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堂课:学会沟通、理解与尊重

我是用文字温暖你的夕言,点击上方蓝色按键关注我哦。

关于为什么要生孩子,我看过一个很美的答案。

“为了参与一个生命的成长,不用替我争门面,不用为我传宗接代,更不用帮我养老。我只要这个生命存在,在这个美丽的世界走一遭,让我有机会和她(他)同行一段......”

记得看这段话的时候,我还没有结婚,可那时候的我,还是被这样的意境给深深吸引。

我想着,等我有孩子了,我一定要好好爱她,陪她去看这个世界的美好与繁华,我想着,等我做母亲了,我一定要当个最好的妈妈,把我能给的全给她。

可是啊,当我慢慢长大,我发现,人世间很多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母亲和孩子的缘分不是随意可得,这一生的相知相伴,也并没有那么简单轻松。

我认识一位姐姐,她是我见过的最成功的母亲,因为她的孩子非常优秀,从小到大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性格好,懂事听话,知书达理。

很多人都在和她请教,怎样才能让自己家的孩子像她的孩子一样,学习上不费劲,生活上很听话。

她说,自己对孩子的要求就很严格,要求她做事要认真,学习要专注,不管做什么都要做到最好。

孩子在她的监督下,养成了非常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到大都很喜欢看书,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

大家都说,如果能够有这样一个孩子,真是上辈子积德了。可是啊,让我没有想到的是,这位姐姐的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出现了很大的问题。

在大学本科毕业的时候,姐姐的孩子萌生了去工作的念头,可姐姐一家人怎么可能同意这么优秀的她不继续深造。

在几番争执下,孩子屈服了,她复习考研,并且成功考上。

又一个三年过后,她研究生毕业,坚决不同意家里人让她考博的想法,要走入社会。家人们实在拗不过,就要求她必须要考个公务员,可是孩子非常不想和父母走一条路,想要去企业工作。

姐姐全家都是公务员,对于孩子这样“叛逆”的想法非常不能理解,就这样,她们和孩子之间爆发了非常大的矛盾。

那段时间,姐姐每天都在和孩子吵架,还频繁跑去孩子所在的城市给她洗脑,孩子从一开始的激烈对抗,到后来的一言不发,她用自己的方式抵抗着家人的专制。

就在姐姐全家一筹莫展的时候,她们发现自己联系不到孩子了,焦急恐惧之下,她们全家出动,去找寻孩子的下落。

终于,在孩子大学同学的出租房里,她们找到了孩子,她面容憔悴,神情恍惚,不哭也不闹,不说也不笑。

孩子的同学把他们叫出来,告诉她们,孩子近半年精神状态非常不好,一直失眠,还有自杀倾向,这一次她来找自己,也是因为自杀的念头非常强烈,残存的理智让她跑来求救。

姐姐听到同学的话,根本不愿意相信,可看着孩子的样子,也没法不重视。于是,大家一起半信半疑地把她带去心理医生那里。

在医生的询问下,姐姐才知道,从小到大,孩子其实一直都不快乐,因为她骨子里根本不想做个听话的乖孩子,她渴望和同学们一起去疯去闹,去做那个年龄该做的一切事情。

但是,因为害怕家人失望,她根本不敢反抗,只能努力再努力,放弃自己的梦想,放弃自己的自由,成为她们的“骄傲”。

这些年,她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专业,学了自己不喜欢的乐器,上了自己不喜欢的研究生,甚至还要去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她实在是太压抑了。

可即便如此,她还是无法让家人满意,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要怎样做,才能够喘口气,为自己活一活。

就这样,她开始害怕接到家人的电话,害怕听到她们指责的话语,却又无法狠下心来拒绝。她觉得自己要窒息了,夜不能寐,日日惶恐。

姐姐从来没有想过,所有人眼中最棒的那个孩子,竟然有这样严重的心理问题,她更没有想到,自己一直以来引以为傲的教育方式,竟然是如此失败。

看着她和孩子,我想起了《小欢喜》中的英子和宋倩。

宋倩作为一个单亲妈妈,把自己人生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而英子也非常体谅和心疼妈妈,努力地扮演着一个听话的好孩子。

可是,在理想和自由面前,英子还是没能抵抗住内心想要挣脱束缚的呼喊,一次次和宋倩争执,希望可以得到理解。

但宋倩却始终站在一个家长的角度,用“我是为你好”来压制英子,从来没有考虑过她的感受。

就这样,英子在高考前夕抑郁、焦虑,离家出走,甚至想要跳河自尽。她哭着大喊“对不起,我做不了你心目中的好孩子”“我就是想要逃离你”。

这一幕,让许多人心酸和难过。

可是,这件事情的根源,始终在宋倩身上。她打着爱的名义,用“我是为你好”逼孩子做不愿意的事情,她控制着女儿的生活,女儿的喜好,女儿的一举一动,这份沉重的爱,面目狰狞,压得英子透不过气来。

虽然电视剧有着夸张的成分,可现实生活中,也的确有着千千万万的宋倩和英子,就如同我的这位姐姐和她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的爱,初衷大多没错,可为什么在付出的过程中,就会产生如此多的矛盾?我觉得,是因为很多父母并没有真正理解做父母的初衷和含义,总是觉得,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就是领导与被领导。

