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六观 ‖长坂杨宁

 

                  书 法 六 观

                长坂杨宁

宁与逸少先生神会于兰亭。月朗星稀、黯云微渡,列群峰于寰宇,耸巨木于琅园;林榭清芬、兰亭若显,君子漫徘徊于幽径、步踟蹰于溪桥。宁揖手而拜曰:先生在上,晚生有礼!先生书法声振宇内,世人尊以“书圣”,今天下昌盛,先生之书竞相传习,余不敏,研书二十余载,颇有所悟,然朝暮思忖,尚未能通会,还请先生指点。

逸少驻步而立、潇洒出尘,双眼如炬、长髯三缕,微云起兮宿鸟惊,流水乱兮蛙声残,逸少乌冠峨峨、目如严父,曰:天地俯仰,日月更替,生死事大,书法事小,图鹤雕虫,何以尊圣?汝欲何知,说与某听。

宁对曰:请先生说书法观审之法。

逸少曰:书法六观,汝知之否?对曰:愿闻其详。曰:书法六观,品鉴之法,由此及彼,究根问源。一曰观布白,二曰观结字,三曰观用笔,四曰观点画,五曰观神气,六曰观格调。汝能解否?宁对曰:善。晚生拟解之,请益明师。逸少笑曰:诺!

观布白第一

    宁对曰:夫法书之布白,全篇寓目,仿佛蚁聚,又若云丛。上为天,下为地,右为首,左为尾。天忌逼仄,地忌平匀,首尾相呼,动静相宜。字无论多寡,下笔之初,当布局谋篇,胸有成竹,然后落墨。黑须镇白,黑为阳,白为阴,黑不胜繁,白能透气;黑不厌简,至若一点,亦能镇纸。

真隶篆字,行列有序、四平八稳,如宫殿、如廊庙、如军阵、如朝列,有庄重典雅之气,无慵懒散漫之态,古来碑志,可见一斑;至若行书,尤其大草,纵横捭阖,直抒胸臆。一笔起止,未见安稳,千笔万笔,却能平衡。聚能密不容针,疏可千里跑马,挥运之妙、存乎一心,阴阳之理、变化万端,盖写胸中块磊耳。

逸少曰:然。布白之理,平衡得之。观结字若何?

观结字第二

宁对曰:观夫结字,譬如架屋,以正立,以奇胜。倘字字中正,尚可立命,碑版文牒,一一应之。倘字字出奇,易致枯险,惑乱心智,非气正醇厚之举。贵能正中寓奇、似欹反正;正则奇之,奇则正之。正能中气填胸,奇能生动鲜活,务令字字皆有态矣!

字有态势,若箭在弦上,又若千钧一发;非斜无以成势,非正无以镇邪,若矫枉过正,时时处处,状如算子,即了无生意,不是书法。孔子云,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正奇之变,掌控有度,文质之理,确乎中庸。

字姿虽多变,大小长短肥瘦一任自然,不可强行大字令小、小字令大,以致千篇一律。苏子瞻云,真书难于飘扬、草书难于严重,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而有余。诚知书也。

逸少曰:然。结字之理,正奇得之。观用笔若何?

观用笔第三

宁对曰:观夫用笔,神乎其技,尽在藏露之间也。挥运之法,起、行、收之谓也。起笔杀纸,或藏或露;顺势逆势,意在笔先,呼应转折,有理有节;切不可情急心躁,仓促落笔,已致覆水难收,将错就错,终是病耳。

行笔之际,中侧混用。中锋厚,侧锋利,中锋行之,如锥画沙,侧锋行之,如匠刷墙,中侧之变,方圆尽现也。行笔之妙,全在使转,使转之妙,全在捻管。捻管调锋,书家之秘也。

收笔重在回锋,锋回则藏,锋出映带,起笔若呼、收笔若应,此呼彼应,呼应之间,其乐融融。收笔蓄势,起笔之先,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循环往复,理自明焉。

逸少曰:然。用笔之理,藏露得之。观点画若何?

