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德同资本:生死本命年

时代巨浪裹挟着潮水迅猛袭来,能够抓住机会的弄潮儿才是时代前沿的瞭望者。德同资本这样一家走过12个年头的老牌创投机构,在近两年的投资市场中,似乎缺少了过往的“杀伐果断”,在某些项目选择上,显现出的也不再是曾经的睿智与前瞻性,反而更像一个市场追风者。如今,新一轮凛冽寒潮,已达本命之年的德同资本,该如何走过下一个十年?

十二年前,中国资本市场开始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在这之后,经济危机、IPO关闸、股市熔断等灾难性动荡事件,如影随形般影响着中国一级市场;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红利的影响也在持续扩大。冰火两重天的股权投资市场,如同一个修罗场,弱者黯然离场,新的传说也在不断诞生。

2005年前后,伴随一波互联网公司在美上市,中国创投市场全面复苏。国外顶级创投纷纷前来中国考察并设立基金,包括红杉资本、KPCB等;而本土机构也纷纷崛起,从外资分裂,涌进市场,比如如今声名显赫的红杉、高瓴资本、今日资本……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2006年,德同资本成立。

从一只1.3亿美元基金起步,时至今日,德同发展为资金管理规模超100亿人民币,累计投资了超过200个项目,其中包括尚德电力、明阳风电、银联电子支付、91无线等著名企业;还曾经在资本寒冬之下,有过一年敲钟7次的辉煌时刻。

然而,这样一家走过了12个年头的老牌创投机构,在近两年的投资市场中,似乎缺少了过往的“杀伐果断”,在某些项目选择上,显现出的也不再是曾经的睿智与前瞻性,相对同期发展着的“高瓴资本”们,其更像一个市场追风者。

成立十年时,它也登上过自己的投资巅峰,战胜过寒冬;如今,新一轮凛冽寒潮,已达本命之年的德同资本,该如何走过自己的下一个十年?

脱身上海实业和龙科创投

德同资本创始人邵俊曾是国内早期风险投资公司之一,龙科创投的创始人。而在此之前,他还在上海实业集团(上海市政府的主要投资实体)担任过五年董事及各类管理职位。

1993年,从美国夏威夷大学毕业后邵俊在洛杉矶美林证券工作一年,后到香港工作。在对公业务中,接触到上海实业副董事长、原复旦国际金融系主任陈伟恕教授。当时他正头疼于上海实业严重匮乏海外资本市场实践经验人才。“他召集了原先复旦在香港的同学,与我们畅谈未来的发展蓝图,如何用香港资本市场的地位来支持上海发展,大家都跃跃欲试,但到最后,只有我一人下定决心加入”邵俊回忆。

当年,上海实业其实很早就在思考如何寻找自己的主业,而不仅仅是做一个政府性融资平台。因此,邵俊曾前往硅谷、纽约华尔街考察近1个月,参观了美国最领先的高科技公司(如谷歌)、VC投行和会计师所、律所等服务机构,随后回国筹备VC团队。

然而,1997年10月,亚洲金融风暴移师香港,一切戛然而止。直到1999年,上海实业宣布,抗击金融风暴成功,投资事务才恢复正常。邵俊也重新拿出了那份尘封箱底已久的筹备计划书,经修改后提出内部创业方案——成立龙科创投,由上海实业注资3300万美元、香港富人们出资3300万,投资目标则主要瞄准中国大陆信息科技类企业。

等待了两年,对于邵俊来说,真正意义上的投资故事才刚刚开始。在龙科期间,邵俊投了10多个项目。而随着龙科创投慢慢步入正轨,隶属于上海实业内部创业项目的本质特征也渐渐突显,受制于体制,龙科在很多好项目面前,投资行为多少有些受限。

2005年,邵俊相中无锡尚德,彼时,国内光伏电力发展情况尚不明朗,而无锡尚德需要6000万美元融资。为了投中这一项目,邵俊可谓费尽力气力排众议,最后联合到高盛在内的多家外部资本,才成功对无锡尚德注资8000万美元,其中龙科投入1000万美金。

这个力排众议的项目,终究在2005年12月成为纽交所上市的第一家中国民营企业,不仅造就了新一代太阳能首富施正荣,也回馈给邵俊足足20倍收益——以2亿美金退出。这一标志性投资案例亦成为日后德同创始人邵俊的“标签”。当然,此乃后话。

正是这次投资,邵俊和团队开始意识到市场经济要实现进一步发展,体制外投资才是发展方向。邵俊认为,尚德的成功很难复制,因为风险投资从投入到回报有3-5年周期,继续追逐太阳能的项目并不明智。“我们希望挖掘其他领域,去复制这种前瞻性的投资,而不是仅想复制太阳能行业的经验。”

一番深思熟虑后,2006年,邵俊联合原龙科创投的几位得力干将,如田立新,一起脱离上海实业,创办德同资本,简称DT资本,这也是当年龙科创投Dragon Tech的缩写。

