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潘澄濂临床惯用方
    潘澄濂,1910年11月出生于浙江省温州市一个普通工人家庭,其故乡温州,地处东南沿海,常有急性热病发生,当地名医于此多有经验,深受敬慕。受此影响,潘澄濂中学毕业后,便选择了中医这一高尚的职业,进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学习。在丁甘仁、谢利恒、曹颖甫等名师指导下,他对《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热经纬》及《神农本草经》等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其他如妇、儿、外、喉等科,以《医宗金鉴》为教材,自行修读。此外,还广泛阅读了《东垣十书》、《河间六书》、《丹溪心法》、《景岳全书》、《徐灵胎医书十六种》等医著,对中医知识有全面的积累,是我国著名的中医理论家、实践家。

1.病毒性肝炎惯用方

(1)黄疸热重于湿型:症见胁痛,口苦,发热,口燥,巩膜和面肤黄染,大便燥秘,小便如红茶色。脉弦数,苔黄腻或白厚腻,舌质红。治宜疏肝利胆,清泄里热。栀子12克,茵陈15~30克,黄柏12克,大黄6克,白茅根15克,半支莲20克,郁金10克,枳壳6克,板蓝根15克。水煎服。

(2)黄疸湿重于热型:症见胁胀痛,口腻,呕吐或泛恶,巩膜和面肤熏黄,腹胀痞,大便偏溏,苔黄腻或白浊腻,舌质淡,脉濡。治宜疏肝利胆,运脾化湿。基本方:栀子、黄柏各12克,茵陈20克,郁金12克,厚朴4.5克,茯苓15克,焦苍术、泽泻各10克,陈皮6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黄疸型肝炎在急性期一般症状表现明显,多为正盛邪实的阶段,机体对病邪有抗争能力,病情貌似危急,而治之尚易,一般用上述诸法治疗多能获得良效。但是慢性肝炎如出现“黄疸”,反而症状表现不明显,往往只是有恶心、疲倦、肢酸等感觉,部分病人外观看起来似乎无黄疸,而肝功能血检却发现黄疸指数(或总胆红素)偏高。这是因为慢性患者机体抵抗力减弱,对病邪缺乏抗争能力,故症状反而不明显。这种病人大都存在气血亏损的情况,用药时不能一味投以清利袪邪之品,应当兼顾扶正,可选用白术、黄芪、白芍、当归之类或更能促使黄疸的消退。此外,个别患者黄疸退至一定程度,残留的黄疸可持续很长时间不能退净,对此应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在处方中加入旋覆花、茜草、红花、桃仁、丹参或虫类等活血通络药物,有时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3)无黄疸肝气郁结型:症见胁痛,或脘痛胀,神疲乏力,口干苦,大便燥秘,脉弦,舌质红,苔白腻。治宜疏肝解郁。柴胡8克,黄芩12克,半支莲30克,枳壳8克,黑栀子12克,茜草15克,郁金12克,制香附10克,炙甘草4.5克。水煎服。

(4)无黄疸脾胃湿阻型:症见胃脘痞满,胃纳显减,胁胀便溏,时有呕恶。脉濡细,苔白厚腻,舌质淡,治宜运脾化湿,疏肝理气。柴胡8克,郁金、黄芩、黑栀子各12克,制苍术10克,茵陈15克,茯苓10克,茜草15克,陈皮10克,厚朴4.5克,半支莲30克。水煎服。

(5)无黄疸肝阴亏损型:症见头目眩晕,肝区及腰背酸痛,夜寐多梦,男子阳痿,遗精;妇女带多,或月经量少,经期腰酸。脉细数,苔薄白,舌质鲜红。治宜滋养肾阴,柔肝安神。丹参、太子参各15克,生地12克,早莲草15克,黑栀子、夜交藤、丹皮各12克,黄芩、白芍各10克,枳壳6克,麦冬、郁金各10克,当归6克,枸杞子12~20克,柴胡、陈皮各6克,炙甘草4克。水煎服。

