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药神》背后的中国药:红杉、高瓴老牌机构+产业背景机构加持 上半年药企并购受追捧

电影结尾,程勇站在被告席上说“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中国创新药的这一天什么时候能到来?

经过改编真实发生的故事被搬上银幕。《我不是药神》票房12小时破7亿大关。该片背后有15家公司参与,其中包括上市公司阿里影业、北京文化、唐德影视、欢喜传媒、万达电影。在过去一周内,除仍在停牌状态的万达电影外,其与公司均受益于此,股价呈现不同幅度上涨。

资本大获全胜的局面下,中国药被放置到台面上,多年来的缺少创新,跟随式的me-too局面,让中国药企行业大而不强。

尽管我们占据庞大的市场优势,拥有4700家制药企业,但绝大多数企业小而散,销售额利润低;企业没有资本也不愿投入资本用于新药研发;创新层次主要处于以仿制为主到仿创结合的阶段,仿制药比例高达96%

由于缺乏创新药物的研发能力和完整的开发链,中国药企一窝蜂研究热门靶点,产品重复申报,导致企业同质化现象严重,基本属于无序竞争状态,可持续发展难以为继。迄今为止,中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新药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千呼万唤还没来。

在资本方面,直到几年前,才开始有本土投资机构触碰创新药领域。这种试探的碰,也从仿制药开始。原因很好理解,投入大、周期长。为致命的是,成功率低。

不可否认的是,创新药研发面临的风险极高,回报周期长,为了一款新药的研发,十余年的默默研究最终打水漂的案例也比比皆是。无数事实显示,新药研发的临床项目最后成功的几率是很低的,即使是科技发达的美国最后成功上市的临床项目也是小于10%。

医疗领域投资方阵:

红杉、高瓴等老牌机构+医疗产业背景新势力

公开资料整理,2014年以来国内新药领域发生融资323起,涉及金额约320亿元,平均单笔融资金额接近亿元。通过对2014-2018年上半年融资事件的梳理,得到了2014年以来融资能力最强的30家创新药企业,包括信达生物、百济神州、再鼎医药、华领医药、思路迪、奕安济世、亚盛医药等。

TOP30企业总融资金额约为210亿元,约占融资总金额的65%左右。这说明,创新药领域头部企业拿到了大部分融资,也间接印证了新药投资的主要逻辑——投顶尖团队、大规模、长周期持续投入。

融资较为集中背后,创新药领域主要投资机构也呈现集中化特征,礼来亚洲基金、红杉中国、高瓴资本、启明创投、淡马锡、高特佳等资本方投资了多家创新药企,机构相中的标的还有有交叉,联动明显。

从资本成立时间可以看出,新药领域明星资本的成立时间与创新药企业的成立时间具有较强的相关性,2013-2014年是重要的时间节点。从资本背景看,大致分为两类——老牌的机构投资者以及有医药背景的产业资本,前者以红杉、淡马锡为代表,后者以通和资本、高特佳等为代表。

新药投资需要较高的专业度,对投资者的产业认知、专业知识有要求,老牌的投资机构有完善的投资经验积累和管理架构,并有外部咨询专家提供建议,在新药风起之后迅速跟进;产业资本则出于团队、产品线的认可而进行投资,并会带来资本以外的资源,为创新药企业务带来帮助。

上半年药企并购总额达279亿元 生物医药成“香饽饽”

在上半年的140起并购、近660亿元交易总额中,生物医药占据了28席,占比达20%,总金额更是达到279亿元,占比超过40%

2018年已经过去一半的时间,医药上市公司并购热度不减。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6月29日,在医药健康上市公司中,共发生140起并购事件,总金额近660亿元,涉及生物药企、医疗服务机构、零售药店等各个领域。

部分上市公司的并购消息也呈现密集之势,如仅在5月,必康股份先后公布了4起并购消息,分别拟以不超过1亿元收购广西医药70%股权、不超过2590万元收购四季汇通医药70%股权、1200万元收购桑尼赛尔生物医药30%股权以及以1800万元收购西安康拜尔制药100%股权。

 “从并购资金看,现在交易的规模越来越大,从2010年左右开始经过6-7年,医药企业已经陆续整合了很多小的企业,剩下一些较大的有优势的标的,受政策冲击严重,同时IPO困难,很多较大型标的都在考虑出手,而上市公司对此类标的也很关注,因为其有一定的规模与抗风险能力,相对收购金额也比较高。”东方略董事长仇思念对媒体表示。

壁垒下的医药投资:更专业、更长期

回顾历史,国内医药工业大致经历了“缺医少药”、仿制药黄金发展十年、创新药崭露头角三个阶段。在最近10年,国内医药工业已经开始逐步注重创新药的研发与投入。研发费用的快速增长是国内药企开始注重创新药研发的最明显表现。

Wind数据显示,目前已有18家创新药公司发布了2017年年报,合计研发投入88.86亿元,平均每家研发投入近5亿元。

研发投入超过10亿元级别的为恒瑞医药和复星医药,分别为17.59亿元和15.29亿元,领跑其余所有医药企业;研发投入超过5亿元的有海正药业、上海医药、人福医药和丽珠集团。

新药投资有“10年,10亿美金”的时间周期和资本要求,这也意味着新药领域,要求投资机构本身资金实力较为雄厚,对参投项目有持续的认可。所以,无论是老牌投资机构还是产业资本,在锚定一个项目之后均会持续跟进,做“价值投资”。

深圳一位专事投资医药行业的私募研究员表示,创新药由于投入到产出的不确定性高,加上投入的高强度和长期性,偏向于选择大药企。

主要关注两个方面:

第一,在售产品盈利能力能力强。只有在保持稳定、长期盈利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对创新药研发的长期、高强度的资本投入。

第二,一流的药品研发队伍、有较多的研发积累、已经发展出完整丰富在研产品梯队非常重要。

END


点击图片查看峰会议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0%的新药项目,投资机构有哪些新标的? | 投资观察
红杉资本慧眼识珠,贝达药业闪亮A股(16.11.7)
2021中国医药创新生态大会:8月齐聚博鳌,构建创新生态主体沟通合作、价值交互平台!
为什么说2015年是恒瑞医药业绩和市值腾飞的收获之年?
「首发融资」燧坤智能完成超亿元A轮融资
鼎晖、高瓴、红杉等头部机构云集,刚完成4亿元B轮融资的集萃药康到底有何魅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