德同资本发展路径

往日风光难再现

前瞻性来自于投资者对产业研究的日积月累,而爆发的时机其实是需要耐心和运气。无锡尚德之后,邵俊和德同资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技术未来将会继续延伸,这一赛道会出现巨大的投资机会。而邵俊也确实在试图将此前的经验和研究能力拓展到更多领域。

截至目前,德同资本形成了节能环保、先进制造、医疗健康、TMT和消费升级五大领域布局,管理资金超过100亿人民币,主要投资人包括多个省市政府引导基金和金融机构,并和多家行业上市公司如上海城投/威孚高科、益民集团、粤传媒、中文在线、博腾医药、爱司凯等相继成立了产业并购基金。

投资方面,自成立以来亦有22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超过30只高成长独角兽。其中,消费升级/TMT领域持股的部分被投企业包括分众传媒、来伊份、Farfetch、影谱科技、轻松筹、微拍堂等;在医疗健康领域,已上市的被投企业包括中国医药定制生产服务行业(CDMO)第一股博腾股份、中成药企业步长制药、康惠制药以及海特生物等。

事实上,纵观德同资本发展的12年,确实取得了很多骄人的成绩;而德同的发展其实也伴随了中国投资市场的潮起潮落。2006年,德同诞生那一年,中国开始实行股权分置改革全流通,到2013年以及2015年,中国资本市场两次前所未有IPO关闸,2016年初惨烈的数次股票市场熔断的灾难性事件,这些都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2015至2016年间,资本寒冬,市场上出现多个合并与并购事件,例如滴滴快的合并、新美大成立、携程去哪儿换股等。令人意外的是,成立恰好10年的德同,不仅没有资金收紧,反而陆续投出近10亿元人民币,项目多达46个,并且实现一年敲钟7次的自我大爆发。

资料显示,那一年,德同投资的来伊份、建艺集团、爱司凯、科大国创、路通视信、和科达、步长制药等7家公司A股上市;华富储能、新中天、梁江通信、影谱科技、e家洁、龙门教育、一号旅行等7家企业挂牌新三板。

不过,据邵俊当年介绍,这些企业大多是德同2010年成立的第一期人民币基金投出,基金为期3年,2012年正值退出期,却赶上了18个月的IPO关闸期,好在所投项目没有出现业绩下滑等情况。

不得不说,除了眼光和实力之外,那一年,幸运女神还是眷顾了德同资本。可是,反观德同资本近两年的投资情况,却是有些令人摸不清主线,而且并不算特别出彩。

融资中国整理|不完全统计

误入伪风口,飞不起的猪

近两年,无论是对于共享经济还是智能硬件,德同资本几乎都搭上了顺风车。可是风口之下,这些领域依然存在巨大泡沫,或许市场需求真实存在,但究其市场体量以及产品的市场化落地都还存在很多问题,而选择这些目前而言“叫好不叫座”的领域,所谓的提前布局也并不能等同于投资眼光的前瞻性。

一、寄予厚望的共享经济,还能看到希望?

2017年3月31日,继滴滴和ofo之后,朱啸虎和王刚再次联手,投资小电科技,一时之间,众人纷纷猜测“共享充电”是否会成为投资界下一个风口。而德同资本也参与了小电科技两轮,可以说全程支持唐永波,甚至一年前,邵俊还在公开场合侃侃而谈,有关投资小电科技背后的关于产业+智能制造的逻辑。

小电科技融资历程图

然而,小电科技虽然在2017年5月就完成B融资,也成为共享充电宝行业首家B轮企业,但是随着这轮融资完成,小电科技的市场占有率却远不及同一时期的街电、来电和怪兽充电等;而目前市场中仅存下来的这四家充电宝企业中,仅街电就已占到约70%的市场份额,此前,甚至有消息传出街电与来电或将合并,如此一来,小电的未来如何安放?

除了小电,在共享领域,德同资本还在2017年10月领投了漂流伞的数千万元A轮融资。漂流伞的定位是城市信用出行服务商,旗下主营信用免押共享晴雨伞,通过支付宝小程序或者支付宝APP入口,居民能够以“信用积分免押金“的方式借伞,随借随走,并在城市内任一漂流伞伞点归还。简单来讲,就是共享雨伞。

从2016年夏天,摩拜、ofo共享单车的一夜爆红,共享经济的概念热度陡然蹿高。2017年春天,共享充电宝出现,“共享经济”在资本眼中的热度达到历史峰值。共享篮球、共享雨伞、共享床铺、共享按摩椅,甚至是共享男女朋友……一时间,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者都发疯似的开始往里扎,似乎我们真的进入了“一切都可以共享”的时代。

然而,共享经济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就是资本裹挟下创业者们的一路狂奔。2016年至2017年,共享行业共获得融资31笔,其中28笔发生在2017年,月均融资2.3笔,将之称为“野蛮生长”并不为过。