(6)无黄疸湿热成痹型:多见于肝外型证候。症见关节疼痛,腰酸,颈项拘急,腿酸肢怠,有时足跗浮肿,脉濡,苔白腻,舌质绛或见紫斑。治宜疏肝活血,宣痹通络。当归10克,川芎4.5克,黑栀子12克,秦艽10克,炒薏苡仁15克,郁金12克,丹参15克,防己12克,生地15克,白芍12克,炙黄芪15克,炙甘草4克。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无黄疸型肝炎相当部分的患者肝功能较长时间的异常,是临床上所常见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般来说,对于改善肝功能之法,仍然离不开辨证论治的原则,必须从整体出发,与证同参。通常情况下,急性肝炎以属实热者居多,则治疗常规中加用半支莲、大青叶、板蓝根、绞股蓝、六月雪或荷包草、岩柏之类的清热解毒药以降酶。如见以脾困为主的肝脾失调证,常规方中加苍术、山药、山茱萸以调整肝脾功能;如见以肝郁瘀凝化热为主的阴虚证,常规中加麦冬、枸杞子、丹皮、茜草以养阴活血而降酶,这是依据《内经》甘缓、酸收的治则在临床上的具体应用。

2.肝硬化惯用方

(1)积聚肝郁血瘀证:症见肝脾区可有压痛,脘腹痞胀,食后加重,口苦,纳减,大便秘结或不畅,小便常黄赤,舌边带紫,苔黄糙,脉象弦细或弦滑。功能活血调气,柔肝消痞。方用生鳖甲、当归、生白芍、柴胡、郁金、茜草(或当归)、桃仁、香附。阴虚者,加生地、麦冬或石斛、枸杞子;气虚者,加党参、白术;血吸虫病患者、乙状结肠镜和活组织检查阳性者,加枣儿槟榔、广木香;有黄疸者,去白芍,加茵陈、黄柏或岩柏草、马蹄金;有巨脾或伴有“脾亢”者,去鳖甲,加金匮鳖甲煎丸;呕血者,加三七;便血者,加地榆炭、血余炭。水煎服。

(2)积聚脾虚气阻证:症见面色苍黄,肝、脾区或见隐痛,乏力,纳差,厌食,脘腹胀满,食后更甚,肠鸣矢气,大便溏稀,或伴有下腿轻度浮肿,舌边现齿痕,舌淡或呈灰色,苔白腻,脉象濡细。此方功能疏肝健脾,理气化湿。方用党参、厚朴、白术(或苍术)、茯苓、柴胡、茜草、郁金、枳壳、黄芩、鸡内金。大便溏稀者,去枳壳,加炮姜炭、乌梅;消化功能改善后,可加当归、白芍。水煎服。其他兼症治法同肝郁血瘀症。

(3)积聚血瘀壅滞证:症见面色萎黄,皮下现红缕赤痕,腹胀绷急,青筋暴露,肝脾区疼痛,小便赤,大便燥,舌质多带紫,苔黄白相兼而不润,脉象弦数。治当疏肝活血,决壅利尿。方用当归、川芎、丹参、失笑散、莪术、水蛭、虻虫、茯苓、泽泻、枳壳、香附。高度腹水,尿少者,加地骷髅、葫芦瓢、鲜荔枝草或将军干(或上狗);伴黄疸者,加过路黄、茵陈、岩柏草、白茅根;大便不通者加大黄,血瘀而枯者加生地。水煎服。

(4)积聚脾虚水聚证:症见面色苍黄,神疲乏力,腹胀如鼓、动摇有水声,纳差,消化不良,大便溏稀,小便短少,肢冷,或下腿浮肿、舌质淡或现灰色,苔白腻,脉细弱或濡细。治当健脾运中,分消利尿。方用焦白术、党参、砂仁(或厚朴)、广木香、泽泻、茯苓、丹参(或茜草)、苏叶、郁金。腹胀甚者去砂仁,加益欢散;便溏者加炮姜、乌梅;血虚者加当归。水煎服。其余兼症治法同血瘀壅滞型。

(5)积聚湿热蕴结证:症见巩膜皮肤黄染,发热,胃纳减退,口干口苦,腹胀如鼓,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先硬后溏,可有血,舌质红,苔黄糙,脉象滑数。肝功能化验可见谷丙转氨酶、胆红质明显增高。治当疏肝舒胆,清热渗湿。方用柴胡、黑栀子、黄芩、茵陈、黄柏、郁金、枳壳、白茅根、泽泻、白毛藤。小便量少者,加冬瓜皮、泽泻、车前草或鲜荔枝草;便秘者,加大黄;下痢者,加凤尾草;气虚者,加太子参;阳虚者,加石斛、麦冬;有出血倾向者,加三七。水煎服。

