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林县
上林县,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市辖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部,南宁市东北部,大明山东麓,东经108°23′至108°52′,北纬23°12′至23°28′,温热带气候。上林县境西接南宁市武鸣区和国家级南宁东盟经济开发区,东北毗来宾市兴宾区,南接宾阳县,西北连马山县,北靠忻城县。上林县人民政府驻大丰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95公里。
上林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 作为大南宁经济圈的重要一员,上林县深化改革,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努力把上林建设成为南宁市的"后花园"和绿色农副产品重要供应地。中国老年学会2012年12月28日正式向广西上林县授予"中国长寿之乡·广西上林"牌匾和证书。
上林县旅游资源丰富,被人们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后花园"。主要景点有:云里湖、金莲湖、大龙湖、鼓鸣寨、大明山风景区、澄泰洋渡风景区、东红湿地、东春下水源、毛塘湿地、有岭南状元村之称的"不孤村"人文景观等。
《中国推介》上林县:世界长寿乡·霞客眷恋地00:08:23
《中国推介》上林:霞客眷恋地00:00:52
《中国推介》上林县:世界长寿乡·霞客眷恋地 00:08:23
基本信息
中文名
上林县
面积
1869.64平方千米
外文名
Shanglin County
人口
48.77万
别名
上林
方言
壮语、西南官话、客话、新民话
行政区类别
气候条件
亚热带季风气候
所属地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
著名景点
大明山旅游风景区
下辖地区
大丰镇、白圩镇、 明亮镇、巷贤镇、三里镇、乔贤镇等
机场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
政府驻地
驻大丰镇
火车站
南宁站、南宁东站
电话区号
0771
车牌代码
桂A
邮政区码
530500
地理位置
东经108°23′至108°52′,北纬23°12′至23°28′
行政代码
450125
县长
蓝宗耿
建立时间
唐武德四年(621年)置上林县
目录
1历史沿革
2行政区划
3地理
4人口
5资源
6交通
7经济
8社会
9文化
10旅游
11特产
折叠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桂林郡,上林县境为桂林郡地。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平南越,分其地为九郡。交州郁林郡下置潭中、岭(领)方等县,上林县境大部属岭(领)方县,西北部则属潭中县
三国:吴元兴元年(264年),改岭(领)方县为临浦县。7月,分交州置广州,上林县境分属广州郁林郡临浦县及桂林郡潭中县。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平吴。太康年间(280年至289年),改临浦县仍名岭(领)方县。上林县境分属岭(领)方、潭中两县。东晋,于郁林郡下新设新林县。上林县境为新林县、潭中县地。宋、齐仍之。
梁:武帝大同三年(537年)置龙州,新林县属龙州马平郡。又设定州(后改称南定州)岭(领)方郡,上林县境为马平郡新林县、岭(领)方郡岭(领)方县地。陈仍之。
隋: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废岭(领)方郡。岭(领)方县仍属郁林郡。开皇十二年(592年)置马平县,隶始安郡,上林县境大部属岭(领)方县,西北部属马平县地。
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萧铣,于原岭(领)方县地置方州(即南方州),析岭(领)方县地置无虞、上林、止戈、岭(领)方、琅玡、思干、贺水等县隶之。县治设上林洞口(有上洞、下洞)的上洞("上"系壮语"洞"的近音,"林"系壮语"水"的谐音,"上林"意为有泉水流出的洞,即出水之处),故此得名。是为本县得名之始
如画山水
