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医学有故事 03丨科赫法则

【科友召集】


大家好,我们继续讲医学大神科赫的故事,我们今天要讲的是结核病科赫法则


上期回顾 
医学有故事 02 | 恐怖的细菌芽孢

在古代结核病的杀伤力不亚于瘟疫。而人如果患上结核病,体内会出现一个又一个灰白色团块,所以这病被欧洲人称为白色瘟疫。

这瘟疫延续了上百年都没有缓解的趋势,最严重的时候,欧洲一些地区每三个人就有一个死于结核病,其中包括不少知名人物,比如济慈、契诃夫、肖邦、奥威尔、卡夫卡等等。

那时候人们不知道结核病是细菌感染,只知道一旦患上结核病就只有等死。如果有人被诊断是结核病,后来却痊愈了,那么医生们首先想到的会是诊断错误:他本来得的就不是结核病。


关于结核病的病因,古代欧洲人认为是人的器官原生质出现多个异常管道,造成人体组织“渐进式坏死”,医生的职责就是要堵上这些管道。


这些管道本来就是冥想的产物,所谓堵塞技术也只能在想象中发力。后来病理解剖学出现,没人能证实这种管道的存在,这学说也就式微了。


1839 年,德国医生舍恩莱茵(Johann Lukas Schonlein)发现死于结核病的人,体内能找到特征性的灰白色小结节,建议把这个病叫结核病。这对于病因学和治疗学都没有具体帮助,但从病象描述来说很准确,所以现在大家还保留着这个诊断名称。


到十九世纪,大多数医学专家,包括大腕菲尔绍在内,都认为结核病是一种遗传病。他们的根据是,如果父亲有结核,子女往往就有。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看,

  • 法国化学家巴斯德一直主张细菌致病学说;

  • 法国医生魏西敏(Jean-Antoine Villemin)则更进一步,1865 年,他从人和牛的结核病灶里取样,给兔子接种,成功地让兔子染上结核病。



这对结核病传染学说是个很有力的证据,不过还不足以说服菲尔绍这样的保守派权威。保守派认为,魏西敏这么做,是用牛的毒素促发了兔子本来就有的遗传疾病。


科赫的伯乐之一、病理学家科恩海姆,早年也感觉微生物能让人生病。1868 年,他重复魏西敏的实验,得到相同结果。他从结核病人病灶采集样本,再接种到兔子眼睛里。一段时间之后,兔子出现结核病的耗竭症状,不久之后死亡。但他用显微镜检查兔子尸体里的结核团块,却找不到什么特殊的细菌,这就没法下结论。不过他还是坚信很快会找到这种特殊细菌。

确实有很多人在做这种努力。结核病危害严重,谁能在这个课题上有突破,对个人、对国家都是莫大荣耀,所以从 1877 年到 1881 年,先后有不少人号称找到了这种细菌。从当时的显微技术看,从研究方法看,他们很可能真的看到过结核杆菌,但对这种杆菌的外形描述都很模糊,显然是因为染色不够清晰。


而且,这些人都没能证明这种杆菌和结核病有因果关系(而不是并发关系),所以还是不能说服人。

科赫根据炭疽杆菌研究的心得,加上前辈的实验,内心认定结核病是微生物引起的,大家观察不到,并不能说明它不存在,而是需要找到更好的办法,比如更有效的染色技术。他从已经成功的先例入手,用老师科恩海姆的方法给豚鼠和兔子接种结核病,确实都能让实验动物患病,症状完全符合结核病的表现,死亡之后体内也都能看到结核病灶结核团。可是,跟科恩海姆一样,他用显微镜观察这些病灶里的组织,却找不到细菌。

他猜想,这是因为结核菌很小,又或许是现有的染色方法不能有效染色。病菌小,就必须用更好的显微镜,可是,即使用了柏林最好的显微镜,还是找不到什么特殊病菌,那就必须改进染色方法。现有的染色剂大家都试过了,这些染色不能解决问题,那就找新的。