(6)积聚肝肾衰竭证:症见面色晦黯,气急,青筋显露,神倦懒言,腹大膨满,或腰围酸痛,下腿浮肿,小便少。阴虚者多伴有心烦,低热,夜寐不安,舌质紫黯,脉象弦细;气阴两虚者,舌苔白而不润,脉象微细。除肝功能损害外,还可伴有尿蛋白、管型、非蛋白氮增高、二氧化碳结合力降低的肝肾综合征。法当补肝滋肾,分消利尿。方用地黄、麦冬、枸杞子、当归、山茱萸、山药、茯苓、郁金、泽泻、车前草、枳壳、丹参、怀牛膝。气阴两虚者,加党参、白术;腹胀难受,小便点滴者,加益欢散、白茅根;肾阳虚者加肉桂、附片;阴虚伴低热者,加鳖甲、柴胡;呕血或便血者,加三七。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肝硬化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肝质变硬,脾脏肿大,黄疸,腹水,腹壁静脉曲张,食道静脉破裂出血,或因肝功能衰竭而导致肝性昏迷。这些表现,在祖国医学来说,与“积累”、“膨胀”、“黄疸”等范畴相类似。关于膨胀的形成,万密斋云:“阴阳衍伏,荣卫凝滞,三焦不能宣行,脾胃不能传布,胀满之所由生也。”李梃也认为:“脾居中,能升心肺之阳,降肝肾之阴。今内伤外感,脾阴受伤,痰饮结聚,饮食之精华不能传布,上归于肺,下注膀胱,故浊气在下,化为血瘀,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久为热,热化成湿,湿热相搏,遂成膨胀,或在脏腑之外,或在荣卫之分,……亦总归于脾也。”指出荣卫凝滞,脾阴受伤,隧道壅塞是形成膨胀的重要环节。李东垣认为,膨胀皆由脾胃之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致水谷聚而不散,造成膨胀;在治疗上主张温补之法。朱丹溪认为膨胀的辨证关键要分虚实,治法主张重在补中行湿,须兼养肺以抑肝,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以制火,使肺得清化之源;对如因故蓄血而成脓的,亦主张用抵当汤以下死血。故历代医家皆认为膨胀是由于肝脾肾功能失常,导致气结、血凝、水臌等证。虽然病分多型,但上述各型证是相互关联的,不是孤立的,更不是绝对的,并且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肝郁血瘀证,随着病情的拖延,较易成为血瘀壅滞证;脾虚气阻证,较易成为脾虚水聚证等。但不管血瘀壅滞证或脾虚水聚证,到了一定程度,均可导致肝、肾衰竭证,而呈危重。

3.支气管扩张症咯血惯用方

(1)燥热犯肺证:此病多由于外感燥热之邪而诱发。症见突然鼻燥咽痛,身热口渴,咳痰不爽,痰呈脓状而挟血丝,胸闷且痛,大便燥结,苔黄少津,舌质红,脉象浮滑数。法当宣肺化痰,辛凉祛风,润燥止血。方用桑菊饮合黛蛤散加减:桑叶、菊花、杏仁各10克,桔梗6克,芦根20克,连翘10克,黛蛤散(布包)9克,仙鹤草15克,花蕊石12克。水煎服。

(2)肺脾气虚证:此病多由久病咯血,正气已衰,咳嗽多痰,痰稀而白,痰中带血,面色无华,胸闷乏力,纳呆腹胀,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质淡胖嫩,脉象濡细。症属肺脏两虚,气不摄血。拟敛肺止血膏。方用百合、花蕊石、生地黄、黛蛤散各120克,诃子肉、潞党参、麦冬、旋覆花、巴戟肉各90克,五味子30克,半夏、竹沥、炙马兜铃各60克,陈皮、炙甘草各45克。上药浓煎2次,取汁去滓,加净阿胶150克,川贝粉45克,三七粉24克,冰糖250克,制成膏剂,盛于瓷罐内,纳阴凉处。每日早、晚饭后,各取膏2羹匙,以开水化服(冬季要用隔水炖热服)。脾胃虚弱者,加白术、怀山药;肺结核者,加炙百部;气急者,去花蕊石,加海浮石、苏子;腰背痛者,加杜仲、川断;治疗过程中仍见痰中带血者,加茜草、藕节、仙鹤草。