。贞观八年(634年)改南方州为澄州(治所在今上林县城大丰镇)。天宝元年(742年)改澄州为贺水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澄州,辖上林(治所在今澄泰乡古城村)、无虞(治所在今澄泰乡江那村)、止戈、贺水四县,州治设在上林县。上林、无虞二县均在今上林县境内(无虞县在今三里、澄泰乡一带)。贺水县部分地区在今上林县境内(乔贤乡的木山、古楼、那良、厂圩、琴水、黎密等村)。贞观初隶岭南道,咸通三年(862年)分岭南为东、西两道。岭南西道,下分桂管、邕管、容管。上林县隶岭南西道邕管。
五代:属南汉,建置不变。
宋:开宝五年(972年)废止戈、无虞、贺水三县,并入上林县。并废澄州,上林县隶邕州。开宝六年(973年)复称澄州。端拱二年(989年)又废澄州,上林县改隶于宾州。宋初隶广南路,至道三年(997年),分广南路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则隶广南西路。治平四年(1067年)拨上林县之止戈地入武缘县(今武鸣县)。
元:上林县属宾州,至元十三年(1276年),置安抚司。至元十六年(1279年)改下路总管府,直隶湖广行中书省广西两江道宣慰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升宣慰司为广西行中书省,宾州直隶之。
明:上林县初属宾州,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改隶广西行中书省柳州府。洪武四年(1371年)划上林县地述昆、白山(旧为止戈县地)二乡入武缘县(今前者属都安瑶族自治县,后者属马山县)。洪武九年(1376年),改广西行中书省为广西承宣布政使司,宾州仍属柳州府。
清:顺治初,上林县仍隶柳州府,雍正三年(1725年)宾州升为直隶州,以上林、迁江、来宾、武宣县属之。雍正十二年(1734年)降宾州直隶州为散州,上林县乃改属右江道思恩府。咸丰七年(1857年)八月,李锦贵率农民起义攻下上林县城,改上林县为澄江县。同治元年(1862年)李锦贵病逝,不久清军攻克,复改为上林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上林县名沿清代不变,初属广西南宁道。民国15年(1926年)废道,直隶广西省政府。民国29年(1940年)划属武鸣行政督察区。民国31年(1942年)并区,属广西省第四专区。民国4年(1915年)拨古零土司地27村隶上林县管辖。民国22年(1933年)将上级乡划归隆山县(今马山县)。民国24年(1935年)又将思陇、邹圩两乡划归宾阳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上林县初隶南宁专区专员公署。1951年改属宾阳专区。1956年,桂西壮族自治州成立,直隶自治州。1958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改属南宁专区专员公署,1971年属南宁地区行政公署至今。1952年10月,上林县北部的蓝甲、古蓬、安良、北更、马蹄、思吉等6个乡划归忻城县。1953年划马山县福兰乡的弄步屯归本县管辖。1956年划忻城县龙门乡的内释屯归本县。1958年冬,上林县、宾阳县合并,改称宾林县。翌年夏,上林、宾阳分开,恢复上林县建置至今。
折叠编辑本段行政区划
2000年:上林县辖7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
2003年:2003年6月27日,上林县并属南宁市管辖至今。上林县辖7个镇、5个乡、1个民族乡:大丰镇、明亮镇、巷贤镇、白圩镇、三里镇、西燕镇、乔贤镇、澄泰乡、覃排乡、塘红乡、木山乡、中可乡、镇圩瑶族乡。共131个村委会、898个村民小组、1355个自然村
2004年:上林县辖5个乡、1个瑶族乡、7个镇,共131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898个村民小组、1355个自然村。
2005年:撤销覃排乡、中可乡,分别并入白圩镇、塘红乡。6月25日,南宁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部分乡镇行政区划的通知》(南府发[2005]70号):
1、撤销覃排乡建制,整体并入白圩镇,扩大白圩镇的管辖范围。调整后白圩镇管辖高长、覃黄、朝韦、蓬寨、龙宝、文岭、长岭、长岗、狮螺、陆永、石塘、玉峰、爱长、登山、龙楼、大浪、赵坐等17个村和繁荣、覃排2个社区,总面积221平方千米,人口7.54万人。白圩镇人民政府驻繁荣社区。
2、撤销中可乡建制,整体并入塘红乡,扩大塘红乡的管辖范围。调整后塘红乡管辖马里、万福、那君、岜森、龙祥、石门、弄陈、石逢、古春、弄周等10个村和塘红、中可2个社区,总面积245平方千米,人口4.13万人。塘红乡人民政府驻塘红社区。
