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圣人之德合天地——《论语》悟读【443】

天不言而四时行,

地不语而百物生。

《论语》第十七篇第十九章:

【原文】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译文】

孔子说:“我想不说话了。”子贡说:“你如果不说话,那么我们这些学生还传述什么呢?”孔子说:“天何尝说话呢?四季照常运行,百物照样生长。天说了什么话呢?”

【悟读】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四时有明法而不议,

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语自《庄子·外篇·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功而不居。天地不言语,独自美丽着,而一个人能否沐浴天地万物,感受其美,关乎他的内心。

不言之教,乃天地自然之教。天高地阔,万物不息;日月无私,照耀万物;大地无私,养育万物;水利万物,为而不争。天地“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是谓天地之大德,也是人类应当遵循之道德原则。

天地有大德,天地却无声。自然是一切学问之源,《道德经》中反复强调“道法自然”。

本章夫子重点阐述了二点。


其一,圣人之德,合于天地。

春夏秋冬,四时运行,周而复始,生生不息,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此处夫子表面上颂扬天地,其实强调的是,效法天地之道,方可入圣人之境;真正圣人,则天法地。《道德经》也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夫子也是在暗喻世人,其一,则天法地,君子之道;其二,人生大忌,居功自傲;其三,身传,重于言教。

其二,学道须离言,道在不言中。

“言”,言语和文字。言可释道,不听其言,不观其文,或许永远不可悟道,但是言又非道,它只是一种工具。《金刚经》说,“如筏喻者”,“道”让我们到彼岸,到了彼岸即为证道。没到彼岸之前,如何过河?须乘竹筏,过河之后,须把竹筏放下,不可背着竹筏赶路。本章言语文字恰如竹筏。

文以载道,言语是道的载体,然言语非道,不可执着于言语文字,但我们又不可能离开言语文字。所以我们必须明白即文字相,离文字相从文字中悟道,悟了道须把文字放下,道在不言之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起学《论语》17.19阳货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
渔樵问对【下】
《春秋繁露》董仲舒
“复,其见天地之心乎!”所言为何?道理何在?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经济汇编礼仪典  第三卷
张子正蒙注 | 卷二 | 王夫之著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