或许,从单车到充电宝,再到共享雨伞、共享厕纸、篮球等,市场需求可能真的存在,但其市场容量也在呈现几何倍数递减。根据英诺天使创投投资总监施卓杰曾做过的数据研究,从单位价值流量效率和成本回收周期来看,充电宝和单车都是综合排名前三,但由于充电宝更低的成本,单位时间内达到一定的使用次数后,其回本周期甚至会远快于单车。

2018年,从单车行业开始,资本逃离逐渐向其他共享领域蔓延,业内几乎听不到什么新的融资消息,多数企业倒闭的消息到是此起彼伏。而且不止一位投资人在接受媒体的采访中都表示,他们眼睁睁地看着多位共享领域的创业者,摇身一变就成了区块链专家。

如此情境下,像德同资本这样投下砝码的资本方们,该如何面对接下来可能出现的“颗粒无收”。

二、柔性屏真正实现商业化,待到何时?

近几年,柔性屏一直是被全球科技公司和媒体追逐的热点黑科技,韩国的三星、中国的京东方,不同程度取得了技术突破,而苹果和小米手机产品也部分实现柔性屏技术落地。今年10月,以柔性屏技术为驱动变衣科技宣布完成千万元级Pre-A轮融资,而投资方正是徳同资本(和真成投资共同投资)。

记者了解到,近几年,德同资本先后投资了分众、影谱等独角兽传媒企业,而变衣科技是其在该领域新的尝试。变衣科技在国内提出“人体分众”广告模式,称其核心业务是将柔性屏技术与工装结合,将智能工装穿在商超、外送等服务人员的身上,使他们成为一个个移动的“人体广告”。

仔细想来,这块“行走的电子屏”其实无非是通过重新整合线下流量,来帮助B端企业做营销。如此一来,获客成本是否真的能够降低、转化率是否真能有效提高都是需要时间来考证的。除此之外,由于柔性LED屏的成本问题,目前三星、柔宇的柔性LED屏也只小范围的应用在高档智能手机这样高客单价产品上,低客单价产品根本无法承受这样的价格。那么对于变衣科技这样的初创公司,究竟能够有多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呢?

三、智能门锁类产品的未来,何时临近?

新消费是德同资本重点投资的领域之一,着重关注消费变革浪潮下的品牌、入口、场景、技术与供应链升级机会。从2015年开始,德同开始加码智能门锁行业,并等待行业爆发。不过,记者通过天眼查查询发现,近两年德同资本在这一领域的布局其实并不是很多,较为明显的动作是2018年7月,德同参与了云丁科技的2.7亿元C+轮融资。

随着智能家居概念日益火热,越来越多普通用户开始接触到智能家居产品,其中智能门锁产品以其电子密码锁、指纹锁的高安全性能确实正在逐渐受到用户关注。但是,与日韩、欧美国家相比,中国智能门锁的市场渗透率还是极低,不足3%。

一方面,我国智能门锁市场集中度较低,智能家居互联标准缺失,也导致各个产品必然会成为信息孤岛。目前,无论从产品、技术、供应链、渠道还是服务上,我国智能门锁市场都需要持续深度优化。

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智能门锁市场正处于启动期,参与者众多堪称鱼龙混杂,头部品牌的缺失导致竞争越来越激烈。据《中国智能门锁行业研究报告》显示,截止到2017年,全国智能锁有1300多家企业,2800多个品牌。众多科技企业已经参与或有意进入智能门锁行业,而传统门锁企业也不落人后,纷纷推出智能门锁产品。

其实,智能门锁之所以被炒至风口,很大程度上是被认作未来物联网时代,智能家居的关键入口。如果想要到达那个未来,未来的路其实还有很长。而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留给云丁科技这样的创新企业的机会究竟有多大?对于企业背后的资本方而言,其实需要的也还是更为漫长的等待。

写到最后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所解析的几个项目仅仅是德同资本众多投资中的冰山一角,但对于任何一家机构而言,有小见大从中窥探出其发展的行为,都是研究市场和行业所不可或缺的路径。透过德同,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伴随中国资本市场动荡的20年,“资本巨兽”们是怎样成长起来。

当然,德同资本在其前10年的发展和成长中,凭借邵俊和田立新他们足够的经验和眼光,取得的成绩也确是耀眼。如今,德同资本已经成功跻身中国股权投资机构的前列,但步伐变缓的特征也在逐渐显现,下一个十年,德同资本该如何书写?寒冬已至,行业洗牌期临近,中国股权投资市场到达了关键拐点,与德同一样的那些机构巨兽们,又该如何寻找新的机会?

End

融资中国2019(第八届)资本年会即将开启 

 点击图片了解详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同资本邵俊问鼎“中国最具影响力的30位投资人”榜单 名列第八
【独家】德同资本:详解5大并购基金
专访德同资本创始人邵俊:三大投资机会背后的德同法则
揭秘:1年敲钟7次,平均收益15倍的德同投资逻辑
凯迪仕、德施曼、小米、TCL……起底资本盛宴下智能门锁行业的“生死门”!
350亿融资冠绝同行,这家造车新势力为何受到多方青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