上林县辖7镇4乡:大丰镇、明亮镇巷贤镇白圩镇、三里镇、乔贤镇西燕镇澄泰乡塘红乡木山乡镇圩瑶族乡。2008年,全县共有115个村委会,16个社区,1280个自然庄。县人民政府驻大丰镇。
折叠编辑本段地理
折叠地质地貌
上林县境内陆层发育较全,出露较好,自寒武纪至第四纪均有沉积。从分布来看,由西往东地层的出露从老到新。最古老地层寒武系主要出露在大明山西南及大明山南部一带。县境岩浆岩出露较少。地貌表现为西部多山,东南部属丘陵和平地,整个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大明山脉呈西北-东南走向,平均海拔1200米,主峰龙头山高1760米,为上林县西南部天然屏障。各类地貌分布为:海拔800米以上的中山,占8.62%;海拔500-800米的低山,占17.03%;海拔250-500米的山丘,占12.15%;海拔150米-250米的丘陵,占30.29%;海拔150米以下的平原,占27.9%。上林县境内有大明山、凤凰山、狮子岭山、岜仙山等四条较大的山脉;有镇圩、塘红西部、岜独和弄贬一带4片喀斯特峰林区。上林县境内岩溶地貌分布广,岩洞较多,大者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面积300平方米以上的岩洞有71个。著名的岩洞有三里镇明镜岩、琴水岩、佛子岭岩,洋渡的白崖堡南岩、青狮南洞,西燕的大龙洞殿岩。上林县境内河流属红水河系。清水河是主川,有大小支流80条,均自西北向东南,最后汇集东流。此外还有兰干河,从南向北流入忻城县。
折叠气候特点
上林县境地处低纬度地区,北回归线横贯中部,属南亚热带季风
葵花飘香
气候。年平均气温20.9℃,极端最高气温40.4摄氏度,极端最低气温-2.1摄氏度。1月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1.5℃;7月最热,月平均气温为28.0℃。年平均无霜期为337天。上林县位于大明山东北部迎风坡一侧,雨量充沛,雨日偏多,是广西六大暴雨中心之一。全县各地年降水量为1400-2400毫米。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76小时。年太阳总辐射量103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相对湿度稳定在80%以上。
折叠编辑本段人口
1982年,上林县人口为365195人,其中:大学毕业435人;大学肄业或在校73人;高中22855人;初中65070人;小学154947人;12周岁及12周岁以上识些字和不识字的(即文盲)尚有50026人(含县直机关人数在内),占总人口13.6%。
上林县有壮、汉、瑶、苗、侗、布依等12个民族杂居。语言以壮语(85%)、汉语为主(西南官话、客话、新民话)。2008年末,上林县总户数13.38万户,总人口47.71万,其中男性24.75万人,女性22.96万人;非农业人口5.19万人;常住人口40.22万人。壮族占80.1%,汉族占14.89%,瑶族占5%,其他民族占0.01%。
折叠编辑本段资源
折叠土地资源
上林县东西最大横距50公里,南北最大纵距65公里,土地总面积1869.64平方公里,占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面积的0.8%。2008年,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58411公顷,其中粮食作物38734公顷。总面积中,低山丘陵占76.6%,水面占7.6%,平原地带占15.8%,概括为"七山半水分半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折叠矿产资源
上林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分布在大明山及县境北部的镇圩、乔贤一带。重要的矿产资源有黄金、五氧化二钒、滑石(储量2167万吨)、石英石(储量2183万吨)、锰矿(储量24.27万吨)、铅锌矿、红锑矿、铁矿、煤炭、大理石、石灰石、水晶、花岗岩、方解石等31种。
折叠植物资源
木类主要树种有天目紫茎、长包铁杉、紫荆木、小叶红豆、西藏野莱莉等50多种。竹类主要有粉单竹、黄竹、吊丝竹、大头竹、刺竹、毛竹、刚竹、撑篙竹、苦竹等。油料类,有油茶、八角、乌桕、山苍子等。纤维、单宁、饮料类,有枸树、桃金娘、余甘子、黑荆树、茶叶、苦丁茶等。药类。上林县药材资源丰富。有土党参、毛山药、天冬、莪术、独活、花粉、黄精、首乌、谢干、大良姜、土太片、土茯苓、狗脊片、石菖蒲、百部、威灵仙等130多种。
草场,据调查,150亩以上成片草场352处,毛面积43.8万亩,占草场可利用面
