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
userphoto

2022.05.19 浙江

关注

法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而在于经验。”霍姆斯这一著名论断并非是否定逻辑的作用,而是指如果把逻辑当作法律的唯一,那就会使法律僵化。民事欺诈和刑事诈骗的区分实践,很大程度上契合了这句法谚给我们的启示。

主流观点认为,诈骗罪比民事欺诈多了“非法占有目的”要素。但核心技术问题是,非法占有目的怎么判断?毕竟诈骗罪不像盗窃罪、抢劫罪等其他非法占有型财产犯罪那样具有较强的“现场性”或“强迫性”,很容易认定。实务案例中,行为人直接供述自己实施欺骗行为时就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几乎不可能,这样一来,难免会让承办人产生一种“难以触及真相”的无力感。

为了解决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难题,最高法曾数次颁布规定,从类型化的角度对能够推定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情形进行了条目式列举,这对实务认定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但从实践看,如果机械适用列举的非法占有目的类型,常常导致从不同角度分析指向的结论不一致,比如有的案件关于非法占有目的的判断,无论是检察机关内部还是检法之间均存有分歧。有些被认定诈骗罪的案件又欠缺那么点“火候”,被最高法改判无罪的诈骗案例足以说明。

比如之前遇到的一起发生在同事之间的“借贷式”诈骗案,犯罪嫌疑人以还贷为由向多名同事借款用于赌博,期间在一名借款人催要还款的情况下,犯罪嫌疑人向借款人发送虚假还款记录截图,并告知已还款,在“纸包不住火”后向同事承认真相,后犯罪嫌疑人因涉嫌其他罪名案件被立案,立案后,行为人父母帮助其还清欠款。

如果对照诈骗罪构成要件来看,上述行为完全符合;如果对比相关规定列举的非法占有目的典型情形来看,无论从行为人借款时的虚假理由、财务状况,还是从借款的实际用途,借款后的行为来看,似乎也能推定认定行为人借款时具有非法占有目的。

面对发生在熟人之间的上述类型案件,对非法占有目的认定应尤为谨慎,毕竟此类案件是基于熟人之间的信任关系而产生的借贷关系,很难仅以采用虚假方式借款、未及时偿还的客观结果来推定行为人借款时的主观故意。还有必要结合个案的具体、特殊背景,综合考量当事人之间关系、案发原因、借款时间、不能还款原因等因素,并融入基本的生活常识经验代入辅助判断。

此案中借款人借钱的真正原因主要是基于对同事的信任,事实上该案也并不是因被害人报案案发,而是因涉嫌其他罪名立案侦查而被发现,也就是说彼时借款人都没觉得自己已成为刑事诈骗案件的被害人,此时刑事打击为时过早。

从借款时间看,每笔借款均未超过一个月,且在借款期间行为人又有陆续还款行为,当然,发送虚假还款截图似乎能够显示行为人具有一定的主观恶性,但也不能排除行为人当时具有拖延还款的目的,这与赖账不还的目的是两码事。

另外,在被问及无能力还款时打算怎么办时,行为人供述其寄希望于父母帮助还款,最终其父母也确实帮助还款了。有观点指出即使后期父母帮助还款,但子女作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个体,其个人借款与父母之间没有法律上的关联性,不能说明行为人具有还款能力。但对于这个问题还是要一分为二地看,“啃老”行为应当受到道义上的谴责,但在诈骗犯罪的语境下,刑法还需保持克制。

不难看出,有些法律概念经常会产生歧义和争论,比如“非法占有目的”,只有通过融入一定的社会生活经验和朴素的伦理道德观念,我们才能做出恰当的分析判断,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法律也才会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借贷型诈骗案件非法占有目的如何认定?
民间借贷纠纷与借贷型诈骗的区分认定
“借钱不还”型诈骗罪如何认定?与民间借贷有何区别?
借款型诈骗的司法认定
如果一个人欠钱不还,但有借条,会构成诈骗吗?为什么?
虚构借款理由、借新还旧是否一定构成借贷型诈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