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得一士而得天下

齐桓公得管仲的辅佐才得以一匡天下、九合诸侯;刘备有了诸葛亮的辅佐才能与魏、吴鼎足而立;刘邦有了张良的妙计,才登上了大汉天子的宝座。由此观之,得一士而得天下,说得毫不过分。

明太祖朱元璋开创了明朝。其间,有一个人功不可没,这个人就是刘伯温,应该说是刘伯温是真正的士人,是一位奇人。在改朝换代之际,刘伯温为朱元璋铺设了一条开国之路。民间关于刘伯温的传说丰富多彩,什么能掐会算,什么呼风唤雨,简直就像《水浒传》里的军师公孙胜。如果剥去这些虚幻迷离的色彩来看刘伯温,他实际上是一位学者、军事家、政治家和独立特行的智达之士。

刘伯温是士人,更是奇人。是士人,他帮助朱元璋打下了大明天下;是奇人,他不愿在官场追名逐利。

刘伯温早年为官,因为看不惯官场的污浊,一气之下弃官回家,我们所熟知的《卖柑者言》就是他这时候的作品,其中“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已成了千古讽寓名言。

刘伯温的学问品才已广为人知,浙江行省又让他担任儒学副提举的官职,刘伯温觉得也许这一官职比较适合于自己的特点,欣然应允。谁知到任一看,天下官场一片黑暗,他无法改变自己的性格,对一些不法现象仍是愤加指责,其结果当然得罪了许多人,很多人弹劾他超越职责范围,多管闲事。于是,刘伯温又一次愤而辞官。

所谓“天生我材必有用”,刘伯温的机会终于来了。在郭子兴死后,朱元璋的势力得到了迅猛地发展,他接受了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正确建议,避开了蒙古人的锋芒,迅速壮大起来。朱元璋十分注意军队的纪律,建立了良好的威望,而且每到一处,十分重视访求当地的贤达,罗至帐下,以为己用。占据处州后,朱元璋访得刘伯温正在青田老家隐居,便专使往请。刘伯温虽也早已听说朱元璋的名声,但毕竟缺乏了解,再加上他二十年做官的坎坷经历,似乎不愿再出山了,所以,他拒绝了朱元璋的第一次邀请。朱元璋并未气馁,再派总制孙炎前往邀请,朱元璋备以聘礼书信,极言求贤若渴之情,再加上孙炎对朱元璋的雄才大略、鸿鹄之志的一番描述,刘伯温终于被感动。于是,刘伯温说:“我过去曾经辞官在西湖闲住,见西北方向有异样云气,我曾说那是天子之气,十年之后应当在金陵。现在朱氏创业兴旺,又礼贤下士,应天顺人,恐怕将有大成。”就这样,刘伯温经过朱元璋部将胡大海和朱元璋的三次邀请,终于出山。刘伯温在朱元璋之前,就已经对天下大势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研究,针对朱元璋的情况,提出了十八条建议,在见到朱元璋之后,他立刻提出了他的所谓“时务十八策”,朱元璋听了,兴奋不已,认为刘伯温未到军中,就已把天下大事看透,实在是不世之才,立即下令,修建礼贤馆,把他待为上宾,引为心腹知己。

当时,朱元璋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两支军队的势力都比朱元璋强大,而且想合力消灭朱元璋。因此,朱元璋的军队虽生气勃勃,但仍处在东西夹击的危险境地中。怎样对付张士诚和陈友谅,就成了朱元璋的当务之急。如果能采取正确的策略,朱元璋就可能继续发展,弄不好,就会像包饺子一样被张、陈两支军队吃掉。就这个问题,朱元璋虚心请教了刘伯温,朱元璋说:“我为天下麻烦先生,把您请了出来,真是委屈您了,希望先生不要抛弃我!如果您有什么指教,请直言不讳,我一定虚心接受。”

刘伯温说:“明公占据了金陵,甚得地势之便,但东南有张士诚,西北有陈友谅,多次骚扰侵凌明公。如此看来,要想取得天下,当务之急,先除此二人!”朱元璋正在考虑这一问题,却十分犯难,不知如何是好,就皱着眉头对刘伯温说:“这两人势力强大,怎样才能剿灭呢?”

