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教育如何让每个人成为自己?

文丨果其然 · 主播丨苏木


《种树郭橐驼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名篇。在该篇故事中,郭橐驼是远近闻名的种树能手。当别人请教他种树诀窍的时候,郭橐驼这样娓娓道来:

我只是遵从每棵树木的天性,然后因地制宜,让它们充分生长罢了。

郭橐驼种树的故事,也适用于赛马。

赛马分很多种,每种都不一样。有的赛马天性反叛,非要在别的赛马夹击之下,才能爆发出活力;而有的赛马天性平和,需要尽量远离别的赛马,才能跑出速度。所谓职业相马人,正是可以准确分辨赛马的天性,然后加以充分利用的人。这样的相马人,是赛马界最为高等的存在。

郭橐驼也好、相马人也罢,二者成功的秘诀,都是“遵从个性发展”使然。由此推及教育,之所以将老师称为园丁、伯乐,也正是强调教育者,对于学生个性的鉴赏能力、掌控能力。

这样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因为教育的意义,是使每个人成为自己。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道理如此,行为却彼。

在现实生活中,“教育成就每个自己”常常被错误的教育观念所稀释,“成为自己”总是被“成为别人”所掩盖。

比如兴趣班的问题,虽然美其名曰“兴趣班”,但其实都是家长的兴趣使然,几乎没有孩子的选择自由。

又比如文理分班,若是一个学生各科成绩皆优,就一定会被很多老师“劝学”理科,原因是“可以上好的大学,将来就业面广”,至于学生个人的理想志向,总是被刻意忽略。

这套方法论,还会指导学生大学时的专业选择,原则仍是个性必须服从共性,甚至排除个性。于是社会上的“工作人员”越来越来多,“专业人才”却越来越少;行业里“搬砖码农”的越来越多,“专家带头人”却越来越少;艺术界“从事艺术工作”的越来越多,“艺术家”却越来越少。

启迪多元思维

教育可以置个性于不顾吗?教育可以让每个人只成为别人,而不是成为自己吗?

历史给出过答案:

公元391年,大主教菲奥菲勒斯下令焚毁亚历山大的所有图书馆,因为当时只准讨论“天使如何传递福音”,不准讨论“星星的运行轨迹”;1933年,纳粹将诗人海涅的著作全部销毁,理由是“海涅独立思考的思想,对年轻人太过反动”。曾经的苏联,只注重专科学院的设立,忽视综合大学的建设,结果人才出现严重断档,社会发展趋于停滞……

历史上无数的惨痛教训,皆是教育理念的偏差所致,而历史之所以没有停止发展,则是教育最终回归“成就每个自己”的理念,方才继续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前进。

所以“教育让每个人成为自己”,不仅是历史要求,更是教育的本质使然,其中道理正如古罗马教育家普鲁塔克所说:孩子的心灵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那该如何去做?

正心正举

1.学校:请勿提前教育

2005年,钱学森曾经感慨:我培养了这么多的学生,但真正有所成就的,为国家做出过突出贡献的,却少之又少。接着钱老又自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那么多,但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呢?

这就是著名的“钱学森之问”。

无数的教育学家,经过不懈的研究发现,“钱学森之问”的答案,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提前教育”。正是因为提前教育,造成学生知识面虽然宽广,但专业性远远不足,许多学术问题仅是浅尝辄止,无法深入研究;也是因为提前教育,将大学的课程引入了高中,使得高中学生疲于应付考大学的压力,无法激发学习的乐趣。

提前教育的情况,也在初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反复出现,产生的后果,是使教育陷入“提前怪圈”:

越是提前教育,知识就愈发捉襟见肘,人才就越难出现;越是人才成材率低,就越需要提前教育去培养,去甄选。

最终提前教育,抹杀了无数学生的兴趣,磨光了无数学生的个性,他们视知识为学业工作的敲门砖、投名状,一旦达成便不再深入,真正的人才自然难以出现。

提前教育的不良后果,更使教育资源出现巨大浪费,与此同时也加重了家长的负担,所引发的教育矛盾,也随之更为尖锐,更难以解决。

归根结底,提前教育是功利教育的理念使然,正是盲目追求升学率、成才率,也最终导致教育成为了一项普通的产业,悖离了“育人”根本主旨。教育是什么?终极目的究竟为何?答案众说纷纭,但教育的地位,绝不是成为当前利益的附庸,而是社会进步的原动力。