他天天尝试不同的颜料。一开始,因为把玩各种颜料,他的手指头变得五颜六色。再过一段时间,手指头变成了黑色,这是因为,他是跟白色瘟疫打交道,不敢掉以轻心,每次给样本染色之后,都要把手指头放到氯化汞里消毒,时间一长,手指头就变黑了。

也不知到底试了多少种颜料,有一天,科赫用一种叫亚甲蓝的染料跟浓缩酒精混合,加入百分之十浓度的钾盐,用这种染料给结核病灶样本染色之后放置一天,再加入一种棕色染料。这么染色之后,他在镜头下隐约看到一点小东西,但还是不够清晰。他继续调整各种变量,包括染色剂的浓度、给标本染色的时机、浸泡的时间长短等等。改换二百七十一种配方之后,终于在镜头下看到一种从来没见过的细菌,也是呈杆状,但有点弯曲,比炭疽杆菌短,粗细还不到炭疽杆菌的一半。

结核杆菌

炭疽杆菌


他观察的是豚鼠结核病灶的样本。接下来,他需要看人的病灶是不是也有这种病菌。

结核病人不难找到,当时医院里几乎每天都有人死于结核病。他到医院一问,刚好就有一个矿工死于结核病,尸体已经送到病理室做解剖。他直接到病理室,从尸体肺部病灶里取到样本,带回来用亚甲蓝染色,果然看到了那种小而有点弯曲的杆菌。


这是第一例人体标本检查阳性。

一例阳性不足为凭,他继续到各个医院的病理解剖室和停尸房找样本。只要是死于结核病的,他就要解剖尸体,从那些奶酪样的灰色团块里取出标本,带回去检查。后来政府索性下达命令,柏林所有医院,只要有死于结核病的,必须主动提取病灶标本,送给科赫做检查。

所有病人的病灶里都能找到那种杆菌,这跟科赫预期的一样。但接下来还需要证明这种杆菌只出现在结核病人体内,却不会出现在健康人体内。这个科赫不会忘记。他做研究可能过于烦琐,但从来没人能说他马虎。他检查了几十个健康人,取样范围涵盖各种不同条件:年龄、性别、体重、居住环境、经济条件……所有健康人的组织里都找不到这种杆菌。

动物组织也需要做患病个体和健康个体的对比,可健康动物的样本到哪里找?科赫早就有现成答案:屠宰场。他取到屠宰动物的各种组织样本,放到显微镜下观察。不出所料,健康动物组织里没有这种杆菌。

助手加弗齐和楼福勒都说这些证据足够有力了,赶紧发表结果吧。

科赫说不行,证据还不够充分。根据我们对细菌的了解,我觉得,要证明这种病菌确实能导致结核病,必须满足这样一些条件:

  • 第一,所有患结核病的人或者动物体内都能找到这种病菌,而健康人体内没有这种病菌。这个我已经证实了。

  • 第二,这种病菌能从病灶里分离出来,在培养基里培养存活。这能证明它确实是一种细菌,而不是污染杂质。

  • 第三,培养出纯系的菌株之后,再用它接种给实验动物,应该还能导致结核病。这样我才能肯定,确实就是这种病菌导致结核病,而不是病灶的体液里夹带的什么毒素。

  • 第四,如果用培养出来的纯系病菌能导致结核病,被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应该能再次找到这种病菌。


科赫说的这四条要求,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科赫法则”。虽然后来有些对【科赫法则的发展和校正】,但该法则在十九世纪末让医学界找到了细菌学研究的标准,于是接下来的那几年成为细菌学研究的“黄金时代”。从1879年到1889年,微生物学家鉴别出白喉、肺炎、破伤风、脑膜炎、淋病、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一大批致病菌。

用加弗齐的话说,那感觉就像是科赫摇动了一棵树,然后看到各种水果如雨点般纷纷坠落。

科赫列出四个条件,接着对助手说:



这四条,我现在只做到了第一条,离发表还远着呢。


第二条法则是可疑致病菌的分离和培养

论培养细菌,科赫不是新手,检视各种配方之后,他首先尝试用牛肉汤跟琼脂混合。


可是把那些杆菌抹上去之后,它们不肯生长,反复调节了温度和湿度,还是不行。看来牛肉汤并不是结核菌喜欢的食物,还得另找培养基。

血液似乎是细菌喜欢去的地方,但血液不透明,影响观察。要不试试血清吧,血液是血清跟红细胞的混合,如果让红细胞凝固成块,剩下的液体就是血清。血清里没了红细胞,但还有其他蛋白成分和电解质,而透明度跟清水差不多。