刘伯温说:“抵御敌人,应当权衡缓急,用兵应当有先后次序,如今应当先对付陈友谅,后收拾张士诚。”朱元璋说:“张士诚弱小而陈友谅强大,诸将多认为应当先除弱者,剪除陈友谅的羽翼,而且先弱后强,是用兵的常法,先生何故舍弱而图强呢?”

刘伯温说:“如今之势,不可拘泥于兵法。张士诚只是一自守汉罢了,他胸无大志,只求自安,不愿多事,如果你集中力量攻击陈友谅,他也不会乘虚攻金陵,不敢轻举妄动。而陈友谅杀主称帝,没有一时一刻忘记金陵,且占据长江上游,可以顺流而下。他野心勃勃,企图扫荡群雄,因此他才是目前最主要的敌人。如果你集中兵力对付张士诚,陈友谅趁虚而入,明公还有退路吗?如果先灭陈友谅,则张士诚的存亡全操于明公之手,还有何惧呢?先灭陈,后扫张,继而西攻陕西,北上大都,天下岂不可定了吗?”

这一番话,实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把朱元璋说出了一身汗。此后,朱元璋就按照刘伯温定下的这一策略,平定了天下,建立了明朝。

在具体的战役中,刘伯温也屡立大功。刘伯温到朱元璋军中不到两个月,陈友谅就挟持徐寿辉率大兵来攻,并联合张士诚东西夹击。当时,敌兵强大,朱元璋势小,因此诸将主张不一,有主战的,但更多的是主逃,甚至主降。在众人议论纷纷时,刘伯温旁立不语,朱元璋最后问及刘伯温的意见,刘伯温斩钉截铁地说:“先斩言降者和言逃者,才能取胜。陈友谅挟徐寿辉而来,乃是向我示威,逃无处逃,死则无葬身之地,如今之计,只有决一死战。陈友谅虽说势大,但属不义之兵,士气不振,且又远行深入,疲惫不堪。而我们则是守卫疆土,将士齐心合力,以逸待劳,再多设埋伏,一定会成功。况且陈友谅骄悍有余,智计不足,正应了骄兵必败、悍兵必败的古训。以此看来,战之必胜。”刘伯温的这番话,坚定了朱元璋和诸将士的必胜信念,也确定符合当时的形势,道出了胜败的根源。陈友谅进军初期,因其势太大,打了一些胜仗,在占领太平之后,就使人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为汉。后来深入朱元璋的防地,被刘伯温困住,弄得缚手缚脚,施展不开,屡吃败仗,最后退至江州。

江州临水而建,城墙多建在水中,易守难攻,朱元璋攻了数日,城完如故,陈友谅以为固若金汤,便放心回去睡觉了。谁知刘伯温暗中测量了城墙高度,造了许多坚梯,载于船尾,趁黑暗缓缓移至水中的城墙边,军士顺利登上城头,一举攻克。陈友谅还以为天降神兵,忙携带妻子,乘船逃往南昌。在后来的鄱阳湖大战中,刘伯温又多出奇计,击败了陈友谅,并将其杀死于湖中,彻底消灭了陈友谅的大汉政权。在奉韩林儿为小明王的问题上,刘伯温与朱元璋等人的看法完全不同。朱元璋接受韩林儿的封爵,其目的是为了不招人眼,把元兵的矛头都指向韩林儿、陈友谅等人,他这样做,确实为自己赢得了发展的时间,但随着形势的推移,再尊奉韩林儿,就有害无利了。公元1361年1月,朱元璋在金陵中书省设座,遥拜小明王,刘伯温独傲立不拜。朱元璋问其故,刘伯温说:“韩林儿虽是韩山童(红巾军重要首领)之子,但自身并无建树,只是一个牧童罢了,且他姓韩不姓赵,却诡称宋裔。宋亡已久,人心不归,何必要假借前代年号?大丈夫要成就一番事业,必须摆脱别人的牵制。如果继续尊他的名号,将无以自立。”朱元璋当时未做什么表示,但他已深受刘伯温的影响。后来因救韩林儿而差点被陈友谅趁虚打败,才越加相信刘伯温的话。最后,朱元璋干脆杀了韩林儿,自树一帜。这在当时看来,也是一个正确的策略。