(3)肺阴虚亏证:症见久咳咯血,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咽燥口渴,大便燥结,苔薄白质红,脉细数,症属肺热失津,治宜百合固金汤加减。

(4)肺肾虚亏证:症见久咳咯血,或因手术失血过多,头晕目眩,耳鸣,严重时夜寐不能平卧,动辄气急,腰膝酸软无力,男子遗精、阳痿,女子月经来临时腰酸,经稀量少,苔薄白,质红,脉细数,此属血虚精少所致,治宜益肺滋肾。方用敛肺止血膏加菟丝子、杜仲、枸杞子等补精益肾之品。

学习和运用体会

支气管扩张症在中医属“咳嗽”、“咳血”、“咯血”范畴。是临床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大多继发于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阻塞,因支气管壁的损坏而形成管腔扩张导致。支气管扩张症属肺系之病变,肺为娇脏,喜润恶燥,若火邪灼肺,伤及肺络,络伤血溢则见咯血,故火邪为此病之主要致病因素;火之生,或因外感,或由脏腑功能失调所致,火有实热之分,叶天士在《温热沦》中记载:“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其他病因如嗜饮辛辣、醇酒以致痰热内生。化火乘金,或郁怒伤肝,木火刑金者;亦有因久咳咯血,气血受伤,肺脾俱亏,气不摄血,以致肺络血渗,或肾阴亏损,虚火上炎,导致肺络损伤而血出。此实为咯血的内因致病之主要机理。张景岳说:“不知咳嗽咯唾等血,无不有关于肾也,何也?盖肾脉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此肺肾相联,而病则俱病矣。且血本精类,而肾主五液,故凡病血者,虽有五脏之辨,然无不由水亏,水亏则火盛,火盛则刑金,金病则肺燥,肺燥则络伤而嗽血,液涸而成痰,此其病标固在肺,而病本则在肾也。苟欲舍肾而治血,终非治之善者。肾中自有水火,水虚本不能滋养,火虚尤不能生化,有善窥水火之微者,则洞坦之目,无过是矣。”受张氏这一理论的启迪,并根据《内经》“散者收之,损者益之”的治则,故以化痰敛肺止血益肾为治疗本病的主要法则。“敛肺止血膏”即是依照上述立法的旨意,从古方百合固金汤、补肺阿胶汤、丹溪咳血方等化裁而得来。由此也不难看出,在临证时,应当详辨虚实,急者治其标,虚者固其本,或标本兼治,务使肺络宁谧,血乃得止。

4.冠心病惯用方

(1)心绞痛痰浊阻滞方:症见喜啖肥甘,胸闷不舒,动则气短,间或心胸痹痛如绞如刺,甚则彻背。其痛多由劳动或兴奋而发作,休息则好转。舌苔白腻,或黄白相兼而腻;脉象弦滑或弦细。可伴有血压偏高,或血脂过高,心电图可有异常或正常。治当祛痰化浊,调气通痹。方用瓜蒌皮、薤白、陈皮、姜半夏、香附各9克,生山楂肉18~30克,丹参15克。伴有血脂过高者,加决明子;伴有高血压者,加菊花、川芎或葛根;如心痛时肢冷形寒,脉濡缓者,加桂枝或荜茇;心悸、夜寐不宁者,加酸枣仁、柏子仁;胃酸过多者,去山楂肉,加炒麦芽、鸡内金。

(2)心绞痛瘀滞气阻方:临床症见心胸痹痛,多于兴奋、劳动、饱食或受寒后发作,其痛可波及大部心前区,放散至左肩胛及左臂,甚则面色

白,四肢厥冷,脉弦数,或兼见结代,舌红带紫,苔薄。治当宁心调气,化瘀活血。方用赤芍、旋覆花、制香附、桃仁、朱茯苓各9克,红花6克,丹参15克,参三七粉1.8克(吞)。血压高者,加夏枯草、茺蔚子,槐花;血脂偏高者,加制首乌或决明子;失眠惊悸者,加酸枣仁、琥珀粉;脉结代,加孩儿参、远志;痛时形寒肢冷,脉缓者,加桂枝;肢麻者,加稀签草。