德国的不少食品会用到动物血,比如血肠,所以德国的屠宰场宰杀牲畜之后是保留血液的。科赫到屠宰场讨来牛血清,加热消毒(屠宰场里采集的血清会带有大量杂菌),把琼脂粉放进去,融化后注入一个试管,把试管斜着放在架子上,琼脂凝固之后形成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就是很好的培养基。试管斜着放,形成的平面呈椭圆形,面积更大,从试管口往里抹菌种也比较容易操作。

科赫先让一只豚鼠感染结核病,这样它的肺里就有大量的杆菌。


科赫从这样的肺脏里取样,涂抹到血清培养基上,用豚鼠体温(三十九摄氏度)培养。根据早先培养炭疽杆菌的经验,两个小时后应该可以看到细菌繁殖,但他两个小时后看,没动静。四个小时,八个小时,还是没动静。第二天再看,依旧没动静。第三天,第四天……第十天……

连续观察了十四天,还是没有生长,血清培养基表面光可鉴人。


看来此路不通。

第十五天的早晨,科赫起床走到孵化箱旁边,准备把那些试管扔掉,另想办法。抬手刚要扔,隐约觉得其中一支试管的琼脂斜面上似乎多了一个小斑点。斑点很小,高度近视的他根本不能确定到底是不是真的有那么个斑点。好在他有个职业习惯,衣兜里永远带着一个便携放大镜。科赫取出放大镜,把试管拿近,在放大镜下仔细看。

不是眼花,抹了标本的那个地方,真的多出一个小斑点,看起来是个菌落。

他赶紧把所有试管重新放回孵化箱,继续孵化。接着,一个又一个试管里,都出现了这种小菌落。

他等菌落再长大一些,足够采样了,就拿起一个试管,用火焰消毒管口,然后用消了毒的采菌拭子到这个新长出来的菌落里点了一下,涂到玻片上,放到显微镜下观察。

他又看到了那些杆菌,跟当初从那个死亡矿工身上找到的杆菌一模一样,数量增加了很多,但特征全都相同,显然就是原初杆菌繁殖出来的后代。


现在,四个条件里的第二个也满足了:病人结核病灶里的细菌确实可以分离出来,也可以在培养基里培养出纯系的菌株。

接下来要做第三步:用这种纯系菌株再次感染动物。

一般人可能尝试两三种动物就觉得满意,但对科赫来说,两三种太少。他一口气尝试了四十多种不同的动物模型,猴子、狗、豚鼠、老鼠、猫、鸡、鸽子……所有接种动物都出现结核病,最后死亡。


这就满足了第三个条件。

所有死亡动物的体内都有特征性的结核团块,团块里都能找到这种杆菌,所以,第四个条件也满足了。

为了从反面也增加证据,他甚至尝试给那些不会感染结核病的动物接种,包括陆龟、麻雀、青蛙、鳗鱼,甚至还有一条金鱼。


当然,这些动物都没感染。不是因为病菌不对,而是因为细菌对于生长环境是有选择的,有些动物体内,结核菌就是不能生存。但科赫这些实验能说明:

  • 前面那四十多种动物会感染结核病,不是因为自己的操作有什么神秘力量,不是因为自己的实验室有什么瘴气,而是因为它们被接种了结核杆菌;

  • 其他动物接种之后不会感染,只是因为它们天生对结核菌不具备易感性,这是当时已经有文献记录的常识。


在加弗齐和楼福勒看来,这已经精密到家,再没什么需要检验的了。

但科赫觉得还没到家。

他的理由是这样:

目前自己做过的接种都是从皮下注射细菌,可是人感染结核病不是从皮下注射的。绝大多数病人从来没有皮肤破损的历史,从临床观察到的规律看,最大的可能是从呼吸道吸入了病菌,所以,应该尝试从呼吸道给动物接种,制造动物结核病模型。

这可怎么操作?