积45.1%,载畜量14052头。其中150亩至500亩的草场336处,毛面积30.8万亩,可利用面积23.8万亩,载畜量9324头。500亩至1万亩的草场有12处,毛面积8万亩,可利用面积6万亩,载畜2905头。万亩以上的草场只有4处,毛面积5万亩,可利用面积4万亩,载畜量1823头。这些草场主要分布在大明山以及县境中部、东北部的丘陵、峰丘地区。其中,连片万亩以上,有水源的有两处,一处在巷贤的六联村到明亮的三黎一带,一处在巷贤长联村古竹屯一带。因草场一般海拔150~800米,坡度较陡(一般25~40度),多数山谷形成大小不一的深沟,所以只宜小群放牧和办小型牧场。草场植被本县草被优势种是纤毛鸭咀草、四脉金茅、青香茅、野枯草、雀稗草等。主要伴生草有白茅、石芒、羊须草、夏卜草(地方语)、莎草、扫黄草、红裂莩、金丝草等。
小灌木尤以桃金娘、爆牙狼、算盘子、鬼画符、了哥王、铁扫把、荆刺竹等广泛混生于牧草之中,这对草场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大明山海拔500~1000米的草丛草场,芒萁草侵害较少,属黄红壤或黄壤土类,土层较厚,部分形成各种不同草坡。如纤毛鸭咀、四脉金茅草坡;纤毛鸭咀草、野枯草草坡;白茅草坡和杂类草草坡等。牧草层主要是纤毛鸭咀草、白茅、扫黄草、五节芒、金丝草和类芦草等。平地草场主要是低洼地和河滩草场,其草被与"四边"草地一样,均为矮禾草、牧草组合。主要有纤毛鸭咀草、雀稗草、画眉草、青香草、竹节草、莎草、水草、狗牙根、马唐草、牛筋草、鼠尾草、狗尾草、硬骨草等。草场类型据调查资料整理分析,按地形及草被生态、优势等要素,地境基本相同划为同"类",相似草被生态生活型或经济型划为同"组",把单位面积优势种牧草一种或两种以上重量达70%来命名"型"。县境有150亩以上成片草场352处,可划为3大类、15组、26型。
折叠动物资源
上林县各地包括大明山林区,二十世纪末常见的野生动物有60多种(指鸟、兽、爬虫类)。二十世纪50年代还猎到两只华南虎和狗熊等兽类。属国家一类保护动物的有懒猴、斑冠犀鸟、金猫、金钱豹。属国家二类保护动物有黑叶猴、林麝、猕猴、熊猴、短尾猴、苏门羚、穿山甲
、大灵猫、小灵猫等,还有列为联合国保护动物的大鹰鹞。其他禽兽有:果子狸、五间狸、九间狸、豹狸、猪仔狸、黄猄、野羊、箭猪、豹仔、虎仔、狗熊、山猪、獐子、小恒河猴、残次恒河猴、黑猴、黑熊猴、小黑熊猴、野猫、鹌鹑、乳鸽、黄剦、画眉、草眉、锦鸟、山麻雀、草子雀、河南了哥、鹧鸪、竹鸡、五更鸡、火鸠、斑鸠、竹丝鸡、雉鸡、山鸡、大水鸭、小水鸭、越南了哥、黄莺、猫头鹰、猴面鹰、白灵鸡、大鹰、飞虎、末花雀、彩雀、杜鹃鸟、大杜鹃(俗称布谷)、四声杜鹃(俗称催春鸟)。据《徐霞客游记》记载,明代崇祯年间(1611-1644年),三里一带有孔雀。
爬虫类有:山万蛇、万蛇、丽纹蛇、金环蛇、银环蛇、五步蛇、白头蝰、蝰蛇、烙铁头蛇、竹叶青蛇、南蛇、白花蛇、乌捎蛇、滑虎蛇、灰鼠蛇、水律蛇、银蛇、索蛇、金蛇。
由于森林减少和滥捕,二十世纪末,上林县境内华南虎、狗熊、豹、狼等已基本绝迹,黄猄、山猪、野山羊等已罕见。
折叠编辑本段交通
上林县交通主要靠陆路交通。2008年,全县等级公路总里程668.94公里,其中二级公路59.1公里;全县11个乡镇乡乡通公路。县城有二级公路直通南柳高速,有二级公路连通宾阳县和马山县。县城大丰镇距广西首府南宁市128公里;距宾阳县黎塘火车站73公里;距贵港市码头123公里;距防城港口318公里。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
折叠农业
上林县土地、劳力资源丰富,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于发展农业。民国以前,由于交通闭塞,人民文化素质低,农业生产条件很少改善,长期处于自然经济状态。一遇灾年,粮食失收,农民生活异常困苦,许多人家被迫出外谋生。建国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始终把农业生产放在第一位来抓。1952年,全县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从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的枷锁下解放出来,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以后又兴修水利,推广各种农作技术,逐步改善了生产条件,农业生产有较大发展。1952年至1955年,试种双季稻成功,1956年在全县普遍推广,当年早稻种植面积达25.47万亩,占水田面积的79.74%。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1980年全县农业、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4.62%,1984年下降为65.38%。