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治国有道惟德礼——《论语》悟读【19】

治国有道惟德礼,处世无奇但率真。

《论语》第二篇第三章:

【原文】

 子曰:“道之以政(一说是引导的意思,一说是领导、治理),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罚来制约百姓,百姓可暂时免于罪过,但不会感到不服从统治是可耻的;如果用道德来统治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之心,而且会纠正自己的错误。

【悟读】

春风大雅能容物,
秋水文章不染尘。

本章重点讲述礼制与法治的区别。

刑罚只能制约人们犯罪,并不能让他们产生犯罪可耻的心理。一个人的荣辱观,光靠政令和刑罚是确立不起来的。如果用道德诱导人们向善,用礼制统一人们的言行,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还能恪守正道,民心归服。以礼治国和苛政刑罚,孰优孰劣,一目了然。

 

“德”为道德自律,是人们内心的一种行为准则,时刻约束自己。

“礼”为社会规范,是对人们的行为和相互关系做出的种种规定。

 

孔子强调“以德治国”的思想,重视道德修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在我国政治史上有着重要的价值。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虽大多采用“外儒内法”治国手段,但无论如何,对道德价值的宣讲和践行,对社会的稳定和人际的和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虽然有人批评孔子忽视了政令制度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但德治的理想高于法治的境界则是不争的事实。倘将德治和法治结合,相辅相成,效果更好。

一阴一阳之谓道。正如一个钱币,一定有两个面,理想和现实也是冲突的两面,道德的表层之下,最难控制的是人的本性。故君子们尤其重视慎独的功夫。

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大大小小的君主,普遍的方法是刑罚,多数则假借德礼之名号,德政并行,礼刑双用,拉大旗作虚皮,故人们总是随着自己的妄想实施,不能克制自己的丑恶,尽现于世间,恰恰是“民免而无耻”的最好诠释。

品若梅花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清代祁隽藻的诗句告诉我们:人品要像梅花一样,香味从骨髓中发出,人要像秋天的水一样,有美玉一样的精神。

最理想的政治形态,莫过于“礼乐刑政”的统一;最美妙的人生境界,无非是“内德外礼”的统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语连载⑲《为政篇》第3章:道之以政,齐之以刑。
羞耻心太重要——《回到春秋读论语》第19章
素说《论语》:为政篇(三)
古人荀子曾说: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论语:道之以政(2—3)
「论语管理日志」10.20 激发人心中的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