皮下注射,人不需要接触病菌,用消毒的木刺就可以完成接种,然后把器械和手做消毒处理,就可以防止自己被感染。

如果用空气传播细菌给动物,空气是四处弥散的,媒介空气里的杆菌如果能进入实验动物的肺里,就同样可能进入操作者的肺里。科赫或许找到了结核病的病原体,但并没找到治疗结核病的方法,往自己身上招呼结核菌,肯定不是个好主意。

琢磨了一番,他请木匠做了个大木箱,所有缝隙严格密封,只有一根管子来让空气出入。他把箱子放到自家后院的花园,把一批实验动物关在箱子里,包括豚鼠、兔子等等,然后每天用通风管道往箱子里喷半小时的带菌气体。


既然知道培养皿都得培养半个月,他现在就不再着急,每天喷完毒气就接着做别的实验。其实等待时间也没他想象的那么长,十天后,三只兔子开始出现结核病症状。再过一段时间,这三只兔子都死了。豚鼠的抵抗力似乎比兔子强,但二十五天后,也出现了结核病症状,最后死亡。


证据链完整了。

从开始研究到现在,花了六个月时间。这比他研究炭疽病快多了,毕竟现在经验丰富得多,研究条件也好得多。

如今的科赫名声已经很响,但他还是不打算直接发表文章。他想先请师长们给鉴定一下结果。

如果说炭疽杆菌是第一次确定细菌跟疾病的关系,所以事关紧要,那么这次研究发现的意义并不比那一次小:

  • 第一,这是关于人类疾病;

  • 第二,这种疾病,在当时的欧洲人类死因里排行第一。


科赫给他能联系到的所有医学大师发出邀请,请他们来鉴定自己的发现。

时间是 1882 年 3 月 24 日晚上,地点是柏林大学卫生研究院,主要鉴定人是柏林生理学会的全体成员。这个学会会员不多,但很权威,审理科研成果非常严厉,许多毛躁的新手做完演示后,当场被盘问得体无完肤,夹着皮包狼狈回家。

除了生理学会会员,科赫的两位知遇,科恩和科恩海姆,自然是要来的。科赫的助手楼福勒和加弗齐也到场了。到会旁听的还有贝林、埃尔利希,以及生理学家雷蒙德(Emil Du Bois-Reymond)、科学全才亥姆霍兹(Baron von Hermann Helmholtz)。可以说,与会成员全是能在医学史里写下浓重一笔的人物。

还有一个人,科赫内心不想请,但不能不请,就是菲尔绍。


科赫心里很清楚,只要自己研究的是细菌致病理论,不管证据有多严谨,菲尔绍都不会接受。可菲尔绍是德国医学界的掌门人,人称“教授们的教授”。结核病的病因鉴定事关重大,漏掉谁都行,绝对不能漏掉他。

科赫不是不知道这一点,实际上他早先就写信联系,请菲尔绍指定时间,单独先给他做演示,但菲尔绍傲慢地拒绝了。科赫只好托科恩出面,才勉强把这位大神请到了当天的会场。

所有人都到了,大家聚集在研究院一个内部图书馆里,桌上是显微镜和几乎两百份标本。来的人都是各个学派的领袖人物,其中有相信结核是感染的,也有不相信的。菲尔绍坐在首席,似乎是漫不经心地跟身边的人聊天,随口说“最近做研究的人很年轻啊”。

科赫还是很紧张。他本性笃实,这是他第一次在首都做演示,在场的都是德国最伟大的医学家,尤其有那位似乎周身带着一股寒气的菲尔绍。

他开始介绍背景。还是跟以往一样,他说话没有多余的修饰,就是陈述一个又一个事实,然后给大家演示自己实验的操作过程,最后是展示实验数据。演示结束,他宣布了结论:这些数据证明,结核病的真正原因就是结核杆菌。

大家都看着菲尔绍,等他表态。

菲尔绍面无表情地点点头,一个字都没说,站起来离开了会场。科赫有些茫然,不知道该说什么。科恩冲他做了个手势,示意他什么都不用说。然后科赫对剩下的人说,可以开始提问了。