牧业、副业、渔业产值1980年占农业总产值25.4%,1984年上升到34.6%。在种植业内部,1980年,粮食作物占地38.63万亩(播种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87.9%;经济作物占地5.23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9%;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59%,经济作物产值占11.7%。1984年,粮食作物面积比1983年减少2.18万亩,经济作物面积增加了3.393万亩;粮食作物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9.92%,经济作物产值占18.3%。1985年,粮食播种面积又比1984年减少4.34万亩,总产2.4亿斤。1985年农业总产值8532.0万元。
折叠工业
上林县工业基础薄弱。民国时期,除1935年国民党广西省政府筹设上林金矿,1937年建选金厂,1945年国民党上林县党部开办石版印刷所之外,全县仅有少量生产铁木农具、日杂用品的个体手工业。建国后,党和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本县工业的发展。1950年,将原国民党上林县党部印刷所并入宾阳地委印刷厂。1953年,县粮食部门在三里黄境村开办水力加工工厂,为群众磨面粉、制面条。1954年,县供销联社开办石版印刷厂,承印各种帐表。1957年,在巷贤开办大明山金矿。手工业也相应得到一定发展。1958年至1963年,本县工业大起大落。1958年在"大跃进"中,各种工业一拥而上,先后开办的有大丰农械厂,云龙水泥厂,九龙锅头厂,乔贤铝土矿,木山煤矿,六卡煤矿,里定、云卢、水台三处金矿,第二农械厂,新安砖瓦厂,化工厂,万福造纸厂,火力发电厂等14个厂矿。这些厂矿大都缺少资金、技术、设备、能源,不少企业有名无实。1960年初,水泥厂、锅头厂并入南宁专区在上林办的炼铁厂和六卡煤矿。1961年,化肥厂、砖瓦厂、造纸厂,金矿和南宁专区在上林办的炼铁厂、六卡煤矿,相继下马。1963年,农械厂又下马。至此,全县工业企业只剩3个小厂(发电厂、印刷厂和大米加工厂),职工36名。这一年,全县国营工业产值78.72万元,比1957年下降17.16%;全县集体工业产值76.69万元,也比1957年减少21.51%。"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县经济遭到冲击破坏,但多数企业、多数工人坚持建设、生产,1969年后产值略有回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县工业开始进行改革,但进展不快,经济效益也不够理想。1985年,全县工业产值1587万元,仅占当年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14.6%。这年财政给工业的补贴达49万多元。2013年在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的拉动下,固定资产投资呈现快速增长态势。1-8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036万元,同比增长25.5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6654万元,增长27.11%;更新改造投资70346万元,增长34.92%;房地产开发投资13187万元,增长34.77%。1-9月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8.2亿元,同比增长27%。
折叠养殖副业
建国前,农村一般农户都饲养畜禽;有水面的地方,还兼营渔业。农闲时,许多农户还搞一些编织、采集、狩猎等副业生产。建国后,在党和政府"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指引下,养殖及副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1950年底,全县生猪存栏2.9万头,牛3.6万头,家禽20.752万只, 鱼总产量1.21万担。 到1985年底,全县生猪饲养量达213367头,年底存栏144376万头, 全年出栏肥猪57922头。牧业产值785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9.2%;渔业产值3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15%;副业产值1409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6.51%。
