要更加的细腻,它和一个人的性格、教育、阅历、成长环境都有关系。一个人是否拥有稳定内在的归属感,与他的情感联结及爱的能力相关联。

人的归属感需求是指精神层面,人们开始希望爱、亲情、友情等,期待能够和周围人建立起稳定的交际关系,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肯定。需要在身边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等等群体中处于一个合适的位子。具体说就是一种被认可、被需要、被尊重、被信任、被关爱、被接纳的归属感,希望寻找到令自我感到放松、放心、安全的集体及地方,进而探索到自我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

认知产生的影响

如果一个人认为爱与归属感只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需求,用这种认知去生活的话,那么即使他日后获得了许多非凡成就,“越级”满足了更加高层次的自我实现需求,也没有办法填充他独处时内心真实的孤独感、寂寞感及空虚感。因为当高级的欲望满足之后,这个欲望本身就已经不重要了,带给人们的满足感及成就感保持的时间会很短暂。

人一旦缺乏了归属感,所有成功的喜悦、掌声及鲜花,最终都会归于寂静;热闹之后望眼空荡荡、冷冷清清、空无所有的情景,心里产生没着落的感觉;当内心喜怒哀乐无人分享的时候,他的社会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心理学家阿德勒也认为人类最强大的动机是希望自己属于社会的愿望,可见人们在关系中拥有稳定的归属感是多么重要!

人文中的智慧

儒家思想提倡“仁义”。仁者,人人心德也。“仁”字,从二人相处,因为人不能离群而独存,别人之观念立,人之人格显,方能雍容和谐,宽裕温柔。这与现代人所说的在人际关系中获得集体的归属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每一个人都惧怕寂寞及孤独,有让自己归属于某一个或者多个群体的愿望,比如,拥有家庭,隶属于单位,期望加入某个团体、某个协会,对民族、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这样就可以获得温暖与相助,得到爱与支持,从而摆脱或者减轻寂寞及孤独感,由内心生发出安全感。

《孟子·离娄上》有曰“得人心者得天下”。

从大的环境上说,增强人们的归属感,需要社会塑造良好的人文生态,以人文精神凝聚人心,人文关怀犹如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集体中充满着人文的气氛,人们才有情感寄托,感受像家庭一般温暖,以人为本拉近心灵交流的距离,彰显情怀。

《礼记·大学》有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道德经》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

《日知录·正始》有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万事万物具有整体性及普遍联系的规律,圣贤们思考着宇宙、国家、人生的终极问题,呼唤着家国情怀,个人幸福与民族复兴是紧密相连的,日常生活与宏大伟业是有机结合的。国家繁荣昌盛和个人自我实现不是冲突、对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

当我们的个人奋斗目标与家庭、社会、民族、国家互相结合,有机成为一个整体时,我们与世界的关系将产生归属感,心有所属,责任亦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的五大基本需求是什么
洞察人生目标的依据(二)
2017常州一模作文解析
100个思维模型之:马斯洛需求层次模型
如果你发现自己一个朋友都没有,说明你正在经历低配的人生
90后可能是最好管理的员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