十几个教授居然没一个提问的。

不是因为他们跟菲尔绍一样倨傲冷漠,而是觉得没有提问的必要。

科赫的数据太完美,根本没任何地方可以质疑。但凡可能挑毛病的地方,他早就已经料到,然后用严密的实验提供了论据。

生理学会史上,这是第一次,报告人做完演示后,会员们没有任何争议,全票同意提交的结论。

后来埃尔利希在回忆录里说:



“那个晚上深深铭刻在我脑子里,是我参加过的最重大的科学事件。”


楼福勒的评论是:



“那天晚上,除了承认科赫做出来一个史诗级别的发现,人们还能说什么呢?”


还有一位与会者的评论有点文学色彩:



“科赫的报告实在太完美了,每个字,甚至每个字里的一笔一画都完美无缺。”


十七天之后,科赫的论文《结核病的病因》发表在《柏林临床周刊》。

科赫法则

讲完科赫的故事,我们再来谈一下著名的科赫法则,我觉得这个法则是对科学思维应用的最佳案例之一,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知道它时,对我的思维认知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可以说,我对中医理论的怀疑就是从了解了科赫法则开始的。我开始意识到玄学以及类比思维,与逻辑加实证的思维有着多么巨大的差异。但是,科赫法则从 1884 年第一次提出到现在,也有发展和校正。

第一次校正是人们注意到,一些病菌能感染人,但被感染的人并不一定出现症状,有些人仅仅成为这些病菌的携带者。伤寒玛丽就是最著名的案例。


伤寒玛丽全名玛丽·马龙(Mary Mallon),她是伤寒杆菌携带者,但自己没有症状,看起来似乎很健康。她的职业是家庭厨师,就把伤寒杆菌传播到一个又一个雇主家里。病菌之所以会有“健康携带者”现象,是因为它们侵袭人体之后,人体免疫系统会试图反击扑杀。多数时候免疫系统能战胜病菌,少数情况下免疫系统失败,病人就会死亡。


而在更罕见的情况下,免疫系统高强度工作几个星期之后,杀死了大部分病菌,但为了防止过于持久的免疫反应伤及主人,免疫系统会停止攻击模式,转入日常维护模式。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病菌还停留在体内,与免疫系统形成僵持状态,它们不会死亡,但也不足以导致症状,此时病人就成为病菌携带者。

多年之后,人们发现病毒也能让人生病,而病毒能造成更多的无症状携带者。2019 年末发源于武汉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就有这个特点。

发现微生物携带者现象之后,科赫就把第一条法则的后半句,也就是“正常人体内没有致病菌”去掉了。

再后来人们又发现,科赫法则的另外几条也分别有不同的例外,比如有些细菌无法在培养皿培养,那么科赫第二法则就必须通融。有些致病微生物只感染人类,几乎没有任何动物可以制作感染模型,于是科赫第三法则也须放宽标准。

进入二十世纪之后,对微生物的研究越来越深入,人们可以利用更多线索判断一种微生物是不是能造成疾病。那以后,科赫法则就只是提供一个原则思路,具体的判断需要综合细菌学、病理生理学和临床规律等各个方面。

尽管后世有这些校正,但这四大法则对于人类的医学事业的重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在今天,依然有种非常重要的意义。在我看来,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充分理解科赫法则中散发出来的理性光辉,是传播科学精神的绝佳教材。

科赫的贡献是找到了病因,但他并没有找到战胜细菌和病毒的方法。人类该如何阻击细菌和病毒呢?医学有故事,我下期给你讲天纵之才,法国的医学大神巴斯德,让我们来看看他是如何与病魔战斗的。


真的看完了?点了才算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诺贝尔之路(1905):最好的礼物
让瘟疫现形的“细菌学之父”,连SARS也无所遁形,他可能还救过你的命
让瘟疫现形的“细菌学之父”
医学人文 | 第7期:医学史话——人为何会生病(二)
历史上的今天——1882年3月24日,罗伯特•科赫宣布分离出肺结核病菌。
邮票上的医学故事??10??—罗伯特·科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