(3)心肌梗死瘀凝络塞方:心阳衰竭,临床常见症状为心痛持续在数小时至一二日许,面唇苍白,四肢厥冷,自汗,胸痞,气急,泛呕,腹胀,舌质青紫、苔白腻,脉象沉细。血压可正常或降低。治宜温阳救逆,益气活血。方用别直参6~9克,葱白4条,桃仁、附片各9克,红花、炙甘草各6克,苏合香九1~2粒(分2次化冲)。如呕吐带血,或大便挟血者,去桃仁、红花,加三七、失笑散;舌苔薄,质红而干者,去桂枝,加生地、石斛、麦冬;精神紧张,恐惧不安者,加朱茯苓、琥珀。

(4)心肌梗死血瘀化热方:伤阴耗气证临床常见症状为发热,烦躁,心胸痹闷不畅,舌干少津,质仍带紫,脉象弦细或细数。治当活血化瘀,益气养阴。方用麦冬、丹皮各9克,孩儿参18~30克,银花18克,五味子9克,白薇、赤芍各12克,丹参、失笑散各15克,苏合香丸1~2粒。

(5)隐性冠心病阴虚方:临床常见为失眠怔忡,头晕目眩,口苦咽干,心胸烦热,舌质红或带紫,苔薄,脉象弦数,或带结代。或伴有血脂偏高,心电图异常者。治宜活血调气,养阴宁心。方用生地黄、孩儿参、菊花各15克,枸杞子、制首乌、柏子仁、麦芽各12克,麦冬、川芎各6克,川石斛、香附各9克,丹参18克。若见伴有高血压,手指酸痛或麻木者,加稀莶草、桑寄生;失眠或梦寐不安者,加酸枣仁、琥珀;脉促而见歇止者,加龙齿、远志;脉缓而兼结代者,加石菖蒲、远志。

(6)隐性冠心病气虚方:临床常见为短气,乏力,胸闷,大便糖稀,胃纳不香,心慌心悸,舌质淡而带紫,苔薄,脉象濡细或弦缓,偶或结代。血压—般正常,心电图提示供血不足或二级梯运功试验呈阳性。法当养心健脾,益气和血。方用党参、怀山药、焦白术各12克,当归、茯苓、酸枣仁、陈皮各9克,川芎6克,丹参15克,广木香4.5克,肉桂1克。脉象急促,心动悸者,加龙骨、牡蛎;合并慢性肾功能衰竭者,去当归,加生地、牛膝、淫羊藿、泽泻,或金匮肾气丸。

学习和运用体会

关于冠心病症状的记载,最早见于秦汉时代的《内经》中。《素问·标本病传论》说:心病先心痛,指出了心痛是心脏疾病较为常见的症状。《灵枢·厥病》云:“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其,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素问·厥论》说:“手心主少阴厥逆,心痛引喉,身热,死不可治。”这里所说的“心痛”,可能就属于冠心病心肌梗死范畴。除此之外,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还有“厥心痛”症状的描述,此症状与冠心病心绞痛的发作非常类似。关于冠心病心绞痛的病机,《素问·举痛论》中云:“寒气客于背俞之脉则脉泣,脉泣则血虚,血虚则痛,其俞注于心,故相引而痛。”故瘀是主要病因之一,另,其气血为病者,阴虚血瘀化热为病者,亦不在少数矣。

5.肺炎惯用方

(1)风邪袭肺表卫方:临床常见症状为恶寒发热,头痛,咳嗽,咯痰稠黏或不爽,舌苔薄白或薄黄,脉象浮数。此证一般见于初起,且持续短暂,迅即加重。治以疏表清热、化痰宣肺。方用银翘散加减,桑叶、薄荷、前胡、桔梗、银花、连翘、杏仁、苇茎、枇杷叶、甘草等。如在冬月,恶寒,无汗而烦者,可选用大青龙汤加减。

(2)热留肺胃气分方:临床常见症状为高热不解,烦闷喘急,喉中痰涎壅盛,咳痰稠黏,或带血痰(也有带铁锈色痰),纳差,胸胁作痛,唇肿或口渴,舌苔黄糙,脉象滑数。治宜清热解毒,化痰宣肺,佐以活血之剂。方用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麻黄、杏仁、生石膏、炙甘草、桃仁、苇茎、冬瓜仁、鱼腥草、生薏苡仁、桔梗、金银花。痰多湿盛者,加半夏、陈皮;气虚者酌加北沙参。