刘伯温在明朝的开国中立有三件大功:一是指出正确的政治方向,即摆脱韩林儿而自树一帜,以收揽人心,威服天下;二是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方针,即先攻陈友谅,后灭张士诚;三是在各个战役中屡出奇计。难能可贵是,开国以后,他能坚持自己的一贯主张,要求“以仁治天下”。朱元璋在登基之后面对满目疮痍的天下感到一片茫然,不知所措,就向刘伯温请教,刘伯温说:“生民之道,在于宽仁。”对于吏治的腐败,他深恶痛绝,建议朱元璋严加治理。他仍然保持着刚正不阿的性格,对于文臣之首的李善长,他也毫不通融,不顾李善长的求情和威胁,毅然以御史中丞的身份杀死了李善长的亲信、贪污犯李彬,引起了朝野震动。

刘伯温与李善长都是开国宰相,都有不同的命运,真的是朱元璋不仁,还是李善长不智,这就要人慢慢去体味了!

刘伯温极有知人之明,他深知朱元璋生性多疑。外宽内急,所以不去致身仕途,而是尽量洁身远引。

中国历史上的奇人逸士很多。最早的奇人当数武王伐纣时的姜子牙了。姜子牙知道自己有很大的本领,但时运不来,他也无可奈何,于是就耐心等待。他可谓事事不顺心,即使做点小买卖,老天也与他作对。一次,他借了点钱买了点面到街上去卖,没想到一阵风把面全吹跑了,弄得他血本无归。但他没有灰心,在等待时来运转,他在渭水边上钓鱼,用的是直钩,所以一条鱼也钓不到,他老婆来送饭,见他用直钩钓鱼,不禁大怒,就把鱼钩弯过来,趁他吃饭的功夫就钓了许多。姜太公见了,反把那些鱼都放到水里,并对老婆说:“我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一切都要顺其自然,岂可勉强。”后来,连老婆都跟他离婚了,他还是在等待,一直到了八十岁,周公才来到渭水边,请他出山。周公亲带车马,在他的身边一站就是半天,姜子牙终于被周公的态度所打动,出山帮助武王伐纣。

据说姜子牙不仅智谋超人,还道术精深,既能出智画计,又能掐会算,甚至可呼风唤雨,撒豆成兵。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立下了大功,后被封于齐。在当时,齐地是膏腴之地,鱼米之乡,又是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其享禄之厚,为百官之首。姜子牙也被尊称为太公,可谓福寿双全。

秦末汉初的张良也算是一位奇人,他奇有四处之奇:一是散尽家财,誓为韩国报仇,寻访刺客,在博浪沙行刺秦始皇。虽未成功,但其勇烈刚毅,不能不叫人啧啧称奇。其二是他得遇奇缘,学得兵法。据说张良遇到一位老人,那老人让张良把掉在地上的鞋子给他穿上,张良照办了,老人就约他黎明在某地相会,授以兵法。张良连去两次,老者先他而到,老人给他最后一次机会,于是,张良干脆从晚上等到黎明,根本就不回去,总算使老人满意了。老人觉得他品德甚佳,才质不凡,就授他兵法,张良从此就成为一位卓越的军事家了。这个“张良纳履”的故事,直到现在还被常常拿来教育儿童尊敬老人。其三是他屡出奇计,助刘邦摆脱困危、战胜项羽,成为西汉的开国功臣。其四是能功成身退,不贪名利,既躲过了刘邦、吕雉对功臣的诛戮之祸,又免去了像萧何那样的屈身之辱,只是洁身远引,钻研兵法,像清溪湍湍,避世而流。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当然也算是一个奇人。他躬耕隆中,不辍诗书,用他的话说,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仁德至厚、诚信可嘉,便决定辅他共图大业。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既出隆中,更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火烧赤壁,再取成都,终于证实了他三国鼎立的预言。

隐居山林不足为奇,奇的是在经世济时中偏能显示出其奇人逸士的本色。奇人逸士,“兼济”与“独善”兼得。(唐.赵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帮助朱元璋平定天下,谋臣刘伯温
神机军师刘伯温没算出晚景凄凉(明朝篇)
朱元璋的张良,60岁才出山,提出一谋略却奠定了明朝江山!
神机妙算刘伯温,他是如何一站封神的?
史上真实的刘伯温与朱元璋
刘伯温的智与不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