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精英教育?还是特权阶层的教育?

文丨果其然 · 主播丨苏木

“延伸在我眼前的,是争破头进入圣保罗中学的男男女女。他们的座位按照入学时间排列顺序,而且这个位置是永恒的,直至他们毕业。椅子快要爆开了,它承受不住对于功成名就的巨大渴望,这些孩子中的三分之一,毕业后将会进入常春藤盟校,剩下的,也会拥有美国顶尖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种情况就像排座位仪式的名称——占有一席之地,成为新精英。”

这是《特权》一书中描写的一幕,作者西莫斯·可汗就是该学校的毕业生。不过《特权》并非为了怀念、赞颂母校,因为西莫斯觉得,圣保罗的教育怪怪的。

内观己心 外察世界

作为美国“精英高中”,圣保罗学校名副其实。它于1855年创立,与俄罗斯著名的“皇村学校”,颇有相似之处。两者都曾被称为“青少年精英的聚集地”,两者都坚决奉行“精英教育”。

“精英教育”体现在入学条件上:

皇村学校只招收贵族子弟,一般平民统统拒之门外;圣保罗高中虽然没有血统的要求,但入学考试的内容包括拉丁文和希腊语,而这两门课的学习费用,恰恰是美国中产阶级家庭无法负担的。

“精英教育”更体现在毕业去向:

皇村学校提供俄罗斯帝国官僚体系中最为顶尖的职位,如果不感兴趣也不要紧,贵族的封号会赐予每个毕业生;圣保罗高中也差不多,毕业生进入美国顶尖大学只是第一步,他们最终会进入华尔街、政府部门担任要职,成为和父辈同一阶层的人,以“新精英”自居。

不过皇村学校没能抵挡住革命的风暴,即便毕业生里有普希金和切比雪夫,但更多的人是维护腐朽统治的官僚,镇压十二月党人的军官。沙皇亚历山大一世一生威名显赫,但设立皇村学校却被很多教育学家一再诟病。

相比起来圣保罗高中要好得多,但毕业生里依然鲜有真正的“精英”。他们大多贪图享受,比如特别喜欢购置游艇,他们对参与社会改革毫无兴趣,更对世界进程缺乏最基本的热情。

问题出在哪?

作为毕业生的西莫斯这样反思:大概“新精英”们的目的,就是依靠家族财富,以及信托基金保持“精英”的样子,“精英教育”其实是不平等的延续,并想要一直延续下去。

换句话说,这是“精英教育”的弊端。

所谓“精英教育”不强调“你将来成为什么”,只强调“你现在是什么”;“精英教育”也不提倡“将来创造什么”,只教你“如何维持什么”。于是看似掌握“屠龙之技”的精英们,却压根没有屠龙的打算,他们用显赫的地位和闪亮的金币铸成城堡,然后盘踞其中,成为新的恶龙。

启迪多元思维

但恶龙威风凛凛的样子,总是让人心生羡慕,就像有毒的植物,总是颜色鲜艳,充满致命的吸引力。

学生心仪“精英教育”的特权性,因为那是财富地位圈子的入场券,更是保持高高在上、颐指气使的阶梯;家长钦慕“精英教育”的目的性,除了“母以子贵”的心态之外,他们还能感到“让孩子弯道超车”是“精英教育”独有的咒语;老师们则偏爱“精英教育”的功利性,毕竟薪金和名气的提高,令人难以抗拒。于是“精英教育”也在中华大地流行开来,打开搜索引擎,标榜“精英教育”的学校,也许就在你家附近。

如果“精英教育”成为一种流行、一种态度,我们就会迎来一个“精英教育”的环境、一个“精英化”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肯定没有艺术、人文教育的容身之所。即便有,也只是装点“精英”的家具,随时可以被替换的科目。

因为“精英教育”强调实用、功利、速成,艺术与人文,正是违反上述原则的东西。

这个世界,也没什么人情味儿,“精英教育”致使阶级严重固化,人人都只关心自己圈子里的事情。爱情、亲情、友情可能只是交换利益的筹码,因为“精英教育”排斥平等自由的观念,不允许超阶级的行为出现。

最终,这个世界毫无希望。因为“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背道而驰,更与“普及教育”水火不容,于是“教育”木桶哗哗地漏水,它无法提高短板,短板被“精英教育”抢走了,它也无法诞生人才,人才都变成了自私自利的“精英”。

这样的未来,是谁都不希望看到的;这样的世界,是谁都不会生存其中的。归根结底,是“精英教育”使然,它其实是一场目光短浅的竞争游戏,更是一个充满机关的可怕陷阱。

如何避免?