(3)热灼肺金气营俱伤方:临床常见症状为高热,或身热不扬,咳痰稠黏,不易咯出,气促鼻煽,神识朦胧,胸闷或胁突,大便燥结,或下利,舌质绛红而干,苔黄浊而不匀,脉象细数。此证多见于热毒炽盛,邪入心包,极易导致呼吸和循环衰竭,治宜清营益气,宣闭开窍法。方用生脉饮合三拗汤、雪羹汤加减。药用西洋参(或生晒参、太子参)、竹沥、麦冬、麻黄、杏仁、莱菔汁、金银花、石菖蒲、甘草等,以海蜇皮、地栗二味煎汤代水煎药。如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营液黏涸者,去麻黄,加生地、玄参;儿童有发现口唇发绀者,加六神丸,日可投30~50粒,分4~6次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肺炎病在中医属温病学派所称的“风温”证范畴。其病因病机主要是风热袭肺,凝痰阻络,清肃失司,气机不利所致。关于此病的治则,主要有化痰宣肺法、益气清营法、清热解毒法、宣闭开窍法。各法所选用药物也因此而有所不同,如清热解毒法常用鱼腥草、金银花、连翘、石膏等;湿盛痰多者,可加半夏、陈皮或胆南星等,以解除凝痰宿瘀,有利于涎痰之排出,使肺气得以宣通;若兼表证未解者,可加薄荷、桑叶、前胡或麻黄等疏表之药,以助调节体温,宣通肺气;如化痰宣肺法,常选用莱菔汁、竹沥、杏仁、桔梗、桃仁、瓜蒌皮、冬瓜仁等。故清热解毒和化痰宣肺二法是贯穿在治疗此病过程之始终。两者配合,不仅具有针对病原之治疗,而且还有对症用药之意义,另外也是截断病变趋向恶化的重要方法,值得重视。特别是苇茎汤之用桃仁,其主要目的在于活血,对大叶性肺炎咯铁锈色痰之肝样变期的消瘀活血作用很有意义。此外,就是具有软坚解凝作用的雪羹沥汤,王孟英常用以治疗风温证,取得良好疗效,值得效法。如益气养阴法常选用西洋参或太子参、五味子、麦冬、生地、玄参等,借以扶正而祛邪,盖肺主气,邪热极易耗气伤阴,导致呼吸和循环的衰竭,故从整体出发以益气养阴法提高抗病力,是在所必用。既能作为二法之辅助,亦可作为主要之治法。尤其是当肺炎出现呼吸迫促、口唇发紫、肢厥、脉细数等,症属阳虚之危象者,可酌加附子以回阳。另外,若出现热入心包,出现神识障碍之症者,可加用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儿童可加六神丸,以救治心肺之衰竭。

6.慢性胃炎惯用方

(1)胃热湿滞证:临床常见症状为脘腹痞满,或伴有嗳气恶心,口黏口苦,渴不欲饮,大便不畅,舌苔黄腻或浊,边尖质红,脉滑带数或弦迟。本证多见于浅表性胃炎。治宜和胃调气、清热化湿。可以小陷胸汤为主方,方用川黄连、姜半夏、全瓜蒌、厚朴、制香附、黑栀子、炒枳壳、白茯苓、白术等,随证加减。湿偏重者,加平胃散;气郁明显者,加越鞠丸。

学习和运用体会

从临床表现来看,胃中湿热阻滞,气机失调之证多发生于浅表性胃炎之中,小陷胸汤是治疗此证之惯用方,方中黄连清热以消炎,半夏燥湿以化痰,全瓜蒌功能润滑以解凝。药虽不峻,能入胃络,清热化湿,湿化热清,痞满自除,确为治疗胃黏膜炎症的良好方剂,如出现气机郁结之证,则配合越鞠丸治之,以达调气解郁之效。