观点画第四

宁对曰:观夫点画,姿态万千,各家各派,自有面目,譬如人脸、无有同者。点画贵在唯美,犹如机械、贵能拆解。无论真草,抑或篆隶,不使一笔苟且也。

点画之美,在乎用笔;用笔之妙,在乎胸怀,故炼点画者,必先炼心。古云,字如其人。盖何种胸怀出何种点画,或俊拨、或雄强、或妩媚、或铿锵、或纤弱、或拙劣。骨肉筋血,未尝有亏。一点成一字之规,须力蕴其中,无有败笔;一字乃终篇之准,须圆融无碍,无有败字。点画合而成字,拆而成画,单独成美、合而众妙,字无俗笔、篇无俗字,岂能信笔落墨,敷衍而为,当以毕生之心力,谋一点画。书家之功,全在于此。

逸少颔首笑曰:然。点画之理,精准得之。观神气若何?

观神气第五

宁对曰:深识书者,必能以字观神气。神是神采,气是气韵。人藏神于眼目,书藏神于中宫。

观人之神尤观其目,目有善恶,其实难掩;观书之神尤观其心,心动形聚,神气存焉。

书法之气,因势而生,生动气韵,以真为贵。胸怀固有宽窄,然人之真情实性亦可嘉赏。颜真卿书雍容庄重,正气凛然,赵佶书浇薄任性,妖气良多,然二子皆能不朽,以其真情真性故也。世人多尚正气,亦有迷邪态者,岂能一概而论;然气韵贵乎天生,气质宛若天成,蝇营狗苟之辈,市井狡侩之徒,虚情假义,不知真为何物,遑论真气,以至韵味,无疑痴人说梦。

论艺之嘱,真善美者,真乃居先。唯真能通神,世有真豪杰,亦有真小人,倘不以成败论,豪杰之真与小人之真,有何异哉?故皆有真意,亦能得其神气是也。

然真非放纵,亦非拘谨,有放有敛,确乎中庸。若质朴太多,无有巧思,则木然寡味,去韵亦远;若奇思百变,醉心意趣,易致浇薄浮华,是子由未见孔子时,锋芒毕露,肤浅而近野。

又人之境遇,云泥有别。彼时意气风发,英雄盖世,字中固有豪气;此时身陷囹圄,抚今追昔,悲从中来,何来豪气可言?故,以书观神,当知人论世,切不可以偏概全,失之偏颇也。

逸少曰:然。神气之理,真意得之。观格调又若何?

观格调第六

宁对曰:格调者,胸次与品格。品格高下,世谓之雅俗。雅俗之辨,存乎道义,若以天下自利,难脱俗气,何来高格?文王周公、老庄孔孟,世之圣贤,宛若高峰,岂论攀越,近之亦令人弥高。人固有其欲,然古仁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其品不可谓不高也。

书也如也,为人去其险怪而近乎平淡,去其纤媚而近乎淳厚,必有高格。仁者如山,举手投足,自有高节;书画怡情,于诗词文章、天文地理、典故人文、世间百态、杂技百工,触类旁通者,谓之高才。至于谄媚讨巧,跟风追俗者,徒然下品矣。

观人格调,尤观其骨,无有傲气、但有傲骨。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真名士必不为利所役、不为名所困、不为欲所动;其必曰,品高何以归与?孔子云,达以兼济天下,退犹独善其身。更有老聃,释迦尊者,无为不争、真空妙有,万物至理,其极也矣!如此格调,先为高人,再有高格,具足智慧而已。天下之人,熙熙攘攘,心多挂碍,得之者鲜矣。

逸少曰:然。格调之理,雅俗得之。汝已知矣!书者由技而法、由法而理、由理而道,此习书之径也。倘未能循法而道,虽雅士高人,只形于心不形于手。明德不孤,其必有邻,明理之人,法门莫二……

言讫,慷慨大笑,四野俱寂,若有回声,群峰之间,虎啸龙吟。转瞬西风骤起,木叶纷脱,回波涌浪,激荡难平,余抬眼望之,逸少先生已不知所踪,唯闻孤鸿低鸣,苍茫已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法名词解释5:笔锋
不懂章法,难通书法!
书法欣赏的三个境界
历代书法理论选集(二)
书法的形与神
无标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