正心正举

教师:请重视大众教育

真正的精英,是人类花园之中最为饱满的果实,除了需要精心的呵护,土地的肥力更是确保果实成熟的前提。大众教育就是这片丰富的土壤,它供给精英成长的健康环境,奠定精英的成长基础。换句话说,真正的精英,是大众教育培养出来的,而不是反其道而行,通过阶级筛选催生出来的。

早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农业教育领域就曾提出过“精英教育”的理念,它旨在忽略大众教育,突出精英培育。具体的做法,是将教育的重点向大学程度以上的“精英”倾斜,减少初级、中级农业人员的培养。事实证明,农业“精英教育”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的布局,除了引起“科技成果转换效率较低”的问题之外,农业整体的科技水平更是不升反降。

好在经过短期的震荡,“精英教育”就被教育部门叫停。因为事实的内在规律证明:失去“大众教育”的基础根基,“精英教育”既无法成立,更无从谈起。“精英教育”也许在短期之内,可以提高教师的地位和薪酬水平,但长期来看,是对整个教育体制的伤害。

所以“重视大众教育”,应该作为教育者们工作方向的重要坐标,毕竟教育是旨在提高全民族的心智水平,为未来作认知准备的伟大事业,而不是通过为少数人服务,提高自身地位的特权。

学生:请审视精英的作用

法学说,有什么样的权利,必将负担同等的义务;社会学解释,有多大的权力,就要肩负多大的责任。精英的目的,如果只是为了高高在上,甚至为了恣意妄为,那么就是对精英的误解,只能成为精英的赝品。

耶鲁大学,被誉为“美国总统的摇篮”,说总统是精英的一种,我想没人反对。但耶鲁大学的教育形态,并非高高在上,而是面向基层。它组织学生组成各类社团,并且每个学期都进行换届选举。被选举人不但要仔细了解社团成员不同的诉求,还要不断调节社团成员之间的关系,整合社团的发展动力。

除此之外,耶鲁大学还会组织田野调查,以及相应的社区服务活动,参加的人员涉及所有的专业,并且作为“必修科目”,与学生最终能否毕业相联系。以上活动的意义在于,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有了责任感才会具备真正的动力,才能发挥精英的作用,成为真正的精英。

所以真正的精英,绝对不会高高在上,总以精英自居;更不会恣意妄为,不断物化他人,物化社会关系。因为暴虐的种子,必将长出更为暴虐的果实,结果只会被大自然所淘汰;物化他人的人,其实也在物化自己,最终会被社会抛弃。

家长:请重视苦难教育

“精英教育”特别强调其教育结果,给人以“只要接受了精英教育,就会走上人生巅峰,从此幸福一辈子”的假象。这种假象迷惑了很多家长,他们甚至认为接受教育,就是为了少吃苦,甚至不吃苦。这其实是对教育的粗暴理解,因为真正的教育是授予人面对苦难时的方法,不是为了逃避苦难而使出的伎俩。

所以对于家长来说,重视“苦难教育”,是避免陷入“精英教育”陷阱的有效途径。不过“苦难教育”不是通过人为夸大困难、制造困难来教育孩子,而是主动面对困难,分享困难,解决苦难,起到锻炼孩子抗压能力的目的。

比如幼儿园阶段的家庭手工课,有很多内容其实略微超出了孩子的能力,其用意是锻炼孩子在面对困难时的能力,但有些家长却干脆代劳,在困难面前,将孩子主动排除。

积极的例子也有,比如芬兰的中学教育。在芬兰的中学里,禁止使用电脑、手机等一切科技设备,所有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要么请教老师同学,要么自己去图书馆独立查询。这自然是一种隐性的“苦难教育”,其目的是不断锻炼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真正的教育,根本不会绝口不谈苦难,盲目逃避苦难,而是强调苦难的积极意义,并勇于面对苦难、解决苦难。

拨迷见智 开启自在之门

精英,到底意义为何?

是洞察时代方向,引领大众不断向前,还是利用特权作威作福,隔离众人鄙视人群?是勇于承担责任,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高高在上,沉迷享受故作姿态?是迎难而上,敢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还是逃避困难总是振振有词?

答案不言而喻,这也是“精英教育”的陷阱之所以频频引人深陷的原因:错判了精英的价值,扭曲了精英的意义。

所以我们需要老师重视大众教育,给予精英健康的土壤和空气,还需要学生认真审视精英的作用,赋予精英正确的价值取向,更需要家长进行必要的苦难教育,赐予精英良好的心态,充分的精神准备。

只有这样,精英才有不断被培养出来的可能,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精英存在的真正意义。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生的不平等是从哪一刻开始的?
我们该培养什么样的精英
诺奖得主阿马蒂亚·森:人民如果不能读写,世界将会怎样?
钢琴课会塑造未来社会精英吗?
耶鲁教授反思:别把你的孩子送去常青藤,他们只会培养出僵尸
教育、阶层与社会流动:透视精英“特权”与“寒门贵子”的生命历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