(2)胃气虚弱症:临床常见症状为面唇苍白不泽,口淡纳差,时欲泛呕,或见干噫食臭,脘腹痞满,间或出现疼痛、肠鸣、大便不调等症,舌苔白腻或黄白相兼带浊,脉象濡细或滑。西医纤维胃镜检查多提示为胃体或胃窦部萎缩性胃炎。治当温中健胃、益气补血。可选用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异功散等。基本方:党参、黄芪、桂枝(或干姜)、黄连、姜半夏、茯苓、陈皮、白术、炙甘草。胃黏膜糜烂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或连翘、金银花;大便溏泄者,以干姜易炮姜;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者,症属胃潴留症,加旋覆花、代赭石;胃酸减少者,加山茱萸、怀山药,或生山楂肉;有上消化道出血者,一般去桂枝,加侧柏炭,或改投黄土汤加减;气滞腹胀者,加厚朴、枳壳,或大腹皮;胃痛者,加香附、延胡索,或生白芍;胃黏膜充血者,加丹参、川芎,血虚者,加当归。

学习和运用体会

方中黄连功能清热消炎,芍药、甘草以治溃疡;人参、黄芪功能培补胃气;桂枝温通经脉,半夏、茯苓功能燥湿化痰;并辅以陈皮、枳壳、丹参、槐花等理气和血,这是标本兼顾之法,从而使病情得治。

(3)胃阴耗伤证:临床常见症状为两颊轻度潮红,唇红,口干少津,干呕、纳差,脘腹痞满,或胃中有灼热感,大便不畅,舌苔光薄或边尖质红、中间剥、两侧薄腻,脉象弦细或细数。本证西医纤维胃镜检查提示较多为胃窦部萎缩性胃炎,病理报告显示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肠腺化生。治宜益胃养阴、理气和血。可选用麦门冬汤、益胃汤化裁。临床基本方为:太子参、麦冬、石斛(或生地)、怀山药、玉竹、丹参、半夏、香附、黄连、炙甘草等。胃纳不良者,加生谷芽、鸡内金,或生楂肉;大便溏稀者,去麦冬,加茯苓、白术,或炮姜;伴有胃溃疡者,加生白芍、延胡索,或高良姜;上消化道反复出血者,加侧柏炭、地榆炭,或白及粉、三七;肠腺化生者,加半支莲、白花蛇舌草或藤梨根。水煎服。

学习和运用体会

对于胃阴耗伤证的治疗,益胃养阴固然重要,而黏膜萎缩与胃壁局部血液循环不良、营养减低亦不无关系。此与叶天士所说的“久病入络”的病变相类似,故在滋阴的同时,需要加入丹参、川芎等活血之品,以达治疗之目的。

7.流行性感冒惯用竹茹温胆汤

柴胡6克,竹茹、桔梗、枳实(麸炒)各9克,黄连1.5克,陈皮、半夏、茯苓、香附各2.4克,甘草2.1克,人参1.5克。上剉1剂,生姜3片,大枣1枚,水煎服。适用于发热,胸胁苦满,烦躁惊惚,梦寐不宁,咳嗽多痰,呕恶纳差,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濡数或弦滑。但由于病情治疗延迟所致之面色潮红,干咳痰黏,咽干唇燥,舌质红绛,脉象细数的肺热阴虚证,则不宜使用。

学习和运用体会

竹茹温胆汤是由汉代张仲景之小柴胡汤、橘皮竹茹汤、茯苓甘草汤化裁而来,原方出自明朝名医龚延贤的《万病回春》卷二之“伤寒”门内,原文曰:“治伤寒日数过多,其热不退,梦寐难宁,心惊忧伤,烦躁多疾不眠者。”此方特点为清中寓补,具有解热清火、肃肺健胃的功效。方中竹茹、柴胡、黄连解热清火;桔梗、枳实排痰肃肺;半夏、陈皮、香附、生姜燥湿健脾;人参、茯苓、甘草、大枣补气和中。以《伤寒论》六经辨证角度来看,竹茹温胆汤似属治疗少阳病范畴的疾病。故本方对于病毒性肝炎、胆囊炎、副伤寒等疾病凡属《伤寒论》少阳病,症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寐等均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另本方中各药的应用不是一成不变的,故临床应用时应随证加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体脏腑辨证
中医基本知识
中医诊断学名词解释及简答题
姜春华治疗肝病的证治经验
沈氏女科600年绝学!
周次清临证经验(冠心病/高血压/心律失常/肺心病/心脏神经官能症/心力衰竭/病毒性心肌炎/处方特点/医案/医论医话/经验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