折叠编辑本段社会
折叠科技
1985年,县科协与教育部门组建了上林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共建立351个科技括动场所,361个科技活动小组,有9716名学生参加活动。在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中,荣获全国奖励的科技小论文1篇;获自治区奖的科技小论文2篇,科学小发明3件;获地区奖的科技小论文8篇,科学小发明4件;获自治区表彰的先进学校1间--大丰镇街二小。评为优秀辅导员3人,积极分子19人。1985年和1986年,县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连续两年被评为自治区开展青少年科技活动先进集体。
折叠教育
全县现有初中28所(含社会力量办学3所),在校生24,468人,专任教师1,194人;小学127所155个教学点,在校生39,134人,专任教师2,148人;高中5所(含社会力量办学1所),在校生6,883人,教师462人;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教师进修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获第二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简称"义教工程")共1,590万元,其中:中央专款1,060万元、自治区配套资金530万元。用于土建1,061.6万元、仪器设备购置63.2万元、图书购置63.6万元、课桌椅购置31.8万元、信息技术教育设备购置158.7万元、师资与校长培训158.3万元、贫困学生助学金52.8万元。上林县中学是上林县惟一的重点中学,2007年7月,学校被确立为广西示范性高中。创建于1929年,建校以来至2008年,共培养出近三万名学子。上林县中学每年招生900-1000人。2008年,全校有46个教学班、3600多名在校生;有教职工231人,其中专任教师192人,特级教师1人,高级教师32人,中级以上教师125人,自治区优秀教师2人,南宁市"学科带头人"2人。校园面积125亩,教学楼2幢,办公楼1幢,教师宿舍楼6幢,公寓式学生宿舍楼3幢,学生食堂一幢,电脑室、语音室、多媒体教室等设备基本齐全。
折叠卫生
有医疗卫生机构345个。其中:国有医疗卫生机构16个(县属5个,乡镇11个),村卫生所236所,个体医疗诊所93所。卫生技术人员1485人(县属497人)。医院病床871张(县级医院405张,乡镇卫生院466张)。投入370万元,完成农村卫生户厕建造7000座。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39.59万人,参合率92.05%,缴费1187.61万元。
折叠编辑本段文化
上林县境内有壮、汉、瑶、苗等多民族杂居,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具有别具一格的少数民族风情和丰富多彩的壮乡民族文化,形成了开放、宽容、创新的文化氛围。
传统民歌。"壮人自古爱唱歌,从小唱到牙齿落。"上林县是
瑶族舞蹈
以壮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壮族人口占全县人口总数80%。"三月三"是壮族的传统歌节,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清朝康熙年间(1654-1722年),上林县就有民歌记载。上林县民歌有各种各样的唱腔。如三里镇、乔贤镇、塘红乡、镇圩瑶族乡山歌(也叫欢歌),西燕镇师公调,巷贤镇、大丰镇采茶调等。2004年12月第七届中国合唱节在海口举行,代表广西参加的上林县民歌合唱团,用壮族多声部原汁原味演唱了《上林--南宁后花园》、《苗山情》、《赶歌圩》等歌曲,获得银奖。
民族舞蹈。壮族舞蹈有开坛舞、游衣舞、五龙舞、请师舞、四帅押坛舞、四帅禁坛舞等。其中代表作品为《公曹太平舞》,该节目曾出访过日本等国表演,深受欢迎。瑶族舞蹈有"肖郎铁玖舞"(瑶族叫"兴郎铁玖达努舞")等。代表作品为《丰收牛角舞》、《猴鼓舞》等,《猴鼓舞》2001年曾参加原南宁地区农村文艺汇演,荣获一等奖。