但其实,真正能够健康成长的孩子,一定有着开明的父母,她们懂得如何与孩子相处,更是懂得尊重、沟通和理解。

就像是我认识的另一位姐姐,她的女儿现在在美国上研究生,也是众人眼中学霸级的存在,可她们母女就像是朋友一般。

她说自己从来没有强迫女儿做过任何事情,只是给她一些好的引导,告诉她做人的道理,她还说,做父母的,永远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

同样都是爱孩子,做法不同结果就不同。我觉得,第二位姐姐的成功,就在于她做到了这三点。

首先,尊重。

武志红说过:“爱就是看见,无回应之地,就是绝境。”

爱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尊重,尤其是父母,应该学会把孩子当作一个独立的人,不要一味控制他,而是学会尊重她。

第一位姐姐以及《小欢喜》中的宋倩,她们都以爱的名义控制和约束孩子,总是想要把自己认为好的强加给孩子,却从来不去考虑她们是否喜欢。

不管什么年龄,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独立的意志,每个人都有权利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承认,家长应该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给她引导帮助,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可以剥夺孩子独立的意志和为自己活的权利。

我觉得这个问题上,第二位姐姐就处理得非常好,在当年大学选专业的时候,她尊重女儿的意愿,没有逼她去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因为“这是她的人生,好与坏,都该她自己喜欢”。

希望更多家长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从现在开始改变,把孩子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爱她,就请尊重她。

第二,沟通。

“我们就像隔着一层玻璃,看得见却触不及,虽然我离你几毫米,你不会知道我有多着急,无心的坐视不理,我尴尬的沉默里,泪水在滴,我无法传达我自己,从何说起,要如何翻译我爱你。”

这首《词不达意》,很准确的诠释了许多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状态确实,她们都爱着彼此,却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

《小欢喜》中,在报志愿的问题上,英子和宋倩母女俩爆发了激烈的争吵,英子表示自己的理想就是去南京大学,已经说了无数遍了,但宋倩却依然表示英子在这件事上欺骗了自己。

宋倩声嘶力竭地质问:“你为什么不告诉我啊?”英子哭着对母亲说:“我告诉你你会答应吗?”宋倩表示:“我当然不能答应”。

是啊,这就是很多父母典型的做法,所以也就导致了孩子不愿意和父母沟通,有什么都瞒着父母。

我认识的第一位姐姐和孩子也是这样,她觉得自己为孩子付出了一切,但回头想想,她从来没有和孩子坐在一起好好聊聊。

而第二位姐姐就不同,不管发生什么事,她都会先听孩子怎么说,然后再去想解决办法,就因为这样良好的沟通,她的孩子才可以成长得优秀又快乐。

所以,想要让孩子快乐成长,聪明健康,那就先学会如何放下父母的架子,和孩子好好沟通,你们是彼此最亲的人,千万不要用你的专制伤害了对方的心,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第三,理解。

心理学大师罗杰斯说:“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我们总认为爱就是要把自己认为最好的东西都给对方,但其实真正的爱,是因为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把她需要的都给他。

说到底,就是要理解对方的喜好,并且接纳她不同的想法,而不是一味把你的价值观强加于她,强迫她改变自己。

在《小欢喜》中,宋倩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英子身上,她认为必须上清华北大,否则人生没有意义,她认为高考必须七百分以上,女儿就要考七百分。

而在现实中,我认识的第一位姐姐认为孩子必须考研、当公务员,她把孩子当成了提线木偶,剥夺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所有权利,并把自己未能完成的人生价值,全部都转移到孩子身上。

在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孩子,自卑、懦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看不到未来的方向,特别容易钻牛角尖,更容易不快乐。

而相比起她们,我认识的第二位姐姐,她的孩子就活得潇洒、张扬,她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从来没有委屈过自己。

所以,从小到大,她的每一天都非常快乐,她热爱生活,对自己的人生有规划有想法,我觉得这样的教育,才是真正成功的。

这世上每个孩子都不同,每对父母也不同,没有人天生会做孩子,更没有人天生就会做父母。

就因为如此,我觉得家长对孩子一定要“因材施教”,你可以去参考别人的经验,但千万不要把自己认为对的强加给孩子。

亲子关系中,最重要的一定是尊重、沟通、接纳、平等、理解。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少走弯路,不走歧路,但一定不能不让他们走自己的路。

人生而平等,孩子有对自己人生的选择权。为人父母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学会得体地退出,体面的放手。


我是夕言,专栏作者,人不老心也不老的大龄少女,喜欢写温暖的文字,做感性的节目,已出版《你的余生,与我有关》,如果你有故事,记得来找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爆红《小欢喜》,直面中国式家庭的“教养特色”
从热播剧《小欢喜》中英子欲跳河轻生,谈亲子关系建设
《小欢喜》刷屏:中年父母,越早明白这个道理越好
《小欢喜》:无论你多爱孩子,都要在适当的时候学会放手
《小欢喜》之所以受欢迎,大概是它呈现了最真实的父母模样
强硬而自闭的中国父母,何时能给孩子“适合”的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