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状态疾病观”


       中西医对于疾病的认识各有利弊,比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与“胸痹”,大约同一病的不同称谓,其命名方法各有侧重。西医看重的是疾病的病理结构,中医则从生成论出发,强调患者原来气血畅通的胸部发生了痹阻。无论是由于气虚、血瘀,还是因为痰阻造成的闭塞,只要通过辨证治疗,开瘀通闭,就可以转危为安。也就是说,西医冠心病的诊断,强调的是疾病在形态方面的永久性,而中医胸痹的病名,强调的是疾病在状态方面的可转化性、暂时性。西医的诊断很过硬,但在没有确诊之前,就不能做针对性治疗,距离“治未病”比较远;中医的诊断依靠证候,虽然不一定得到仪器检查的认可,但却是“防患于未然”更高层次的医学追求,有深刻的临床意义。

  随着形态研究的逐步深入,“状态疾病观”正在超越、包容“形态疾病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病理诊断,只是一个“宏观的病灶”,它在指导临床治疗过程之中的引领价值,也在逐渐衰减。当代西医在临床上,已经不再用冠心病这个宏观病灶作为药物治疗的靶点了,而必须把药物的作用以“分子水平”进行解释才算“合格”。因此,西药的说明书,一定要阐明所使用的药物,是否属于钙离子拮抗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等分子靶点的药物,这才达到还原论观点的基本要求。而这些针对靶点的分子药物,都是通过改变生理状态而起作用的药物,而不是直接针对具体病灶形态的药物。也就是说,在西医不断向微观领域发展的时候,状态的疾病观逐渐超越、包容了形态的疾病观。

  一个病人在疾病过程里呈现的症状,不是病灶直接决定的。如冠心病患者,有时症状十分突出,有时则无痛苦,并不能认为其病灶忽有忽无,忽大忽小。证候反映了机体的整个状态,它包容了散在于身体里的“各种病灶”。在很多情况下,按照西医精密仪器的检查结果,按照各种“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一个人从头到脚可能同时存在很多病灶、病变、病理综合征,每个人都很难成为仅仅是“单个疾病载体”的理想模型。由此可见,反映整体状态的证候,比病灶更能反映疾病本质。因为任何局部的疾病,都是全身状态的干扰因素,也往往是全身变化的局部表现,而不是单独出现的孤立现象。

  在中医、中西医结合的研究过程之中,必须重新审视中西医各自的学术特色,提炼其中的科学问题,如自组织与他组织的关系、生成论与构成论、结构与功能、形态与状态、局部与整体、病灶与症候、单一分子药物与多组分复方药物、毒与药、健康与疾病、精神与肉体等未来医学所必须面对的问题,重新审视中西医各自的优缺点。只有正确回答了这些基本理论问题,才能更正确地认识中医的学术体系,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坚持中医病名,中医才能“卓然而立”
中西医的区别
疑难杂症治疗为什么要相信中医?
【专家观点】曹东义:中西医应从“求同存异”转为“求异存同”
同仁堂专家谈中西医的异同
痛风中西医结合怎么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