达努节(也叫排玖节)。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九日,上林县镇圩瑶族乡举行排玖节。排玖节热闹非凡,宴餐杀鸡宰羊极为丰盛。宴后,瑶族群众跳起猴鼓舞、舂米舞、雷公舞、南瓜舞、藤拐舞等,彻夜不眠。达努节是瑶族人民对母恩及祖先的怀念,达努节歌舞再现了瑶族先民狩猎、农耕、与大自然斗争的情景,表现出瑶族人民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
龙母节。每年农历三月三,上林县塘红乡石门村举行龙母节。举行开幕式文艺演出,舞狮,跳腰鼓舞;举行山歌比赛;祭祀龙母和特掘的祭祀活动,师公舞表演、上刀山下火海;进行民间竟技比赛,如打陀螺、跳格子、斗鸡、打竹筒枪、堆红薯窑、竹筒饭比赛等。
渡河公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渡河公"是流传在上林县三里镇一带的壮族民俗。每年农历五月初一,三里镇一带的姑娘们聚集在一起,唱着山歌,制作"渡河公"。她们用多种彩布缝绣小布人,布人是明朝装束,小布人怀中抱着一个金黄色的南瓜,"南瓜"用风干的艾草,白芷,苍术等多种中草药填充。五月初五傍晚,在清水河畔,村里的男女老少一边吟咏祈祷词,一边把渡河公挂在孩童脖子上。"渡河公"放在一艘用木片做成的小船上,点上红蜡烛。放到河里,让"渡河公"船沿着清水河漂流。
传统庙会。每年农历二月初一至初三,上林县木山乡新甫庄的村民自发组织的传统庙会准时开锣。斗牛、斗马、斗鸡、山歌对唱、师公舞表演、打陀螺……
折叠编辑本段旅游
上林县被人们称为广西壮族自治区首府南宁市的"后花园"。主要有四大景区:大明山风景区、三里洋渡风景区、大龙洞(大龙湖)风景区、不孤村人文景观。
大明山已列为广西三大旅游名山之一,其大部分旅游景点在上林境内。山上有独特的风景地貌,幽景、奥景、险景、水景和意景兼而有之。大明山最高峰龙头峰海拔1760米,是桂中南第一高峰。大明山是天然动植物园,具有旅游价值的植被主要是原始林型的沟谷乔木和山顶苔藓矮林。有壮丽磅薄的山巅云海,最具特色的是大明山"仙境"(气象学上称为峨眉佛光或黄山宝光)。大明山到处流水潺潺,溪流纵横,飞瀑破壁直泻,清泉裂地喷涌,"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泉"。海拔1200米处,年平均气温18℃,山顶甚至只有14℃,谷底的天然泳池水质清洌冰凉,为理想的避暑胜地。
三里、洋渡一带的汇水河、清水河清澈萦回,两岸山峰奇特苍翠。奇巧的岩洞中,钟乳石千姿百态。明代大旅游家徐霞客于崇祯十年(1637年)在三里、洋渡一带游览山、岩、洞、亭、阁23处,历时50天。在他的《游记》中称赞说:"其山千百为群,或离或合,山虽小而变态特甚"。他在游历白崖堡南岩时,曾吟诗一首:"洞门千古无人到,古干虬藤独为谁?投杖此中还得杖,三生长与菖坡随。"游韦龟洞时他又写道:"韦龟之山,自中南中悬,北向而对立,幽盖独成,山水皆递,真世外丹丘也"。这一带还有两处全国著名的唐碑:《六合坚固大宅颂》碑和《智城碑》。
大龙洞风景区包括大龙洞水库(也叫大龙湖)和大龙洞两部分组成。大龙洞水库是国内唯一不需大坝、依靠垒石围蓄地下水而成的天然水库,名列十大熔岩水库之一。1958-1960年建成。集雨面积245平方千米,水库面积8.05平方千米。总库容1.51亿立方米,有效库容1.09亿立方米。最大泄量808立方米/秒。水库湖面呈不规则的弯曲状,长达13公里,最宽处1公里多,最窄处仅100米。湖中共有7处出水泉眼,最大一处紧邻上陵村。据村民介绍,每到旺水期,泉水冲出水面达一米多高。湖面四周,奇峰簇簇,神形各异,像狮子、像鲤鱼、像大象等。石
大龙洞水库
山倒映水中,山水浑成一体,美不胜收。
大龙洞风景区
大龙洞紧临水库,系岩溶洞穴。洞内有12个观览厅,其中石狮大厅有八九层楼高,可容数千人。洞内钟乳石众多,形象各异,有石狮、石羊、石马、石竹、石笋等。入洞可见三头怒吼"雄狮",直扑而下,气势磅礴。洞边的一头石狮又昂首回视,形成"四狮抢龟"的场面。在望石洞厅里,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妇,翘首远望,好象盼着她久别的丈夫。在云雾厅内,水气蒸腾,迷朦中只见平台中间,身材魁梧的"万寿公"神情严肃,他的面前,兵将林立,象即将出征的军旅。各个洞厅里,石马、石羊、石竹、石笋千姿百态,令人神往。在洞内一悬崖处,一个直径20多米的圆洞,深不可测。站在洞边,可听到神奇的声响,有时如丝竹轻奏,有时象浪涛拍岸。
不孤村人文景观
不孤村位于上林县白圩镇,长久以来以重教崇学闻名内外。村中"不孤书院"遗址可追溯至明朝。2008年,全村人口390人,建国以来至2008年,全村已有180多人考进大中专院校读书,被誉为"岭南状元村"。该村自1988年以来连续十年被评为自治区级双文明村,1998年被中宣部列为"全国创建小康文明示范村"。多年来,不孤村以其独特的人文景观吸引了无数游人以及日本、泰国等十多个国家的专家、学者前来考察、参观。此处,上林县还有镇圩峰林区景观,澄泰下金自然景观、岩溶洞穴景观等旅游景点。