这个道理正如教育家杜威所言:重要的问题,不是教育的不断发展,能为社会发展做什么,而是社会的不断发展,能为教育做些什么。

2.家长:请勿过度教育

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讲,“补课”是生活的日常形态:男孩大都选择跆拳道或者敲鼓、女孩不是钢琴就是舞蹈。参加这类课程本来无可厚非,但大多数家长的初衷,却并非为了课程本身的作用而来。比如问及“为何给孩子报名这类课程”的时候,家长大多这样回答:

别人的孩子也报了,自己不报总觉得缺了什么,孩子会落后的。

家长的这种想法,在心理学上叫做“剧场效应”:看见别人鼓掌了,自己也跟着拍手,全然不顾自身的反应,也不深究鼓掌为何。于是“看看别人家的孩子”,也就成了很多家长指责孩子的习惯用语,这让孩子深恶痛绝的同时,也越发抵触“榜样教育”。

家长这样盲从的选择,对孩子来说就是“过度教育”。”过度教育”的弊端在于,忽视个性差异,将教育过程简单化、教条化。最终引发的后果,是使孩子在最应感受知识魅力的时候,却碰见了知识的压力,产生厌学情绪还是其次,今后对于知识的态度趋于消极才更为可怕。

作为家长如何避免过度教育的出现?关键需要建立“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理念。

孔子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他了解每个学生的脾气秉性、性格特点。他让利口善辩的子贡参加演讲,而让勇武过人的子路观摩军事行动,所以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他的弟子们能成为“七十二贤人”。试想一下,如果孔子不顾学生个性,采取“过度教育”,孔子便不会这样伟大,他的学生更不会取得如此成就。

孔子的成功,更是遵从个性发展使然,因为真正的教育,不是量的反复积累,而是适合自身个性的心灵火花被点燃。

3.学生:请勿误解“自己”的意义

教育使每个人成为自己,但自己的意义,绝非随心所欲,恣意妄为。

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和最终方圆与否,有着紧密的联系。这里的规矩,就是教育当中的常规教育,常规教育是教育过程当中必不可少的过程,常规教育和个性教育并不违背,它可以使得个性更加完善。

首先,科学的常规教育,可以纠正天性的缺陷,促进天性健康发展。比如未受教育的孩子,总会有些自私自利,全然不顾他人的感受,这就需要常规教育予以指导,直到改掉这些“先天不足”。

其次,科学的常规教育,是个性发展的必要保证。没有常规教育,个性就没有基础,更无从谈起。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我们无比熟悉,而达芬奇这样的天才之所以依然从画蛋入门,是因为这种方法,最为锻炼绘画的观察能力、判断能力。同样的例子,还出现在书法家启功教授学生的时候,当学生怀疑自己总是反复临帖,今后会不会丧失个人风格的时候,启功这样回答:没有模仿练习,就没有风格创造。

而科学的常规教育,最为关键的作用,是促使个性发展更加完美,个性更具个性。

诗人T·S·艾略特曾经说过:“若附以严格的框架,想象力便可达到极限;若给予完全的自由,作品便会蔓延不当。”

艾略特是在强调常规训练的重要性,规则的必然性。比如作文,如不加以限制题材、字数,往往文章空洞无味,逻辑不清;又比如演算,如不写明推理过程、规范公式运用条件,结果必然错误,更不具备说服力。

而无论是作家,还是数学家,以及所有专业方面有所建树的人,皆是因为大量的常规训练使然。所以科学的常规教育,是个性发展、成就自己的必经之路,作为学生,千万不要逃避、甚至厌恶它。否则,就是把无知当力量、将任性当个性。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人具备无比的学习能力,以及无穷的创造能力。教育,之所以伟大,是因为教育培养着人的学习能力,激发着人的创造能力。从培养到激发,需要“成就自己”的理念成为前提,因为教育不是批量生产零件,而是使每个人,都有实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能力。

要实现这个理念,需要教育者们摒弃功利的“提前教育”行为,为“教育成就自己”奠定良性的发展方向;需要家长们规避盲目的“过度教育”,为“教育成就自己”建立完善的发展环境;最后,更加需要我们的学生,正视“自己”的概念,为“教育成就自己”树立正确的出发点。

只有通过三者的共同努力,“教育成就自己”才能具备实践意义,也只有这样,“教育成就自己”才会使每个人感同身受,每个灵魂才会更加丰沛。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引导孩子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教育的初心
致孩子:不怕老师批评你,就怕老师不管你!(家长读给孩子听)
李镇西老师告诉我们这样育人(一)
创新班集体的建设——为孩子撑起灵动的支点 班级工作日记(七年级
新环境下成就新课堂常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