上林县境内共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4处:
米江古遗址。位于西燕乡江卢村米江庄。据1963年6月调查,米江庄群众在民国末年曾发现石碗、石钵、石盒、纺轮等。
石南海古遗址。位于塘红乡石门村附近。据1972年4月调查,出土遗物有石斧、石锛、石杵等和细绳纹陶片,还有鹿、牛、猪、象、犀牛、狗、熊、山羊、龟、豪猪等遗骨。
山背古遗址。位于三里镇山河村山背庄。1963年3月调查,遗址长、宽约10余米,发现有石锛、石斧,还有象、猩、猴、鹿、牛、猪等动物牙齿化石。
石田古遗址。位于白圩镇朝韦村石田庄。1963年5月调查,发现石斧1把,为变质岩制成,通身磨亮,甚精致。
县境古今碑刻颇多,主要有:
智城碑。碑址在覃排乡爱长村智城山。刻于唐朝神功元年
智城碑
(697年)。该碑高164厘米,宽78厘米,碑文从右到左竖刻,凡24行真书,字径1.5厘米,首行42字,末行32字,其余每行47字,行文1108字。该碑是廖州大首领左玉钤卫金谷府长上左果毅都尉员外置上骑都尉检校廖州剌史韦敬办所撰文一首并序。内容是盛赞智城山及其一带风光形胜,颂扬韦敬办文治武功。该碑是1963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排为岭南第二碑。对研究唐朝壮族发展史有着深远的意义。
六合坚固大宅颂碑。碑址在澄泰乡洋渡村麒麒山石牛洞。唐朝开耀二年(682年)刻成,是迄今发现的古代壮族地区最早的摩崖碑刻。全文包括序和四言颂诗二首,五言诗一首,共17行,381字,楷书。首题"澄州无虞县(今上林县)清泰乡都万里六合坚固大宅颂一首,诗一篇,并序。岭南大首领鹣州都云县令骑都尉四品子韦敬办制。"韦敬办是唐代澄州(治所在今上林县)刺史、澄州地区部落壮族首领。碑文叙述了韦氏家族修建大宅园的缘由,并称颂大宅的坚固,对于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作了较为具体的描述,是研究古代当地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碑文用汉文并采用汉语古诗形式所写,且有叙述事实、描绘风物和抒发悦情的特点,可谓广西最早的文人文学作品,是广西文人文学之始。碑刻为广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折叠编辑本段特产
折叠土特产品
上林县土特产品主要有上林香米、黑豆、甜笋、大明山红碎茶、绿茶、八角、香菇、黑山羊肉、果蔗等。
折叠特色美食
上林县特色美食有:黑豆猪脚煲、酿三宝、黑豆饭、香艾饼、猪血肠、明山珍珠鸡、白切土鸡、酱蒸圆蹄、清蒸黄峰鱼、干煎塘角鱼、西燕香扣、雪花香芋、黑豆饼、炒甜笋、小炒野花菇。五色饭、大盘肉、粉蒸肉、清水羊肉、白切羊肉、手抓羊蹄等。
南宁市 行政区划宾阳县横县江南区良庆区隆安县
马山县青秀区上林县武鸣县西乡塘区
兴宁区邕宁区
广西壮族自治区行政区划4地级市市辖区
南宁市青秀区兴宁区西乡塘区良庆区
江南区邕宁区武鸣县隆安县
马山县上林县宾阳县横县
柳州市城中区鱼峰区柳北区柳南区
柳江县柳城县鹿寨县融安县
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
桂林市象山区秀峰区叠彩区七星区
雁山区阳朔县临桂县灵川县
全州县平乐县兴安县灌阳县
荔浦县资源县永福县龙胜各族自治县
恭城瑶族自治县
梧州市万秀区蝶山区长洲区岑溪市
苍梧县藤县蒙山县
北海市海城区
防城港市港口区
钦州市钦南区
贵港市港北区
玉林市玉州区北流市容县陆川县
博白县兴业县福绵管理区
百色市右江区凌云县平果县西林县
乐业县德保县田林县田阳县
靖西县田东县那坡县隆林各族自治县
贺州市八步区
河池市金城江区宜州市天峨县凤山县
南丹县东兰县都安瑶族自治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
巴马瑶族自治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化瑶族自治县
来宾市兴宾区合山市象州县武宣县
忻城县金秀瑶族自治县
崇左市江州区凭祥市宁明县扶绥县
龙州县大新县天等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厉害了!上林县荣获“世界长寿之乡”称号!你要的游玩攻略来了
广西南宁大明山游记第二段,上林县巷贤镇附近,持续探寻更新
镆鎁古道
广西上林县大明山风景区
灵山县少数民族概况
【作家平台创作大赛】一条生命的河 || 杨树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